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呼吸系统疾病实训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呼吸系统疾病实训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国际疾病分类;医疗保健管理;新生儿
上栗县妇幼保健院是一所集医疗、保健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基层妇幼保健院。为了解上栗县妇幼保健院新生儿住院患儿疾病构成,病种构成及来源,更好地为院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为儿科临床、保健医师提供第一手原始数据[1],现对上栗县妇幼保健院2005-2007年,每年1~6月份共收治1 134例次新生儿住院患儿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院2005-2007年,每年1~6月份统计室疾病分类报表及上栗县妇幼保健院疾病病种统计报表,按出院诊断的第一诊断为依据进行统计。研究对象为同期新生儿科收治的1 134例次住院患儿,占儿科住院患儿的29.03%。年龄: 10 min~28 d。>28 d转至儿科病房。
1.2 方法 在3年期间同期对新生儿住院患儿以不同系统的疾病按ICD-10编码进行统计分类并构成比运算。
1.3 结果 疾病分类系统中发病率较高的住院疾病顺序为:呼吸系统疾病、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窒息、消化系统疾病、早产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寒冷损伤综合征、败血症、新生儿产伤性损伤、新生儿性病等。前8位疾病平均住院日分别为5.7、4.2、2.7、3.9、10.2、7.3、3.0、8.9 d。从表1中可看出,呼吸系统疾病占疾病总数35.5%,占发病率之首。
表2的资料列举了各系统有代表性的具体疾病的构成比。从表中可看出呼吸系统疾病中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率增高、新生儿窒息中重度窒息的发病率下降。
另外,2005-2007年新生儿产伤性骨折分别有2、3、5例,新生儿梅毒有0、2、4例,均有上升趋势。
2 讨论
本研究对上栗县妇幼保健院2005 -2007年3年同期新生儿住院患儿进行疾病分类分析,从统计资料来看,主要有以下特征。
2.1 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率占疾病总数35.5%,仍占各系统之首,且每年发病率有增加趋势。主要是感染性肺炎、上呼吸道感染、呼吸窘迫综合征病例的增加。这与环境因素和自身免疫能力下降有关。特别是呼吸道感染增加与本县地处山区,冬春季节阴冷、潮湿,是呼吸道疾病的多发季节。新生儿日常护理时应注意避免与呼吸道感染患者接触,避免交叉感染。随着早产儿出生率的升高,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率自然增高,而早产儿自身免疫力有所下降,呼吸道感染增加,如经济条件允许应尽量进新生儿暖箱,痊愈后出院。医院应进一步加强围产期保健管理, 尽量降低早产儿出生率。
2.2 高胆红素血症病例明显增加[2]。3年发病率分别为14.9%、24.9%、27.5%。近几年本院新生儿科医生每天到产科母婴同室病区查房,严格按照新生儿随访制度,监测胆红素,及时治疗。需要换血的患儿及时转诊。
2.3 新生儿窒息、新生儿HIE发生率有逐年下降趋势。新生儿窒息中轻度窒息比例上升,重度窒息比例下降,新生儿HIE随之下降。近年来上栗县妇幼保健院围产期保健加强,产科质量提高,特别是定期参加新生儿窒息复苏及围产分娩培训班后,本院起源于围产期疾病明显下降。但由于乡村未普及手法窒息复苏及围产分娩培训,窒息率、产伤性损伤仍偏高,应进一步加强对下级医疗机构的培训和操作,做到人人过关。
2.4 随着生活水平及卫生条件的提高,消化系统疾病发病率明显降低,特别是加大对母乳喂养的宣教和人工喂养的指导后,腹泻明显减少。而传染病发生率有逐年上升趋势,尤其为新生儿胎传梅毒发生有上升趋势,应加强孕期传染病、性病的宣教及监测,尽量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降低新生儿母婴传播性病的发生率。
2.5 新生儿败血症发病率明显增加。由2005年0.25%升至2007年2.54%。新生儿败血症的增加主要是早产儿中败血症例数增加,与早产儿出生率、院内感染、试验室诊断水平的提高有关。早产儿发病率由2005年5.98%升至2007年10.7%。其中早产儿败血症有2例是院内感染。由本院抽血做血培养送至省级单位检查。
因此,今后医院在医护人员的技术培训和设备建设上应考虑到疾病构成的梯次,调整医师的专业方向,加强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常规及抢救,要突出对呼吸系统疾病、围产期的某些疾病以及传染系统疾病的研究,增强处置能力,加强围产期以及院内感染的管理工作,提高综合素质,以推动上栗县妇幼保健院整体医疗保健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呼吸系统疾病实训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传染病;预警机制;实践
传染病是一种病原(主要为各种微生物)感染而引起的广泛的在人类和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类型,其传播包含携带源、传播途径及易感群体等三个关键环节,及时切断其中的一个环节即能避免其大规模流行爆发,这对于传染疾病的防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综合医院在其已有的预警、分诊及防控体制的基础上,通过完善原有的体系、优化原有流程、改善报告机制、坚强防控力度,能够提升医护人员对于传染病的预警能力、控制能力和应对能力,从而提高防控意识及工作效率,在早期实行隔离措施,避免传染病的扩大化传播[1,2]。
