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本网工作总结内容页

大学生保护环境总结{整理5篇}

2024-07-29 22:12:02工作总结访问手机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保护环境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生保护环境总结范文第1篇

这次全区环境保护大会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和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总结“十五”期间全区环保工作,部署今后五年的环保任务。刚才,大会表彰了全区环保系统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环境友好型企业。首先,我代表自治区党委、政府,向受表彰的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牎并借此机会,向辛勤工作在全区环保战线上的同志们表示亲切的慰问牎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坚持科学发展,把环境保护摆到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

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和长远发展,是造福当代、惠及子孙的光荣事业。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十五”期间,我们在加快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环境保护,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全区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局部地区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重点流域的水污染状况得到缓解,主要城市的空气质量明显改观。在自治区工业化加强推进、资源消耗和污染物产生量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取得这些成绩,实属不易,凝结着全区环保战线同志们的智慧和汗水。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区环境保护方面长期积累的问题并未根本解决,而新的问题又在不断产生,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突出表现为经济快速发展与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日益突出,现实的环境状况与环境友好的要求差距比较明显;个别地区环境污染问题仍然比较严重,重点城市的大气污染、重点流域的水污染、重点区域的环境问题治理任务还十分艰巨,全区生态环境依然脆弱。认真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是有的地区、有的干部在保护环境的问题上思想认识仍然不到位。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重当前利益轻长远发展,重生产设备投资轻环境保护投入的倾向不同程度地有所存在。二是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尽管“十五”以来我区经济发展比较快,但总体上产业层次还比较低,工业结构以重为主,能源资源消耗高,排污总量较大,还没有根本转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增长方式。三是执法监管比较薄弱。环境保护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和违法不究的现象比较突出,环境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尚未很好解决。为此,各级要充分认识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环境保护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

首先,加强环境保护,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关注发展速度和经济总量的同时,更加重视发展的质量效益和可持续性。依靠过量消耗资源和牺牲环境的经济增长,不仅成本高、效益差,而且难以持续。加强环境保护,就是以较小的环境投入和成本,换取长期稳定的经济增长,不仅有利于缓解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的矛盾,而且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从这个角度讲,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同时,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环境容量已经成为国家进行生产力区域布局的重要依据,环境管理已经成为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环境标准已经成为市场准入的重要条件,客观上也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加快经济发展与加强环境保护的关系,变被动适应为主动保护,努力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友好的良性互动。

第二,加强环境保护,是建设和谐内蒙古、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目标任务的必然要求。人与自然和谐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提出要提高可持续发展水平,实现生态环境的明显改善和污染物排放总量稳定达标。完成这些目标任务,要求我们必须把环境保护放在一个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建设的力度,在努力实现发展性目标的同时,确保完成资源环境的约束性目标。

第三,加强环境保护,是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树立正确政绩观的必然要求。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也是一个地区发展条件和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人民群众迫切的需要,也是领导干部实实在在的政绩,是贯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求的重要体现。因此,必须把环境保护这件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地区发展形象的大事抓紧抓好,通过我们的努力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到新鲜空气,确保人民群众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强环境保护、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时期。自治区环境保护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全区环境保护工作得到明显加强,重点流域、区域和城市的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恶化状况明显好转。全区90%以上的重点城市集中饮用水源的水质达标;60%的重点城市空气质量好于二级标准的天数超过292天,重点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在2005年基础上,全区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5%左右,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削减3.8%和6.7%;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20%以上,自然保护区面积稳定在国土面积的13%以上,确保辐射环境安全。基本建成机构健全、功能完善、运转高效、监管有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环境执法监督体系、环境事故应急体系,环境监管能力进一步提升,形成环境保护长效机制。

