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评估心得体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评估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记者:.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成立以来,在中国科技政策、科技计划、科研机构和科技项目方面成功地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科技评估活动,研究起草了科技评估规范,推动了科技评估和全国科技评估体系的建设。那么,我国科技评估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如何?请您谈谈。
陈兆莹:有些西方的评估专家经常问我,评估在国外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了,为什么近十来年在中国才得到关注。简单地说,改革开放,尤其是政府职能的转变,提出了评估的需求,也就是说,中国科技评估的主要驱动力来自政府。
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中国改革进入了一个整体推进的新阶段,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成为当时最热的词汇之一。为适应政府职能转变与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需要,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科技部(原国家科委)率先启动了我国的科技评估工作,并制定了5年的评估计划,从1995年开始连续对国家攻关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国家新产品计划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系列重大科技计划进行了评估。这是我国科技评估具有开创性和里程碑意义的时期。
随着政府职能转变和科技计划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评估活动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各层次的科技评估工作逐步开展起来。在科技部的推动下,各部门、地方的科技评估工作陆续开展起来,相应成立了几十个科技评估机构,开展了一系列评估活动,各方面对科技评估的需求也日益强烈。一些省市把引入评估机制作为科技管理改革的重要措施,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办法。有的地方政府还明确规定,对地方财政投入达到一定规模的科技项目必须经过评估才能启动。
中国的科技评估活动在国际上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我们可以自信地说,从评估活动的规模、水平来看,中国科技评估活动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前列。
记者:进入WTO对我国政府管理决策系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从评估的角度来看,我们同发达国家的主要差距在哪里?
陈兆莹:中国加入WTO后,要求政府将工作重点逐渐转向创造环境和提供公共服务。因而,对政府公共支出的绩效进行评估,对于改善公共部门的工作效率,提高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率,提高政府运行的规范性与效率,促进政府管理决策行为与国际接轨,是十分重要和急需的。进入WTO首先是对我国政府管理决策系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要求我们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评估体系,规范评估行为,提高评估能力。
从国际上看,根据评估活动的需求和目的,可以大致将其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市场交易类,评估为市场交易提供中介服务。资产评估、企业资信评估是该类评估的典型代表。在国际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按市场规律成熟稳定地发展,主要由行业协会管理。我国资产评估从80年代开始,经历了不规范的竞争阶段,通过清理整顿,逐渐分化,逐步规范。
第二类:决策咨询类,评估作为管理决策的环节。 在美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等多数西方发达国家,决策咨询类评估成为政府制定计划和项目的重要决策参考,也是政府公共支出使用程序中的必要环节。科技评估属于这一类。
第三类:公众监督类,评估作为公众监督政府公共投入的手段。 该类评估活动主要在西方发达国家进行,如美国国会的评估活动,对政府公共支出的绩效进行评估,作为公众监督政府的手段。对于发展中国家,目前严格意义上的第三类评估还没有开展起来。
根据我国的科技评估活动的主要内容、范围、服务对象和作用,主要属于国际评估活动的第二类:决策咨询类。
单就决策咨询类评估来看,运用该手段为政府管理决策服务,是改进政府管理决策的一项重要措施,几十年来已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在发达国家已形成制度。评估结果对于政府有关政策、计划和活动的出台、执行、辩论及调整改进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与国际上发达国家的主要差距表现在评估制度化、法制化方面。在过去的多数评估的研究中,往往侧重指标和方法,对于制度建设方面缺乏系统性研究。我们评估中心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还不够。
记者:目前,科技评估中心已经形成了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专业化科技评估队伍和专家网络,建立了现代化的组织管理制度、运行机制、评估技术规范和质量控制体系,在科技评估理论与实务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积累和实践,为更好地服务于决策部门、服务于全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能否简要介绍一下评估中心的职能。
陈兆莹: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是经中编办和科技部批准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国家级专业化科技评估机构。其前身是1997年经国家科技部批准成立、依托于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的国家科技评估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Science & Technology Evaluation, NCSTE)。现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同时沿用国家科技评估中心的名称(以下简称评估中心)开展评估业务与国际合作。
根据科技部机构与职能调整方案,评估中心的职能主要定位于为在以下几方面;
组织开展专业化的科技发展战略、科技政策、科技计划、科技项目、科技机构和区域创新能力评估,为科技部的科技决策与管理提供咨询服务;
组织开展与科技评估相关的重大科技管理问题研究和科技评估理论、政策、标准、规范研究,为科技部指导和规范科技评估、评审活动提供对策建议;
承担科技部推动科技评估行业能力建设的具体实施工作,为科技评估行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组织开展科技评估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科技评估与国际接轨。
记者:近年来,在科技管理部门推动下,评估中心开展了一系列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科技评估活动,为改进管理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请您具体谈谈。
陈兆莹:是的。1994年以来,评估中心开展了一系列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评估活动,对于如何在宏观层次引入评估机制进行了实践和探索。代表性的评估活动包括:“八五”攻关计划的综合评估,863计划十年、十五年的执行评估,高新技术开发区评估,国家工程中心评估,“九五”重中之重项目和重大科技产业工程的评估等。近两年,重点开展了973计划实施7年来首次进行的综合评估和863计划执行20年的评估。评估中心充分借鉴国际上计划评估的经验,从第三方的角度进行独立的专业化评估,通过资料分析、项目文档分析、政策文本分析、数据分析、问卷调查、案例研究、实地调研、召开座谈会等方法,多渠道收集信息,进行深入分析。特别是围绕计划实施中各方面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专题评估。
这些评估活动的结果分别在全国计划会议、香山会议、科技部部务会和其他重要会议上报告和讨论,对强化政府公共支出的责任机制、改进管理决策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先,评估从第三者角度,对评估对象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为决策者和管理部门制定战略和政策、改进管理提供依据。例如,计划评估报告对对计划目标的实现程度、完成效果与影响、经费投入的效益、组织管理的有效性等进行了评估,为计划的滚动实施、后续安排、管理和调整提供了依据。同时,这些评估活动也为关心科技事业的各方面人士提供了参与、对话和沟通的条件,体现了政府决策管理的公开、透明的原则。
为了对《规划纲要》的配套政策以及实施细则进行跟踪研究、监督落实并通过评估手段及时协调和调整,2006年评估中心启动了对《规划纲要》相关配套政策的调研与评估分析,从制定政策开始就引入评估监督机制,有利于建立政策评估的基准,为今后的跟踪评估打下基础。建立实用化的政策评估指标体系和方法,为政策评估提供有用的工具。启动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监测评估指标体系研究课题。
记者:有人说,评估中心在科技评估的能力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我国科技评估的核心队伍的雏形初步形成,专业化水平逐渐提高,您同意这种观点吗?
陈兆莹:对,根据科技部的委托,科技部评估中心(国家科技评估中心)近年来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加强科技评估的能力建设。由国家科技评估中心编写的《科技评估规范》公开出版后,得到全国绝大多数科技评估机构的认同,成为我国科技评估行业共同遵守的自律性规范。在规范的基础上,国家科技评估中心主持编写了科技评估专业培训系列教材(17本),举办了5期科技评估专业培训班,培训了70多家评估机构的负责人和业务骨干。我国科技评估的核心队伍初步形成,专业化水平逐渐提高。
为加强“十一五”期间全国科技评估行业建设,提高我国科技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的业务水平,借鉴世界银行先进的评估方法和经验,评估中心与世界银行独立评估局(IEG)于2006年10月16-20日在京联合举办了“2006世界银行―中国评估培训周”国际培训研讨会。有来自中央部委及各省、市、自治区科技主管部门和评估机构的80多名业务骨干参加了培训研讨。
评估中心与5家地方科技评估机构(天津科技评价中心、武汉科技评估咨询中心、广东科技评估中心、云南科技评估咨询中心、吉林科技评估公司)签订了开展联合研究的协议,进行“科技评估的组织与管理模式研究”,并列入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的前瞻性研究项目。
为进一步宣传科技评估事业,促进全国科技评估机构间的交流与联系,培育和提高科技部评估中心和地方科技评估机构的能力,评估中心设立了全国科技评估网站,发行了科技评估简报,发挥其业内评估信息交流与共享平台的作用。
记者:在评估国际合作方面,评估中心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这是有目共睹的。特别广受赞誉的由受援国主导的荷兰对华的联合评估取得圆满成功,大大提高了我国科技评估机构在国际上的知名度。
陈兆莹:可以这么说,评估国际合作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促进了我国科技评估活动与国际接轨,国家科技评估中心得到了国际评估界的认可。
近年来, UNDP评估办公室、世界银行评估部、APEC产业技术组和国际发展评估协会等国际组织的重要评估国际会议陆续在中国举行,国家评估中心已与美国、法国、韩国、印度、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新西兰等十多个国家的评估组织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
由荷兰外交部评估局与评估中心共同发起并联合实施荷兰对华援助计划的评估,作为联合评估的成功案例,受到国际评估界的高度重视与充分肯定。在OECD的2007年评估工作会议上,该评估作为联合评估的成功案例向大会报告,向OECD国家扩散该评估的经验。评估报告已以中、英文正式出版。
由于国际评估界对中国的评估活动十分关注,AEA 2006年评估大会专门安排了以“中国计划评估的挑战和变革”为主题的分会。我作为中国的参会代表在AEA 2006年评估研讨会上做“中国计划评估体系”的主题发言,与会者反映热烈。美国自然基金会、美国俄勒冈大学、世界银行独立评估局的评估专家和美国的独立咨询专家对中国专家的报告进行了评论。来自美国、日本和其他国家的50多人参加了主题分会讨论。与会者一致认为今年中国的主题分会非常成功。
评估中心已与日本JICA就举办科技评估培训班项目(特殊国别)达成协议,由日本政府提供资助,每年为中方培训10名科技评估业务骨干,连续执行三年。
记者:可以说,十多年来,评估活动的实施产生了较大的,但我们相信科技评估活动在我国还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请您谈谈下阶段要重点考虑的工作?
