当前位置:范本网工作报告内容页

可行性分析报告案例{优选5篇}

2024-07-15 15:23:01工作报告访问手机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可行性分析报告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可行性分析报告案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案例教学; 应用现状; 教学考核; 教学效果

一、引言

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为教材,教师运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对案例提供的客观事实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见解,作出判断和决策,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在管理学领域,案例教学最早应用于哈佛商学院的MBA教学,目前国内的本科教育也在广泛开展案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财务报告分析作为会计学、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在商学院的课程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笔者自2004年开始从事财务报告分析课程的讲授,在授课过程中明显发现: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模式违背了财务报告分析实践性强的特点,忽视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判断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上述弊端,笔者从2006年开始对财务报告分析课程进行案例教学的改革。同时,作为课题组负责人分别于2008年和2010年申请了教学方法改革和重点课程建设两项教改项目,并获得立项,项目的支持使得案例教学改革顺畅实施。经过四年的教学实践,课题组制定了案例教学的实施方案,对教学环节、作业和考核进行了规范,并针对课程知识点开发相应的教学案例,案例教学取得了初步成果。

二、应用现状分析

为了发现案例教学在课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和改善教学质量,客观评价案例教学实施的可行性及其效果,课题组向主修过该课程的在校本科生发放了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为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大三、大四的学生,共发出调查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5份,回收率92.5%,其中男生71人,女生114人,大学三年级101份,大学四年级84份。问卷涉及五类问题:课程认知度、方法认知度、案例质量、教学实施过程、考核合理度。调查情况具体如下:

(一)课程认知度分析

对课程认知度的调查显示,95.67%的学生认为财务报告分析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82.47%的学生认为报告分析课程有助于对其他会计、财务或管理课程的理解和学习;92.51%的学生同意在学习财务报告分析课程之前应该具备会计类、管理类和营销类先修课程的基础知识;83.78%的学生对财务报告分析比较感兴趣。在对学生选择报告分析课程的动因调查中,55.68%的学生选择“完善自身知识结构”,17.30%的学生选择“教师的授课水平”,11.35%的学生选择“根据兴趣”,7.03%的学生选择“凑学分”,6.49%的学生选择“根据就业需要”,5.41%的学生选择“考试易过”。通过该项调查,可以发现学生对该课程重要性的认知度普遍较高,学生选择学习课程的动因比较客观和理性。

(二)方法认知度分析

教学方法认知度的调查显示,在学习财务报告分析课程之前,仅有2.70%的学生对案例教学法非常了解,64.32%的学生基本了解,32.97%的学生则根本不了解案例教学的方法;85.95%的学生赞成案例教学方法应以“学生思考讨论为主、老师引导与点评为辅”的形式施教;92.98%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法是财务报告分析课程比较理想的教学方式。对比普通教学与案例教学对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上的区别,63.24%的学生认为通过案例教学所掌握的知识点记忆长久,应用自如;31.35%的学生认为普通教学固然没有案例教学那样直观,但普通教学更容易接受;还有5.14%的学生认为二者在对知识的掌握度方面没有区别。此项结果表明学生在学习该课程之前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并不了解案例教学法,但通过一个学期课程的学习,对案例教学的模式有了深刻的认识,同时也认可了案例教学法在报告分析课程的应用中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三)案例质量分析

对于教学案例质量好坏标准的判断(答案可多选),70.81%的学生认为案例典型性是判断标准;27.57%的学生认为时效性是案例优劣的标准;23.24%的学生则认为综合性才是案例质量好坏的标准;对于教师目前为学生提供教学案例的质量,80%的学生认为较好,17.30%的学生认为一般,2.7%的学生认为比较差。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认为典型性是决定案例质量好坏的首要因素,而且对目前教师选用的案例比较满意,但也有近四分之一的学生认为目前的案例仍然需要改进和完善。

(四)教学实施过程分析

教学实施过程的调查显示,85%的学生对教师规定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组建案例讨论小组的要求表示赞同;对于“提供学生案例资料的时间应以提前多长时间为宜”的问题,54.59%的同学认为应该提前一周,34.05%的同学认为应该提前三天;对于案例教学应占授课时间的比例,63.24%的学生认为应占30%~50%,24.86%的学生认为应占50%~70%;47.03%的学生认为目前案例教学所占教学时间的比重很合适,28.65%的学生认为时间过长,影响学习思路,18.92%的学生则感觉时间过短,缺少充分考虑问题的时间;71.2%的学生认为教师能根据案例讨论的框架和要点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能合理控制和分配学生讨论和教师点评的时间,25.34%认为教师基本能控制课堂案例讨论的方向和进度,3.46%则认为教师时间控制不太合理,存在讨论偏题的现象;对于案例教学的实施方式,34.59%的学生认为“学生撰写案例分析书面报告,老师进行书面点评”的形式对学生理解课程帮助最大,32.43%的学生则选择“学生现场讨论发言,老师当场点评”的授课形式,而21.62%的学生则支持“老师只提供案例的讨论主线和开放式问题,学生自己讨论”的教学形式。