实现上述目标,任务十分艰巨。特别是对于我区这样一个能源、资源性产业比重较大的产业结构,实现降耗减排的约束性目标,难度很大,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总理提出的“三个转变”的要求,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扎扎实实地把环境保护的各项任务落在实处,确保完成各项目标。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着力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污染治理,切实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加强环境保护,重点是污染防治,当务之急是抓好水和空气等污染的突出问题。要抓好水资源的保护和水污染防治,科学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全面完成保护区规划,保护集中饮用水源地,确保城乡居民的饮水安全。要认真执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加大水污染隐患排查力度,落实防治责任制,严防发生突发性水环境污染事件。要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建设,提高城市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抓紧制定鼓励节约用水的政策,尽快建立高耗水行业用水限额制度。要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努力改善空气质量。组织实施工业企业大气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和燃煤电厂脱硫工程,抓好电力、煤炭、冶金、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的大气污染源防治。要加强固体废弃物管理,提高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的安全处置率,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率。要统筹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有效控制机动车辆、噪声、烟尘污染,积极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减少农村牧区面源污染。

(二)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创造良好自然生态环境。保护自然生态,维护生态平衡,既是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也是扩大环境容量、提高环境承载能力的前提。实践证明,相对于污染治理,生态系统破坏后的恢复是一个更加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我区是祖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尽管近年来生态保护和建设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但是生态环境仍然非常脆弱,必须毫不放松、持之以恒地把这项工作抓下去。要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以恢复生态功能为重点,发挥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能力,保护好天然植物和生物的多样性。各地要科学划定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明确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促进产业的优化布局和环境资源的合理配置。要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落实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制度,做好矿山生态环境的治理和恢复。要继续推进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加强自然保护区、生态示范区、特殊生态功能区的建设和管理,促进生态保护与建设统筹协调。

(三)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从源头上减少对环境的破坏。这是降低环境污染、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根本途径。一是继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非资源型产业,积极推动资源型产业延伸升级,向集群化、基地化、大型化方向发展,通过集约发展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下决心淘汰那些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落后生产能力,严禁新上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建设项目,严防区外落后生产能力向我区的转移。二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减少废弃物排放。加大清洁生产的推进力度,推动企业内部循环。以产业链建设为重点,建立企业间资源再利用和再循环的机制,推进工业园区的内部循环。大力发展循环型农业和服务业,倡导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循环经济体系。三是加快科技创新和环保产业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要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逐步淘汰高耗能、高排放的落后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积极推广节能降耗技术,开发可再生能源应用技术,提高清洁能源使用率。要积极开展环保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和科技攻关,加快环保科技成果转化,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积极发展环保装备制造业和环保服务业,支持各类企业参与污染治理和环保产业发展,努力将环保产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强化工作措施,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

加强环境保护,既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更是一项紧迫的现实工作,必须进一步加强领导,不断加大财政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支持力度,大力加强环境保护和能力建设,落实责任,强化措施,把环境保护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一是要全面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制。保护环境是各级政府的职责所在,对此我们必须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各级政府要对辖区环境质量负总责,把环境保护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坚持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及时解决环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进一步落实好各项环保任务,将环境质量各项目标层层分解,实行目标管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要把环境保护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范围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将考核情况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干部选拔任用和奖惩的依据之一。要建立环境保护问责制,对因决策失误、行政干预、监管不力造成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的领导干部和有关责任人,要严肃追究责任。

二是要严格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到“十一五”末,国家给我区下达的二氧化硫排放量是140万吨,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是27.7万吨,按照国家的要求,自治区要将这些总量控制指标分解给各地,各地要尽快将指标逐级分解并落实到排污单位。对自治区政府下达的指标,任何地方、任何单位都必须严格执行,不得突破。要加快节能减排指标统计体系、动态监测体系、节能减排目标考核体系建设。今后,自治区政府将每半年公布一次各地区和主要行业的能源消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让社会和群众监督。各地要拓展思路,坚持多渠道落实总量控制目标。在重点行业的结构调整中,要通过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腾出排放总量;在重点流域、区域的污染治理中,要通过环保工程减少排放总量;在城市环境设施建设中,要通过污染防治基础设施降低生活污染总量;在重点企业的环保工作中,要通过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削减总量;在建设项目的环评审批中,要通过增量带动存量调整来消化总量,做到科学合理利用环境容量,促进产业布局优化,在完成环境目标的同时,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是要建立完善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决策机制。科学决策是推进环境保护工作的前提。要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协调推进的原则,在产业结构调整、城市规划、土地规划、资源开发、开发区建设等重大决策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充分估价项目建设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积极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建立完善规划环评专家审查机制,从决策源头上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今后凡是不符合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建设项目,不得审批或核准立项,所有建设项目都要严格执行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