陈兆莹:十一五”期间,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黄金期,也是我国科技评估的黄金发展期。对于下阶段工作我们有以下几点打算:
1、完善科技评估制度,制定科技部系统的评估工作计划
通过本次机构与职能调整,我部已初步建立了相对独立的决策、执行和评估系统。但科技评估工作还缺乏系统部署和长远考虑,没有制定科技部系统的评估工作计划。科技评估尚未真正成为科技决策和管理的必备环节,哪些科技工作必须引入评估机制并没有明确的要求,相关管理机构对于是否评估、何时评估、如何评估也缺乏前瞻性安排,使得评估工作的对象和环节随机性较大,难以做到统筹兼顾,形成长效机制。评估结果的报告制度不明确,评估结果必须向谁报告,评估报告在什么范围内发放等都没有明确规定。
我们一方面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出发,对国家层面的科技评估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关键要素进行研究。另一方面从提高管理效率和转变政府职能的内在需求出发,为建立健全科技部系统的科技评估制度,对国内主要政府部门和部分地方政府的评估制度进行调研,并对西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评估制度和评估体系进行比较研究。
2、针对科技重大专项组织实施、全面推进《规划纲要》配套政策的制订和落实、完善科技计划管理体系和深化改革等方面的管理和决策任务,开展评估和研究,包括: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监测与评估体系、政府科技投入的效果和影响评估、科技政策的实施效果和科研机构的运行绩效评估等。
3、借鉴国际经验,建立国际可比的评估框架和方法
评估中心作为中方的代表,参加OECD科学和技术政策委员会(STP)创新和技术政策工作组(TIP)的活动,为借鉴国际经验,建立国际可比的评估框架和方法提供了条件。主要参与以下两方面的活动:
参与OECD关于各国政府R&D评估制度和评估活动的比较研究。通过资料研究、国际研讨会等方式,对各国政府科技部门的评估制度和评估体系进行分析研究,形成调研报告。研究对象包括西方发达国家,亚洲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通过国际比较、现行制度分析和深入研讨等方式,为建立我国的科技评估制度提供参考,通过国际比较、现行制度分析和深入研讨,研究国家科技评估制度的框架和核心内容,包括评估的规划,评估需求和评估任务的确定,评估任务的委托,评估质量的保证,评估结果的应用等方面,为建立我国的科技评估制度提供参考。
参与OECD关于公共R&D社会经济影响评估的研究。随着政府对R&D投入的不断加大,人们对公共R&D投入的绩效日益关注,对公共R&D产生的效益尤其是其带来的社会经济影响进行测量和评估的诉求也逐渐增强。但是,由于对公共R&D的社会经济影响评估存在许多困难和不确定性,目前还没有一种公认的有效的评估方法。为此,OECD技术政策委员会(STP)将启动“公共R&D社会经济影响评估”研究,对现有的评估方法和各国实践进行梳理和研究,以期探索出更加行之有效的、国际可比的评估方法。通过参与该研究,可以直接了解现有的评估方法和OECD国家在这方面的评估实践,对评价我国政府R&D投入的绩效提供一些借鉴。
记者:请谈谈你对中国科技评估未来的展望?下阶段发展态势如何?面临着哪些重要的挑战?
陈兆莹:在我们举办的“2006世界银行―中国评估培训周”国际培训研讨会上,我主持总结讨论时曾向世界银行的资深评估专家提出了一个问题:中国的评估在世界评估领域处于什么位置?他回答我说,世界评估的地图是一个动态的,中国的评估目前是一个青少年,不是婴儿,也不是成年人。我个人很同意他的这个判断。虽然中国有几千的历史,但从制度、能力和实践来看,中国的评估的确是一个青少年。
这个青少年各方面成长存在不均衡的现象。例如相对于其他方面,评估制度和管理要迟缓和弱一些。近10年来,各政府部门陆续了一些部门规章,指出对政府的计划和政策要定期进行评估。但是由于缺乏具体的实施条理,这些部门规章往往没有严格执行。而且中国目前还没有在法律层面上对评估进行规定。在评估能力方面,发展也是不均衡的。首先管理评估的能力比执行评估的能力要弱。我们已经有一批评估专业人员,但缺少职业的评估官员。我们有了国际上认同的评估案例,但数量还很少。从成长的环境和条件来看,评估需求和评估文化在不同部门、地区也存在明显的不均衡的现象。
至于下阶段发展态势,我有三点看法:
首先,面临“成长的烦恼”。青少年是人的生命周期中最有活力的成长时期,迫切地学习和实践。中国评估目前遇到的困难和困惑都是“成长的烦恼”,对此,我的态度是乐观的。同时,致力于一个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兴旺事业,也是很幸运的。
第二,国际标准,中国特色。中国评估界将和国际评估界建立系统的交流与合作,更好地融入国际评估的大家庭。同时,以中国特色的评估研究和实践,为丰富国际评估的理论、方法和案例做出贡献。
评估制度和文化的建设还需要时间。中国评估的发展在今后一段时间仍将是不均衡的,建立国际标准,中国特色评估制度和文化的建设还需要时间。如果人的一生中青少年时期只有十几年,中国评估从青少年到成年阶段的发展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也许几十年。
我国的联合评估经验在OECD国际会议上得到广泛好评
发达国家对官方发展援助计划(ODA)的评估,以前都是由援助方主导。近年来,世界银行、OECD、UNDP等国际组织积极倡导受援国主导的联合评估,但一直停留在理论研讨阶段,缺乏成功案例。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与荷兰外交部评估局共同发起并于2006年完成了对荷兰政府援华贷款计划的联合评估,共涉及援助项目84个,援助金额近5亿欧元。目前,已公开出版了中、英文评估报告,科技部党组书记、副部长李学勇为中文版题写了序言。这是我国首次尝试由受援国主导的联合评估,其成功经验受到了国际评估界的高度关注。
2007年6月28日,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与荷兰外交部评估局组成联合代表团,应邀参加在巴黎召开的OECD发展援助委员会第六次发展评估大会。在会上,科技评估中心副主任陈兆莹研究员与荷兰外交部评估局资深评估官员汉斯.斯洛特先生联合发表了专题演讲,详细介绍了受援国主导的联合评估的理论、方法和经验,赢得了与会代表们的热烈掌声。
在讨论中国-荷兰联合评估案例时,来自OECD成员国以及UNDP等国际组织的代表纷纷踊跃发言,对此次联合评估活动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联合评估,希望中国和荷兰能够进一步扩散联合评估的知识和经验,以加强援助国和受援国在评估方面的合作,促进发展中国家的评估能力建设。
中国第一个受援国主导的联合评估报告正式出版
由国家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国家科技评估中心)和荷兰外交部政策与业务评估局共同实施的受援国主导的联合评估――荷兰ORET/MILIEV计划(中国)评估中英文报告正式出版了。这是中国第一个联合评估案例,也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成功的联合评估案例之一,受到国际评估界的高度评价。
荷兰与发展和环境相关的出易计划(以下简称ORET/MILIEV计划)通过发展合作赠款和商业贷款相结合的方式,对符合条件的项目提供资助。计划旨在创造就业,促进贸易与产业发展,以及改善发展中国家的环境质量。计划明确规定,所资助的项目对社会发展(尤其是在扶贫和妇女平等方面)和环境不能产生负面影响。中国是ORET/MILIEV计划的主要受援国之一。
评估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一、中美研究生教育评估机构概述
(一) 美国
美国研究生教育评估的显著特征就是依靠社会力量创办评估机构。根据这些机构和组织的性质,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
1. 民间机构
美国是由一个全国性的、专门的、非官方的庞大组织对研究生教育进行评估的。最早的组织是成立于1975年的中学后教育评估协会。它的职能是对高等教育评估机构进行资格审查与认可,并不直接组织开展任何具体的评估活动。1993年中学后教育评估协会解散。1996年高等教育评估委员会成立,承担起认可教育评估机构的职责。
2.私人团体
美国加州大学北岭分校的哥曼教授领导的私人团体,具有较大的影响。该团体对高等学校的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进行评估,并将据此结果进行的大学排序以《哥曼报告》的形式出版发表,影响力广泛。
3.新闻媒体
目前在美国最具影响力的新闻媒体评估要属《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周刊进行的一年一度的全国性大学和研究生院的评估。《美新》对大学本科教育的评估始于1983年,对研究生教育的评估始于1990年。《美新》对研究生教育的几个学科专业领域进行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对这些学科专业所在的院校进行排名。
4. 学术机构
美国的国家研究理事会主要是对美国大学博士学位授权点进行评估。它依照师资力量、教育效果、研究水平等指标进行评分,按各校居全美前十名的博士点数目的多寡对各校进行排名。
(二) 中国
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活动开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自198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决定要逐步建立各级学位授予质量检查和评估制度以来,逐步建立起了目前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评估制度。在这期间研究生教育评估制度共经历了两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即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一的政府评估阶段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初步尝试阶段。研究生教育评估的机构也随之经历了由单一的政府评估机构向政府主导的社会中介型机构的转变的过程。