(五)考核合理度分析

财务报告分析课程的考核采取笔试结合小组案例分析书面报告的形式。其中笔试成绩占60%,书面报告占40%。54.26%的学生认为教师目前的考核形式比较合理,33.67%的学生认为不太合理,12.07%的学生认为很不合理;在认为考核形式不合理的原因调查中,62.2%的学生认为小组成员在撰写案例书面分析报告的分工中存在“搭便车”行为,24.8%的学生认为笔试形式过于传统、简单、机械,无法与财务报告分析实践性的特点相适应,13%的学生认为没有把平时课堂讨论和现场表现纳入考核体系。

三、教学效果评价

对于案例教学的效果,课题组依据三方面的数据来进行评价。一是学生评教系统对课程的打分,二是问卷调查的结果,三是对学生成绩的统计分析。通过查询教务处评教系统,该课程最近三年,即2008、2009和2010年三年的评教结果都进入学校前30%;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71.89%的学生认为通过案例教学,可以使自己在遇到报表分析相关问题时能够很快很准地找出问题的关键,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24.32%的学生表示只有在案例中出现过的问题能够顺利解决,对于新问题没有什么感觉;3.78%的学生则认为基本没有帮助。对于案例教学效果满意度,87.56%的学生比较满意;10.81%的学生认为一般;1.63%的学生表示不满意。从近两年学生成绩统计结果来看,基本符合正态分布(见图1、图2)。三项结果综合显示,案例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根据应用现状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到:学生通过财务报告分析课程的学习,对案例教学的内涵、特点、实施过程都有了深刻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并对案例教学在财务报告分析课程中的应用持积极的肯定态度。案例教学使得学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案例教学取得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同时,课题组发现目前案例教学存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案例质量、过程控制和教学考核三个方面。

(一)案例质量方面

案例的质量是决定案例教学实施效果的首要因素。由于财务报告分析的对象是上市公司的年报及相关信息,每年会有近1 800家公司公布其年报信息,因此报告分析课程具有非常广泛的案例资料来源,但同时案例的甄选和开发难度比较大。目前教师所提供案例的质量问题主要是单纯针对某一课程知识点的小型案例较少,而综合性案例较多。过于综合的案例,存在多个知识点的交叉,会由于本科生知识结构、学生人数规模和课程学时等诸多因素的限制而无法有效开展;在案例撰写方面,案例分析的目标比较明确,但分析框架和分析要点提供的过于简单,导致学生仍会出现不知如何下手分析的局面。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在今后的本科教学案例选择上应贯彻“小型案例为主,综合案例为辅”的原则;在案例撰写方面,可以借鉴哈佛或毅伟商学院的案例写作模式,来完善案例教学的规范化问题,特别是案例分析要点的撰写规范。

(二)教学实施过程方面

教学实施过程包括案例讨论准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讨论、教师点评三个环节。目前导致实施过程出现问题的关键是在案例讨论的准备环节。由于报告分析课程主要开设在大三下学期和大四上学期。对于大三的学生,由于多门专业课同时开设,课业负担非常沉重,大四学生则背负考研和就业的双重压力,都使得他们不能投放足够的精力来做案例讨论前的准备,大部分同学通常只能提前一天匆忙浏览案例,还有少数同学在讨论前根本没有看过案例,正是由于准备阶段的不充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讨论的质量和进度。

由于报告分析课程的专业综合性决定了其只能开设在本科高年级阶段,高年级学生所面临的各种压力是客观的,在现阶段这种现实状况是无法改变的。因此,笔者认为只能“以占用较少的时间获取较高效率”的原则来解决准备不足的问题:一是提前一周发放案例给学生,使其有充分的时间提前熟悉案例;二是精简案例的内容和篇幅,缩短学生阅读的时间,把更多案例的相关内容纳入到案例课堂讨论中;三是给出3~4个与案例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快速了解案例。只有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教师与学生才可能实现真正的互动,案例教学才能切实有效地贯彻实施。

(三)教学考核方面

根据调查发现,学生认为考核不合理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笔试不能反映教学特色、分析报告存在“搭便车”行为以及没有把课堂表现纳入考核三方面。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建立课堂表现、小组案例分析报告和笔试相结合的复合考核机制。对于分析报告的“搭便车”行为,可以采取分工“谁负责谁汇报”的机制,并根据汇报内容的规范程度、难易程度和现场表现来确定小组每个成员的成绩;在笔试方面,改变填空、选择、问答等传统类型的题型,选择案例分析作为笔试的试题类型,通过针对案例提出多个具体问题的方式来考查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掌握。复合机制的考核形式可以全面真实的反映学生对课程掌握的实际程度。

【参考文献】

[1] 何志毅.中国管理案例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2(6):26-31.

[2] 王平.案例教学在管理会计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时代经贸,2009(5):206-207.

