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语言教育的心得体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语言教育的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体育教学 语言艺术 体育教学语言
随着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体育教学已由过去的“三基教育”转变为“健康教育”、“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现代体育教学树立了以学生为中心,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指导思想,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和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教师在授课时就应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准确的示范能力,只有两者很好地结合,才能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体育教学与语言艺术的联系
体育教学中,教师语言表达能力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心理定势、情感变化及学习兴趣等。所以,教师应能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力求在语言表达上更具艺术性,使语言富有感染力,通过有效的语言艺术和语言的感染力激发学生自身的感觉、知觉,综合地理解体育动作的本质,明确动作的关键、难点和动作的内部联系,借助旧知,形成新知,以取得体育教学的最佳效果。
二、体育教学中语言艺术的特点
1.启发性。启发性的语言能启迪学生的智慧,激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使学生主体处于积极自觉的学习心理状态。教师教学语言具有启发性,在教学上就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准确性。语言准确是体育教学中最基本的要求。教师要准确地运用语言,讲述动作要领,阐述动作概念,准确地把握中心,突出重点,强调要点,让学生感到老师所讲述的和他们看到的示范动作相符合,以形成正确而清晰的运动表象。例如,篮球的投篮是用“投”,而不宜说成是“抛”;“行进间上篮”不能说成“三步上篮”。
3.鲜明性。体育教师必须做到观点、内容和要求明确,不可模棱两可、含糊不清。教学中,提倡做什么,反对什么;练习中应当怎么做,不应当怎么做;什么动作在先,什么动作在后;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教师都必须借助语言形态清楚地表达出来,做到界限分明,使学生明白无误,从而很好地遵循和执行。
4.精练性。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在教学过程当中,学生主要是通过各种身体练习来实现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一定要精确简短,能用精练的语言来表达丰富的教学内容,从而获得更多的身体练习时间,这就需要经过概括、归纳、提炼、浓缩,突出重点,讲明要领。如用“蹬转挺推拨”来归纳推铅球最后用力阶段的动作要领,既简练又充实,学生更容易掌握动作的最后要领。
5.逻辑性。体育教师在课堂中语言组织的逻辑性强弱决定着整个教学活动的成败。教师的教学语言表达必须做到结构严谨,思想清楚,实事求是,经得起推敲,这样动作示范才能做到前后连贯,一气呵成。
三、体育教学中语言艺术的运用
体育教学语言是一门具有很强针对性的艺术。运用合理的语言进行体育教学,是体育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之一。
1.有针对性地揭示教学内容。体育教学是一种双向交流的活动,语言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体育教学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和特殊性,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明确教学任务和要求,从而有针对性地揭示教学内容。同时,学生也是一个活跃的群体,疲惫拖沓而没有针对性的语言,肯定无法吸引他们,因此,只有采用富有针对性的语言技巧,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体育教学活动。
2.善于运用启发性语言。启发性语言能启迪学生的智慧,激起他们学习的动机和兴趣,使学生主体处于积极自觉的学习心理状态。当学生自身没有学习的内在要求时,教师要善于通过启发性的讲解激起学生的学习需要;当学生有了潜在的学习需要时,教师应因势利导地把潜在的学习动机转变为活动状态的动机,使之成为推动学习的内部动力。教师在启发时,应设置“问题”情景,采用提问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而不应一口气把话说尽。教师的提问,能为学生开拓宽阔的思维空间,极大地吸引学生,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启发性语言,改变学生的被动接受角色地位,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