1预警机制
1.1发热症状的预警、分诊及应对
1.1.1症状标准医院应公开告知发热症状(其体表温度≥37.5℃)的患者应在入院时首先于发热门诊进行分诊,医护人员应积极主动予以引导,按照下面的流程进行诊治。
1.1.2流程 ①发热患者经检查后由经验丰富的接诊医师作出初步判断,确定该发热患者是否为传染病患者或疑似患者;②若检查结果揭示患有或疑似患有传染病,则立即对该患者进行专室隔离并接受治疗和监控;③填写报告文件,及时上报至医院管理人员,同时进一步检查和监控患者状况,并将传染病进行分类,在确认无误后将信息上传至疾控中心等待指示。
1.1.3应对措施发热为呼吸道病的一般症状,而该类传染病伴有呼吸困难、剧烈咳嗽、哮喘等相关表现。呼吸道传染病传播途径以飞沫传染为主,因此及时将传染源及疑似传染源加以隔离为有效的应对手段,可以起到良好的防控作用。
1.2腹泻患者的分诊、应对
1.2.1一般症状就诊者的腹泻症状规定为排泄次数>3次/d,且其排泄物多为水样便、稀便、血便或黏便,同样医院应公开规定有类似症状的就诊者首先到肠道门诊行预检,并按照以下流程操作。
1.2.2分诊流程①通过详细检查确定腹泻患者否为消化道传染病者;②若检查结果表明其为消化道传染病者或疑似患者,则立即对该患者进行专室隔离、治疗和监控;③填写报告,将信息上传至疾控中心。
1.2.3疾病防控消化道传染病一般包括霍乱、痢疾等,粪便、水源、病原接触为传播的重要途径,因此对患者进行隔离,同时对病例地区进行水质的病原学检测。
1.3流感的诊断及监控
1.3.1症状发热门诊的流感样患者的腋下测温高于或等于38℃,且伴有喉部疼痛、咳嗽等表现。
1.3.2分诊与发热患者的诊断类似,主要仍是对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行专室隔离诊治策略,作好记录,避免交叉污染,并及时上报。
1.3.3防控此类传染病较为常见,应详细记录各年龄段患者的数量并加以统计,掌握其流行病学特征,并根据患者的年龄以儿科、内科、急诊科及发热门诊作为重点的防控科室,积极隔离和治疗患者,防止其流行传播。
2实践内容
我院实践及完善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明确职责、优化结构、规范流程、举办例会和加强培训等方面,具体介绍如下。
2.1建立体系和明确指责 实践的首要任务为建立其合理有效的管理体系,并明确各岗位的职责。我院采用三级管理模式,分别为总体级、预警级、防控级别,总体级负责监督管理并评估全院的疾病防控实践活动,由院长担任;预警级则负责疾病防控预案和相应管理制度的制定、预警制度的建立、相关制度培训、人员体系搭建以及模拟演练的实施,由疾控中心专家担任,提出宝贵意见;防控级则负责具体的防控工作及应对策略的实施,由感染管理科室人员、专家组、应急组和信息科人员组成,感染管理科室负责管理就诊者的分诊、隔离及治疗工作;而专家组负责分析检查结果、提供权威建议,并负责重症患者的筛查和救治工作;应急组则负责按照管理科指示进行接诊、隔离等防控应对工作;信息科则负责填写报告、备案及病例上报工作。
2.2优化流程 公告规定有发热、腹泻及流感症状的患者首先于相关科室就诊,并由应急组工作人员加以引导。优先接诊重症、急症患者,并行隔离治疗,以提高工作效率,优化分诊流程。
2.3定期开展例会 规定每月至少举办1次例会,在会上通过回顾、探讨、分析、反馈,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对实例进行回顾,探讨处理对策;记录会议要点,实时检验实践效果。三级管理人员均应参加,由院长召开。
2.4加强培训 制定了传染病的防控措施和制度后,应对全院人员实施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传染病的概念、传染病分类、传染病防控要素、隔离措施、应对策略等专业知识及相关规定,以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及管理者的应对能力。
2.5实践效果
3效果总结
实践结果发现,各类传染疾病的上报数、数据完整性、问题发现数目均有所增加,而漏报、误报数明显减少,并补报了相关传染病病例。整个实践过程中,我院的工作效率得以提升、医护人员疾病防控的意识得到增强、隔离和应对措施得当、上报及时、记录完整,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了呼吸道传染病如肺结核、消化道传染病如霍乱以及禽流感疾病的传播,效果令人满意。而同时,传染病的防控对于公共卫生安全的重大作用也提示我们实践具有长期性、持续性、计划性、时效性等特点,必须不断完善预警机制、不断调整应对措施、不断加强管理力度、不断提升医疗水平,才能更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传染疾病,从而保障公共卫生和健康安全[3]。
综上,针对较为常见的传染病类型(例如呼吸道传染疾病、流行性感冒以及消化道传染疾病等)进行仔细分析,对急诊患者临床表现出的腹泻症状、流感样症状以及发热症状进行认真观察,创建具体的预检标准以及分诊标准。我院采取明确职责、建立体系、优化流程、举办例会和加强培训等措施,建立了高效的预警机制,使医护人员的应对传染病的能力、防控意识及工作效率大为提升,从而更加有效地做好传染病的防控工作。
参考文献:
[1]安凤梅,姚峥.综合医院传染病防控预警机制建立与实践探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0(22):1757-1759.