可行性分析报告案例范文第2篇

一、估价比较案例的基本概念

估价比较案例也称估价对象比较案例、估价对象可比实例等等,是指房地产估价活动过程中,估价师或估价人员依据替代原理,根据估价目的与估价对象具体情况性质的需要,为了完成估价任务并保证评估结果质量,选择的相应于估价目的和估价时点的用于估价分析比较的类似房地产的实际存在或已发生实例。

估价比较案例存在于估价服务的分析比较过程中。在估价服务活动过程中,不管是市场比较法、还是收益法、成本法、假设开发法或剩余法,都涉及到估价比较案例的选择与利用问题。可以说,市场比较法中比准价格的确定、收益法中客观预期收益或项目实际客观社会经济效益的分析确定、成本法中客观成本的认识与确立、假设开发法或剩余法中类似房地产开发价值的分析认可,都是基于估价比较案例的认知、筛选、分析、整理与数据应用。

估价比较案例因交易状况而区分,因与估价对象的类似性而被选择与认可,因时间限制的适应而具有适应性。同时,估价比较案例是众数概念,具有数据的群体性与概括性。所谓群体性是指相应于某种类型的房地产,其类似房地产可比较案例信息是广泛的、众多的,估价过程中只是根据估价需要选择3个可用案例而已;所谓概括性是指每一个类似房地产案例都包含有共性与个性的各方面信息要素,调查记录不可能全面、充分地记载表露,只能按照数据分析与整理原理,概要列举估价比较分析时所需要的基本要素,以满足估价需要即可。

估价比较案例还是一种信息,具有信息的意义与作用。不同种类的估价比较案例来源于不同的渠道或资料文献中。一般地,房地产交易案例来自于市场信息与政府有关部门;房地产经营收益信息则见之于有关财税报表、估价师现场调查取证、以及政府有关文件、报纸或杂志;有关赔偿或补偿信息则见之于法律文书、政府公文、征收公告与拆迁补偿公告及当事方协议。

不同的估价项目需要选择不同的估价比较案例。估价项目的性质与特点决定估价比较案例的性质与应用方向。一个良好的估价服务过程,从明确估价对象开始,以了解类似房地产情况为核心,通过判断与分析,得到客观合理的估价结果。在此过程中,相应估价目的、围绕着估价时点的类似房地产估价比较案例的寻找、分析、应用,贯穿于估价作业过程始终。

二、估价比较案例的价值判断

估价比较案例的价值指该案例的实际应用价值,亦即可利用比较价值或使用价值。这里的价值含义指该估价比较案例在估价对象分析比较中的可比较性与适用性。估价比较案例的可比较性或使用价值,依赖于估价原则与《房地产估价规范》的有关规定,从估价原理方面讲,与估价对象情况类似(即相似或相近),包括城市区位、土地等级、城市商圈与住宅区域,以及建筑结构和类型、规模、容积率、交易状况类型与发生时间等等,都符合估价规范并适宜于对比分析。可比较性是适用性的基础,适用性是估价分析合理性与估价结果客观性的基础。可比较性由项目估价师依据估价目的把握,结合估价对象情况去判断。在具体估价过程中,只有具有可比较性估价比较案例才可能被选用。

对于特定项目估价服务,其估价比较案例应有特别的有效性与适用性。比如经济适用房的估价、央产房估价、北京特有的腾退安置房估价等,需要寻找同类、相似权利的估价比较案例。

估价比较案例价值判断指估价机构的估价师,在估价活动中,对于资料信息库内相关资料或临时搜集的信息资料中适合作为本次估价比较案例价值的认识区分,由此决定估价比较案例使用价值及选择使用的过程。利用表格表示如下(见表1)。

上表列举的八种性能之中,适宜性、实用性、有效性是价值要素判断的重点,适应估价目的、估价服务使用有效、估价结果客观被接受认可,是估价比较案例价值判断要素的起点。笔者认为,在估价服务过程中,估价目的至关重要,估价目的决定并影响估价方案与估价技术路线,乃至决定整个估价活动的作业方式与程序内容。估价目的确定开始于估价过程的起始,估价比较案例的选择与判断必须围绕估价目的进行。