我国自1985年开始至1993年进行的几次大规模的研究生教育评估活动都是由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直接组织进行的,是典型的单一的政府评估机构阶段。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1994年,我国第一家专门从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的机构“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所”正式成立。评估所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评估机构由单一的政府评估机构向政府主导的社会中介型机构的转变的初步完成。
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与教育部决定建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 2003年改为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是教育部直属事业单位,在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教育部学位中心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是具有时候中介机构性质的、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它下属的评估中心是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主要的评估机构,性质上仍是政府主导型的社会中介评估机构。
二、中美研究生教育评估机构的对比分析
(一) 中美研究生教育评估机构的不同及其原因
美国和中国研究生教育评估机构存在着许多的差别。最显著的差别是美国的评估是社会主导的,民间机构、私人团体、新闻媒体、学术机构是评估机构的主体。而中国是以政府为主导的,评估机构也是以政府主导的有社会中介性质的事业性单位为主体的。美国政府的作用是认可机构,中国政府是控制着评估机构,作用渗透到各个评估的环节;美国依靠市场调节,中国依赖行政指令;美国注重灵活全面,中国注重官方权威,等等。
这些不同是由两国不同的国家管理制度、历史传统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共同造成的。我国是中央集权制的国家,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也采取集权型的管理形式。这就注定了政府要在研究生教育评估中占有主导地位。而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文化使得研究生教育评估机构更加“认官不认民”,形成了典型的政府主导模式。而美国是分权制的国家,政府没有对研究生教育进行评估的权利,自然谈不上行政权威。美国传统的自由经济的影响使美国社会更加依赖市场和社会本身来解决问题而不是政府。使得社会力量在研究生教育评估中占主导地位,市场因素被广泛考虑。造就了美国社会主导的评估模式。
(二) 我国研究生教育评估机构的不足
政府主导型的社会中介评估机构是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评估机构的主要形式。对比美国,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评估机构存在着许多不足,具体表现在:
1.政府管理太严,机构独立性差。
政府掌握着评估工作方针政策的制定,评估经费的提供,评估工作人员的派任等许多方面,主导着评估机构的工作方向,控制着评估工作的各个环节。评估机构依附于政府,不能独立工作。
2. 评估主体单一,社会力量介入不足。
在政府主导的背景下,行政力量占主导地位。社会力量、学术力量则处于从属地位,对评估工作并没有实质性的参与。加之我国市场经济起步晚,市场因素得不到充分重视。
3. 评估机构社会影响力不强。
对于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来说,由于是教育部领导下的机构其行政权威性不言而喻。但是,它在学术界的影响力就不能与其行政影响相提并论了。
(三) 美国值得借鉴的经验
美国政府在研究生教育评估中采取与社会评估机构合作型模式,间接参与研究生教育评估,形成了许多独特的优势,值得我们借鉴:
1. 政府不直接参与,机构独立性强。
美国政府通过对社会评估机构的评估资格进行认可间接参与评估。评估机构具有完全的独立性。评估对象的选择、评估指标的制定、评估结果的公布等都由评估机构自行决定,政府只通过间接手段加以引导。
2.评估机构繁多,信息灵活全面。
首先,美国具有多种形式的研究生教育评估机构和组织。它们采取不同的评估指标、方法与程序。能够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应被评估对象的客观情况,得出的结论较为全面。其次,美国的评估机构由社会力量创建,市场因素被充分考虑,信息及时灵活。评估结果容易受到用人单位认可,并成为考生择校的依据。
3. 评估机构具有较强影响力
国家认可的社会评估机构的评估结果,并且联邦政府据此对院校进行经费补助。这
样增加了各院校对民间评估机构评估结果的关注程度,提升了社会教育评估机构的社会影响力。
三、改革建议
在认清了我国研究生教育评估机构的不足和美国研究生教育评估机构的优势之后,结合我国实际,为改善我国研究生教育评估机构提出一些建议:
(一) 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机构独立性。
我国中央集权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决定了我们仍要继续坚持政府的主导地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大评估机构独立性。
1.变直接管理为政策或立法调控。
即要变原来直接管理具体事务的方法为利用立法与政策来调控整个评估工作的方法。明确政府定位,发挥好它的领导、咨询、协调、激励以及效能审核的作用。突出政府在评估工作中的宏观调控作用。效仿美国多采取立法手段或采用制定大的方针政策的方法来保证评估的方向性正确,同时也促进研究生教育评估向法制化与规范化方向发展。
2.变对评估对象的具体评判为对评估机构的资格审核与监督指导。
转变过去政府即是评估的主要实施者又是评估的主要评判者的情况。政府只对评定评估机构的评估资格进行审核,把评估的具体实施以及结果的评判都交给具有社会性质的评估机构去做。这样加强了评估过程的社会参与度和透明度,使评估结果更具客观性与公正性。
(二) 丰富评估主体,加强社会力量介入,建立多样化的评估机构体系。
我国研究生教育评估机构与美国相比其不足主要表现在评估主体的单一、社会力量的介入不足、反应信息不全面等方面。所以,我们应努力建立一个多主体、多类型、多层次、多标准的研究生教育评估体系来完善评估机构体系。
1.丰富评估主体。
加大学术界权威人士和用人单位的有关人员的比重,切实发挥他们的作用与优势;积极引入社会资金的注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丰富评估主体,加大市场因素份额。
2.丰富评估机构类型。
大力发展各种不同类型的评估机构,力求从不同视角评估研究生教育工作。倡导各种力量创建的、不同性质和类型的评估机构的建立,并为其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3.将评估的范围覆盖到研究生教育的各层次。
建立发展一批专业的、细化的机构对研究生教育进行评估。既反应硕士研究生教育工作又保证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4.制定多样评估指标体系。
使每一个评估机构的评估活动都具有不同的侧重点。突出研究生教育的不同侧面的同时也使各评估机构各具特色。
评估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商业企业产权主体多元化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我国商业企业资产评估在维护多元化主体利益、公共利益、证券和金融市场稳定等领域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资产评估行业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尤其是商业资产评估偏差方面研究较少,影响了商业资产评估的结果。本文在系统阐述商业企业资产的特点和评估价值的基础上,给出了商业企业资产评估偏差的含义和类型,分析了商业企业资产评估偏差的影响因素,包括环境因素、评估机构因素、评估人员因素和心理因素,提出了减少商业企业资产评估偏差的建议。
关键词:商业企业 资产评估 评估偏差
商业企业资产的特点
按我国现行制度规定,商业企业资产应按其价值大小、使用时间长短划分为固定资产和低值易耗品两类。固定资产是指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器具、工具、运输车辆等流通经营主要设备的物品;不属于经营主要设备的物品,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并且使用期限超过两年的,也应作为固定资产。不具备以上条件的物质设备,则作为低值易耗品。商业企业资产一般具有四个特点:第一,能较长时间参加业务经营过程且不明显改变其实物形态;第二,其价值随磨损程度逐渐转移到商品流通费用中去,并从商品的销售收入中得到补偿;第三,资产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更新在时间上不一致;第四,用于资产的资金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循环一次,其时间长短取决于资产的使用期限。