呼吸系统疾病实训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呼吸康复治疗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 生活质量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组以气流受限为特征的疾病,其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与肺对香烟等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炎症反应有关。COPD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COPD的治疗方法包括抗感染、解痉、平喘、祛痰、兴奋呼吸中枢治疗等。2001年全球COPD控制策略(GOLD)指南中将呼吸康复治疗列为中重度COPD患者的主要治疗措施之一,肺康复治疗作为COPD非药物治疗方法已在临床工作和社区家庭康复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我科自2013年以来对61例老年稳定期COPD患者进行了综合性的呼吸康复治疗,在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方面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科自2013年3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62例COPD患者,经患者本人同意随机分为康复治疗组31例,男23例,女8例,年龄59-82岁,平均年龄74±8.6岁,对照组31例,男25例,女6例,年龄60-79岁,平均年龄72±9.8岁,根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1]制定病情分级,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程度经统计学分析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纳入标准
参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确诊为COPD,年龄在50-70岁之间,无严重心血管系统并发症,排除肺功能为Ⅳ级、有严重并发症、合并其他疾病、智力障碍不能完成康复治疗者。
1.3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给予抗生素使用、控制性氧疗、支气管舒张剂、糖皮质激素、祛痰剂等常规方法对症治疗以及随意的自我运动锻炼方法。
1.3.2 康复治疗组除常规的药物治疗和氧疗外同时针对患者的病情和接受程度进行循序渐进的肺康复治疗,具体方法如下:
1.3.2.1 对患者进行早期的呼吸功能锻炼,包括腹式呼吸和缩唇式呼吸,根据患者病情取适当进行呼吸功能训练,逐渐增加锻炼的量和频次,在患者熟练掌握的基础上使之成为自然呼吸的方式,在此基础上进行对抗阻力的呼吸训练,使用三球训练仪增加吸气肌的耐力。
1.3.2.2 呼吸操锻炼,进行深慢呼吸的锻炼,设置呼吸节律,使呼吸逐渐减慢,适当延长呼气过程,减少肺泡内的残气量。进行上下肢的运动锻炼,上肢的上举外展和回收以及下肢的伸展、下蹲同时伴随吸气和呼气运动,进行室外的慢步、慢跑或登楼梯,训练强度以心率不超过110次,血氧饱和度达到90%以上[2]。设目标心率和血样饱和度、呼吸困难程度较为简单易行,可作为大多数COPD患者运动强度的良好指标[3]。
1.3.2.3对COPD患者的戒烟教育。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戒烟计划,反复告知吸烟对疾病的危害,减少吸烟量和次数,逐渐达到完全戒烟,对戒烟困难的患者可动员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参与戒烟,必要时可配合使用戒烟药物进行治疗。
1.3.2.4 多形式的健康教育
(1)胸部物理治疗:指导患者每日进行深呼吸训练及正确的咳嗽、排痰的方法,在深吸气的基础上用力屏气、咳痰,对患者进行有效叩背,或使用振肺排痰仪进行每日10-20分钟的胸背部震颤,使痰液松动易于排出。
(2)营养支持指导:增加蛋白质和减少含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保证每日的蛋白质摄入量达到0.8-1.0g/kg,减少糖类和盐类食物的摄入,防止水钠潴留及减少痰液的生成。加强口腔护理,避免口腔感染。
(3)社会支持系统的参与:动员患者家属参加到患者的康复之中,对家属进行康复知识的培训,提高康复的实效,进行心理支持,增加患者康复的信心。
(4)针对出院的病人进行定期的出院指导,每周一次的电话回访,在电话回访中督促患者继续进行呼吸康复锻炼及全身运动,进行戒烟监督,对家庭氧疗的患者进行家庭吸氧流量、吸氧时间的指导,规范氧疗用具的消毒,家庭用药的指导及饮食指导等。必要时进行上门回访,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及时调整康复计划。每年两次开展COPD病友联谊会,采取集中授课与个体答疑相结合的形式。进行网络平台的交流,通过QQ群定时COPD相关知识,在线解答出院患者健康问题等。
2 结果
观察对照组和康复治疗组呼吸困难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肺功能和年住院频次、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呼吸困难评分具体指标:无气促为0分;剧烈运动气促为1分;登楼或爬坡时气促为2分;与同龄人比较步行时感气促为3分,步行90m后因气促被迫停止活动为4分;不能离开房间或穿衣服时感气促为5分。日常生活能力评估采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分值越高代表日常生活能力越好。肺功能测定指标选取患者的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肺活量(FVC)