三、估价比较案例的选择与应用

估价比较案例的选择在估价比较案例价值判断的基础上进行,当案例的可用价值判断通过时,才有可能被选择使用。

选择估价比较案例要注意客观、公正、合理性,估价比较案例的选择及其应用,关系到估价结果的准确、公允、合理,关系到估价结果被当事人接受的容易程度。

选用估价比较案例时,优先选择范围面广、受众多、信息量大的专业房地产网络信息,以及专业报刊杂志、公开刊物与公告公示方面的案例,这类案例具有公众见证的真实性与客观性。网络与公开刊物的广告信息反映公开房地产市场的充分竞争性与无限制性,众数广告反映趋势与潮流,说明当前房地产的交易态势与价格水平。同时,由于网络与公开刊物便于阅读,其公众效应与公众效益不可否定。其次,政府文件与行业资料中包含的估价比较案例信息,尽管其项目资料完整度披露有限,但其权威性与公信力不可否认,故其有关项目资料数据具有可比较参考的估价分析意义。专业广告与售楼书等项目资料信息,与按程序调查的现场取证方式差不多,一般情况下不宜作为估价比较案例使用,但具有一定的估价参考意义。估价的特质是分析判断的有依据性,有依据是估价师估价作业的职业素养与操守。除了对于估价对象的准确了解以外,估价比较案例的真实可靠则是估价诚信的主要内容之一。估价师生活在具体的城市区位并忙碌于具体的工作生活中,不可能穷尽了解所有估价对象及关联估价比较案例的具体情况,为避免错误或失误,必须借助公众、公信见证手段,把社会环境的真实客观性与具体项目的主观真实性有机结合起来并反映出来,因此,运用网络手段与“文本主义”是估价师尊重客观事实基础,也是借助社会手段与公众监督而获得真实性的便利方式有关估价比较案例选择要素见本文表2。

需要说明的是估价比较案例的实际成交或市场叫卖价值的含义与估价应用问题,从估价原理的替代原则与估价目的交易愿望来说,估价所求得价值大多是市场销售价,也就是叫卖价。市场叫卖是一种不限制受众的公众行为,具有公开、公正、市场透明的性质,而实际成交交易则具有了特定双方的对象目的性协商与条件限制、保密约束、以及谈判环境条件影响的诸多限制性情况,具有反对公开、公正、市场透明的非公众行为。可以认为,在信息不对称问题没有完全解决、谈判手段与谈判技巧尚能发挥作用的前提下,所有的成交案例都有了交易情况影响因素、也就是都或多或少具有了不公正性或交易偏差。这种交易偏差,在单一交易市场可以通过外部环境纠正来进行市场系数矫正,但对于多数个体存在的多种类房地产市场来说,成交偏差与交易矫正错综复杂,估价师无法识别具体成交案例的非市场蔽易决策因素,故对隐蔽的、不统一的、受利益影响的成交价格的分析利用无法进行,具有避税与债务因素的成交价格违反房地产市场的真实性,其修饰性价格没有估价使用意义。相反,不受限制的房地产售价或叫卖价,是经纪人基于自己对于市场情况的掌握与了解、或者房地产当事人通过市场观察与情况了解而做出的价格决策,从而在公开市场进行叫卖以宣布自己的特定房地产价值的公告与邀约,具有市场讨价还价的特别意义,情境真实、客观而具有可验证的直观性,适宜于估价分析比较的案例利用与使用价值分析参考。

估价说到底只是一个价格预计,实际上也是相应于估价目的的一种专家建议价或说资信中间价。这种价格估计或说预计,是相应于估价目的的价值方案指导。尽管由于社会管理的威权作用与公信力使估价结果具有依据参考意义,但依据参考不是实际交易,不是实际估价鉴定事项的最后解决,而是双方当事人参考估价机构估价师的专家建议而以估价结果结算了结,或者是在估价结果的基础上讨价还价,最后以双方认可的具体数字结论解决。对于司法鉴定项目,则直接借用了法院的权威与法官的裁决权,法官依据评估结果作出对民事诉讼的经济裁决。凡此,都说明估价结果的参考性、基础性、可讨论性、价值依据的水平界限性(价值“度”),说明估价结果不是定价、不是成交价,不能用成交结果来判断估价结果的准确性,更不宜用实际成交案例来讨论估价比较案例的客观性。

四、估价报告质量问题

估价报告质量包括文字的合法性、数字结果的客观性、装订样式的合规性三个方面。

估价报告质量的文字合法性包括依据政策法规合法有效、文字语言合法、分析结论合法。依据政策法规合法是指估价报告的文字表述需在宪法许可的范围内,按照民法、物权法、房地产管理法、土地管理法、规划法的有关规定,结合国家及地方政府的政策规章,对估价对象的权属及权利状态、房地产状况、运营收益情况而进行的文字性论述与表述;同时,要求所依据或引用的政策法规必须是时间上在施有效,这里的时间是估价时点,一定要特别的注意。文字语言合法是指文章格式与句子结构应符合汉语规范,逻辑结构合理、字词准确,《房地产估价规范》中要求回避“必须”“绝对”等字眼,同时,语言文字内容符合有关政治、经济、区划、房地产等法规也是文字语言合法的内容。分析结论合法是指估价分析需要在综合考虑外部环境因素与个性因素的具体条件影响下进行,估价分析结论不能也不可以超越现有法律制度的有关规范,比如土地公有性质、国有土地使用权管理、征地公示公告原理、房屋所有权登记确认原理、司法公平公正原理等。估价报告所采用的数字或数据,应是具有依据或按照合法程序调查取得的可信数据,分析中要注意公权力、公信度、公正方式、公开市场情况下的资料利用。数据的有依据性、参数的合理性、分析的客观性、结论的可信性是估价报告质量分析结论合法的四个构成方面。