3.善于运用鼓励性的语言。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心理体验:受到肯定、鼓励和夸奖时,心里觉得很舒畅;受到否定、批评时,情绪便会沮丧、低落。在体育教学中,采用肯定、鼓励的教学方式,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肯定、赞赏的口吻来鼓励学生,会在学生心灵深处激发他们的成功感和自豪感,增强他们的信心。如在评价学生的动作质量时,用“很好”、“不错”、“真棒”、“好极了”等肯定或赞许的语言,就会对学生产生鼓舞的效果,使学生树立信心。相反,如果教师漫不经心或轻视学生,就会刺伤学生的自尊,使其产生抵触情绪,甚至精神消沉,进而对体育课产生反感甚至厌恶的心理,进而失去学习的动力。
4.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体育教学语言是自然语言和体育专业术语有机结合而成的,教师要有丰富的体育理论知识做基础,使用语言时注意表现力、注意力和感染力,时刻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保持最佳的思维状态。同时,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用感情丰富的语言、适度的音量、适中的语速度、抑扬顿挫的语调,并结合各种动作姿态,将体育教学的语言艺术与自身的兴趣、气质、能力、性格等个性特征完美结合,形成鲜明独特的语言风格。
一名出色的体育教师,不但能够熟练正确地示范各种体育动作,而且具有较为出色的语言艺术修养。体育课堂的教学不仅仅是单纯的动作示范,教师在进行动作示范时还要配合适当的讲解语言,因此,体育教师要熟练运用好体育教学的语言艺术,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
(1)熟练准确使用普通话,使用文明礼貌的语言进行教学,语言要做到准确、规范。
(2)掌握多种语言运用的技巧,注意使用富有启发性和鼓励性的语言。
(3)重视深入研究体育教学语言的各种特性和作用,在教学中科学、合理、巧妙地运用,使教学语言艺术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去。
(4)遵循语言规律,对各种语言艺术加以操练和感悟,善于发现和总结,积极进行创造性的运用。
(5)认真学习和钻研体育课的教材、教法,运用合理、恰当的语言,讲解技术动作的基本要领,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郭启明.教师语言艺术[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3.
[2]梁红秀.浅述体育教师的语言艺术在教学中的作用[J].山东体育科技,2002,22(9).
语言教育的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体育课是一门综合艺术,涉及方面极广。它牵涉到音乐、美学的鉴赏美、力学、理学、伦理学、思维科学、交际学、逻辑学、生理学、医学、营养学与语言学等各方面的知识。在小学体育课中的这种广泛性尤为明显。而这语言学知识的运用,在课堂中既起到基础作用,又起到桥梁作用。我们在体育课堂中,为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符合规律的、创造性的运用语言,称之为体育课堂语言艺术。
在现在的小学体育课中,经常出现这么一种现象:学生对体育课的教学毫无兴趣,希望体育教师安排自由活动(俗称放羊),以致无法完成教学任务,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与要求,直接影响体育教学的质量问题。究其原因:一是学生方面的问题,二是教师方面的问题,这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教师把自己当作遥控器,是一种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对这种毫无艺术而言的反复教学,早已厌倦,即使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也得多教几遍才能使学生勉强接受。
一堂体育课上得好不好,活不活,主要决定于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这就关键在于教师得导,这个导就是指——体育课堂中的语言艺术,也就是我常说的教师在课堂上语言表达能力的艺术。称之为艺术,是因为它教你在课堂中导什么,怎样导,怎样去鉴赏美和创造美。
语言的力量是强大的。诚如刘勰所言:“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现代教育语言表达被赋予新的内容和形式,它的社会效应是隐性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下面我将从语言学、修辞学、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原理来探讨小学体育课堂语言艺术的作用、方法、技巧。