四是要进一步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围绕制约经济发展、危害群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环境问题,深入开展打击违法排污专项行动,严肃查处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环境违法行为。对未批先建、违法排污、偷排污染物、转嫁污染等环境违法行为,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对违法企业要该停的停,该关的关,该处罚的处罚,该取缔的取缔,决不姑息迁就。

大学生保护环境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建设项目 竣工验收 环境监测

1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工作的重要性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是环境监测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服务的一项工作。其工作的内容是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建设、运行及其效果、“三废”处理和综合利用排放、环境管理等情况的全面检查与测试。主要包括对环保设施建设、运行及管理情况的检查、污染物(排放浓度、排放速度和排放总量等)达标排放测试。

近年来,特别是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的实施,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大,大批骨干企业相继建成投产,有力地促进了我省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但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建设生态海西的呼声日高。环境保护工作尤其是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工作面临着严峻挑战。如不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必将导致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使流经城市的河段遭受污染,造成城市空气严重污染,持久性的有机污染物的危害将开始呈现,生态环境破坏,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等后果将不可避免。

环境保护审批工作,是依据环评导则和项目性质在审批中所提出的具体要求,是针对项目的建设规定出设计采用的环境保护标准,为控制新污染源产生所采取的应对措施。而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竣工验收是对项目审批中的环评要求以及环境保护执行情况,所做出的客观评价。建设单位是否执行了环评审批的要求,项目建成后环保所存在的问题,必须对建设单位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因此,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与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二者缺一不可。

当前体制下,企业为了追求最大限度的经济效益,不顾自然环境的破坏,忽视了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保护的长远大计。企业为取得生产经营许可证,不得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一旦成功后,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保护设备和验收检测等费用,千方百计以各种理由进行逃避,违反国家环境保护验收程序和国家的政策法规,推脱环境保护责任和应承担的义务,导致周边环境受到破坏,其结果是将污染问题推向了社会。

建设项目竣工后,要组织验收。在验收过程中,进行环境监测,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加大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工作的力度,加强竣工验收监测技术的研究,提高验收监测的技术水平,提升环境监测对项目竣工验收的支持作用,切实预防和严控新上项目的环境污染,事关建设项目的生存与发展大计。国务院和国家环境保护部十分重视此项工作,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的管理规定:国务院令第253号《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家环保局令第14号《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管理规定》;国家环保总局第335号令《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办法》以及《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等等,国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颁布了一系列条例、规定和管理办法,使环保业务部门进行竣工验收监测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据可查,使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工作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轨道。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环保监测必须由具有环境质量监测计量认证资格的环境监测部门负责。负责验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各相关部门组成验收组,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进行现场检查,并对验收申请材料进行审议,提出验收组意见。建设项目的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环评单位和监测单位应参与全程验收工作。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的目的,一是检查建设单位环境保护“三同时”执行效果,二是检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的准确性和污染防治的可行性,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项目管理服务。如果按照国家环境保护部有关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的有关规定,可以满足一般的工作要求。由于有些管理规定的内容比较原则,以及建设项目行业(或工艺)的差异性、复杂性和技术人员的经验所限等原因,在实际竣工验收监测中,具体到某些监测细节时常遇到一些难以把握的问题,现就其中一些主要问题加以探讨。

2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的范围

在不断深化环境管理的新形势下,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管理规定》更改为《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意味着拓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的内涵,以适应环境管理的需要。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应从工业污染型建设项目向非工业污染型建设项目拓展;从单个建设项目向区域性开发建设项目拓展;从有组织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向无组织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拓展;从常规污染物监测向特定污染物监测拓展。