估价报告数字结果的客观性与文字合法性中分析结论合法所包括的数字(或数据)获取、与分析处置相关联。估价报告的数字结果的客观性应能概括与体现估价对象的实体价值与权利状态价值,适应市场变现要求并满足市场交易,也就是结果的实用性与估价结果的有效性。客观性指的是依据有关事实并结合现实环境状况而做出的有效分析讨论或估算推论,分析结论能够反映估价目的要求下的估价对象在估价时点的权利状态价值实际,估价师自我限制并良好地掩饰自己的主观意向,估价报告内的表述为让事实说话的客观陈述内容。数字结果的客观性也就是估价结果的客观性与可靠性,是估价报告成立的基础,也是估价服务活动的价值意义所在。优秀的估价师,一定要训练自己的数字分析与文字表达能力。法律意识、数字能力、文字能力是估价师职业素养的技能衡量标准要件。

装订样式的合规性指估价报告的格式、样式与装订质量符合使用或利用要求的程度。国标《房地产估价规范》有所规定,行业协会与地方政府有关部门也都有不同的要求。估价服务的目的是“有用”与“有效”,估价报告的装订样式直接关系到使用要求与送达便利。为了优质装订,引进优良的报告装订设备或与专业图文设备装订印刷服务机构合作(有合作条件情况下),都是很好的保证评估报告装订质量的有效办法。

可行性分析报告案例范文第3篇

课程的教学设计

《物流管理课程设计》设置在《物流管理》课程之后,是与《物流管理》课程配套的一门独立的必修课程,课时集中安排2~3周(物流管理专业是3周,其他专业为2周,一周1学分)。教学目的: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物流管理课程基本知识与相关技能,提高学生物流系统分析和设计能力,提高物流管理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教学任务:以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的最新案例集为基础,对某一指定类型的物流企业围绕某一主题展开可行的方案设计;教学要求:设计方案符合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的基本要求与方式。具体要求为:方案的设计内容科学、全面、可行(方案的针对性、方案的有效性、方案的覆盖面、方案的综合性);方案的设计方法(设计方法的科学性、设计方法的复杂性);方案的表现能力规范化;具有创新性与应用前景。方案设计以小组形式进行,每组5人,这既和大赛的要求一致,也是做实际物流方案设计时团队的大概人数,大赛案例的主体都是实际的物流企业,学生既可以参观类似企业,也可以就关心的问题咨询企业,这样学生的学习过程就像是真的在为一个企业设计物流方案一样,增强教学效果。物流管理的课程设计安排在一个学期的最后几周,课程设计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案例分析报告阶段,安排在正式课程设计之前的两个月,讲清楚课程设计的要求与内容,把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案例集中的每个案例均进行分析,写出分析报告,在此基础上,撰写并提交整个案例集的分析报告,这是方案设计的重要基础。

第二阶段为方案设计阶段,在第一阶段案例分析报告的基础上,按物流设计大赛方式的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自己选择某一主题进行方案设计,最后二天进行答辩,评委组由指导教师与各组组长构成。每组同学在规定的时间内汇报物流设计方案,评委组依据全国物流设计大赛的评分标准对台上同学的案例打分及质疑,这会帮助答辩的同学思考和发现问题,也有助于作为听众的同学了解物流方案设计的重点,进而发现自己方案的不足,更有助于他们之间的相互学习。内容设计。参照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所提供的设计内容,结合本校学生的培养方案与特色进行。以第三届为例(不只局限这些),我们物流方案设计主题选择为:服务网点布局、选址战略及路由优化设计;市场竞争策略及运作方案设计;系统运作控制与流程优化设计(如运作效率、运作标准化流程、运作环节等);应急与风险控制系统设计;物流技术应用与装备集成优化设计;物流增值服务项目设计;服务营销与质量管理体系设计;物流绩效评估体系设计;物流管理理念创新等。教法设计。本课程属于实践性教学性质,整个课程设计阶段以教师指导、辅导与小组研讨并重,遵循在学中干,在干中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切身体验物流方案设计的全过程。首先,讲解物流方案设计的目的、要求、基本规范与形式,且把前几届全国物流设计大赛获奖作品提供给学生供参考;其次,指导学生撰写总案例集分析报告,把各小案例中的问题与解决思路、方法进行汇总与梳理,从中提炼出方案主题与核心内容;再次,指导学生如何收集与补充大赛案例中缺少的数据与资料,同时还组织学生参观相应的企业,增加一些感性认识;对于某些定量分析方法的学习与应用联系相关老师做专门指导。

教学实践

可行性分析报告案例范文第4篇

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学校的类型出现多元化的趋势,科研型、教学型、应用型高校三足鼎立。毕业生的人数逐年增多,学者们在呼吁本科毕业论文的形式要多元化的同时,一些高校也在积极探讨。选择正确又恰当的论文形式,对撰写合格的毕业论文来说意义重大。

二、研究目标

通过对研究样本所采用形式的分类和整理,试图回答以下几个问题:理论上,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形式应该包括哪些?不同形式的论文形式适用什么样的条件?实际已完成的论文形式又是哪些?理想形式与实际形式之间的差距有多大?造成这些差距的原因是什么?

