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可再生能源行业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可再生能源行业报告范文第1篇
XBRL特性及审计线索分析
XBRL是建立在XML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标记语言,一方面它继承了XML语言的优势,另一方面又在继承的基础上赋予了许多新的特性,为信息使用者提供了更加方便、高效的信息应用平台。它的新特性,从审计的角度又该如何把握审计线索,进行过程审计和事后审计,是应用XBRL财务报告后所带来的新问题。
1、多种格式输出特性及审计
XBRL根据行业分类标准,编写XBRL的实例文档,根据XBRL样式表生成XBRL财务报告,根据XBRL的特性,同一份XBRL实例文档,采用不同的样式表,可以生成多种样式的企业报告,所有财务报告的编制工作可以一次性完成,实现“数出一门,资料共享”,因为减少了数据的重复输入,降低了数据出错风险,保证了数据的一致性,真正地提高了财务报告的编制效率。此外,采用诸如可以在浏览器上显示、可以转换成不同的数据格式传输,还可以打印成纸质财务报告等多种格式进行输出,方便了信息使用者对财务报告的综合利用。因此,审计时一是着重审计同源数据的来源的合法性、合理性和合规性,二是审计格式的差异对财务报告数据是否产生差异,三是审查样式表设计的合理性,是否能最大限度地对信息进行披露。
2、跨平台使用特性及审计
XBRL文件可以在Windows、unix和Linux等不同的操作系统下无需进行任何转换和修改就可以直接使用。在不同的财务软件或管理软件中,不管是采用何种或何种版本的数据库,只要转换成XBRL格式文件,就可实现数据的传输和交换,将使信息以免费自由的使用且可允许任何人去撷取其所要的资讯,而不会有任何的错误且资料可以跨平合使用,使XBRL成为在互联网上企业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报告的一种通用语言。因此,审计时应着重分析跨平台使用的XBRL的脚本文件,通过“下钻”(Drill-Down)功能查看XBRL格式文件,并从标记作为审计数据来源的线索。
3、数据跟踪特性及审计
XBRL是采用标记对数据和文本进行标记的,这就使不同的信息之间建立了一条有效地跟踪相关的信息线索,可以用倒查方法自上向下地跟踪和考察数据源直到底层的数据,这种跟踪和链接关系极大地方便了信息使用者阅读和分析企业财务报告。因此,审计时应对数据的链接关系进行跟踪,通过数据的来源线路查核数据的正确性,同时审核与某数据有关联关系的相关数据的来源及正确性,通过这种关系线路实现“查一涉十”的审计效果。
4、多语种特性及审计
XBRL可以通过添加语言标签的方法,对数据和文本进行翻译,从而实现企业报告的多语种输出,解决了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财务报告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问题。普华永道会计事务所于2002年11月11在日本东京举行的第六届国际XBRL大会上,利用SYSTRAN公司的技术将一份XBRL格式的日文财务资料演示转换成了英文格式而取得成功,这个案例表示XBRL已消除了企业报告中的语言障碍,使XBRL财务报告已实现了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因此,审计时把握语言翻译的准确性,特别是对有特定含义会计用语和财务数据的翻译是否准确,有无误译,避免信息使用者出现曲解其意的现象。
5、精确搜索特性及审计
因为XBRL在采集数据或文本时是使用标签描述数据或文本的含义,在对数据进行搜索时,不是像网页文件HTML那样只是根据字面内容进行搜索,而是根据数据或文本标签的语义进行定位的,搜索引擎就能够非常快速和准确地找到信息使用者所搜索的特定信息,还可通过其他应用程序对搜索结果中的数据可以进行求和等处理。因此,审计时应根据搜索引擎对数据的定位指向是否存在偏差,特别是要注意运用其他应用程序对搜索的数据结果进行再处理的过程是否严密,结果控制是否是否准确,保证与源数据所体现的财务信息一致。
XBRL的审计效用
XBRL的应用,改变了企业财务信息的报告方式,同时给审计工作带来了许多实质性的功用,主要表现在:
1、实时报告,实现连续审计
XBRL是采用计算机可识别的语言对经济业务数据进行标记的方法来取数的,企业财会部门可以实时对财务数据进行编报,缩短了数据在财务部门停留的时间,减少了数据被修改的可能性,使审计部门可以通过XBRL可以直接拿到原始数据,随时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实行连续审计,及早发现企业的财务问题,保证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和可靠,保护信息使用者的权益。
2、在线披露,实现实时审计
XBRL技术已突破了定期报告财务报告的局限,可以做到在线披露和实时,审计人员据此可以实时地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从而做到在线监控、实时审计。
3、超级链接,实现跟踪审计
通过XBRL具有超级链接功能,为审计人员提供了审计线索,使审计人员在阅读财务报告时实行跟踪审计,在更短的时间里查询数据来源的正确性、真实性和全面性,改变了过去到企业现场查实数据的做法,节约了人力,提高了审计能力。
4、电子报告,提高审计效率
XBRL改变了传统纸质财务报告的报告方式,通过专题网站在网上企业的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且采用了更加详细的XBRL样式表,使审计人员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自主地审查和下载企业财务报告,并且利用相关软件可以非常便利地将数据进行再处理和再利用,生成不同的审计报告,提高了审计效率。
XBRL对审计的影响
审计工作是对企业提供的财务报告进行合法性、合规性和正确性进行审计,其审计方式也必须与不断变化着的财务报告形式和内容而更新。随着网络财务信息披露的发展,审计工作也必将面临对网络财务信息进行审计的需求。XBRL以高效快捷见长的财务报告形式改变了信息的披露方式,对新时期的审计工作造成了影响,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1、对审计模式的影响
审计模式是审计导向性的目的、范围和方法等要素的组合,主要规定了审计应从何处着手、如何着手以及何时着手等问题,审计模式主要有详细审计模式、会计报表审计模式、制度基础审计模式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四类。此外,传统审计一般都是事后审计,XBRL实时的财务报告信息要求审计部门事后审计向实时审计和连续审计转变,成为审计人员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2、对审计业务内容的影响
传统审计主要审核和出具被审计企业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规性的审计报告,XBRL格式报告的出现,在信息披露的时间和形式并增进了披露的内容,还可能要求提供连续信息的可信度和完整性的连续鉴证,此外,面对审计信息使用者多样化的需求也给扩宽了审计人员的业务范围和内容,审计人员要面对海量的数据,利用专业的数据处理能力去甄别信息以满足各种信息需求。
3、对审计工具的影响
XBRL是利用现代先进的网络传输技术报告企业财务报告,其采用的披露工具和媒体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此审计工具也应予以更新,需要相应的新的审计软件和技术来进行审计,比如下载和提取数据的工具、抽样程序、数字分析软件、审计自动化软件、嵌入式审计模块、集成测试工具、协同审计工具、数据挖掘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同时随着信息的实时化,同步分析的难度也加大。
4、对审计成本的影响
审计人员在采用传统审计模式和审计方法对财务报表审计基础上,也对XBRL的实例文档进行验证和审计,这样就增加审计成本。这部分成本应由谁来承担?是财务报告公司、审计结果的一般享用者、自愿的XBRL参与公司还是由审计部门来承担?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自愿计划是在SEC注册的公司自愿参与的,为了鼓励参与,自愿计划未对XBRL文档验证提出要求,自愿者可以自愿提供XBRL文档的验证信息。因此这部分验证成本是否应由自愿参加的公司自身来负担的?
