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本网心得体会内容页

论语心得{精选5篇}

2024-07-12 22:08:01心得体会访问手机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论语心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语心得范文第1篇

《论语》它是儒家经典、道德典范、国学瑰宝。《论语》,流传2500多年,不仅影响着我们的祖先,也教育着新时代的我们。它是圣人之言,虽说一度被人抛弃,但今天它又站在了世人面前,可想而之,它是多么的伟大,同时也体现了孔子的魅力是何其的巨大。

《论语》传递的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它包括的方面有:学习、工作、孝道、对朋友、对同事、如何为政、道德修养等等。其中流传下来的名言警句,精彩典故,至今还站在国人的心中。

读《论语》后,悟出有关教育、学习、孝道、择友的一些心得:

一、教育上、

孔子作为一代巨人,他首先是一位教育家,所以言语间总围绕着“教育”这一主题,离不开“育人”两字。大家知道,儒家学说的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仁、义、礼、智、信”。所谓“仁”,就是爱人,要有一颗爱心。仁是做人的基础,有爱心的人才能做好事情。作为一名教师,更要有一颗博爱之心、恒爱之心,有爱才有教育,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所谓“义”“礼”是说做人要有一定的行为准则,要符合一定的社会规范。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遵守纪律、法律和道德的约束,这与我们对学生进行的礼仪常规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其实是吻合的。“智”就是知识、智慧。人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更新知识,培养智慧。作到“活到老,学到老。”身为教者,更需要经常读书学习,通过读书完成知识的更新,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才能更好地担当起教书育人的重任。“信”就是做人要诚信。如果这五点都做到了,那你或你的学生都是人中的佼佼者了。孔子在治学上非常严谨,他强调学习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要“学而不厌”,“敏而好学”,“博学而笃志”;重视启发式教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育方法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孔子的这些见解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变迁而变色,它时时鞭策着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管是好的,不好的;聪明的,不聪明的;听话的,不听话的,都是那么的有用。回味起来,还是那么的有味道。

论语心得范文第2篇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统治中国近2000年。《论语》当然也就稳坐了2000年的宝座。直至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论语》的地位才开始动摇。时期深刻的“批林批孔”,更进一步瓦解了儒家思想对人们的束缚,《论语》从此埋没人间。

《论语》究竟是什么内容?为什么他被古人视为经典,而后又成为所谓“封建统治者的工具”呢?怀着这些疑问,我漫步于《论语》的花园,尝试着去感受其中的奥秘。

粗看《论语》,不过是一本语录,和《语录》没什么差别。可细细品来,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几乎都包含在语录的字里行间。《论语》里最常见的词汇,无非是中庸、君子、礼仁云云。中庸却是《论语》里最容易理解的而最难做到的。中庸指的是“对人处事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衷的态度”。这种思想体现了当今北京居民的“忍”文化。对中庸的字面理解就是:惹不起躲得起、始终保持中立。这固然是好的,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争端,但过度的“忍”却能使一个民族沉睡,古代中国的发展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据。中庸是儒家的为人之道,体现了儒家学派的软弱性。

君子是一个意义深刻的词。从小就听说什么“君子动口不动手”、“观棋不语真君子”等,感觉君子就像个呆呆的人似的。事实上,君子就是孔子他们儒家学派的一种自称,是理想的“中庸”的人。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斗”,都体现了君子的优良品质。与君子相对的当然就是小人了,小人并非是坏人,只是素质没有君子高罢了。《论语》花了相当篇幅直截了当的阐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点,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然而,君子的物质地位往往与小人相差甚远。说过:“小人累君子,君子当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可见君子的物质生活是那么的悲惨!