应该加强建设项目立项、可行性研究、设计、施工和试生产等各个阶段的环境管理,把验收监测涵盖到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的全过程,而不应局限于建设项目环境治理设施末端的测试。要对建设项目的生产工艺、流程和环境保护设施的先进性、合理性、可行性进行测试、检查和评价,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排放总量、环境质量及企业内部环境管理进行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价。

3 污染源及污染治理设施监测

3.1 监测点位布设

监测点位应能反映真实排污情况和环保治理设施运转效果,使工作量最少化,监测点位布设应符合标准与规定。

污染源、废气监测,应在废气排入大气环节前的排气管道的适当位置开设采样孔,并设置适当数量的采样点进行监测;废水监测应在废水进入厂区外环境之前排水管道的适当位置布设采样点;噪声监测,应在声源最强的厂界外布设监测点,并根据噪声起伏程度布设适当数量的监测点;固体废弃物监测,应根据堆场面积均匀布设3~5个监测点,在其表层下100~200毫米处取样。

污染治理设施净化效果:废气和废水应在污染物进入和排出治理设施的管道的适当位置布设采样点。

3.2 监测项目

根据生产工艺过程中污染源排放特征,对其主要污染物及特征污染物的排放浓度、排放量进行监测,并监测计算出总量控制指标。

对污染总量设施的净化效率或净化效果进行测定。

经过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和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设计中确定需要监测的因子,并结合建设项目试运行后实际产生的污染因子,严格按照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定的监测方案所提出的项目进行监测。

4 建设项目环保设施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的内容

根据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环评报告书(表)的批复意见和建设项目初步设计(环境保护篇),核对所有应建的环保设施是否按设计要求建成竣工并检查这些设施的运行情况。主要包括:污染防治设施是否按设计规定建设;技术改造或“以新带老”工程中应取消的厂内、厂际和区域内的污染源是否已经拆除或停工,应治理的老污染是否与新污染一并治理;对污染防治设施的改动是否经有关部门批准;污染防治设施是否正常运行,是否专人管理;环保设施的投入是否充足;环境管理机构是否健全;环保制度是否建立并落实;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是否得到恢复;相应配置的流量计量装置、污水排口标志、监测设施、监测孔和监测平台是否按国家有关规定设置;各种堆放场的建设情况及其相应的各种标志设置等。

5 报告书的编写内容及注意的几个问题

5.1 报告书编写力求准确、科学、简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报告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法律文书,应该做到引用法律法规准确,监测方法数据科学可靠,监测结论简洁明了。另外,监测报告不能仅仅局限于陈述监测数据和资料,还应根据环境管理的需要,围绕建设项目中的疑点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和阐述。特别是为建设单位污染物排放净化设施的进一步改进提供科学实用的数据。监测报告结论不应只关注达标率,应反映工程全面系统性评价内容。一般监测报告结论中往往只注重污染物排放的达标率和设施处理效率,而忽视了现场运行记录、成本核算、排污总量等监测背景材料。有的建设单位为了使治理设施能达标,私自在验收监测过程中改变工况,如加大药剂用量,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延长停留时间等,产生了验收时的效果优于正常管理时的效果,而运行费用也大于正常运行状况的现象。这样在验收监测时,就需记录生产和处理设施的运行工况,在报告中说明验收监测时的工况与处理费用等监测条件,而不能简单地概括为“负荷正常,工况稳定”。

5.2 废水处理设施的停留时间是一个重要参数。在制定监测方案时须充分考虑停留时间,不能简单地进、出水同时取样;对进水不稳定的企业,可以增加监测频次。对环评批复中实行总量控制,增产不增污的项目,应在报告中反映排污总量,有些企业废水没有完全进入设施,在对处理设施进行监测的同时,还应监测直排水,按照《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所列附录计算排污总量。