5、对审计风险的影响
由于XBRL对源数据的标记和实时报告,XBRL的实施可以使审计人员通过数据的波动而更容易地发现公司异常的交易活动,更加准确地进行风险评价,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审计风险。当企业的财务信息以XBRL文档实时流动时,通过标记抽取的数据可能会发生存在某种错误或是未经审计的变化,当审计人员未发现这种在财务报表中额外存在的错误风险而出具XBRL文档的验证报告时,又增加了审计人员的责任和风险,这可能影响审计人员承接XBRL业务的积极性,进而影响XBRL的发展。
一些建议
1、由审计署牵头尽快制定XBRL的相关审计规范
XBRL的发展时间虽不长,但其所显示出来的优势已让世界瞩目,在发达国家迅速发展的态势已表明以后的财务报告将会越来越多地采用XBRL,将会成为财务报告的主要形式。我国虽还不是XBRL国际组织的成员,但已在上交所和深交所应用,如何对XBRL格式的财务报告进行审计还没有具体的执业规范。因此,应由审计署牵头尽快制定针对XBRL财务报告的审计规范,规范对XBRL格式报告的审计目标、审计内容、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等,增强信息使用者对XBRL报告的可信度,以促进我国XBRL的发展。
2、审计重点应向内部控制和风险控制转移
XBRL是新一代的财务报告形式,除对XBRL的报告结果进行审计外,更重要的是应对生成XBRL的过程的内部控制体系进行审计,即以结果导向的审计程序改为持续的过程导向的审计程序,重点审计XBRL结构控制的合理、合法、合规性,检查是否对所有事项均认真进行标记,以减少重大错报事项的产生。同时,对XBRL报告产生的可控和不可控审计风险进行合理的估计,对检查和评估内在控制风险,对系统的安全机制、防火墙、关键信息加密和授权密码等进行详细的测试,以保证达到XBRL最优级的风险控制。
3、重点审计XBRL实例文档的合规性
可再生能源行业报告范文第2篇
面对困境,有报人断言“报业的冬天来了”,更有普遍的观点认为,是互联网将报业吹进了寒风中。但也有业界人士清醒地认识到;报业在与新媒介的竞争中显得如此脆弱,其根本原因来自于报业自身单一的赢利模式。虽然各持己见。但没有人怀疑昔日强势的报业正在走弱,旧有的媒介格局正在发生裂变。
谁动了报业的奶酪
上世纪90代中期,互联网的诞生催生了“报纸消亡论”的黑色预言。但是这丝毫没能影响报人们投身事业的激情,更没有让他们对自己所热爱的职业前景产生任何怀疑。在改革开放的20年中,中国报业广告以平均每年超出30%的增幅高速发展,报业一时成为中国最赚钱的行业之一。这美好的一切将“黑色预言”击得粉碎,而后发生的互联网泡沫的破灭,更让报业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业界始终坚信,只要做好自己的内容,就会吸引读者的眼球,进而不断扩大报纸发行量,有了发行量,就能抓牢广告客户的钱袋。然而,现实并未如此。据全球报纸协会提供的数字,1995年到2003年,报纸发行量在美国下降了5%,在欧洲和日本分别下降了3%和2%,20世纪60年代,5个美国人中有4个人每天阅读一份报纸,而现在只有一半的人这么做。2005年3月1日前的6个月里,美国报纸的日发行量就下降了1.9%,是近10年来的最大降幅;1994年,美国的报纸广告占全美广告市场份额的22.4%,到了2004年,这个比例却下降到了17.7%。似乎就在一夜之间报业的奶酪变小了。那么是谁动了报业的奶酪?