礼,表现了孔子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孔子生活在动荡不安的春秋时代,诸侯国不遵守“周礼”,闹得一团乌烟瘴气。孔子的礼的核心是“正名”,即“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孔子致力于维护三纲五常,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因此,当鲁国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时,孔子愤怒地说:“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

仁,是孔子的道德观,这后来发展成为了他学生孟子的政治主张。孔子认为,“克己复礼为仁”。克制自己,遵循“礼”,这就便是“仁”了。“仁者爱人”,这里爱的“人”是指上层社会的王室贵族;尊重朝廷贵族,“不犯上”,也说明孔子对“礼”的尊重。此外,孔子还把“仁”当作“人”的标准:“仁者,人也。” 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过:孔子“这种所谓仁道,很显然的是顺应着奴隶解放的潮流的。这也就是人的发现。”

纵然,《论语》经历了两千个春秋,并不能完全适合我们现在的思想,但是它毕竟是经典中的经典。经典永远不会过期,我们要批判地继承这些中华传统文化,让《论语》为社会主义制度服务。

总之,《论语》是我们必读之经典,我受它的感化甚深。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要学习,做有智慧的人。《论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时而学习之,不亦说乎”。这告诉我们对学习的一种追求,一种态度和一种境界。作为一名公务人员,需要时时更新知识结构,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要把学习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就需要我们正确面对学习。学习要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一种对待学习的态度。学习要注重修身,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一种思想境界去把握,通过学习来修身养性、培育清廉、塑造人格、增智立德,这是一种学习的境界。学习要善于思考,不断提升学习效果,促进学习成果的转化,为我们的工作生活需要服务,这是学习一种方法和目的。

二是要追求,做有精神的人。同志有名名言: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其言简意赅,言约旨远。这个“精神”是一种情怀、一种境界、一种超越,一种不甘平庸的品节。从,感触很深就是一种精神追求、精神气概、精神品格和精神境界。从他们身上,我感悟到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品格,感悟到持之以恒、治学严谨、兼容并包、不拘一格、执着追求、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作为一名国家公务员,要有“坚持”的精神追求,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抓好学习创新,这是我们做为本职工作的坚实基础;要有“包容”的精神境界,以兼容并蓄的心态对待工作,团结协作、和谐共处、共谋发展,这是我们做为本职工作的坚强保障;要有“律已”的精神品节,严格要求自己,做到清正廉洁,不谋私利,这是我们做为本职工作的价值所在;要有“厚德”的精神气概,以德服人,厚德载物,这是我们做为本职工作的强大动力。

三是要敬畏,做有修养的人。敬畏,是人类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有敬畏心的人,把自己放得相对较低,能摆正自己的位置。敬畏不是道德标准,是人的自我修养。作为国家行政机关的一名公务员,我们要敬畏法律,才能依法行政;要敬畏制度,才能约束自己;要敬畏历史,才能经得起检验;要敬畏百姓,才能服务人民;要敬畏腐败,才能廉洁自律。只有懂得敬畏,才能摧生动力、规范言行、懂得取舍、融洽左右、构建和谐、产生活力、取得效益。

论语心得范文第3篇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

二千五百多年前的《论语》,真的能开解现代人的心结吗?

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

孔夫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这么多学生,也是家家都有难心的事情。那么他们是怎样看待人生遗憾的呢?

孔子的学生司马牛有一天忧伤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偏偏我没有!

他的同学子夏就劝导他说:“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子夏自称自己的名字叫“商”。他的话分几个层次:

既然死生、富贵这些事情都是天命所归,个人无法决定,也无法左右,那就要学会承认并且顺应。

但保持一颗诚敬的心,使自己的言行减少过失,对待他人充分尊重、谦恭有礼,却是可以通过提高自身修养做到的。

一个人能做好自己,那么普天下的人都会爱敬你如同手足兄弟。

所以,做一个有良好修养的真君子,又何愁没有兄弟呢?

尽管这段话不是出自孔子之口,但也代表了《论语》所倡导的一种价值观念:

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

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如果一个人不能接受这些遗憾,将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呢?

一种遗憾,其实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我曾经看到过一个报刊的转载,写的是英国著名网球明星吉姆·吉尔伯特的故事。

这个女孩子小的时候曾经经历过一次意外:

一天,她跟着妈妈去看牙医,这本来是个很小的事情,她以为一会儿就可以跟妈妈回家了。但是我们知道,牙病是会引发心脏病的。可能她的妈妈之前没有检查出来存在这种隐忧,结果让小女孩看到的是惊人的一幕:她的妈妈竟然死在了牙科的手术椅上!