5.3 处理效率的监测是建设项目环保设施竣工验收监测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初步设计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环评报告的批复中都明确了某些处理设施需达到的效率要求。

但在实际验收监测中,处理效率的不真实现象十分突出。因此,应充分重视处理效率监测结果的可比性。也就是说,监测时的处理效率虽与环评报告、初步设计时的处理效率相同,甚至更好,但实际效率可能存在较大差异,因为比较的前提条件发生了变化。因此,在竣工验收监测时只有这些条件与环评报告、初步设计中的条件相同,由此得出的处理效率才与环评报告、初步设计中的效率具有可比性。

5.4 编写监测报告应注意的问题。一是建设项目实际建成与初步设计、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及批复是否一致,有什么差异都应在验收监测报告中说明;二是验收监测的执行标准及其应用要合理;三是验收监测的结果评价准确;四是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核算;五是环境管理检查结果详细、公正;六是发现建设项目存在的问题,要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

6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的环境效益分析

环保设施的建设一般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如果不能使之有效地运行起来,产生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则是一种极大的浪费。环境监测部门在进行竣工验收环境监测工作时,有必要也有责任向环境管理部门提供环保设施运行的效益分析。从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角度,分析环保设施长期稳定运行的可靠性和可行性,使环境治理设施真正有效、长期地发挥作用。效益分析主要内容应包括治理技术、工艺或清洁生产技术、环保设施选型;建设项目总投资、环保投资、环保设施投资及占总投资的比例;环保设施运行费用;污染物治理过程中回收的有用物料或产生的有用副产品的价值等。通过以上分析,得出环境效益较高、适中或较低的结论。

参考文献:

大学生保护环境总结范文第3篇

【摘要】本文以黄山市城市总体规划中环境保护规划篇章为例,提出了城市规划中环境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阐明了城市规划中环境保护规划的重要作用。

1城市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及与规划关系

1.1城市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目前,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制约城市经济及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人类最为积聚的城市中。从现象上看,城市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由于居住拥挤、公园绿地少所引起的生活质量下降上,这种质量的持续下降又最终导致了城市的衰落。从本质上看,这些都是由于城市发展过程中对于城市规划的认识偏见所引发的,尤其是在城市规划领域中对于环境保护问题的研究没有引起充分的重视,往往片面的依照“人口-性质-规模-布局”的模式来规划城市。

1.2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我国于1989年12月26日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城市规划的核心是解决一个空间环境问题,它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所依托的载体,也是自然与人工相互结合依存的一个纽带,城市规划的目的就是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也就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城市发展中环境保护就显得尤其重要。城市规划对环境有重要影响,在规划和决策初期,将环境保护进行综合考虑非常重要.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是我国环境保护的重要力针,也是防止污染的战略措施,自然界是一个多层结构的系统,其发生发展遵循着一定的自然规律,我们只有通过科学的、有计划地开发利用,才能真正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把原生的环境改造为适应人类社会发展的生存环境。

城市规划法律制度的另一个发展趋势就是将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统一起来,寻求在规划过程中的每一阶段实现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统一。2008年1月1日实施的《城乡规划法》中也明确环境保护规划是城乡规划的必要内容。

2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环境保护与城市规划结合

以城市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为依据,制定城市发展规划。从区域整体出发,统筹考虑城镇与乡村的协调发展;把合理划分城市功能、合理布局工业和城市交通作为首要的规划目标。

提高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水平,积极推进市场化运行机制。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是指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是城市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在继续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要重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积极推进投资多元化、产权股份化、运营市场化和服务专业化。

实施城乡一体化的城市环境生态保护战略。城市生态规划也是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重要内容。城市建设要遵循开发利用与保护恢复并重的原则,防止水土流失、破坏城市生态。

继续深化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作为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本手段,全面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3体现环境保护之黄山市城市总体规划案例

黄山市城市总体规划以建设国际旅游、生态城市为目标,在城市发展规划中,坚持以人为本、自然和谐、持续发展的原则,以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为动力,以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为重点,保持城乡及区域生态环境向绿化、净化、美化的生态景观发展,建立稳定持续的生态支撑体系;弘扬传统文化,倡导生态文明,建立安全、有序的生态社会体系。