新媒介分流报纸受众近十年来互联网、宽带、移动传媒、分众传媒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彻底颠覆了传统媒介的局限。特别是被称作“第四代媒体”的互联网和“第五代媒体”的手机,更是以其超大覆盖功能、滚动更新即时传播功能、无限容量功能、点对点互动功能等绝对优势,成为推动媒介变革的生力军。在新传播技术引领下,受众获取新闻和消费信息的方式也大大改变:手机短信使新闻在离线状态下在技术上具备了真正的第一时间传播的可能;大量免费新闻信息背景的链接,使网络成为信息时代受众最方便快捷的阅读数据库。同时,新媒介让受众对大众媒介互动性的需求得到空前满足,他们作为个人在大众媒介中的话语权得以全面释放。特别是对于年轻人而言,上网和短信已经成为他们获取信息和参与传播的主渠道。因此,越来越多的眼球从“线下”转向“线上”和“手上”,报纸读者正在被新媒介不断分流。
广告客户的钱袋子也开始对纸媒体捂紧这不仅是因为纸媒体读者注意力的转移,也是企业营销理念变革的结果。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的中国企业日益成熟,正在由追求规模向追求效益转型,企业的营销理念也必然随着发生转变,因此他们对营销媒介有了新诉求。过去企业是以产品为核心的营销模式,广告与公关以打造知名度和美誉度为目标,对媒介价值的衡定是以受众规模为标准,并追求广告面上的覆盖率;现在,企业营销理念转变为以客户为核心,广告与公关以培养客户的忠诚度为目标,对媒介价值取向也发生了变化,现在的广告客户在做媒介选择时第一位考虑的是在最佳性价比之下的精确、有效传播,在追求广告面上的受众覆盖率的同时,更加看中广告点上对受众的命中率。互联网等新媒介的传播方式和经营模式,及时顺应了企业全新营销理念的需求,为此也日益被众多的广告客户看好。
关于经营模式的反思
“二次销售”理论作为报业经营的核心理念,指导中国报业成功地走过了20年的改革之路。这一理论将报纸的经营方式定位为两次销售才能完成的过程,即把新闻产品卖给读者再把读者卖给广告客户。从理论上讲,报纸的两次销售既然有不同的目标客户,就应该在每个销售环节中都要产生效益。但在报业的实践中,在报纸销售价格普遍低于成本价格的前提下,为争夺读者各报纸还要附加各种超值的赠品,一般报纸的订户在获得赠品后往往等同于免费看报纸。报纸在发行大战中的巨额投入已经使这个经营环节的性质发生根本改变,即从出售报纸的行为转向购买读者的行为,“二次销售”理论最终成为“一次购买再次销售”。
“二次销售”理论中的第一次销售,实际上是新闻产品价值实现的过程,但是在争夺眼球的残酷竞争中,报纸发行无法真正实现对新闻产品价值的体现,“二次销售”理论在报业经营的现实中已经变异,这使得报业在单一赢利模式的风险之旅上越走越远。报纸良性的经营模式应该是在两次销售中都要产生效益,但实际的结果是:为了保证第二次销售的实现,报纸不得不放弃第一次销售应该产生的效益甚至不惜进行再投入,在新的经济增长点没有找到时,报业赢利点实际只有广告经营。这样,在赢利点减少和成本加大的情况下,如果广告收入不能快速增长以作为补充,那么报业经营势必要陷入困局。
再造报业获利发动机
对于经营模式存在的风险,报业早有感知,进行多元化经营,就是报业的突围之举。但综观诸多报业多元化的经营尝试,似乎并未使报业摆脱经营困境。在新媒介不断繁荣和报业经营日益艰难的“内忧外患”处境中,我国报业的当务之急,就是从经营模式上进行彻底变革,在产品线设计和赢利模式上进行创新,再造报业的获利发动机。
让报业的绝对优势充分体现市场价值新闻是有价值的,新闻价值的实现方式需要在新的媒介时代进行重新探讨。目前一些报社推出的手机报纸和电子报纸的有偿订阅服务,就是可喜的尝试。这种新形态的报纸,在传播方式和销售方式上顺应了读者新的需求,通过在线交易,人们就可以订阅手机报纸或电子报纸,这对于内容竞争力较强的报纸来说,无疑是新的经济增长点。有资料显示,《纽约时报》在线读者注册人数去年已超过1500万,网上读者数量增长的速度大大超过印刷版流失的读者数量。
公信力、原创力和专业性是报业曾经辉煌的基点,也同样是报业在新媒介时代的绝对优势。这一优势足以使报业成为新媒介格局中最具竞争实力的新闻产品制造商,专业资讯产品生产将成为报业未来又一新的经济增长点。新兴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强大新技术支持下的新赢利模式,但其资讯内容的生产能力却明显示弱。目前很多网站的资讯都大量转自报章,虽然网站现在是免费使用,但随着相关法制的逐步确定,报 章原创内容的版权将受到法律保护,报纸新闻产品的市场价值也会最终得以体现。从新闻的“自产自销”向专业新闻资讯生产商的社会角色转变,使新闻资源实现“一次投入、N次产出”,这是未来报业值得尝试的经营方向。
产品线定位与经营模式转变依赖广告产品的单一赢利模式,使报业承担着巨大的经营风险,而盲目多元化虽然在产品种类上起到了分散风险的作用,但是每个单品赢利能力的低下,又会增加报业的投资风险。如何不再“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又要同时避免“每个篮子里只放一个鸡蛋”的盲目多元化经营,是摆在报业眼前的重要课题。
可再生能源行业报告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源会计已被许多人关注,但怎样在会计资料中反映,还值得探讨.本文从会计是对经济的反映出发,提出把人力资源资产进行计量是有必要的.从宏观的角度按资产的载体的不同对资产进行分类,并设计按载体的类别来归结的资产负债表,用以准确、明晰地反映企业的各类资产及各类资产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配比关系.
会计是与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经济的车轮随着时代向前发展时,会计作为经济计量、控制、监督、审计的工具也在发生着变化。其变化的来源是作为其计量对象主体的资产在发生质与量的变化。当历史的步伐进入信息技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时,企业生存、发展的要素不再只有资本与技术,还要有人力资源资产。而对人力资源资产的计量与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还是一个空白。无形资产已进入会计报表,而传统会计体系与人力资源资产的记录与计量在很多方面是格格不入的。沿用传统的会计理论不再能准确计量企业的价值,所以沿用传统会计的理论,所做出的报表,反而会对投资者产生误导,最终阻碍经济的发展。那么,作为经济发展服务的计量体系—会计体系,应当有所突破和发展。
一、按资产的载体不同把资产分为三类