这个阴影在她的心中一直存在着。也许她没有想到要看心理医生,也许她从没有想过应该根治这个伤痛,她能做的就是回避、回避、永远回避,在牙痛的时候从来不敢去看牙医。

后来她成了著名的球星,过上了富足的生活。有一天她被牙病折磨得实在忍受不了,家人都劝她,就请牙医到家里来吧,咱们不去诊所,这里有你的私人律师,私人医生,还有所有亲人陪着你,你还有什么可怕的呢?于是请来了牙医。

意外的事情发生了:正当牙医在一旁整理手术器械、准备手术的时候,一回头,吉姆·吉尔伯特已经死去。

当时伦敦的报纸,记述这件事情时用了这样一句评价:吉姆·吉尔伯特是被四十年来的一个念头杀死的。

这就是心理暗示的力量。一个遗憾能被放大到多大呢?它可以成为你生命中一个阴影,影响到你的生命质量。

论语心得范文第4篇

【关键词】《论语》;心得体会;教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近两个月我潜心研读并教授了《论语选读》一书,真正体会到相互切磋,教学相长,可谓是受益匪浅。《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之一,是研究孔子思想和早期儒家学的最为可靠的史料。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在封建社会中长期居于主导地位,其影响是独一无二的。它的许多基本观念成了整个社会的规范,渗透到政治、思想、文化、心理、习俗等各个方面,人们的言语行为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受着它的影响。即使到了今天,它对中华民族思想观念的影响仍然根深蒂固,不可小视。下面谈一下我在教学中的心得体会。

一、理论联系实际,批判继承传统文化

我们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和鉴别。既要分清孔子思想的进步方面与保守方面,又要分清“原生”的孔子与后人“改装”的孔子,还孔子以本来面目。文中的精华我们要借鉴和吸收,例如“民无信不立”“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等体现了孔子的民本思想,当今社会更应提倡以人为本。又如“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孝道,尊老爱幼的传统至今都不能缺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勤奋、执着、乐观向上处世态度等等处世之道、教育思想、修身哲学方面都很值得去探讨和学习。

当然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也有一些思想是不可取的。如“均无贫”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阶层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这种封建等级制度思想是不可取的。又如在治理国家中过分强调德治忽略了法治,“知其不可而为之”从斗争策略上是不可取的,我们要重视保存和积蓄力量,不应做无谓的牺牲。与此同时,我们应使学生区别原始的孔子和后世改造过的孔子。例如:“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并不符合孔子的原意。

通过教学实践,让我深深懂得要坚持一分为二看问题,实事求是,既不能像封建时代那样顶礼膜拜,也不能像某些特定历史时期那样全盘否定。应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关心社会,投身社会,提高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注重培养学生文言语感,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文言阅读能力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前提条件。继续加强文言阅读训练,应该是选修阶段相关课程的一个任务。在教授此书时,每节课都通过自主学习与老师点拨相结合来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鼓励和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和已学过的知识,自己动手解决那些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问题,使学生逐步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培养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和良好习惯。另外把课后习题与许昌教研室编著的《学与练》相结合进行有效的训练,夯实了学生的文言基础。最后探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难易的程度要适宜。讲究科学性,反对望文生义,主观臆断。

笔者觉得这一段时间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突飞猛进,尤其对一些常用通假字如“女—汝,道—导,弟—悌,没—殁,知—智”等等了如指掌,对一些古今异义词、文言虚词(焉、诸、然、与等)、古今异义的成语、特殊句式等等更是牢记在心,翻译时大多数学生能够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确实《论语》中有很多典型的知识点对于学生提高文言阅读能力帮助很大,对于学习文言文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们教师应该通过这个重要的平台去培养学生文言语感,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三、借助《论语》,提高个人精神品格

孔子十分重视伦理道德建设,重视正确人生态度的培养和高尚人格的塑造,对人生意义有着执著不懈的追求,这对我们及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论语选读》的5-9章重在对修身的论述,例如“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教导我们对人应尽心竭力,待人仁爱宽厚。“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告诫我们只要加强自身修养,不怕没人赏识自己。“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让我们懂得功名利禄变幻无常,应淡泊名利。“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告知我们应尊敬父母长辈,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的优良作风。像这种加强自身修养的名句在《论语选读》中比比皆是,因此我们在教书的同时应及时达到育人之目的。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四、《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中,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宝贵遗产。他在《论语选读》中论述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饭疏食,饮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等这些名言让我们懂得作为教育者首先应以身作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淡泊名利,坚守住那浮云之志。其次是引导我们注重先做人再做学问,如“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再次传授于我们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如启发诱导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因材施教原则,如子路、冉有同时问孔子同样的问题“闻斯行诸?”但孔子的回答却前后截然不同,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还有学思并重,学行并重的学习方法,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听其言观其行”。