3.1通过资源承载力与环境容量分析核定规划人口

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包括水环境容量、大气环境容量、土地承载力、交通承载力与能源、资源总量及利用强度等;这些指标是规划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可直接反映规划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规划通过水资源承载力、土地资源承载力与生态适宜度及环境容量与总量控制的具体分析得出环境承载范围内的城市人口,并明确水资源保障措施,纳污地区的土地利用规模与利用方式以及城市工业、服务业、居民用水指标及污水排放指标需进行适当控制。

3.2规划布局环境影响分析

1)规划空间结构有助于环保。在总体结构布局上充分考虑了土地生态适宜性和与周边城市的相协调,提出了中心城区的“多中心组团式”布局结构,将利用风景区、河流、山林等自然条件,构筑网络状绿地及开敞空间系统,作为总体布局的主要内容,充分体现了黄山市山、林、城、田、水共存的生态环境特点和生态景观特点,对绿地进行了不同类型的划分,并相应提出了管制要点,从整体上构筑了黄山市生态城市建设的布局基础,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思想。 转贴于 233网校论文中心 http://

2)用地功能调整有利于环保。总体规划在产业布局中提出工业外迁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削减了中心城区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尤其是工业粉尘、废水和SO2,对于居住环境的改善和生态城市建设起到了支持作用。重污染企业迁移到地区,由于地区的环境容量大,污染物的扩散能力强,污染相对较轻,这种布局的调整为生态城市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同时也为产业的发展奠定了生态基础。

3.3分区管制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分区管制有利于土地的合理使用,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黄山市城市总体规划综合自然资源、工程地质条件、生态适宜性、文物保护等多方面因素,在市域范围内原则划定禁止建设地区、限制建设地区和适宜建设地区,提出市域空间管制措施及事权划分。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明确划定中心城区以及市域各城镇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

3.4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措施

通过对水资源、大气环境、声环境、固体废弃物现状分析提出防治目标,明确具体的环境保护措施。规划充分考虑了黄山市工程性缺水的因素,从开源节流两方面入手,通过修建水库、中水回用的方式,开源节流并举,通过循环经济增加整体水资源。 提出结合各组团的发展,加强城市快速路及其他主要交通道路建设,优先发展公交交通,适时发展轻轨交通,引导居民合理出行,以缓解私家车快速增长而带来的交通拥挤,噪声和大气环境污染问题,整体思路上符合建设生态城市的基本要求。

4结束语

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的问题归结起来都是相关于“人”的问题。规划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时间与空间的、历史与地理的、城市与环境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家骅.环境史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曲格平.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的大趋势[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01,6.

[3]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大学生保护环境总结范文第4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党和人民事业的长远发展,多次深入阐述了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了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深邃的历史视野,宽广的世界眼光,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

当前,西安市正处在追赶超越的关键时期,作为西安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曲江新区虽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巩固和扩大改革发展成果,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路还很长,任务还很重。眼下,我们最迫切的任务之一就是全面审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情况,认真总结经验得失,努力破解发展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在促进发展上抓落实、补短板、求突破,在改善民生上想对策、出实招、见成效,推动改革发展,增进人民福祉。

一是从顶层设计看,中央政策有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新的发展优势”,“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特别是对环境执法工作提出明确要求,指出“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不能手软,不能下不为例”。这些重要讲话,不仅深刻阐明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大意义,而且形象生动地指明了环保工作的方针原则、目标定位、工作方法和基本要求,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和主动适应西安市经济发展新常态,更好地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是从实践状况看,曲江新区落实有成效。近年来,曲江新区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四个意识”,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忠实地落实习总书记和党中央、省、市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与精准扶贫全面小康建设结合起来,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创建,认真落实河长制水污染治理限排减排,全面开展建项目防尘减霾工作,全面扶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聚焦鼓励特色小镇建设,聚力发展生态旅游经济,初步建立了生态文明教育的长效机制,健全了引导、激励绿色消费和低碳消费的政策措施和服务体系,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改革发展收效明显。