一直以来,把资产按存在形态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已填列于资产负债表中。因人力资源资产在计量上存在不可靠性,使其既不能按实物资产来确定价值,又不能按无形资产来进行摊销。最根本的原因是,实物资产、无形资产、人力资源资产各自的载体不同。所谓载体,就是指各种有价值的资产所附着的对象。实物资产的载体是它自己本身,它是客观存在的,可以触摸得到的,能在生产过程中转变形态、转移价值并摊销,能准确计量损耗的资产。无形资产是知识或意识类的思维果实。落实在专利证明书等正式的具有法律保证、社会公认的、能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有价值的凭证上。而无形资产本身看不到,摸不着。它只有与实物资产相结合才能呈现出它的作用、功效与价值。人力资源资产的载体是人、具有能动性、会思考,有各自品格的人。因此,人力资源资产就有他本身的特殊性。人力资源资产需要有实物资产来养活,又需要无形资产来滋补,这样才能发挥他的价值。
所以笔者认为应当把资产分为实物资产,无形资产,人力资源资产三大部分来分别进行计量、记录、控制、核算。载体的不同决定了资产特性的不同。但实物资产、无形资产、人力资源资产又是密不可分的。实物资产是无形资产产生的前提,无形资产只有作用于实物资产,才能实现其价值。即以实物资产为媒介才能收回无形资产的成本,得到收益。人力资源资产价值的实现是把实物资产与无形资产综合、有机、科学的融合,并使之适应市场,适应时代,得到超过实物资产与无形资产原值及同等平均利润回报的过程。人力资源资产是基于无形资产与实物资产之上的,三者是累积着的金字塔,实物资产在最底层,无形资产居中,人力资源资产在无形资产之上。
二、以三大类资产为基础编制资产负债表
现有的资产负债表中资产类科目的列示是按资产的流动性的大小,从大到小排列的。按各自归结的资产对象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其它资产。传统资产负债表除了无形资产之外都是以实物为载体,能准确计量,价值较为恒定,满足传统会计理论。用传统会计理论来计量无形资产就存在着缺陷。如:商标的价值难道真的只有花费的注册成本与设计费用吗?而一些连年亏损的企业,其商标价值能赶得上花费的成本吗?具有不确定性的无形资产夹杂在能准确计量的实物资产中,使无形资产得用传统会计理论来计量,导致企业总资产偏低或者高估了。再谈到人力资源资产时,虽然人人都意识到了,但应用传统会计的理论却无法记录、计量,在资产负债表上也无法反映。
为了能更准确地计量、记录企业的各类资产,可以在原有的资产基础上进行重新划分与归类。按资产载体的不同分为实物资产、无形资产、人力资源资产三大部分,再在各资产的内部按流动性的大小分项归纳与排列。三类资产项目各自归纳与其资产载体相同的有关科目。
实物资产负债表的编制的内涵,只要在传统会计报表的基础上,把无形资产刨除以后就得到了,方法与程序不变。其合计数就表示企业的实物资产价值。具有可定义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计量性,符合传统会计的理论。
无形资产部分计量那些不是以人及实物为载体的没有实物形态的资产。记录的内容只符合可定义性、相关性和计量性。股东权益中没有负债的部分,只在所有者权益中进行归结与分配。它已经突破了传统会计的理论。
人力资源资产部分计量以人为载体的人力资本的相关事项。只符合传统会计的可定义性和相关性。与无形资产一样,突破了传统会计的体系。人力资源资产在股东权益中没有负债部分,只在所有者权益中进行归结与分配。
无形资产与人力资源资产部分在所有者权益中归结到“资本公积”里。作为其一类资产的平衡部分。在所有者权益中,实收资本应当按法律规定变动,是受到严格限制的。“盈余公积”的有无得看企业是否盈利。“未分配利润”只跟利润有关,人力资源资产是不能作为利润来分配的。因为其载体是人,人是无法分配给人的。企业界不能没有人力资源资产,企业对人力资源资产的需要是固定的。人力资源资产的流动性又挺大,具有浮动性,这与传统会计中资本公积所包含的内容特性有相似性,把人力资源资产的权益归为“资本公积”是最为适宜的(如“资产负债表”所示)。
三、对于新的理论,应当有新的方法与之相适应、相配套
既然人力资源资产进入了账户式资产负责表,那么人力资源资产也应当进入所有的财务报告。编制财务报告的目的是为了向财务报告的使用者提供其在经济决策中有用的信息,包括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变动的资料。财务报告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机构、潜在的投资者和债权人。在编制财务报告的时候就应当确保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
可再生能源行业报告范文第4篇
??? 一、分级预算及其局限
??? 传统的银行预算模式是以分支行为责任主体的分级预算管理体制,即将银行的经营管理目标和责任按照总、分、支行的层次分解落实。分级预算模式有利于各级行在上级行下达的预算框架内结合自身业务发展战略配置各类资源,并在年度中间根据情况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充分体现了不同层级上资源配置权力和责任的结合,适应了分支行所处的不同经济环境。
??? 分级预算虽然能对各级行的全年工作起到指导作用,但仍存在不少局限:
??? 1. 由于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造成资源配置的不合理,缺乏公平性、公正性、科学性,从而使得有限的资源不能发挥最大效益。分级预算体制下,预算工作主要由财务部门来承担,而各业务部门的参与度不高。因财务部门远离市场,编制的预算有可能偏离业务发展的实际;而上级行财务部门对下属机构各项业务的信息掌握得更加不够充分、细致,从而影响预算的精确性。由于下级机构掌握着比较充分、细致的信息,又有配置和整合资源的权力,逐利的动机驱使下级行从上级行那里争取到尽可能多的资源,谋取本集体的最大利益。
??? 2. 分级预算易造成资源向管理层倾斜,造成一线的资源偏紧,从而影响全行业务的发展。分级预算由各级行层层汇总上报,经总行汇总统一平衡后再层层下达,在层层分解下达过程中,各级行往往先充分考虑本级的需要,在资源十分有限的情况下,越到下级分到的人均资源量越少,甚至不足以支持业务的良性发展。
??? 3.分级预算的效率低下,整个预算过程历时一般长达半年之久。国有商业银行的组织机构庞大,纵向机构大多达四级,涉及的业务广,变数又较大,每级的预算均需较长时间完成,越到上级汇总平衡的难度越高,所需的时间也越长,影响了分级预算的效率。
??? 二、部门预算及其优越性
??? 与分级预算模式相对应的是以经营部门为责任主体的部门预算。它是银行经营管理目标和责任在部门间的分解和落实,是监控计划执行情况、资源分配和业绩考评的重要手段,是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金融产品种类的增多以及银行经营管理理念和方式的进步,部门和产品已日益成为成本形成和效益实现的基础,部门预算的作用和必要性也日渐显露出来。以经营部门为责任主体的预算管理模式的主要思想是:各部门根据总体战略、目标、资源配置导向、业务发展需要制定部门目标并配置相关资源;各级行业务部门是上级行相关部门的组成部分,接受上级行的预算分配;分支行负责人协调区域内的各项业务。以经营部门为主体的预算编制过程,是由总行各业务部门牵头负责本部门所经营业务的预算编制,送财务部门统一平衡后,形成全行的总预算,经管理层核批后由财务部门反馈到各部门,各部门再分解落实到下级相关部门。与分级预算体制相比,以经营部门为责任主体的预算管理体制具有以下优越性:
??? 1.道德风险相对较小,编制的预算相对比较切合实际。在分级预算模式下,由于分支行具有配置和整合资源的权力,便有可能利用这种权力服务某种特定目的,而非全行的整体目标,产生道德风险。而实行部门预算后,由于总行各业务部门对本部门的业务掌握得比较充分、详细,相对于财务部门来说更贴近市场,更了解市场,真正懂得业务发展的真实需要,因而编制的预算比较切合实际。而且,总行部门与部门之间、上下级部门之间、下级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有着复杂的制约关系,使得编制预算的透明度较高,进而形成道德风险的可能性大为减少。这样得到的预算比较科学,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从而发挥最大效用。
??? 2.编制预算的效率较高。由于总行各部门掌握的信息比较充分、细致(全行数据已集中的银行更是如此),因此预算的编制不一定从最基层的相关业务部门开始层层编制上报,而是可以在总分行两级的相关部门编制,然后平衡汇总整个部门的预算,再报送财务部门统一平衡汇总,最后由总行各部门分解落实到下级行的相关部门。这一过程相对于分级预算耗时要短得多,各部门协同统一配置资源,减少了上下级行之间的扯皮现象,提高了预算编制的效率,并且可以发挥总行的统率作用。
??? 3.部门预算使得总行各部门的责任与权利紧密结合,提高了部门的责任感。分级预算是以各级行的财务部门为主进行的,而部门预算是以各业务部门为主、其他部门共同参与、最后由财务部门汇总平衡而编制的。预算编制的广泛性、参与性大为增强,各部门的责任得到强化,改变了分级预算体制下总行各部门有权有利而责任淡化的现象,真正实现了责权利的结合。
??? 4.部门预算为科学的业绩考评提供了基本依据。业绩考评是激励各个部门及全体员工朝着全行整体目标奋进的有效手段。但一个科学合理的业绩考评体系除要考虑定性的非财务指标和主观评价外,更需一系列客观可衡量的财务指标和尺度。部门预算作为经综合平衡后确定的部门目标,是衡量部门业绩的重要尺度。如果没有部门预算,就很难正确衡量部门的业绩;部门没有预算,没有目标,也就很难为部门员工制定一个努力的目标,从而难以对每位员工(尤其是客户经理)的业绩作出合理评价。
??? 综上,部门预算相对于分级预算具有高效率配置资源、并使资源得到充分合理利用的作用,是商业银行业务发展和经营管理深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商业银行计划财务管理趋于成熟的表现。西方着名商业银行的管理实践一再证明,实施以业务经营部门为主体的预算管理体制比以分行为主体的预算管理体制具有更高的资源配置效益和效率,可以减少资源配置中的浪费,极大地提高银行整体的盈利能力。因此,实行以业务经营部门为主体的预算管理体制是现代商业银行预算管理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国有商业银行预算体制改革的方向。
??? 但是,部门预算的推行需要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体系和良好的信息系统的支持。组织结构上,主要经营部门的设置需要上下一致,经营的业务产品也不能在部门间相互交叉,或者虽交叉经营但能清晰地划定收入和支出的边界,而且中间的层级不能太多,最好实行扁平化管理。如果上下级的部门设置不一致,经营的业务产品相互交叉,部门之间的收支边界不清,则无法推行以经营部门为责任主体的预算管理体系。信息系统方面,需要一个灵活快捷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能提供与每一部门密切相关的基础会计信息,包括产品信息、客户信息甚至作业信息,以便作出科学合理的部门预算和正确衡量每个部门的经营业绩。如果没有一个这样的信息系统,则无法满足部门预算的编制需要,更无法正确衡量每个部门的经营业绩。
??? 三、部门预算与分部报告
??? 随着现代会计的发展,不仅企业内部需要了解分部门的会计信息,而且外部也要求企业提供分部门的会计信息。1976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第14号公告》要求企业提供分部财务报告。公告将部门定义为“那些专门提供一种产品或一种服务,或专门为一群客户提供相关产品和服务的企业部门”,并规定分部报告应至少披露以下信息:1.部门收入,包括对外销售与转让以及部门间的销售与转让;2.部门的经营损益,即部门收入扣除部门直接发生的各项费用及可以合理分配给该部门的费用;3.部门中可确认的资产,包括两个以上部门共同使用的资产中分配给该部门的部分;4.部门发生的各项折旧、报废和摊销费用;5.部门资产的增加;6.部门对企业净资产的权益以及部门在其供应商的净损益中的权益;7.会计原则变化对部门经营损益的影响。
??? 1994 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专门委员会提出了改进企业分部报告的建议:“应当改进分部报告,使企业报表的信息与企业内部报告给高级管理者或董事会的分部信息一致......当报告每一个分部的经营活动时,企业应当避免只为了财务报表的编制而随意在各分部之间分配各项损益。相反地,企业应采用内部核算的方法确定分部财务信息,并用所使用的方法进行揭示”。
??? 有鉴于此,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于1996年发布了建议性公告——《有关企业的分部信息报告》。该公告从管理的角度分析了分部报告,即要求企业按照管理组织结构进行部门分割,并建议用经营部门替代《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第14号公告》的行业部门。并给出了经营部门的定义,即:“经营部门是企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以下特性:1.从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赚取收入并发生费用(其中包括与企业内部其他部门实行交易发生的相关收入和费用);2.部门的经营结果通常由企业的主要经营决策者监控,以评价单个部门的绩效,帮助决策者如何分配资源给各个部门;3.可以通过内部财务报告制度获得非连续的财务信息。建议性公告要求分部报告披露部门收益的计量方法、构成部门收入和费用的主要部分等更为详细的信息。
??? 国有商业银行都是特大型企业,从长远看,无论是从内部还是外部都会提出提供分部门会计信息的要求,以便正确了解每个部门的贡献。分部报告揭示的分部门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是部门预算的实际执行结果,部门预算是衡量各部门经营业绩的一把尺子,两者是紧密相联的。因此,有必要从现在开始研究分部报告的编制方法和手段,并编制部门预算,将银行整体的预算目标和责任分解落实到每个部门,促使各个部门朝着全行的共同目标努力,以此作为评价部门业绩的依据。