人们时时刻刻都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在小学体育课堂中教师运用语言与学生交流,目的只有一个: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学会体育各方面的知识和运动技巧。因而课堂语言的表达要做到准确、明了、生动、得体,才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产生审美体验,从而乐于接受,这就是体育课堂的艺术所在。它的艺术性表现在美感和幽默感,教师语言应避免出现“八话”:“拖泥带水的废话、华而不实的虚话,模凌两可的混话,枯燥无味的胡话,趣味低级的粗话,陈词滥调的套话。”而要做到“九富”:“富有针对性、富有教育性、富有情感性、富有启发性、富有逻辑性、富有节奏性、富有精练性、富有时代性、富有幽默性。”(引自《教师语言艺术》),要把它运用淋漓尽致,还要重视它的“科学性、简明性、形象性、交际性、工具性、贯穿性和艺术性。”
运用体育课堂语言艺术的方法与技巧,要用得得体,恰倒好处,教师就得要从儿童品质和心理出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心理需要灵活综合运用体育课堂语言艺术。这样可使语言表达更具有针对性和感染力,避免信息的“误递”和“曲递”。教师还必须加深理解、丰富联想和增强体验,语言必须做到思想明确、意图清楚、生动形象。体育课堂艺术是充满情感的语言,学生乐于接受。思想的交流,离不开情感作媒介。情不通,理不达,不行。所以我认为成功的思想教育也是体育课堂语言情感表达的艺术。
体育课堂语言是一个多种表达技巧综合运用的过程。它的表达技巧是体育教师鲜明地表达思想感情和教学必不可免的手段,在课堂上教师应合理、灵活而综合地运用这种技巧,从这种范畴意义上来说“体育课堂语言艺术就是恰当、巧妙而有效地选择和运用表达技巧的艺术。我认为有以下几种:
1、声势变化技巧
?? 在这种有身语言中应该包括语势变化技巧、强调音变化技巧和降调技巧。就是运用不同的声调表达不同的教学效果。如:“这节体育课你们班的表现(强调音)比其它班级好,我真为你们班高兴(降调)”。这种对学生表示由衷的赞叹、祝愿、期盼的语言中运用降仰语势,效果往往比运用上升语势好,让学生显得真挚、恳切,没有做作之感,又寓意学生能继续发扬。又如:“这节体育课,你们又迟到了。”这句话语把强调音放在“又”字上,即表达教师的严重警告之意,有表达了教师严肃批评的意见。
2、语言速度变化技巧
?? 准确生动的表达需要有完美的语速和适应的用气方式相配合,
教师的课堂讲话要做到不快不慢,用气均匀合理,语言流畅自如,且适合自己的表达特点和当时的课堂环境,快、慢、重、轻、停顿等都得好好把握。
3、语调变化技巧
语言表达的过程实际是情感的交流过程,在课堂上同时也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语言表达除了要配以丰富自然的情感变化外,还有一个语调变化的技巧问题,如果教师讲话时词汇缺乏、干瘪做作、呆板单调,学生听到教师老是那么几套俗语,就回觉得教师很做作,很假,说话没有水平,就回直接在心理上降低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
6、幽默技巧,
幽默是外来词,意指言语行为有趣、滑稽可笑,从审美价值的角度来看,它是经愉悦的方式使人获得精神快攻感的一种行为特性,其影响力不仅仅是博人一笑。要善于运用幽默,教师要具备健康的心理品质和高品位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教育的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心理学家舒曼(J.Schumann)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研究语言学习者的习得过程,提出了文化适应模型,认为外语学习是文化适应的一方面,文化适应是学习者与目的语社团的社会和心理结合[3]。于是,外语学习者为了尽快获得外语语言知识和技能,主动在文化上拉近与外国文化的距离。语言认知不可能脱离文化认知,外语教学与教育中不涉及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就无法对语言现象与含义进行解释。对于“文化”一词的解读多种多样,文化的具体表征也是丰富多彩。总体而言,人类所特有的、具有创意的事物和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语言既承载文化,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认识文化、传承文化的重要媒介。由于文化是在特定的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因而具有民族性,因此学习一种语言必然要学习这一语言所赖以生存的文化。认知心理学的生态学研究取向以人的生活经验和历史文化背景为基础,强调人与环境的互动和交换过程。语言教学中要教文化这一观点在我国早已得到广泛的认可,文化认知与语言认知相互作用、相互推动,推动着我国外语教育的发展。20世纪初叶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学家杜威首次提出“多元文化”的观点,使得欧美西方社会在人文学科领域涌动出一股多元文化浪潮,颇具社会冲击力,最终形成了以美国为主导的西方主流文化,完成包容多元文化到形成主流文化的嬗变。