大学生保护环境总结范文第5篇

一、环境保护事关现代化建设全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环境保护事业取得积极进展。同时应当清醒地看到,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我们所面临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与此同时,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加大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切实把可持续发展作为长期实施的重大战略,把环境保护作为国家发展的基本政策,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加强环境保护,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对于缓解资源环境对发展的瓶颈制约,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环境保护,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要在促进经济发展、加快社会进步的同时,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显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随着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0美元,居民消费结构快速升级,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的需求迅速增加,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目前,我国环境形势十分严峻,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一些地方水、空气、土壤和固体废弃物等污染相当严重,生态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扭转。而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往往难以治理,甚至不可逆转,给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后果。因此,必须大力加强环境保护,切实解决好生态环境这一关系全面发展的重大问题。

加强环境保护,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生活中突出矛盾的重要指导思想。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相当粗放,在环境方面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目前,流经城市的河段90%左右受到污染,二氧化硫排放量居世界首位,近1/3的国土面临水土流失,环境问题已经到了必须下决心解决的时候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积极调整经济结构,进一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

加强环境保护,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人与自然保持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对生态环境的过分影响,必然导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紧张,带来环境的污染、生态的退化,并引发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近年来,环境已经成为社会各方面关注的问题和影响群众健康、损害群众利益的重要因素,一些地方发生的重大污染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的环境意识越来越强,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环境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影响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大力加强环境保护,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妥善化解环境问题带来的社会矛盾,以环境友好促进社会和谐。

加强环境保护,是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保护全球环境,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共识。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解决好中国的环境和发展问题,既符合中国的自身利益,是13亿人民的福祉所在;也符合人类的共同利益,是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贡献。我们将认真借鉴环境保护的国际经验,切实改变“先污染后治理”的状况,努力走出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已经成为国际环境合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我们将一如既往地积极参与国际环境事务,履行国际环境公约,扩大国际环境合作与交流,为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我国环保事业进入了加快发展的新阶段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时期。在新的形势下,推进环保事业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环境保护工作,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倡导生态文明,强化环境法治,完善监管体制,建立长效机制,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做好新时期的环保工作,要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把握好以下四个要点: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工作出发点,把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环境问题作为治理的重点,依靠人民群众加快发展环保事业,确保国家环境安全。二是坚持统筹兼顾。将环保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统筹城乡和区域环境保护,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三是坚持实事求是。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合理确定环境保护的目标和任务,兼顾需要与可能,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长短结合、标本兼治,务求取得实效。四是坚持改革创新。把握新时期环境保护工作的特点,注重从体制上化解环境矛盾,注重运用市场机制治理污染,注重把环境保护纳入宏观调控的目标和任务,注重依靠科技创新促进环境保护,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要进一步明确环境保护的方针,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环保工作。

坚持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以科学发展推进环境保护。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环境保护应当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国内外经验都表明,环保工作早起步,早主动。优良的环境正在成为新的竞争优势,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环境保护不仅对发达地区十分重要,对欠发达地区也不可或缺。无论是什么地区,保住绿水青山,就有了“金山银山”。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要将环境容量作为经济建设的重要依据,将环境准入作为经济调节的重要手段,将环境管理作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措施,将环境保护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中,要依法淘汰落后的工艺技术和生产能力,关闭污染严重的企业。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止工业污染转移,实现村容整洁。在科技发展中,要大力推动环境技术自主创新,积极促进环保产业发展。在区域布局中,要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