??? 四、积极创造条件,稳步推进部门预算
??? 提供分部报告、推行纵向部门预算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目前应着重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体系并完善信息系统。
可再生能源行业报告范文第5篇
纸价上涨考量全行业承受力
在热心网友近日推出的2008中国十大传媒事件中,报纸因纸价上涨而整体涨价赫然位列其中。回顾2008年中国报业最突出的表现,涨价似乎成为中国报纸的“主旋律”。
报纸涨价的“元凶”当然是纸价的上涨。进入2008年以来,新闻纸经历了3次提价风潮。从年初的4900元/吨上涨至前不久的6300元/吨,为近10年来最高点。新闻纸价格的急速上涨开始考量中国报业全行业的承受能力。经验表明,在报纸的生产成本中,纸张成本约占60%~70%。而每张报纸的纸张和印刷成本约为0.2元左右。以一份4开56版、日发行量50万份的都市类报纸为例,印刷、发行成本约为2元,而售价通常在0.5至1元之间,以每份亏损1元计算,一年就可产生1.8亿元左右的巨额亏损。
纸价上涨,报业新闻纸用纸量却有增无减,据中国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报业新闻纸用纸量约为380万吨。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全国的晚报、都市类报纸进入了厚报时代,一些报纸动辄50版甚至100版,主观上想以更大的信息量获得更大的发行量,以亏损发行的方式争取广告商的投入,靠广告来弥补发行。然而纸价的上涨似乎使持这种想法的报社遭到越来越重的压力,对于报业而言,每一分成本的付出无疑是纯利润的失去。于是,报纸涨价便成为许多报社迫不得已的选择。
有意思的是,基于同城竞争报纸的格局,涨价却不是轻易能定夺的。对于同一区域内的竞争对手而言,若只有一份报纸单方面涨价,则必然意味着自毁长城,必然会使自己的大量读者流失到竞争对手那里,因此谁也不敢轻易行动。但成本上扬的巨大压力,并不是针对某一具体的报社而言,而是考验整个报业的承受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纸价的上涨一定程度上反而成为好事。原来一直靠低成本发行占领市场的血拼方式自动被市场淘汰,原来竞争处于白热化状态甚至有老死不相往来之势的报纸终于也在成本的压力下握手言和,共商应对的良策。如南京曾是报纸低成本价格战的主战场,为了抢得市场份额,报纸一度低至0.1元出售,面对新闻纸价格的急剧上涨,原本的竞争对手也纷纷坐不住了。南京的几家报社都表示,现在《扬子晚报》、《现代快报》、《金陵晚报》已经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同城的其它报纸不涨,自己绝不敢轻易涨价。“往大里说,甚至关乎报纸的生死。所以绝不敢轻举妄动。”终于,2008年3月,在成本的巨大压力下。经过几家主要报纸的共同协商。《现代快报》、《扬子晚报》、《金陵晚报》和《南京晨报》统一将零售价从0.5元/份调整为0.7元/份,同时订阅价格也从每年180元提至每年252元,成为2008年同城报纸率先统一提高报价的案例。而此前的2007年11月,《南方都市报》早在深圳地区已率先将报纸零售价从原先的1元,份上调为2元/份。至此,全国范围内大规模的报纸提价“运动”开始启动。
然而也并不是所有报纸都义无反顾地以涨价来抵抗来自纸张成本的压力。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社长戴玉庆在一次会议上表示,报纸不能一味地把来自成本的压力转移给读者,而且对于涨价的因素不能仅简单地从成本的角度去衡量,既要考虑媒体的社会功能,还要具体分析区域报纸的发展潜力。据他介绍,经过认真科学的分析,《广州日报》不仅没有提价,相反还决定购进新的印刷设备,进一步提高印力,以更深的内功消化增长的纸张成本。湖南《潇湘晨报》的副总编辑伍洪涛也持同样观点,他认为《潇湘晨报》涨价的可能性不大,除非自己把握了主动权,况且目前的情形还在报社可接受范围之内,报纸还是要通过加强内部管理,开源节流,采取更加科学合理的策略,一方面把内容做得更深更透,另一方面以新的理念开发新经济增长点。
面对始于2007年的新闻纸涨价潮,中国报业的格局大致也可分出端倪。实力强劲的品牌大报经过多年的积累,呈现出强者愈强的态势,短时间内无惧于纸价的上涨;而大批晚报都市报类报纸由于承担养活集团的任务,长期处于一线参与市场竞争,不但不能得到及时的给养,而且只能靠自己在市场上打拼,因而在纸价上涨时面临巨大压力,不得不做出报纸提价的无奈选择;还有一批地市类报纸,由于市场意识淡薄,缺乏市场竞争的能力,在纸张成本高压态势下,只能说在政府的照顾下艰难生存。
但市场总是在波动变化,最新的消息表明,11月初国内新闻纸价格已经由6300元/吨的顶点回落到5800元/吨,这似乎与中国报业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新闻纸价格究竟是由此一路走低还是再度升高前的回光返照,结果不得而知。但有专家认为,一方面相比文化纸刚性的需求,新闻纸需求端并无太多空间;另一方面,推动新闻纸提价最主要的因素――进口废纸的价格在暴涨之后已经趋于平稳。长江证券在其造纸行业研究报告中分析认为,废纸供应基本平衡,目前新闻纸再次提价的动力明显减少。《京华时报》社长吴海民却对纸价依然表示担忧。他认为目前纸价的下跌很难证明下一步的趋势,随着金融危机对国内各行业影响的加剧,不排除新闻纸价格再度上扬的可能性。如果吴的担心变成现实,这意味着,2009年的中国报业将很可能继续在纸价的潮涨潮落间接受考验。
广告先扬后抑 未来前路漫漫
2008年注定是一个多事之秋,本已经在成本不断增长的烧烤下艰难前行的中国报业,还不得不面临着来自市场的又一重压力。来自各方的数据表明。虽然2008年中国报业广告总体似乎要好于上年,但奥运过后的报业广告发展趋势却似乎并不能让报人产生多少兴奋度。2008年第三季度。在经历了上半年近3年以来前所未有的逆转之后,中国报业广告增幅再度急剧下滑。增幅跌破近8个百分点。
2008年的前两个季度的确给了报纸媒体前所未有的兴奋。第一季度报纸广告增幅近3年以来首次出现大逆转,超过了15.2%,打破了过去两年报刊广告增长幅度低于同期GDP增长速度的固有局面。1A7月,中国报业广告增长幅度高达26%。然而这种久违的增长却没有持续多久,进入第三季 度,除少数区域性大报呈现良性运转势头外,绝大部分报纸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寒气。尽管总体看,1~9月报业广告增长仍在两位数以上,但增幅已经急剧下掉。吴海民社长表示。这种情况其实他早在两年之前就预料到了,某种程度上这是一种必然。只是当这种危机真正来临时,心理还是有难以承受之重。
这次危机尽管早有迹象,但汶川地震的影响似乎才是直接的开始。