商业企业资产评估的作用
(一)有助于维护和协调资产所有者、经营者的权益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商业企业产权主体多元化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我国商业企业资产评估在维护多元化主体利益、公共利益、证券和金融市场稳定等领域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商业企业资产评估已经成为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结构调整、保障各类产权主体合法权益的基础性工具。
(二)有助于推进产权交易的健康进行
产权交易市场是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基础,是创业资本运作的一个重要平台。资产通过市场进行交换,有利于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促进资产使用效益的提高,合理地确定资产的流动价格。通过资产评估确定合理的资产价格,能为资产交易双方提供服务,保障资产的合理流动。
(三)有助于充实和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
目前,商业企业对外合作、承包租赁、兼并破产等经济行为和产权变动行为日益频繁,商业企业资产评估在有效预防国有资产流失,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资产评估,确定商业企业的实际价值量,为商业企业资产的优化管理和保值增值提供真实数据都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商业企业资产评估偏差的含义及类型
商业企业资产评估偏差是指商业企业资产评估结果中,评估增值额与调整后的帐面价值的商,即资产评估报告书中按增值额和调整后帐面价值计算出的资产评估增值率,它反映了资产评估结果偏离资产的帐面价值的程度。一般说来,商业企业资产评估偏差有一般偏差、模糊偏差、理论偏差和心理偏差四种类型。
(一)一般偏差
一般偏差即实际评估值与完美评估值之间的差异。在完全竞争的商业市场上,资产本身有一个能使资产得到最优配置的价格,称之为完美评估价格。它是指商业企业资产评估作为社会分工和交易成本节约的产物,评估团队在不受其他条件干预下,掌握完整真实可靠的信息并且所作各种判断完全正确的前提条件下,所能模拟出的商业企业资产交易最完美的可能价格。由于资产评估结果的利益相关者较复杂,包括评估产品的提供者、使用者以及评估工作的实施者,而且反映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模糊因素等各种因素太多,评估团队所作出的判断不可能百分之百正确,交易双方需通过博弈达成交易中均能接受的资产的市场价格。因此,评估团队对资产所作出的实际评估值和完美评估值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二) 模糊偏差
模糊偏差即实际评估值与影子价格之间的偏差。影子价格是指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能使资源得到最优配置的价格,这一价格是抽象的、完美的价格。评估值的这一偏差特性,可称之为评估值的模糊性。这种模糊性在一定范围内是合理的、允许的、可接受的。但超出一定的范围,则评估值难以起到公平价值尺度的作用。
(三)理论偏差
理论偏差即评估值与被评估资产调整后的帐面价值之间的差异。被评估资产调整后的帐面价值是指被评估资产按照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所形成的帐面价值减去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计提的各项准备后的余额。被评估资产调整后的帐面价值作为历史成本帐面价值的调整,较客观地反映了资产在被评估时点上的价值,可以作为理论研究中被评估资产原有价值的参考。
(四)心理偏差
心理偏差即评估主体心理因素的影响并使评估结果产生偏差,它包括知觉偏差、记忆偏差、判断偏差、行为偏差、情绪偏差等。评估既然是一种信息深化活动,评估主体的心理因素在评估过程中就不能不发生作用。评估的可信度不仅取决于评估指标的信度和效度,而且取决于评估者主体心理因素的影响。在评估的认知思维流程中,信息的感知、评估人员的知识、经验记忆、态度、感情等方面都可能产生偏差,从而形成评估结果的误差。
商业企业资产评估偏差的影响因素
商业企业资产评估偏差是客观存在的,在评估过程中有许多不确定性、模糊性和难以控制因素。
(一)环境因素
所谓商业企业资产评估环境,就是资产评估活动所处的各种条件因素的集合。环境因素对资产评估偏差的影响往往是资产评估团队无法控制的,也是评估人员靠自身的力量难以改变的。根据对商业企业资产评估影响内容的不同,可以将评估环境分为评估外部环境和评估内部环境。
1.商业企业资产评估外部环境。它是导致商业企业资产评估偏差的制度原因,对于资产评估活动的影响是间接的。它包含着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规环境和人文环境等因素。
政治环境主要包括我国的政治制度与体制等。目前参与资产评估管理的有国有资产、土地、资源、建设、工商、银行、海关、价格等多个部门。资产评估人员的考试、评估机构的审批、评估规范的制定、评估质量的监控、评估业务的管理等也是部门分割、各自为政、多头管理。这就造成了评估机构多、小、散、乱,评估团队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了商业企业资产评估的偏差。
经济环境主要包括我国的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政策三个方面。目前我国现有的生产要素市场不够完善,参照物的选取相对比较困难。同时,市场交易传递信息手段不够准确。经常出现评估人员只能靠自己以往的经验积累和有限渠道收集信息,所得资料有限,可比性不强,势必影响商业企业资产评估偏差。
法规环境是指我国在一定时期内出台颁布的法律、法规及其实施情况。
人文环境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文化传统、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生活方式、教育程度和科学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内容。不同的人文环境下,不同职业经验和职业判断的人员会对同一事物作出不同的评价,即使是同一个团队的不同人员也有着很大的评估差别。
2.商业企业资产评估的内部环境。它指的是影响资产评估活动的环境,对于资产评估活动的影响是直接的。内部环境又可分为商业组织、商业结构、商业政策三个方面。
商业组织包括市场结构、商业企业行为和市场绩效,分清其内部构成关系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商业企业的盈利能力及影响因素,合理预期商业企业发展,提高商业企业价值。商业结构涉及商业分类、商业结构演进以及商业发展等诸多内容。商业政策包括商业组织政策和商业结构政策,国家为了实现某种经济或社会目的对商业进行干预,更是直接影响资产价值。
(二)评估机构因素
商业企业资产评估机构主要是指专营或兼营商业企业资产评估业务的专业机构。专营评估机构主要指资产评估公司(或事务所);兼营评估机构主要包括具有评估资格的会计事务所、财务咨询公司等。评估机构作为资产评估活动的组织管理者,对评估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如果资产评估机构违规操作,会损坏相关评估机构及其评估人员甚至整个资产评估行业的声誉,恶化资产评估机构的执业环境。
我国资产评估业刚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脱钩改制后还没有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也未达到行业的成熟期。评估机构在从事评估活动时,由于执行的操作规范和技术标准不同,不可避免地在评估方法运用、技术参数选择等方面出现差异,评估工作质量很难保证,也使评估机构的执业风险加大。总的来说,目前我国资产评估机构对资产评估质量的相关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资产评估机构数量较多,僧多粥少的评估市场导致一些评估机构的无序竞争。为了得到评估项目,某些机构不惜偷工减料、降低成本,甚至迎合委托人的特定意图,弄虚作假,人为造成评估价值的虚增或虚减,从而操纵评估结果,直接影响资产评估偏差。二是资产评估机构规模较小也给评估质量带来严重影响。中小规模的评估机构资金、人员实力较弱,掌握的评估技术以及评估经验积累不够,对市场交易价格信息不够了解,导致资产评估准确性不高。三是评估机构的组织管理控制、质量控制机制较差。目前我国评估机构质量意识、风险意识较差,在日常组织管理工作中制度执行不严格,再加之我国对资产评估活动中的违规操作打击力度不够,这些都导致资产评估质量不高,严重影响资产评估偏差。
(三)评估人员因素
商业企业资产评估工作是评估人员在占有充分的资产资料和市场信息资料前提下,对被评估资产价值的主观判断。因此,评估人员是资产评估结果的直接参与者,其专业素质高低对资产评估质量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1.资产评估人员专业知识水平对评估偏差的影响。商业企业资产评估要求评估人员要对资产价值评估出一个相对准确的数字,这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技术工作,具有严格的科学和技术要求。评估前,评估人员必须要到现场进行实地考察,了解被评估资产的规模、设备、内外结构等各种状况,正确计算其资产价值。必须具备一定专业技术知识和很强的专业判断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才能胜任。我国注册资产评估师队伍主要是由经济管理、财务会计、工程技术等相关专业人员组成,缺乏系统的资产评估学历教育,评估理论基础不扎实,知识结构单一,评估专业知识水平有待提高。加之某些注册资产评估师实践经验相对较少,直接影响资产评估结果的质量。