表1两组患者呼吸困难、日常生活能力、肺功能比较
表2两组患者平均年住院次数,住院时间比较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呼吸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居目前所有疾病死亡原因的第四位,预计至2015年前死亡率将增加5倍[4]。COPD患者在急性期症状得到缓解后,肺功能会持续恶化,患者会逐渐出现呼吸困难、活动耐力下降,同时伴发全身性炎症及骨骼肌肉萎缩,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时间。呼吸康复治疗作为COPD的有效干预手段已成为COPD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在常规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配合综合性的呼吸康复治疗措施:有效的呼吸功能锻炼、个体化戒烟指导、营养支持指导、多形式的健康教育等,针对COPD患者老年患者居多,康复锻炼依从性较低,动员患者的家属的参与必不可少。呼吸康复组的呼吸困难评分较前有显著下降,肺功能较康复前无明显差别,但对照组肺功能因疾病发展出现下降趋势,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较前上升明显,年急性发作次数较对照组减少,住院日缩短,住院费用均对照组减少。呼吸康复提高了COPD稳定期患者的生存质量,是常规治疗方法的同时一项科学、经济、有效的治疗手段,可在为住院患者建档的基础上向在门诊、社区、家庭中推广。
参考文献:
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1):8-17.
⑵吴敏学,林江涛,孙启良,等.多学科综合呼吸康复对老年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康复效果的研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6,12(28):844-846
呼吸系统疾病实训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剂量氨茶碱;肺康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严重危及人类健康的一种临床常见病, 在老年人中比较多见, 且该类患者的病情程度会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加重,肺功能呈现进行性下降的发展趋势, 最终导致出现呼吸衰竭等严重的并发症现象[1]。本次研究过程中对应用小剂量氨茶碱与肺康复联合对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老年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帮助临床拓宽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治疗的方法,以便临床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更加彻底的治疗,使患者的病情在短时间内得到充分控制,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采用科学实验研究过程中普遍应用的随机抽样分组方法,抽取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76例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老年患者病例,将其分为两组。在A组中包含31例男性研究对象和7例女性研究对象;该组研究对象的年龄主要分布在52岁至79岁之间,平均年龄63.7岁;该组患者的发病时间最短者8个月,发病时间最长者18年,平均发病时间3.7年;在B组中包含30例男性研究对象和8例女性研究对象;该组研究对象的年龄主要分布在54岁至82岁之间,平均年龄64.2岁;该组患者的发病时间最短者10个月,发病时间最长者16年,平均发病时间4.2年。所抽取的研究对象的自然资料,不具有统计学差异,可以在分析研究过程中进行比较。在接受治疗前,所有患者都经过了相关的临床检查之后予以确诊。
1.2方法将76例研究对象的资料,经过进一步整理后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38例。A组患者采用肺康复措施进行治疗;B组患者采用小剂量氨茶碱(口服,每次100mg,每天两次)与肺康复联合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病情改善情况、治疗结束后病情再次出现的情况、治疗过程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1.3疗效评价显效:咳喘等症状消失,半年没有复发;有效:咳喘症状明显减轻,痰量减少;无效:症状没有改善或进一步加重[2]。
1.4数据处理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得到相关数据,均采用常用的SPSS14.0数据处理系统予以处理,当P<0.05时,可以认为有明显统计学差异。
2结果
经过临床对比实验研究后证明,B组患者的治疗后的症状改善情况明显优于A组患者,且具有非常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