由于汶川地震的巨大破坏性及对经济、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对广告业的影响是直接而猛烈的,社会责任促使很多媒体在地震后的一段时间内没有刊载广告。身处成都的《华西都市报》和《成都商报》在地震后的直接广告损失均达到了5000万元左右。其他未受地震影响的城市的报纸也不例外,各报在地震发生后和哀悼日不刊登的广告总额难以计数。地震后的房地产广告和旅游广告严重萎缩,这两类广告一直是报业广告的支柱。
地震使成都房地产行业受到重创。由于担心再次地震,更由于成都人的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抗震救灾中,在建房产全部停工,导致购房欲望锐减。根据成都房产管理局《震后成都楼市报告》的数据显示,受地震直接心理影响的客户达85%,很多购房者对房产持观望心态,部分客户直接取消或推迟购房计划。即使不考虑地震的因素,由于前期受宏观调控的影响和人们的观望心理,加之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国内房地产市场今年上半年以来很不景气,据《第一财经日报》的消息,今年上半年整个房地产市场首次出现了从1998年以来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同时下降的情况,多年来一直火爆的楼市出现了大幅降温。去年,房屋销售量增加了26%,今年上半年却下跌11%。一些城市的房地产销售中心门可罗雀的局面已经持续了近半年时间,这种情况导致全国性的房地产广告锐减。房地产广告的下降直接影响到报业广告的下行趋势。
一位有着多年广告经历的资深报人称,广告下跌更为间接的影响来自广告客户的广告预算方式,一些客户由于宣传预算中包含了媒体投放与公益活动支出,慈善捐款属于公益活动支出。在汶川地震后,一些广告客户捐献了大笔的款项,使用了本用于媒体广告投放的预算,只得减少广告支出。此外,一些厂家纷纷借奥运之势,大量的广告进行了反季节投放,即原来可能安排在三四季度投放的费用用在了奥运之前,也因此形成了奥运之后的投放乏力。
但资深人士分析,让报人深感忧虑的市场危机还远在后头。
当前最严峻的经济形势是西方金融危机的影响传导效应。当前美欧进口下降看来已成定局,中国经济已经开始受到较大影响。有数据显示,部分出口部门已面临困境,长三角、珠三角一带已经出现民工返乡潮。像上海、广州、杭州这样主要依托外向型经济的城市必然深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最终也会影响到整个经济,由抑制消费进而影响到报业广告经营形势。从这一点上说,报业广告经营形势不容乐观。
另外,整个消费形势都十分严峻。报业广告的另一支柱汽车行业与汽车广告可能也将面临与房地产行业类似的命运。由于需求减缓,8月份国内汽车月销量4年来首次出现了同比环比双双下降。北京车市一向是国内汽车市场的风向标,8月北京新车和二手车交易量总共只有4.5万辆。比7月份减少了3.9万辆,减少总量接近4成。另外,家电消费也是如此。国美电器向媒体表示,今年第二季度其门店每平方米销售额下降了3%。这些预警信号更给明年的报业广告带来严峻的考验。
大事当前彰显主流姿态
媒体融合热做网媒附庸
虽然针对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关系的探讨早在几年之前就已经喧嚣尘上,但2008年却是真正检验各类媒体传播实力的年份。南方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大地震、奥运报道、毒奶粉事件,2008年在为新闻媒体提供了大量的突发新闻的同时,也无形中考量着各类媒体形态的实力与反应能力。
不可否认,2008年全国报纸前所未有地参与到各类大事件的报道当中,充分体现了老牌媒体的厚重与所担当的社会责任。10月。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在视察广东省新闻出版局、省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时说,在改革开放30年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广东的新闻出版业走在全国前列。特别是今年在抗击雨雪冰冻灾害、“5.12”汶川大地震以及北京奥运会的报道中,广东的一大批精品图书、报纸、网络,营造了良好的新闻舆论环境;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广东新闻出版界捐款达1.46亿元,占全国新闻出版业捐款总数的1/10,表现出新闻出版人在重大关头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由点及面,在今年各项重大事件中,全国报纸媒体均充分发挥了主流媒体的作用,特别是汶川地震哀悼日的当天,全国报纸整齐划一地拿出头版设置哀悼版面,在社会上营造了庄重沉痛的氛围;在社会各界发动对灾区的募捐活动中,全国的报社及其工作人员不仅承载着及时向社会传递灾情的重任,同时也踊跃加入贡献爱心的洪流。报纸媒体在2008年各类重大事件面前的作用不容低估。
但若将报纸媒体置入各种介质并存的大传媒时代里,2008年我们却不能不承认,传统的报纸媒体,其传播理念、方式、速度的确已经远落后于新介质形式,甚至就在汶川大地震、奥运会等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报纸也远落后于电视和新媒体。但这似乎是先天就注定的结果,或者说是由于报纸媒体在传播方式上的先天性不足造成的。
2008年之前,如果说还有报人能自我陶醉于报纸是主流媒体而网络新媒体只是内容的转载商、似乎总是不入流角色的话,2008年的事实已经证明,网络已经一跃成为比报纸媒体更具影响力的主要传播形态。不管报人承认与否,曾经自认为是媒体“主流”的报纸已经成为了网络媒体的附庸。甚至可以毫不避讳地说,在媒体种类中,已经有了被边缘化的趋势。汶川地震报道中,电视与网络均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电视媒体与网络媒体的即时传输、图文并茂的传播方式以及网络媒体的民众自由参与性,均为社会获得更全面及时的灾情信息提供了保障,也使受众自动地首先选择了电视或者网络媒体。
即使在奥运报道中,虽然大量的报社记者同样能到一线采访。发回许多独家报道,但依然没能跑在电视与网络媒体的前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围绕奥运组织的若干报道联盟中,基本上没有一家是由报社牵头组织的。几乎所有想在奥运报道中努力有所表现的报纸,无一不是跟在搜狐、腾讯、新浪、TOM、中央电视台等各大门户网站或电视大台的后面,沦为其附庸。2008年11月13日至15日,由腾讯网组织的影响中国媒体论坛在成都举行,国内主流的都市报再度积极参与了这次活动。想想仅在一年多以前,许多报纸媒体的老总还在忧虑自己用血汗免费喂大了一群如狼似虎的网站,还千呼万唤着联合起来 给网站断奶以捍卫纸媒的生命线,而今报纸对网站发起的活动已经是步步紧跟,唯恐有被丢下之危险,足见报纸媒体的无奈与尴尬。