2.资产评估人员职业道德水平对评估偏差的影响。职业道德水平高低,对资产评估发展水平的影响也是深刻的。不同的职业道德观念,决定了资产评估人员对待工作的不同态度以及认真程度,这就使不同评估人员对待同一工作所得出的准确性大不相同,不可避免地影响资产评估偏差。目前我国的资产评估人员职业道德观念不强,有些执业人员缺乏责任心和使命感,背弃了基本的职业道德准则。在评估过程中偷工减料以降低成本,仅凭主观意愿、个人经验评估,根据委托人意图抬高或压低评估值,从中渔利的现象时有发生。此外,资产评估业务委托方因素也严重影响资产评估偏差,比如为了达到不正当目的故意提供不真实的财务资料,高报资产或隐瞒亏损等等,直接导致资产评估结果失真,严重影响评估准确性。
(四)心理因素
在评估的认知思维流程中,信息的感知、评估人员的知识、经验记忆、态度、感情等方面都可能产生偏差,从而形成评估结果的误差。这类心理误差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知觉偏差。人类在对外界信号进行注意感知时,会对信息刺激加以选择和调控,会舍弃或过滤一部分信息,以便更有效地加工重要的信息,在衰减和过滤的过程中,可能发生信息知觉偏差。知觉偏差包括首因效应和晕轮效应两个方面。
2.记忆偏差。人通过知觉从外界获得信息,然后在记忆中储存下来。记忆将评估人员心理活动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连成一个整体,使心理发展、知识积累和个性形成得以实现。记忆系统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两种,外部信息通过感觉通道首先进入短时记忆,并短暂保持,经过多次重复的信息就进入长时记忆。长时记忆是一个真正的信息库,存储着主体关于世界的一切知识,形成模式识别、运用语言、进行推理和解决问题的知识基础。评估人员在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两个方面都可能会发生偏差,称为经验定势和近因效应。
3.判断偏差。判断是在知觉和记忆的基础上,对事物所进行的评价和推论,判断可以分为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两种,两者都具有对被评估对象的性质加以规定的特点。在这一过程中,不同评估人员对同一客观事物存在不同的主观倾向,进而出现判断偏差。判断偏差包括权数偏差和推论偏差。
4.行为偏差。评估人员是社会性生命体,其行为必然受到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制约,在多种主客观的原因下,个人会自觉不自觉地采用同别人意志相符的行为,特别是在评估项目组的成员之间。行为偏差包括从众行为和顺从行为两个方面。
5.情绪偏差。情绪系统位于认知系统和调节系统的中间,它调控评估人员对于外界信息作出反应的程度和方式。感觉、情绪、身体状况在某种程度上都会影响评估师对于信息的判断,这种情绪提供一种定势去感知被评估对象。评估结果通常存在一定范围的浮动空间,当评估人员心情不愉快时,往往会要求相对苛刻,容易给出邻近下限的结果;而心情愉悦时,则常常会要求相对宽松,容易给出邻近上限的结果。因此在评估过程中评估人员的心情很可能造成情绪偏差,从而妨碍评估的客观性。
相关改进建议
(一) 优化商业企业评估团队结构
承担评估项目的团队成员都应该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比较丰富的才识和比较广阔的知识视野;熟悉各种评估方法的应用及其局限性;熟悉价值管理、企业管理、财务会计以及基建、设备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具有比较强的判断力和观察力,能客观地分析事物。同时,在组织评估团队的过程中应注意成员间的结构匹配,要求错落有序,形成均匀分布的格局,避免因项目团队结构上的失衡造成支配性的偏差倾向。
(二)严格商业企业评估程序管理
评估开始前,项目团队成员应广泛收集相关信息、阅读相关材料并听取委托单位的介绍,同时,还应注重第三方信息收集和求证。团队成员之间应相互交流看法,目的在于使评估人员形成自我调控的主观能动意识。评估结束后,评估机构还要注意收集委托单位的反馈信息,追踪评估的后续活动信息。比如:评估后的实际交易转让情况,发现和分析评估中可能存在的疏忽和遗漏,包括评估过程中心理机制的正常效应和不良效应,以此作为今后改进工作的依据。
(三)注重学习与沟通
一般说来,人力知识资本存在较高的“折旧率”,相对其他行业而言,评估人员知识的贬值速度可能更快。因此评估人员不断加强自我的培训和学习就成为当务之急。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也催生了许多新型的资产和经济关系,评估对象越来越复杂,评估人员面临的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已不足以解决出现的新问题。评估人员不但要加强自我学习和知识更新,还需加强项目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对不确定的因素和信息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可以消除个人认知的偏差,进而提高团队的整体认知能力。
(四)建立责任分担机制
评估人员在作出判断时所负有的责任感的程度不同,产生的从众等遵从的程度也不一样。在完全没有责任感的条件下,遵从性最高,评估人员很容易同意并附和其他人的意见;随着责任感的提高,遵从性明显下降。在目前实行签字评估师负责制的情况下,其他团队成员在作出判断时的责任感较小,很容易产生从众等附和现象,影响对于被评估对象真实信息的掌握和判断。评估机构内部构建责任分担机制,将评估结果与参与者的收入、职业声誉等挂钩,可以增强团队成员的责任感,减少因心理因素产生的偏差。
(五)鼓励采用多种方法互相印证
商业企业资产评估既然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心理思维活动,心理因素的影响应得到普遍关注。重视评估过程和结果的交叉验证是对上述观点的积极响应。不同的评估方法所采用的信息、切入的角度、推演的技术路线都是不同的。用不同的方法对同一目标进行评估测算,然后将结果互相比较印证,找出不同结果的差异及其合理解释,可以克服方法、信息等方面给评估人员带来的视野限制,同时也可以识别出评估过程中的心理干扰因素。对于重大项目,评估机构内部可以由两个相互独立的团队平行作业,然后交叉检验。如果可能,委托单位也可以委托两个以上的评估机构对同一标的进行评估,以克服评估执业中出现的团体思维定势。
(六)保持宽松执业环境
评估人员的情绪和心态受外界环境的干扰和影响,因此要提供一个比较宽松、可以让评估师独立执业的环境,降低外界因素对评估师情绪的影响,减少由于群体效应产生的误差。评估开始前应当做好评估团队成员的思想工作,尽量消除其思想压力。同时,要求他们树立辩证的观点,认真研究被评估对象,以作出客观的评估。
参考文献:
1.全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用书编写组.资产评估[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贾宝和.目前我国资产评估行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求是,2002(10)
评估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一、我国职业院校专业评估模式的原型梳理
职业教育专业评估是衡量、监控和优化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水平的重要手段,是对某一专业或若干专业的发展规划、装备条件、师资队伍、办学规模、内涵质量、服务能力进行的专业性综合性评价。不同模式有独特的价值取向、标准体系、实施主体、实施对象、实施程序、技术方法、结果运用。
从原型归纳视角考察,近年来,北京、四川、江苏等十多个省市陆续出台了职业学校重点(示范)专业评估方案,并推动专业评估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些地区职业教育专业评估的做法主要区别在于:多数省市将专业评估的标准细化成分数,评估结束时形成综合性的专业得分;部分省市把评估指标分解成项目达成度,根据项目的重要程度,评估结果为某种等第。在实践中还有一种模式,即对职业院校专业lunwen. 1KEJI AN. COMlunwen. 1KEJI AN. COM提供写作论文和发表服务,欢迎您的光临建设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考察,包括相关制度形式的健全和内容的完备、制度运行的有效度,这一点常常与上述两种模式交叉。在专业评估实践环节中,各种检查对制度的审视往往首当其冲,但当制度检查成为其他评估模式的一个模块时,重要性容易被忽视。制度是学校的规范体系,是学校正常运行的“法律”保障,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建设呼唤制度的专项评估,因此,制度评估也应当作为独立的一种专业评估模式纳入研究者的视野。
笔者认为,上述三种模式命名可以参考国际经验。目前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高等教育专业评估模式有三种:认证评估、分等评估和审核评估。认证评估是对某一专业的合格或优秀的认证,是一种定性评估;分等评估是给出等级判断甚至给出更精确的分数,因而比认证评估还要强调量化;审核评估是通过评估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来间接评估教育质量。[1]这三种模式也都是外部评估模式,具有不同的作用。当然,也有其他分类方式,如有学者根据博弈理论,提出了国家控制型、市场导向型和合作型三种模式。[2]也有从质量保障、实施主体的角度将它分大陆模式(政府部门主导型)、美国模式(中介组织认证型)和英国模式(自我管理型)。[3]