表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3 讨论
对该类患者进行肺康复训练的主要措施包括:① 健康教育: 主要包括COPD的治疗相关知识、如何防止出现COPD等[3]。② 运动训练: 运动训练主要包括呼吸训练和步行训练两个部分。呼吸训练主要是教会患者缩唇呼吸和腹式呼吸两种呼吸方式。缩唇呼吸:患者用鼻吸气, 用嘴进行呼气, 在呼气的过程中嘴唇收缩呈吹哨状,并缓慢的进行呼气, 训练时要对患者颈部和肩部肌肉进行放松。腹式呼吸:患者的左手放在胸前,右手放在腹部,吸气时腹部会明显膨隆,右手随之将其抬起, 呼气时腹部会明显塌陷,右手可以随之向胸、背部方向给予压力, 帮助膈肌进行复位,每种呼吸方式每次练习5min左右,每天进行三次训练。在进行步行训练时速度以患者出现轻至中度呼吸急促表现,且尚能与人进行谈话为宜,对病情比较严重的患者应该边吸氧边活动。每次运动时间在10~30min之间,每天进行1~2次训练[4]。
总而言之,应用小剂量氨茶碱与肺康复联合对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老年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可以使患者的症状表现得到迅速扭转,并能够对其病症进行更加彻底的治疗,防止治疗后病情再复发。
参考文献
[1] 周玉民,王小平,曾祥毅,等.氨茶碱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研究[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9,29(19):577-578.
[2] 李建华,张效予,宋丰贵.肺康复训练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疗效及其评价[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10):1317-1318.
呼吸系统疾病实训报告范文第5篇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由于疾病的复发率高和治疗效果的不确定性,患者往往有较高的焦虑和失落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笔者所在科室通过对copd稳定期患者进行护理专业性社会支持,现将对患者肺功能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实施方法
1.2.1 出院前评估 护士在出院前对患者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进行临床综合评价分析,评估患者全身状况、知识层次、职业性质等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计划。
1.2.2 护理专业性社会支持的内容 为患者提供饮食、营养和用药指导,呼吸训练方法、锻炼、运动量自我监测、并发症预防、心理调节、复诊时间等指导。
1.2.2.1 生活环境 指导患者居住房间应通风,远离厨房,避免油烟。室温保持18 ℃~25℃,湿度40%~60%,气候干燥时使用加湿器。
1.2.2.2 饮食指导 copd患者能量消耗巨大,易发生营养不良。因此copd患者应给予高蛋白、高脂肪和低碳水化合物,减少患者体重下降和蛋白质的分解。
1.2.2.3 心理调节 因copd反复发作,患者经济负担较重,易产生烦躁、悲观等负面情绪,为患者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及特点,增加患者信心,使其保持乐观心态。
1.2.2.4 排痰训练 copd患者排痰功能低下,易形成黏栓引起气道狭窄阻塞,指导患者多饮水,每天1500 ml左右;教会患者有效咳嗽方法,必要时加服化痰药和雾化吸入。
1.2.2.5 氧疗 告知患者可购置家用制氧机,坚持氧疗时间达15 h/d。
1.2.2.6 呼吸功能锻炼 指导患者进行腹式呼吸和缩唇呼吸,向患者发放呼吸操的训练手册,并示范呼吸肌训练方法,评估患者掌握程度。
1.2.2.7 出院前责任护士发放问卷调查,了解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没掌握的重点进行指导;向患者发放连心卡,上面有科室及管床医生及责任护士电话;出院后第1周,以后每2周由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电话回访,对患者出现的病情变化及家庭治疗护理中的疑问进行解答。了解患者饮食、服药、氧疗、排痰、运动、呼吸训练等落实情况。
1.2.2.8 设有专科护理门诊,3个月来院复查时,对患者肺功能进行复查,以及生存质量进行评估,修订下一阶段的康复计划。
1.3 评价
1.3.1 生存质量评价标准 分别于患者出院时和3个月后各进行一次评价。生存质量采用生存质量测评表[2]评价,内容包括生活能力、社会活动情况、抑郁心理状况、焦虑心理症状。每个问题采用4级评分,1分为最好,4分为最差,分数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差。
1.3.2 肺功能评价 分别于患者出院时和3个月后各进行一次测定,采用肺功能仪测量fev1(l)、fev1%(%)、fev1/fvc。
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入组前,生活质量评价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肺功能明显好于对照组,详见表1和2。
3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