近年来,外语教育中文化认知的单一性也引起人们普遍关注。外语学习者在外语认知过程中为了实现外语认知的最优化,竭力追求西方文化的认知,通过文化适应提升外语认知的质量。久而久之,西方文化在个体的文化图式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个体的本土文化在图式结构中被淡化,这种现象不利于个体文化分析能力的提高、思辨能力的增强与文化创新能力的培养,降低了外语教育的社会价值。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首先是由于功用主义淡化文化交流。外语是一门功用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学习外语大多奉行“学以致用”的原则,出国、就业、考研、升职是外语学习的直接目的,人文精神的获得与人文素质的培养在外语教育中被置于次要地位;其次,从行为主义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看,个体为了提升二语再现能力,主动追求文化适应,凸显外语教育中注重语言现象、忽视人文素养的一面;第三,外语教育中缺乏多元文化的比较是最重要的原因。个体学习资源主要是教材、外语课堂、外语网络以及外语期刊等,这些资源实践的是西方文化的最大化呈现。外语教育中,当文化认知呈现一边倒的现象时,个体文化思辨的空间必然会受到限制,外语的教育功能也因此会受到影响。
二、外语教育中的多元文化认知
1.优化外语教育政策,实践多元文化框架下的外语教育文化的全球化使世界各国都意识到跨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日益深化的同时,不同文化之间所存在的矛盾也显现出来,每个群体都意识到自身文化的保存和发展问题,多元文化互识、互利、互补成为外语认知与其它文化认知过程中保留自我文化身份、探索新文化创造空间的有效途径。许多国家将外语教育置于国家战略的高度并制定相关政策,直接指导、参与、规范本国外语教育,以实现外语教育促进国家安全、社会进步、文化传播以及人才培养职能。美国教育制定的《二十一世纪外语学习目标》将交际、文化、贯连、比较与社区作为外语教育面临的发展方向,以充分体现外语教育的社会功能与社会价值;澳大利亚联邦教育部于1987年颁布的《国家语言政策》,以促进澳大利亚向多元化社会发展为目的,积极发展旨在培养有利于国家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提升本国国家竞争力的外语教育;在德国1964年通过的《联邦德国州教育事业一体化协议修订稿》(简称《汉堡协议》)中,外语教育同样被提到国家战略高度,认为外语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欧洲文化交往的需要。我国的外语教育政策多以课程要求与课程标准的形式出现,强调语言认知方法与外语教学方法,但在教育层面上论述、规范外语教育的内容很少,不足以将外语教学提升至外语教育的高度。我国的外语教育须以我国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为框架,以培养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优秀人才为目标,实践多元文化框架下的外语教育。因此,如何发展、优化我国外语教育政策以适应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求成为外语教育中的重要课题。
2.开展语言文化活动,在语言运用中丰富多元文化体验外语学习者在认知过程中以生物的、心理的和文化的情境为平台,在与事物及他人的交互中构成对客观世界的理解[4]。具身认知理论认为个体的认知离不开生活的、社会的体验,不管是什么样的经验,都源于各种感觉肌动能力的身体。感觉肌动能力不可能凭空产生,是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通过互动、碰撞而产生。具身认知强调认知的生物性、心理性与文化性,即认知来源于我们共有的生物机体以及我们通过与环境接触而得来的身体和社会经验[5]。语言认知总是与文化认知相伴而行,语言与文化认知都是一种涉身认知,人的身体是语言文化认知的主体。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在实施外语教育过程中,将文化活动作为课程的重要内容。例如在汉语课程中,教师组织学生开展除夕夜活动,并邀请中国学生一起参加,活动内容涉及与春节相关的诗歌朗诵、歌曲演唱、年夜饭制作、拜年语讨论等。学生亲身感受中国春节文化的内涵。以主题文化为依托,开展语言实践活动,实现了语言与文化的双重认知。开展语言文化活动需要人力、物力与时间的保证,然而尽可能多的开展语言文化活动使语言认知更具实践性、任务性、具身性,可以极大地提升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在文化活动中,学习者可以感受到主题文化的内涵和价值。笔者曾经组织学生开展平安夜的主题文化活动,内容包括基督出生故事演绎、歌曲演唱、诗歌朗诵等。通过活动,学生在语言认知的同时,感受到了圣诞的人文精神与宗教色彩,而不是简单的购物、送花、送卡片等时尚活动。开展语言文化活动,在语言运用中丰富多元文化体验使学习者深化了对文化的理解,为开展文化分析、文化讨论打下坚实的基础。