最后在教育中还形成“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孔子一贯主张“当仁,不让于师”,他强调在教育与学习的过程中师生互有助益,教与学是一个双向的互动的过程,学生在积极思索后作出的反馈,能够进一步促进教师的思考与教学。

五、注重诵读积累,采撷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璀璨明星

《论语》的语言简明流畅,含蓄隽永,其中的许多语句后来演变成了格言、警句、成语,典故,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敬鬼神而远之”等等,丰富了民族的语言宝库,至今仍活跃在我们的语言生活中。所以,在教《论语选读》时,诵读尤为重要,每一课中都有不少的名句,让学生标画出来,重点背诵和默写,尤其是《君子之风》和《周而不比》这两课,要求学生全文背诵。另外还让学生整理每课出现的或源自这些课文的成语、熟语,注重积累。

论语心得范文第5篇

非常感谢机关团委能够提供这个展示自我的机会。人生如书,书伴人生。每个人都有自己钟爱的书籍,对待读书的态度也不尽相同,有的人嗜书如命,有的人读书为消遣,愉悦精神。宋代诗人黄庭坚认为“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现代文人林语堂则认为“如想真正得到享受,读书必须出于完全自动。”因此,每个人对读书的理解也是见仁见智。借此机会,就我个人的一点读书心得,向大家作个简单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我演讲的题目是《读书、工作、生活》。

可能在座的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感触,现在的社会,面临着竞争、就业、家庭等各个方面的压力,焦虑、不安、彷徨像影子一样始终围绕在现代人的身边。如何在这个全面加速度的社会里,合理释放压力,让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我认为静下心来读一本好书可以让自己浮燥的心灵得到一次彻底地放松。古人云:开卷有益。英国学者科利尔曾说:书籍,在青年时代是引路人,成人之后就是娱乐。这句话,可以说将书籍的两重身份说的十分透彻,书籍是人类文明的果实,每一本好书都是我们良师益友,它不但可以给人以愉悦,还能给人以启发,让人受益良多。因此,我们应该把读书当作是人生的一种乐趣,快乐工作,快乐生活。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的《论语心得》就是这样一个良师益友。对于《论语》,学生时代曾学习过一些,特别是对一些经典章句也曾背诵过,但真正去理解、去感悟儒家思想却很肤浅。作者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用独特的个性视角来解读《论语》。通过读《论语心得》,不仅让我重温了那些经典语句,而且了解了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更对如何运用《论语》面对工作和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正如于丹教授所说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读者怎样才能过上自己所需要的快乐的生活。

时下,很流行测算幸福指数(或快乐指数)。所谓幸福指数是衡量人们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状况的感受和体验,即人们的幸福感的一种指数。从《论语心得》我们可以感受到:幸福感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内心体验,是一种感悟。你幸福,你快乐吗?谁都觉得这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可要认真思考和回答这个问题时,人们对快乐的理解却各有不同。有的人认为升了职,做生意赚了钱,买了房,买了车,就快乐了;有的人则认为这世界变化太快,生活节奏,整天忙于生计,没有时间享受快乐,认为只有今后赚了钱或达到某一个成功的目标后,自然就会很快乐了。这些理解,就是认为只有那些有钱人或成功人士,才是幸福快乐的。但据有关方面调查,财富和幸福没有太大关系,经济更为发达的北京、上海的居民,其幸福感比杭州、成都的居民要低。于丹也总结到: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因此,一个富翁不一定就会比一个擦皮鞋的幸福指数高。可能有些人会说,如今天天忙得团团转,哪有时间读书呢?想想,似乎确实这样,但人们都在忙些什么?没时间读书,却有时间喝酒、打麻将,其实,忙只是个借口而已。我们对读书的理解,其实就是我们对生活的一种态度。因此,于丹教授说: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内心的选择能力更强大,一个人内心没有了“忧”、“惑”、“惧”,自然就减少了对外界的抱怨和指责,也就增强了把握幸福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