高等教育专业评估模式已经历上百年的检验,而且与我国职业院校专业评估的实践原型较为相似,均是根据不同模式的作用进行划分的,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由此,笔者将我国职业院校专业评估模式归纳为认证评估、分等评估和审核评估三种模式,与一些专家看法稍有不同。如职教专家姜大源将我国职业教育评估分为合格评估、水平评估、选优评估和职业教育机构的内部评估四种方法。[4]这种分类方式中,合格评估、选优评估就属于认证评估模式,而水平评估属于分等评估模式。
二、我国职业院校专业评估模式的类型分析
(一)认证评估模式
认证评估模式是指受政府委托,专家组根据学校自评材料、佐证材料和现场观察,寻找观测点,对照评估标准中的每一个指标(含核心指标),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得出每一条指标是否达到规定的要求(有的还细化成A、B、C、D四级标准),最后对照标准,看核心指标与一般指标的达成率,从而得出“通过”“不通过”或者“暂缓通过”的结论。
认证评估模式需要明确各项指标达标情况,因此,认证评估以定性评估为主,但也不排除使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认证评估模式属于诊断性评估,重点衡量专业核心指标的达成。认证评估的结论是写实性的,专家组需要归纳出写实性的结论:该专业建设取得哪些实效,还存在哪些问题,未来的努力方向是什么。其缺点在于对核心指标的达成率有苛刻的要求,有的核心指标如果不达标,不管其他指标的业绩如何突出,专业评估的结论只能是不合格。
(二)分等评估模式
分等评估模式是指受政府委托,每隔一定的年限,专家组根据受评学校自评情况、佐证材料和现场观察,寻找观测点,然后对所有收集的素材,对照评估指标,进行分析量化,给出专业的各级指标具体得分情况,lunwen. 1KEJI AN. COMlunwen. 1KEJI AN. COM提供写作论文和发表服务,欢迎您的光临最后形成每个专业的总分,并给出得分与扣分的原因,形成专业建设的建议。这种模式有利于政府掌握职业院校办学的全貌。
分等评估模式所有收集的信息须全部量化成分数,包括抽象的信息,如专业建设的理念、专业规划的水平等。当然,这种做法也受到了一定的质疑。分等评估模式属于终结性评估,侧重点在于反映专业建设水平的相对位置,结论是该专业的实际得分。分等评估模式适用于一所职业院校所有专业甚至一个地区职业院校所有专业,是一种全面性评价。如果按分值排名,可以知晓每个专业的相对位置和办学水平特别是一个地区或一所学校的所有专业的水平差距,也可以对相同专业办学水平进行一级或二级指标得分比较,分析它们各自的相对优势和薄弱环节。分等评估的工作量较大,对评估组水平的要求较高。
(三)审核评估模式
审核评估模式也称之为制度评估,是指受政府委托,专家组不定期对职业院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内容及落实中的教学管理、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训实习、质量监控、岗位设置、职务评聘、分配政策、评奖评优等形成的组织机构、人员配备、具体措施、运行情况和运行结果进行评估,考察学校是否真正形成决策科学、分工合理、责权一致、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质量管理体系,最后得出评估通过与否的结论。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虽然是综合性评估,但从《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第7部分看,它突出了专业设置等基本要素;从《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的指标编制来看,与认证评估、分等评估均不相同,每一项指标的评估结果既没有折合成分数,也没有认定等级。因此,这种评估方法可以认定为审核评估模式。
审核评估模式是一种温和但又触摸问题实质的评估方式。它以促进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为主要目标,关注的是从源头提高教学质量,最为 尊重学校办学自主权。[5]审核评估的目的不是直接评估各专业的教育质量,而是通过评估专业的质量保障体系、通过完善制度建设来间接评估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审核评估注重对制度的审视,侧重点与认证评估、分等评估不尽相同。审核评估也需要在学校自评的基础上来开展,得出的结论也是写实性的,核心是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有效性,比较适合对薄弱专业进行质量监控。
三、我国职业院校专业评估模式的完善优化
上述三种专业评估模式均来自实践原型,是政府对职业教育办学绩效管理与考核的重要方法,在未来职业教育发展进程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当然,专业评估的首要目的是无限接近真相,但是现有模式实施过程还存在一些主客观限制条件,需要进一步完善更新。
(一)模式应用的方式优化
在绩效管理的时代背景下,专业评估的结果将成为政府考核职业院校办学绩效、核拨教育经费的重要依据。职业院校的具体办学情况将会进一步公开和透明,因为政府需要绩效评价的依据,行业企业需要合作的基础,学生家长需要学业选择的参考。从三种模式价值发挥来看,分等评估将会进一步突显绩效评价作用,百花齐放才是政府乐见的场景,只要评估标准不排斥专业发展自主性和多样性,全面推行分等评估模式lunwen. 1KEJI AN. COMlunwen. 1KEJI AN. COM提供写作论文和发表服务,欢迎您的光临,才会促进不同专业均能得到更好地发展。从另一个角度看,推行分等评估模式也是对职业院校办学情况的全面诊断,是防止教育资源畸形配置或者脱离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而盲目扩张的重要手段。对分等评估得分低于一定标准的专业立即跟进审核评估,及时查找学校内部质量监控机制的薄弱环节,有利于及时发现学校制度建设的缺陷,避免到分等评估复评时发现问题难以补救的麻烦。
(二)模式应用的主体优化
职业院校专业评估是一种专业性评估,由一个社会性专业化的评估组织专门实施,对于保证评估的规范性、专业性和稳定性至关重要,这也是西方发达国家教育评估的重要经验。目前,专业评估的主要组织方式是政府临时召集人员,评估完了人员解散,也可以算是一种准第三方评估。这种做法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毕竟不是长效机制,蜻蜓点水式的做法容易完成任务,但不利于专业评估质量和专业建设水平的提升。事实上,有的观测点需要长期跟踪,样本的制定要合理科学,这是临时评估组织无法胜任的。高效、准确、公平、公正的独立第三方评估是未来趋势。根据目前现状,评估模式的优化、评估活动的组织可由相应层级的职业教育教研机构承担,政府应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教研机构的职能,充实力量。独立第三方评估对优化专业评估模式的意义是,专业评估会被做得更好,专业化程度会更高。优化专业评估模式将成为第三方的自觉行为,是其生存价值的体现,而且认证评估、分等评估和审核评估形成的数据可以共享、积累,减少重复劳动。但是,也有风险,第三方必须确保评估机构与人员的专业性与中立性,必须保证不与被评学校发生利益关联,如果违背政府协议,可由政府终止协议,直至追究其法律责任。
(三)模式应用的技术优化
无论是哪一种评估模式,人们对评估的质疑不完全在于模式本身特质,而主要在于模式的技术方法。确保数据的准确,形成准确的评估结论,并节省成本是未来的努力方向,也是专业评估专业化的必然要求。专业评估要多一些客观分析,少一点个人的感性评价,更不能仅仅依赖成堆的纸质台账,而是要对含有意义的海量数据进行专业化的收集和处理。专业评估要借助职业教育信息平台进行数据处理,尽可能减少对基层学校日常工作的干扰,并节约评估成本,确保公平公正。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加强专业评估技术的研究,完善专业评估的数据模型建构,指导和推动职业教育信息资源库建设,并基于信息技术对专业评估过程进行重构,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对数据进行采集、整理、挖掘和可视化,当然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参考文献:
评估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内容摘要:评估主体多元化是政府绩效评估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发展迅速,多元化评估主体的逐渐引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评估主体单一化的局面,但我国政府绩效评估主体多元化的构建中还存在着观念、制度及技术等方面的障碍,多元评估主体的构建需要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
关键词:政府绩效评估 评估主体 多元化
政府绩效评估主体多元化的理论基础
政府绩效评估主体是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府绩效评估过程的组织、团体或个人。所谓政府绩效评估主体多元化是指政府绩效评估主体由单个向多个转变,直至达到由多个主体共同参与政府绩效评估;这意味着政府绩效评估主体不仅包括政府部门(政府组织的自我评估和上级评估),而且包括企业、公众、社会中介以及专家、媒体等,从而形成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相结合的科学合理的评估主体结构。