3.设计文化主题讨论,拓展文化思辨能力提升的空间由于语言文化活动受到人力、物力与时间的限制,学习者的多元文化体验也会在质与量上受到限制,且各种文化活动多具有虚拟性。设计文化主题讨论可以极大地推动学习者开展主题文化探索、思想互动、文化思辨。文化讨论的过程就是理解文化、发展思想、进行文化思辨的过程,个体在交流与互动中获得了思想教育。文化讨论在外语教育中可以起到极大作用。首先,文化讨论为外语教育提供了实践与空间的保证。学习者在实施讨论的前期阶段有时间广泛地通过文献检索、网络信息查询等方式涉猎主题文化,积累丰富的文化素材并对其进行综合梳理,合理组织语言表达,使讨论建立在理性的,而不是凌乱的、随意的、肤浅的基础上。其次,文化讨论提供了思想碰撞的机会。文化讨论不是简单的语言实践活动,而是交流思想、发展思维的平台。单个个体所积累的相关文化材料是有限的,文化思想也有可能是简单的、粗糙的,然而通过讨论,不同的个体会呈现不同的文化材料,提供不同的文化思维视角,展示不同的文化思想,这就给个体带来了拓展思维空间和纠正思想观念的机会。第三,多元文化讨论有利于个体构建科学合理的价值观。文化讨论的最后阶段离不开思想总结,广泛的文化涉猎、多方位的思想呈现与多角度的文化思考为学习者整理各种观点并形成自己的看法提供了基础,因此,文化讨论提供了群体教育与相互教育的机会。
4.重视教师职业发展,实现多元文化认知可持续性发展长期以来,行为主义理论一直主导着外语教师的职业发展。在行为主义理论中,教师的教学行为由外部刺激决定,外语教师被当作是一种语言的输出和输入的系统,因此“言语”能力成为评价外语老师的核心标准。建构主义认为语言认知与文化认知的发生建立在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中。外语教师的文化素养、语言能力、思想观念直接影响外语教育的质量,外语教师的职业发展决定着外语教育的多元文化认知能否具有持续性,最终决定着外语教育的质量。教育性和学术性是大学教师最基本的特质,是大学教师职业生涯的核心。许多教师在职业发展中注重语言教学方法的研究,忽视外语教学的教育性,不能有效地开展跨文化教育。有些教师不认为自己是文化的协调者,觉得伴随于英语的某些文化准则与价值观是难以接受的,是和自身的文化身份相冲突的[6]。文化宽容是每个教师实施外语教育过程中必须具备的素质,研究表明,教师的多元文化认知越丰富,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越宽容。因此教师在职业发展中首先应该尽可能多的接触各种文化,这样就能够以和谐的心态帮助学生实施多元文化认知。其次,文化自信也是教师职业发展中必须重视的问题。文化自信心很强的教师善于认同自己的文化身份,并以此为出发点,指导学生进行文化分析、文化比较。本族文化在外语教学中可以作为与外族文化进行对比的工具,更深刻地揭示外族文化的主要特征,从而也加深对民族文化本质特征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可以对学习本民族文化产生心理调节的作用,培养学生对外族文化和外语学习积极的态度,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外语和外族文化的积极性,增强学习动机[7]。最后,文化创新是外语教育的重要目标,外语教师必须具备文化创新意识。多元文化认知不是实现文化的简单融合或文化拼盘,而是在认知的基础上发展文化思辨的能力,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从而实现培养人、塑造人的目的。
三、总结
语言教育的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一、体态语言是体育的语言因素
体态语言是人的身势语或手势语,它属于非语言信息,是体育教育的语言因素。体态语言美是人的身体的动作姿势或姿态的一种美好表达,它反映着人的思想情感、知识品位、道德修养、聪明智慧、性格等方面的境界,可以说,这种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直接或理想的形象显现,与人的精神品质息息相关。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这种美,不仅能使学生得到美的感受和陶冶,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态语言审美观点和审美标准,激发学生对塑造优美体态语言的执着追求。因此,体态语言美的实质是健康匀称的体魄、优美的姿态、高雅得体的举止、洒脱的神情以及反映正面精神品质的道德情操、文化品位、坚毅性格、豁达心胸和坚强意志等。
二、体态语言在体育中的地位和价值
体态语言美跟人的所有美一样,也是劳动创造的,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类最早的教育是从体育教育开始的,体育教育的身体活动特点决定了体态语言在体育中的地位和价值。人是劳动的产物,人的体态语言也是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劳动不仅完善和巩固了那些有益于自身健康和协调发展的体态语言形象,更重要的是它把人的身体美与心灵美、艺术美有机地统一了起来。