坚持生产、流通、消费、建设相结合,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经济社会体系。环境保护涉及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通盘考虑,从各个环节加大工作力度。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广泛推行清洁生产,鼓励节能降耗,防范和应对污染事故,构建低消耗、少污染的现代生产体系。要实行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流通方式,积极治理铁路、水运等运输污染,保障危险化学品运输和储存安全,限制高污染产品贸易,完善资源再生回收利用,建立清洁、安全的现代物流体系。要大力倡导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实行环境标识、环境认证、绿色采购和生产者责任延伸等制度,推行垃圾分类和消费品回收,建立绿色、节约的消费体系。还要加强投资和建设领域的环境保护。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努力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预防是前提,只有建立起覆盖经济社会发展的防控体系,才能控制住环境恶化的趋势;治理是关键,只有加大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的力度,才能逐步改善环境质量。预防为主,不欠新账,要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评制度,依法开展规划环评工作,积极探索重大决策环评方法,所有建设项目必须符合环保要求,做到增产不增污,努力实现增产减污。综合治理,多还旧账,要采取工程、生态、技术等多种措施,加快实施危险废物处置、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燃煤电厂脱硫等国家环保重点工程,积极解决历史遗留的环境问题。在实际工作中,要把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任务落实到各个主要方面。包括:在重点行业发展中,依靠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腾出总量;在重点区域治理中,依靠环保工程减排总量;在重点城市管理中,依靠优化发展降低总量;在重点企业经营中,依靠清洁生产削减总量;在重点项目建设中,依靠“以新带老”消化总量。

坚持全面推进、重点突破,切实解决危害人民群众利益的突出环境问题。我国正处于环境污染压力较大的时期,要扭转环境恶化的趋势,需要全面推进环保工作。“十一五”时期,要积极实施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城市环境保护、农村环境保护、生态保护、核与辐射环境安全、国家环保工程等任务。同时要看到,我国环境问题是长期积累形成的,具有复合型、压缩型、结构型的特点,解决起来要有一个过程,必须抓住主要矛盾,努力实现重点突破。当前,要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突出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环境问题。要把水、空气、土壤污染防治作为环境治理的重中之重。落实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任务,加快治理进度;提高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能力,控制汽车尾气排放,着力解决扰民严重的噪声、餐饮业污染问题,严格控制危害群众健康的颗粒物污染;严格执行新建电厂脱硫设施建设的规定,加快老电厂脱硫改造步伐。要把保障饮水安全作为环境治理的首要任务。坚决取缔水源保护区内的直接排污口,禁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饮用水源保护区,强化水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

坚持强化法治、深化改革,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加强环境法制建设,是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基本依据。要加快环境立法步伐,健全环境法规和标准体系,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重点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要强化环境执法,继续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的专项行动,加强对环境高危企业的安全检查,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同时,要充分利用司法手段,支持和加强环保工作。改革是环境治理的重要保障。要推进体制创新,健全环境管理体制,加强环境监管制度,完善环境保护投入机制,推行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运用市场机制推进污染治理,健全社会监督机制。要建立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治理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全面实施城市污水、垃圾处理收费政策。要通过建立长效机制,促进社会各方面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决策和行动。

三、环境保护是全民族的宏伟事业

把祖国建设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美好家园,是亿万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的目标是,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时,全国基本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到2024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时,生态环境状况明显改善。实现这个目标,时间紧迫,任务艰巨。我们必须以更大的决心,下更大的力气,坚持不懈地推进环境保护事业。

人民群众是环保事业的力量源泉。保护环境是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是环保事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前提。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环境、珍惜环境、保护环境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每个公民、每个家庭、每个社区、每个单位都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从身边力所能及的事做起,推广使用环保产品,积极开展环保公益活动,自觉培养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将保护环境的热情转化为保护环境的实际行动。广大环境工作者、宣传工作者、文艺工作者要积极行动起来,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加强环境教育,在全社会形成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

环境友好是现代企业的发展方向。企业特别是生产企业既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也产生了一定的环境污染。随着时代的进步,绿色生产已成为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每一个企业,都应当本着对人类和环境高度负责的精神,加大环保投入,完善环保设施,生产绿色产品。要积极开发应用有利于环境保护、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和产品,加快节能降耗技术改造,严格执行环境法律法规和污染排放标准,完善和落实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预案,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