我国政府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始重视政府绩效评估这一新的公共管理工具,并且从中央到地方开展了一系列不同形式的政府绩效评估研究和实践活动,但是,我国学术界在对政府绩效评估的各种研究中,评估主体的研究依然是薄弱环节。就现有的评估主体的研究结果而言,已经基本形成共识―评估主体应该多元化,对于评估主体多元化的理论依据大多数学者都是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分析,对于其余理论的探索和应用很少,本文对评估主体多元化的理论基础做一归纳和总结: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英国等长期奉行外部控制型公司治理模式的国家中逐步发展起来的。该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各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企业追求的是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而不仅仅是某些主体的利益。利益相关者包括企业的股东、债券人、雇员、消费者、供应商等交易伙伴,也包括政府部门、本地居民 、本地社区、媒体、环保主义等的压力集团,甚至包括自然环境、人类后代等受到企业经营活动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客体。这些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他们有的分担了企业的经营风险,企业的经营决策必须要考虑他们的利益或接受他们的约束。这一企业管理思想从理论上阐述了企业绩效评价和管理的中心,为绩效评价理论奠定了基础。公共管理学吸收和借鉴了这种理论,并在实践中将其进行适应性改造,为政府综合绩效评估提供了一个科学全面的评估框架,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任何政府活动的“利益相关者”都可以作为评估主体而存在,因而,当前学术界把政府绩效评估主体分为内部评估主体和外部评估主体。
(二)新公共行政理论中的社会公平理念
新公共行政学力图摈弃传统行政的权威主义和以效率为中心的取向,而试图建立以公平为中心的民主行政。其社会公平理念强调政府公平,对公众负责而不是对公共机构负责,以及公共项目应当对决策和执行负责。它强调公民参与、政策制定、相关控制、分权授权、组织发展、顾客至上和民主工作环境。新公共行政所倡导的社会公平、代表制、回应性、参与和社会责任等价值观,推动了公共行政的发展,这些价值又是政府绩效评估价值的核心组成部分,政府绩效评估的实现离不开公民、企业等主体的参与。
(三)360度绩效考核法
360度绩效考核法又称全方位绩效考核法或多源绩效考核法,是指从与被考核者发生工作关系的多方主体那里获得被考核者的信息,以此对被考核者进行全方位、多维度的绩效评估过程。它从不同角度获取组织成员工作行为表现的观察资料,然后对获得的资料进行评估,这种绩效评估既包括来自上级、同事、下属及客户的评价,同时也包括被评者自己的评价,其优点是比较全面地进行评估,易于做出比较公正的评价。根据360度绩效评估理论,评估主体越全面,评估结果就会越准确,政府活动几乎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利益相关者构成也较复杂,只有评估主体多元化,即政府行为所涉及的相关利益各个方面都参与评估,才能有效、全面地对政府绩效进行评估。
我国政府绩效评估主体多元化的实践
政府绩效评估首先兴起于英美等国,其实践最早可以追溯到“二战”以前。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在政府改革中开始重视“顾客导向”的管理理念,“顾客”包括一切受政府公共政策和行为影响的组织和个人,他们对政府的管理满意与否,决定着政府的品质和命运。“顾客导向”的管理理念对政府绩效评估提出了新的要求,自此,政府绩效评估开始吸收来自政府内外的组织和个体各种参政形式获得了广泛认可,评估主体多元化成为西方政府绩效评估发展的主流趋势之一。
我国政府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始重视政府绩效评估这一新的公共管理工具,并且从中央到地方开展了一系列不同形式的研究和实践活动,积极构建多元化的政府绩效评估主体(王爱冬,2006)。从各地的实践来看,可以把政府绩效评估主体多元化的特点概况为三个方面:
(一)公众参与的政府绩效评估
为了改善政府及行业的服务质量和水平,提高公民满意度而吸纳公众参与的政府绩效评估。如福建省厦门市实施的民主评议行业作风办法,青海省、江西省进行的通信行业行风评议,上海市开展的旅游行业和通信行业行风评议,江苏省无锡市试行的律师行业评议及河北省组织的司法和行政执法部门评议等(王春进,2009)。
(二)由专业的职能部门作为评估主体开展的政府绩效评估
这一类绩效评估的重点是促进专业领域中组织和个人绩效的提高。目前我国开展的这类绩效评估主要有审计部门的管理审计、效益审计,人事部门对公务员进行的量化评估考核,组织部门对领导班子的绩效考核以及政府业务主管部门对所属组织的绩效管理设定的指标体系。
(三)由独立第三方评估机构作为评估主体开展的政府绩效评估
这一类绩效评估较具代表性的是“甘肃模式”。“甘肃模式”开始于2004年,由甘肃省政府委托兰州大学中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价中心,对甘肃省所辖14个市(州)政府和省政府39个职能部门的绩效进行评价,并在2005年3月向社会公布了绩效评价结果,发布了《甘肃省非公有制企业评价政府绩效结果报告》;2006年甘肃省政府再一次委托兰州大学中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价中心在总结前一次政府绩效评价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和完善评价方案,组织开展了市(州)政府和省属职能部门的绩效评价活动,并形成了《甘肃省企业评价市(州)政府及省属部门绩效的结果报告(2006 年)》。经过两次的评估实践,逐步形成了中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四大模式之一的“甘肃模式”(包国宪、董静、郎玫,2010)。“甘肃模式”提供了第三方评估政府绩效的新模式,确立了第三方评估的主体地位。
综观而言,我国政府绩效评估主体多元化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果。一方面,政府组织公众参与的官方评估活动广泛开展,公民的参与范围越来越广,参与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另一方面,社会公众、媒体、以及专业化的社会评估机构等各种主体开始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政府绩效评估实践之中,推动了政府服务的改善,使政府绩效评估突破传统模式,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但也应该看到,外部评估主体参与评估的主要途径和方式仍然依赖于政府的组织,而缺乏主动式的评估参与,这就造成了评估主体缺乏独立性,一定程度上受制于评估对象,从而使评估结果的可信度降低。同时,外部参与评估所占比例很小,且缺乏科学而系统的评估方法。
我国政府绩效评估主体多元化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文化及观念影响着政府绩效评估主体多元化的构建
传统思想对政府部门的影响。在“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下,政府部门缺乏顾客意识,寻求外部评估的热情不高,在工作中往往只重视“对上负责”;许多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并不知道自己的具体服务对象是谁,更不会寻求作为服务对象的外部评估主体参与其绩效评估(何会涛,2005)。同时,出于自我保护的意识,政府部门不愿接受外部主体的评估,因为来自于公众或社会机构的评估更有可能暴露政府工作的弱点,对政府产生不利影响。同时,政府部门较为缺乏绩效管理意识,可能导致评估活动流于形式,产生重过程、重规则而轻结果反馈、轻改进跟踪的结果,使得外部评估主体参与评估的动机不足,热情不高。
传统思想对外部评估主体的影响。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权威崇拜”观念以及儒家思想中森严的等级制度,使公众倾向于听从政府,远离政治,忍让屈从、明哲保身,缺乏政治参与的主动性;即使公共服务的低效率和低质量使自己的利益受到了侵害,也很少参与绩效评估以寻求合法渠道解决(敬志杰,2008)。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和政治民主的发展唤起了公众的参与意识,激发了公众的参与愿望,但作为“理性经济人”,公众仍然具有趋利避害的天性;当公众作为政府绩效评估主体之一,得不到实际好处或者他们的评估结果不被重视时,参与政府绩效评估的积极性就会下降。
(二)政府绩效评估主体多元化构建的体制不完善
1993年美国通过了《政府绩效和结果法》、1997年英国公布了《地方政府法》、2002年日本制定了《政府政策评价法》,荷兰也出台了《市政管理法》,以法律的形式要求政府部门进行绩效评估(付红梅,2006)。英美等国政府绩效评估的成功经验启示:成熟完善的法律制度框架是绩效评估成功的前提和保证(任培培、方玲、尚虎平,2008)。我国的基本社会制度也为外部主体的参与提供了根本保证,但到目前为止,仍没有关于政府绩效评估的立法,对政府职能也缺乏制度上的规范,使得政府绩效评估中外部评估主体的作用有名无实。同时,由于我国的行政体制和官僚制度所形成的制度规范造成了政府公共行政信息的垄断,阻碍着政府与社会的联系,外部评估主体很难获得政府活动的信息,为绩效评估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三)多元主体参与政府绩效评估缺乏相应的技术支持