树立美好的体态语言形象是激励人们追求美、探索美的力量源泉。体育教师的一举一动、一姿一态,都潜藏着一定的教育作用和审美意义。为人师表、身先士卒、以身作则是对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例如,在冬季教学中,教师不畏严寒、精神抖擞,表现出自信、乐观、泰然自若的体态面貌,仍然高质量、严要求地完成各种动作示范与演示,不仅能给学生留下美好的体态印象,而且鼓舞了士气,增强了学生的练习信心和勇气。如果教师精神委顿,动作敷衍、马虎,甚至瑟缩着身体或将两手插于裤袋中,这种体态展现给学生的是怕冷,是懦弱,根本无美可言。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注意体态语言所带来的好坏结果、美丑结果,把美的体态语言传授给学生。
三、体态语言美使师生产生情感共鸣
体育教师通过美的体态语言来感染学生的心灵是体育教育的特点。以身体的活动来“寓教于乐”,通过直接、生动、鲜明的体态语言美来激荡人的情感和产生感情共鸣。可以说,体育教育不是靠说理,而是靠实实在在的练,靠具体的体态形象感染人、打动人,特别是那种意境高远的体态语言,更容易令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美的享受及陶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高雅的谈吐举止及优美体态形象,始终是学生竭力效仿和尊崇的榜样,尤其是教师的艺术涵养更能激起学生对艺术美的追求。体态语言美也具有艺术美的特性。因此,体育教师体态语言的艺术表现与精湛的体育技艺的结合,必然使之闪耀相互辉映的光芒。例如,在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教育上,教师以艺术的手法,以马拉松运动员在运动有的神态、表情等为例,向学生讲述运动员在极点状态下是如何克服极点、战胜困难并最终取得胜利的,既增加了艺术感染力,又能增强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以其体态语言形象艺术地再现运动员为国争光而努力拼搏的情境,是一种较好的教育形式,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虽然体态语言形象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及感染力,但表达必须自然、优美、和谐,具有社会内容,真正体现出人的一种健康的、积极的、奋发的精神面貌。对于那种标新立异、追求感官刺激、缺乏涵养的人体艺术展示,我们应从根本上加以制止和杜绝。所以,提高体育教师体态语言的艺术表现力,可以拓宽创造体育教育艺术美的境界,形成鲜明的个性和完美的形象,给人以体态语言美的感受。
语言教育的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国内教育语言学发展简述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语教学的大力普及和外语教学学术研究的发展,在国外Educationallinguistics的启发下,国内一些学者也开始探讨语言教学和语言学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出了很多与之在意义上、概念上相的说法,如“语言教育学”(张玉华,1998;夏纪,1999梅)、“外语教育语言学”(张国扬等,1996;姜风华,2006)、“教育语言学”(俞理明,2004)、“现代外语教育学”(舒白梅,2005)、“外语教育学”(张正东,1987;章兼中1992)。这些说法和Spolsky的教育语言学本质上基本上是一样的,指的都是外语教学。尽管它们在名称上与教育语言学有差别,但是出发点和目的是一样的。当时斯波尔斯基提出教育语言学这个术语的出发点是教育实践,这与中国学者的出发点是一样的,另外,斯波尔斯基提出这一术语的目的和中国学者的目的也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外语教育更好的发展,为了把外语教学发展推向更高的层次。下面简单对各个学者的观点进行一下综述。章兼中(1992)出版的《外语教育学》一书,是国内教育语言学发面的宝贵资源。他提出了很多新颖的东西:
1)他指出外语教育学主要研究外语教育的现象、规律、原理和方法,研究课程论、学习论、教学论、评价理论、情景和科研理论等几个方面及其关系。
2)他提出了外语教育学四大属性:外语教育学是一门新的科学;外语教育学是一门应用性科学;外语教育学是一门边缘性科学;外语教育学是一门教育科学。
3)结合中国外语教学的状况,章兼中提出了外语教育学的理论模式。他指出,外语教育学可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以宏观的相关学科的理论作为基础;第二层次是中观的外语教育学理论与应用作为体系;第三层次是微观的外语教学法和外语教学实践作为源泉。
张国扬等在其出版的《外语教育语言学》(1996)一书中,对教育语言学进行了极为详尽的探讨.他们提出了建立外语教育语言学的必要性:第一,它能避免“应用语言学”这一术语在理解上所产生的模糊性。
第二,它有利于促进外语教学成为一门自立的学科。另外,他们还指出了外语教育语言学的研究内容和对象以及外语教育语言学与相关学科如描写语言学,心里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的关系。张玉华(1998)发表的的两篇文章“语言教育学与语言学”和“语言教育学漫谈”比较具有代表性,影响也很大。在“语言教育学漫谈”一文中,她指出应用语言学这一术语的弊端,并题出了三点原因:
1)应用语言学没能揭示出所指学科的本质.