报纸在整个传媒家族中的被边缘化最直接的后果是加剧了受众的分割,进而使原本钟情于报纸媒体的广告商转向投放电视抑或网络新媒体,这无疑使本已在成本与市场双重压力下艰难求生的报纸再度雪上加霜。
夹缝当中积极寻求突破
对于报纸形态相对于网络新媒体等方面的劣势,无论是业界还是主管部门,其实都是心如明镜。新闻出版总署新闻报刊司副司长朱伟峰指出:在大传媒时代的背景下,报纸媒体既要看到危机,又要充满信心,报业转型要全面提速。2008年。中国报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但各报社沉着应对,从主管机关到报业单位,都在积极寻求着突破、求生的良策。其中一些亮点值得关注――
区域范围内的“圈地运动” 众所周知,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报纸多系区域性媒体,按照现行的主管主办体制,报纸不能异地监督,由于新闻内容的区域性而决定报纸延伸范围的局限性。这种体制导致的现状是目前中国报纸数量与种类发展迅速,但大多是规模小、底子薄、“画地为牢”。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市场渐成全国化与全球化大趋势,报纸媒体的地域性导致报纸的发展潜力有限,即使有实力的报纸也会因为地域的限制不能获得更大的资源,因此尽管近年来政府鼓励报纸媒体跨地域经营,但事实上却受到主管主办体制的制约,一些大报所办的地方版也因为与体制不符而不得不铩羽而归,出师未捷身先死。
为了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以应对来自成本与市场、新媒体的多重压力,一些不同地域的同类媒体开始以联盟的方式共享资源,2008年基于不同定位的各种报业联盟的合作在进一步深化,但毕竟还是隔靴搔痒,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资源扩张与整合的问题。急欲拓展市场的报纸也在苦苦思索着新的“圈地”良策。
《辽沈晚报?铁岭版》的成功创办成为2008年中国报业资源重组的最大亮点。2008年5月12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正式行文批准《铁岭日报》更名为《辽沈晚报?铁岭版》,这是我国首次批准一家地市级党报纳入到省级报系,也是全国第一家省级报纸与地市级报纸跨区域进行资源整合、严格按照新闻出版法规合作出版和经营地方版的成功范例,也标志着我国省级报业集团跨地区整合地市报资源,推动报业由分散粗放型的传统格局向规模集约型现代格局的转变迈出了实质性步伐。2008年9月,在沈阳召开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辽沈晚报?铁岭版》的成功案例也得到了部长刘云山的充分肯定。
《辽沈晚报?铁岭版》的合作模式短时间内能否得到业界的纷纷仿效,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毫无疑问,报业严峻的经营形势呼唤着打破地域分割,呼唤着更大范围内的报业资源的重组。完全可以相信。从《辽沈晚报?铁岭版》开始,报业新一轮的“圈地运动”行将展开。
报业进行全媒体流程再造 报纸的核心优势在内容生产,但是无论如何快捷,报纸最快也是每天出一份。即使报社拥有了自己的网站、手机报等,也大多是要等到报纸刊出后。网站新媒体再根据报纸刊载的内容进行转载。尽管报纸媒体已经充分认识到新媒体的重要性,但依然大多是学到了新媒体的形式而没有了解到网络新媒体的特性,传统的报业生产流程并不能适应于新媒体的发展。随着报人对新媒体认识的深化,报纸媒体已经开始就如何发挥报纸内容生产核心优势做出有益的探索。
2008年8月22日,“报业全媒体流程再造研讨会”在山东烟台举行。烟台日报传媒集团的全媒体流程再造模式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孙寿山出席了此次会议,足见官方对报纸媒体进行各方面积极探索的扶持与重视。
2008年3月,烟台日报传媒集团打破传统的报纸内容生产流程。组建全媒体新闻中心,该中心相当于集团内部的通讯社,通过机构、机制的调整以及全媒体数字复合出版系统的研发,从集团层面再造采编流程,全媒体新闻中心向集团所有的媒体介质提供稿件,在第一时间内实现烟台手机报多点发送,其主网水母网滚动播报、电子纸移动报同步传递、视频节目跟踪解读,最后实现报纸媒体纵深报道。有专家指出。烟台日报传媒集团此举意义深远。
与此相呼应,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等均在流程再造与创新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也有业内人士指出。烟台日报传媒集团的探索目前还没有定论,毕竟尚未看到效益。但从报纸媒体的内容产业的属性看,烟台日报传媒集团所做的全媒体流程再造改革所揭示出的战略意义不容置疑:报纸媒体要想摆脱被动局面。不能仅仅把宝押在纸介质上,必须改变现有的以纸介质为中心的布局,借助新技术、新介质、新渠道,从报纸产业向内容产业转变。
报业体制改革加快步伐 不能否认,无论新媒体如何新,在整体实力、品牌资源积累上,传统的报纸媒体依然是货真价实的“老大”。之所以在各类新闻大战、广告竞争中节节败北于网络,除了更大的成本负担、落后的传播方式外,更重要的是报纸做为传统媒体在管理体制上的束缚。
早在2003年,国务院就颁布了旨在推动包括报业在内的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的105号文件,其中对报纸媒体转企改制的具体措施、优惠政策甚至直到人员安置,都做了原则性的部署与规定。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2008年初表示,今年中央还将进一步加大推进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力度。原有的转企改制的优惠政策今年到期,目前可望再度顺延,具体由国务院相关部门正进行紧张的调研工作。为了打破体制的禁锢,进一步强力推动报刊改革,应对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释放报纸媒体的生产力,2008年新闻出版总署还就推动报刊转企改制首次明确地拿出了具体的时间表与路线图,即“三年三步走”。
“三年三步走”具体所指的内容是,3年之内中央级报刊的转企改制必须完成,第一年推动中央国有企业的报刊转企改制,第二年是中央级行业协会的报刊,第三年则是中央部委所属报刊,至于隶属于各出版单位的报刊,则按照新闻出版总署推动全国出版企业转企改制的精神,3年之内改制完毕。针对报业特别关心的时政类报纸如何推动改革的问题,2008年9月就此做出了明确答复,即党报、公益性报纸将加大扶持力度,时政类报纸即晚报都市报进一步推进采编经营两分开,允许经营部分剥离,而对经营性报刊(主要指专业性报刊)坚决要推向市场,转企改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