根据西方学者的观点,较发达社会的政治参与和教育、收入、职业、性别、年龄和地区等因素有较高的相关性(吴小建,2007);也就是说,参与政府绩效评估程度较高的群体通常都是社会地位较高者,普通公众不具备参与绩效评估的专业知识,因而其参与只能限于对满意度等的定性判断。影响我国政府绩效评估主体多元化构建的关键技术障碍是政府电子政务的发展不足,整体技术条件还不足以支撑政府绩效评估对准确完整的绩效信息系统的需要。
(四)第三方评估组织的发展不成熟且缺乏独立的专业性评估机构
目前,我国第三方评估组织的发展呈现出较快趋势,承担了一些政府绩效评估项目。但总体而言,第三部门以及与之相应的科研机构市场化的发展还不成熟。同时,其人员、经费和运作方式等也很难完全独立于政府,这使得第三方评估机构还不能保证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因此,如何保证第三方评估组织在进行政府绩效评估工作时的中立性、评估过程的公正性和公平性以及评估结果的有效性和可信度等成为值得关注的问题(包国宪、张志栋,2008)。
构建我国政府绩效评估主体多元化的建议
(一)积极吸收外部评估主体参与政府绩效评估,建立内外结合的评估主体结构
完善政府内部主体的评估,保证内部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政府内部评估主体掌握着政府绩效的完整信息,可以充分利用对政府制度安排及运行规则相对熟悉的优势,制定出相对合理、具有实际操作性与可行性的评估标准,客观全面地评估政府绩效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解决问题的对策,实现评估主体提出的评估目标(徐嘉良,2006)。具体而言,要加强政府内部专门评估机构即政府审计部门、司法部门和检查部门对政府绩效的评估,同时,在坚持上级机关、主管部门对下级机关和分管部门评估的前提下,加强下级机关和分管部门对上级机关绩效评估的参与。
建立以公众为核心,包括人大、政协、第三部门、专业评估主体及媒体等的外部评估主体体系。在外部评估主体体系中要特别注重第三方评估组织的发展,第三方评估组织具有非官方性、非营利性、相对独立性和自愿性等特点,是“最佳的”政府绩效评估主体(谢吉晨、赵军锋,2008),其评估更具理性和科学性。在我国政府绩效评估中,可以担任第三方评估的组织主要有高校和科研部门、学术团体、公民社会、中介组织和志愿者组织等;政府应该为这些组织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使其更加独立自主,减少对政府的依赖,同时加强政府和第三方评估组织的交流,保证政府为其提供适当可靠的信息和支持,以提高其评估的积极性和科学性(焦璞润、王胜会,2009)。
建立内外评估主体的利益整合机制。在政府绩效评估过程中,内外评估主体往往基于不同的价值取向和视角,评估结果会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有必要建立专门组织,将政府绩效评估的内部主体和外部主体结合起来,以弥补政府内部单独评估的不足,保障政府绩效评估的民主、客观和公正。此外,不同的评估主体有其自身的特点,在评估中发挥的作用不同,因此应在科学划分评估主体类型的基础上,确立每一类评估主体在整个评估中的地位和作用,制定与其相匹配的评估指标,明确不同领域中各主体所占的权重大小。
(二)制定政府绩效评估的指导性文件,实现政府绩效评估的法制化和制度化
从立法上确立评估主体的地位,确保政府活动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都成为绩效评估主体。我国政府绩效评估主体多元化的构建还处于初级阶段,具体的实施步骤和实施方案都很不完善,也没有法律保障,因而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加强政府绩效评估主体多元化的立法是当务之急。为保证多元主体参与政府绩效评估的深入开展,必须将各个评估主体的地位用法律形式规定下来,明确赋予多元主体参与评估的法律依据。
从法律上树立多元评估主体的权威性,确保各个评估主体享有调查和评估政府部门活动的权利。同时,用立法的方式对每类评估主体有什么样的权利、承担什么样的义务,应该评估什么、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评估,评估中应注意的事项及评估结果的法律效力等作出具体规定,形成绩效评估多元化的客观前提。
加强评估结果的反馈和运用,将绩效沟通作为绩效评估的重要环节。政府绩效评估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绩效评估,就政府工作的客观情况在内部和外部进行沟通,以使政府部门全面了解自身工作,发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分析原因,并制定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全面提升其绩效水平(包国宪、曹西安,2007)。
拓宽评估主体参与评估的范围和途径。一是社会公众满意度的调查,可以由政府组织,也可以由政府委托社会中介机构进行;二是社会公众的申述和投诉制度,这是公众表达意见和抱怨接受与反馈的重要机制,申述和投诉制度的完善有利于政府和公众之间的交流,使公众对公务员的日常行为进行监督;三是社会公众代表座谈会,可由政府派代表与社会公众代表以座谈形式进行交流和沟通,倾听公众的意见;四是顾客代表小组,选取一定数量的公共服务对象组成专门顾客小组,对政府服务进行评议和监督,并将公众意见反馈给政府机构,使政府及时了解民意,改进自身服务水平。
(三)转变传统观念,消除多元主体参与政府绩效评估的观念性障碍
在政府部门中树立“顾客至上”、“以民为本”的思想和绩效管理意识,以“人民满意度”作为政府管理的终极价值取向。政府绩效评估多元主体的构建中,政府的影响是根本性的,其态度直接决定着多元主体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着政府绩效评估的顺利开展。因此必须首先转变政府的观念,摒弃“官本位”等传统的价值观念,引入“顾客导向”原则,强调“顾客满意”和“顾客至上”等价值观,面向社会公众,积极了解公众的要求和愿望,并在管理活动中与公众进行良好的沟通与合作,以提高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质量,改善政府绩效。
引导并转变公众的参政观念,培养公众的公共精神,增强他们参与政府绩效评估的意识。一方面营造有利于评估主体参与的政治文化,通过各种形式宣传政府绩效评估,积极培养政治参与所需要的理性心理,引导公众树立平等意识、自主意识、责任意识和法制意识。另一方面,外部评估主体参与意识的培养要求重视教育,通过教育让公众认识到参与政府绩效评估不仅可以实现个人对社会的管理,还能维护自身的正当利益;另外应发挥舆论作用,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宣传和推广主流政治文化,以影响公众的政治参与观念,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政府绩效评估中来。
(四)弥补技术因素的不足,为多元主体参与评估提供技术保障
加强政府绩效评估主体的培训,提高评估主体的素质。培训评估主体有关政府绩效评估的知识和技能,使之掌握政府绩效评估的理论及方法,提高参与能力。
建立完备的政府绩效信息系统和信息公开机制,解决多元主体参与政府绩效评估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使评估主体能够及时收集、分析政府行政过程中的信息,对政府部门的职能、办事程序、重大决策过程等有全面了解。
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发展电子政务,使行政信息的传递和反馈更为及时和迅速,让各评估主体参与政府绩效评估更加自由和方便。例如,利用政府网络进行公众满意度调查,可以节省时间、简化程序,提高公众投票、打分的时效性,提高政府绩效评估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王爱冬.政府绩效评估主体多元化及其在中国的构建[J].河北学刊,2006(6)
2.王春进.我国政府绩效评估主体多元化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3.包国宪,董静,郎玫.第三方政府绩效评价的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甘肃模式的解析[J].行政论坛,2010(4)
4.何会涛.公众作为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主体的障碍分析[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经济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5(2)
5.敬志杰.对多元主体参与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研究[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6.付红梅.论政府绩效评估主体多元化[J].科教文汇,2006(7)
7.任培培,方玲,尚虎平.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外在制约因素分析[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8(1)
8.吴小建.政府绩效评估中的公众参与问题研究[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3)
9.包国宪,张志栋.我国第三方政府绩效评价组织的自律实现问题探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8(1)
10.徐嘉良.政府评价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11.谢吉晨,赵军锋.论“最佳的”政府绩效评估主体[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