三、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形式

(一)毕业论文形式的多元化趋势

笔者试图找到适合于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理想形式,为此,在中国知网上搜索“毕业论文形式”等关键词,得到相关文献十多篇。部分学者们的观点如下:吴洪霞(2014)提出,独立学院本科毕业考核的形式应多元化,包括撰写毕业论文、完成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实践作品、参加各类比赛(竞赛)获奖、在公开刊物发表科研论文、撰写涉及相关领域的调查报告、参与企业项目研究。武云亮等(2013)以财经类专业为例,认为毕业论文形式多样化改革要以推进应用性选题为主,突出学生能力锻炼,鼓励学生采用文献综述、财经类调研报告、财经管理实务和创业方案设计等毕业论文形式。周同旭等(2015)认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分为:专业技能形式,包括设计作品、专业证书计划、音乐曲目创作、赛事获奖等;毕业论文形式,包括选题毕业论文、实践报告、发表学术论文、设计说明等;项目成果形式,包括发明专利、研发产品、自主开发技术、基础、应用软件等。任森春等(2014)提出,除学术性毕业论文外,调研实习报告、案例分析、课题研究、问卷分析报告等也可作为考核形式。

笔者认为,市场营销是一个理论性很强的专业,本科生开展一定数量的科学研究,研究市场营销的相关理论,探讨营销的发展规律,撰写专业学术论文是必要的。同时该专业又是一个应用性极强的专业,理论学习的目的在于发现现实世界中企业所面临的营销问题,探讨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操作性较强的策略。因此,非学术论文的调查报告、案例分析、课题研究、咨询报告以及其他形式,也应视为与毕业论文分量相当的成果,都可以成为本科生毕业的重要条件。

(二)毕业论文不同形式的特点

笔者拟以上文任森春等学者的观点为评判标准,分析一下几种不同的毕业论文形式的特点。

1.学术性论文

国家标准GB7713-87对学术论文所下的定义,学术性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简介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的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在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讨论;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学术性论文简单来说就是对自己从事的研究工作发表简单的学术总结。需注意的是,这里的学术总结指的是能够发表的原创性的工作总结。

2.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不同于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是因为发生了某件事(如案件、事故、灾情)才去作调查,然后写出报告。调研报告的写作者必须自觉以研究为目的,根据社会或工作的需要,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调研计划,即将被动的适应变为有计划的、积极主动的写作实践,从明确的追求出发,经常深入到社会第一线,不断了解新情况、新问题,有意识地探索和研究,写出有价值的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的核心是实事求是地反映和分析客观事实。调研报告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调查,二是研究。调查,应该深入实际,准确地反映客观事实,不凭主观想象,按事物的本来面目了解事物,详细地钻研材料。研究,即在掌握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认真分析,透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至于对策,调研报告中可以提出一些看法,但不是主要的。因为,对策的制定是一个深入的、复杂的、综合的研究过程,调研报告提出的对策是否被采纳,能否上升到政策,应该经过政策预评估。

3.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是指结合文献资料对单一对象进行分析,得出事物一般性、普遍性的规律的方法。

4.专题研究

专题研究是针对某一主题做的深入研究。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兴趣和能力与同学、老师、家长等一起选定一个主题,进行一系列有意义的研究。这个过程包括资料收集、整理、分析、综合、思考等,最后得出结论或新的知识。在研究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独立进行或与他人共同探究。

5.其他

如专业技能大赛的成果、相关产品的研发、相关软件的开发等。

四、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形式的实证分析

笔者以河南工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本科2012-2014届679篇毕业论文为研究对象。经过初筛,其中有76篇属于无效论文(指论文材料不全),其余603篇为有效论文,作为研究的样本。

根据已有材料分析所得,实际存在的论文形式有:学术性论文、调研报告、案例分析、专题研究及其他等五种类型。

从毕业论文所采取的形式来看,首先市场营销专业本科论文采用最多的形式为调研报告,占到总数的60%以上。其次为案例分析和学术性论文,两者合计超过35%。其他形式占3.48%。课题研究为0。

从不同形式毕业论文的届别分布来看,2012届毕业论文选用最多的形式是调查报告,其次是案例分析,再次为学术性论文。2013届毕业论文选用最多的形式仍是调查报告,其次是案例分析和学术性论文。2014届毕业论文选用最多的形式还是调查报告,其次是学术性论文,再次为案例分析。可见,市场营销专业本科三届学生毕业论文采用最多的形式都是调查报告(尽管其中占比有所波动),而案例分析和学术性论文分居第二、第三。以其他形式代替论文的占比很小,而专题研究类毕业论文暂缺。