2)将一门不属于语言学范畴的事物划入语言学范畴.
3)这种错误认识的划分使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的科学价值受到怀疑,也阻碍了这一学科的正常发展.她指出“语言教育学”更适合于指称研究语言教学的科学,并指出语言教育学不能广为接受的四个原因:一是它“客居”于语言学;二是具体语言教育学的名称让人产生错觉;三是语言教育学具有极强的边际性和开放性,许多领域的研究者都能对语言教育学提出一些看法和意见;四是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我们只有引进介绍之功,没有尽力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之功。
夏纪梅(1999)对于外语教学的理论来源的阐述非常有新意,因为她把系统论也看成一个来源,笔者非常赞同她的提法。她指出外语教学的四个理论依据: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系统论和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另外,她还指出外语教学实际涉及的两个根本问题:一是语言问题,二是语言学的问题。她的一些提法非常具有独创性。俞理明在和袁平华在“应用语言学还是教育语言学—对二语习得研究学科属性的思考”(2004)一文中,也提出了不少自己的见解.在这篇文章中,俞理明和袁平华探讨了二语习得的学科属性,认为教育语言学比应用语言学更能准确描述二语习得的学科属性,只有认清二语习得的学科属性,中国的外语教学水平才会有所提高。
俞理明和袁平华认为二语习得的学科属性可以用:教育学各学科的教学外语教学这个路线图来定位,把二语习得划归为教育语言学的范畴比划归为应用语言学不管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更有其合理性。正是因为教育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的偏差,即两者的出发点和重点不同,才使得教育语言学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才使得教育语言学可以全力以赴应对本学科中出现的问题。
姜风华(2011)提出了外语教育语言学的理论模式。根据姜风华的观点,外语教育语言学理论模式分为三个层次:支撑理论层、基础理论核心层和应用性理论层。第一层强调了外语教育语言学作为一门语言与教育的交叉学科,其学科体系是建立在多学科通力合作的基础之上的。包括语言教学历史、语言学、社会学和社会语言学、人类学、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以及教育理论的内容。第二层指的是外语教育语言学这一学科的基础核心理论,主要包括第二语言描写理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本学科研究方法三个方面。这一层次就强调了外语教育学是一个独立的学科。第三层指的是外语教育语言学的学科应用理论,主要包括运用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对语言教学进行总体设计、制定外语教学政策、设计教学大纲、编写教材,以及对课堂教学、测试评估、教学管理及师资培养等方面进行的应用性研究。这一层次是学科基础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中介,在外语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之间起着一种衔接或桥梁作用。这个理论模式有一定的创新思想,也具有实用性,对教育语言学的研究具有启发性。
结束语
从1987年张正东提出外语教育学至今20多年来,越来越多的从事外语教学研究的学者开始认识到外语教学不应该隶属于应用语言学,应该给外语教育学正名,教育语言学更能准确地阐述外语教学的学科属性。2010年中国教育语言学研究会在上海成立,它的成立是我国外语教学理论发展创新阶段的产物。该研究会的成立在国内教育语言学的发展上是一个里程碑,为国内教育语言学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虽然国内教育语言学在学科属性、研究内容、理论模式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还有几个问题制约着它的发展,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