(一)调查报告选用的原因分析

调查报告这种形式,需要毕业生用科学的调研方式,花费较多的时间进行实地调研,从而获取第一手数据,具有难度大、耗时长、实践性强、创新性高等特点。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大多选择此种毕业论文形式的原因大致为:部分毕业生期望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喜欢挑战难度较大的事情。调研报告这种形式,借助自己的专业知识,从实际生活中得来的一手数据极为真实,减少和降低了毕业论文查重的风险。虽然前期投入较多,但在后期毕业论文答辩中容易过关,学生也有较高的成就感。

(二)案例分析选用的原因分析

相对于调查报告,案例分析这种形式,可在图书馆、网上搜索到相当多的材料,必要时也需要到案例企业进行实习、调研,但整体难度较高,较调查报告的选择性要小些。

(三)学术性论文选用的原因分析

学术性论文形式规范,论证严谨。论文答辩的通过率高。只要学生有较高的学术素养和专业知识储备,导师的认可程度较高,学生的成就感也较强。

(四)专题研究选用的原因分析

选择导师的课题进行研究,需要几个条件:导师有课题,自己有能力从事课题研究,并能够把课题研究成果以学术论文的形式予以展示,同时也需要学生投入较多的时间,有科研的兴趣、动力和能力等。这几个条件凑在一起,就有很大的难度,这也是多数大学生弃选的重要原因。

(五)其他形式选用的原因分析

用研发产品、研发软件、参加专业技能大赛的作品来取得毕业资格,同样需要一些主客观条件:学生的前期积累、导师的辅导等,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选择这种形式的。而且不同的学校对这类形式的认可程度不同,如果学生投入了较多的精力,完成了上述形式的作品,而学校不予承认,反过头来要求学生撰写学术论文,时间上就来不及,学生也会感到得不偿失。

五、总结

(一)结论

笔者通过对河南工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本科三届毕业生毕业论文形式的统计分析,发现调研报告和案例分析仍是毕业论文的首选形式。学术性论文也有一定的比例,其他形式采用甚少,专题研究则缺失。

随着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强需求,毕业论文形式的多元化己经是大势所趋。对于像市场营销这种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毕业论文的形式绝不可能仅仅有学术性论文这么一种。调查报告、案例分析的比重将会逐步增多。专题研究也将有所加大。另外,以技能大赛获奖、竞赛作品、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研发产品、开发的软件等,作为毕业论文的一种形式,也将逐步得到各界认可。

(二)建议

1.学校应构建毕业生多元化论文形式选择机制

学校应给学生提供多种毕业论文的形式选择,充分展示学生的才能与个性。毕业论文可以不拘泥于形式,但必须具有一定的标准限制。以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为例,可以是学术论文,也可以将在省级营销大赛中获奖、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或是有一定深度的案例分析和专题研究成果,作为毕业论文的一种形式,成为取得学位的重要条件。

2.团队合作完成论文

可行性分析报告案例范文第5篇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 教学改革 财务报告分析

一、财务报告分析的概念及作用

市场经济中广泛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会计要想得以生存,就必须较之其他信息渠道传递更为相关、可靠、及时和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信息。会计做账的程序为: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报表,企业的管理活动虽然纷繁复杂但最终会清晰地体现在财务报表上。以上市公司为例,报表之前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和账簿等资料企业自己留底,一般不向外提供,属于企业的内部信息,而财务报表则是需要向外提供的,属于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可以获得的信息。企业编制财务报告的目的,就是为了向财务报告的使用者提供有关的财务信息,从而为他们的决策提供依据。财务报表的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他机构、供应商、社会公众和企业管理层(如图1),不同的使用者分析财报的目的不同,如投资者更关心其投资的风险、收益和企业的支付能力;债权人更关心企业的偿债能力;政府主要为了了解企业资产的营运活动和国家资源配置情况;供应商更加关心企业采购业务的支付能力;企业管理当局运用财务信息做管理决策,财务报告分析即利益相关者运用专门的技术和方法,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进行分析,方便其做出经济决策。财政部部长楼继伟2014年提出管理会计是我国的短板,要在我国大力发展管理会计,培养管理会计方面的人才。管理会计是决策支持系统,即把管理会计信息提供给决策者(如CEO及各级经理等)用于管理决策,而分析财务报告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向决策者提供这样的信息。因此,学生学好财务报告分析课程也可以为以后成为一名管理会计方面的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针对这门课程传统的教学方式

(一)理论教学法

以讲授法为主,学生自学为辅,教师向学生讲授基本的财务分析理论、方法、指标和技巧,这是一种单项信息传递的方式,这一系列的阐述都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到课程管理当中来,学习后不能讲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去。

(二)启发式案例教学法

这种方法的应用主要由以下几种方式:①课前导入案例,即由案例导出需要讲述的某个理论和观点;②讲授过程中为了说明某个知识点而用到的小案例,@种案例具备实用性和针对性,与某个知识点联系在一起,注重某个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这种案例的进行通常以教师为主导,通过多设悬念,多启发,与学生良性互动;③单独开设的案例课程。这些案例通常篇幅较长,需要印成文稿提前发给学生阅读思考,并针对案例设置相应问题,进行课堂讨论。这种方法虽比传统教学法有所改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用到实践当中去,但是所有的案例都是由老师提供,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来学习,并没有全面系统地分析过一家企业的财务报表,学生毕业后接触到的都是形形的企业,从事的是不同的会计岗位及相关工作,用到财务分析知识时未必和当时老师讲的案例相似。针对这种现象,笔者建议采用以“理论+实践”教学法为主,多种方法并存的教学方式。目前也有个别院校采用了“理论+实践”教学方法,甚至有个别学者编制相关的书籍来阐述这种方法的应用,如王淑萍等。但是这种方法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运用过程中可能碰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目前没有学者做过比较详细的描述。笔者较详细地介绍了这种方法的应用,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运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

三、以“理论+实践”教学法为主,多种方法并存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理论+实践”教学法为主,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和分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存的方式。“理论+实践”教学法,老师向学生讲解基本的财务理论,并把学生分成小组下载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完成财报的分析工作,包括纸质版的电子表格填写作业和PPT版的课堂汇报作业。纸质版的填写作业包括资产负债表分析、利润表分析、现金流量表分析和综合分析,PPT版的课堂汇报作业可以选择把前面做过的纸质版作业做成PPT形式来汇报,也可以单独针对企业的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存货、固定资产和资本结构等进行的分析来汇报。

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平均10个人为一组,组内再以5人为一组划分为A、B组,这两组学生分别下载同一行业的两家上市公司近三年的财报进行对比分析,最好再与该行业的均值指标做对比。向学生提供能够下载上市公司财报的网站,如巨潮资讯网、新浪财经、东方财富网、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和国泰安数据库等。把这门课的总成绩按照平时成绩40%、期中成绩10%、期末成绩占50%来设置,其中小组书面报告和小组演讲各占20%。这门课有32学时,课程分配计划如下表,理论环节由老师讲授相关的理论、方法、指标、技巧等,实践环节要么学生PPT汇报,要么案例讨论。

在分析企业财报之前要求学生查看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如果不是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还要根据审计报告给出的审计意见查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原因。由于财务报告分析课程把学生分成小组来下载上市公司财报进行分析,为了防止某些学生搭便车,在做具体的工作之前要求小组成员先填写工作任务执行计划表,详细记录每位小组成员的分工任务。教师根据汇报内容的规范程度、难易程度、分工情况和现场表现来确定小组每个成员的成绩。由于这门课比较难,学期初向学生强调这门课的重要性及可以锻炼的相关能力,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只有坚韧和辛勤工作才有回报。

四、采取“强制+自愿”相结合的方式

所谓“强制+自愿”相结合的方式,主要是把学生分成小组后强制小组成员完成一部分工作,剩余一部分采取自愿的方式。比如把学生分成了18个小组,第1次汇报工作强制要求前6个小组来做,后12个小组可以自愿决定是否参加本次课堂汇报工作,第2次汇报工作强制要求中间6个小组来做,其它12个小组可以自愿决定是否参加本次课堂汇报工作,第3次汇报工作强制要求后面6个小组来做,前面12个小组可以自愿决定是否参加本次课堂汇报工作。强制小组的学生如果没有做每位学生扣分,而自愿小组的学生没有参加此次汇报不扣分,参加此次汇报工作实施相应的加分制度,两周之前把作I布置下去,并由老师自己做相关的PPT汇报课件供学生参考,自愿小组的学生要想参加汇报工作要求一周之前向老师提出来。笔者之所以提出这样的方式,主要是财务报告分析课程比较难,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财会知识,而每个学生的基础和学习主动性不同,通常情况下一本的学生基础和学习主动性更好一些,三本和专科的学生基础和学习主动性要差一些,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强制+自愿”各自所占的比例。对于基础较好和主动性较强的学生可以增加强制的比例,减少自愿的比例,对于基础较差和学习主动性较弱的学生,可以减少强制的比例,增加自愿的比例。笔者在研究生阶段曾跟随导师分析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并为其担任助教,为学生讲授财务报表分析的部分课程,成为一名老师后又在燕京理工学院会计学院教授财务报告分析课程,对一本和三本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主动性的不同深有体会。由学生做PPT汇报时做好课堂管理工作,只要教师精心准备、组织得当,学生密切配合,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将起到其应有的重要作用。

除了前面提到的“理论+实践”教学法,本课程也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并存的方式,这里不再一一介绍。以案例教学法为例,在引入案例时应注重针对管理活动对报表数据的影响来组织教学内容,通过管理活动――财务数据变动――分析财务数据――改善管理活动这样一个螺旋式的过程。

财务报告分析课程的改革之路还很漫长,关于这门课笔者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欢迎广大学者批评指正,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努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赵炬明.论新三中心:概念与历史――美国SC本科教学改革研究之一[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年第3期.

[2]王淑萍.财务报告分析[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

[3]朱莲美.《财务报告分析》课程教学内容拓展和分析方法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4年NO.34.

[4]王,马春爱.《财务报告分析》课程教学实践探索[J].经济研究导刊.201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