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本网工作总结内容页

大学应用语文课程总结{汇总5篇}

2024-07-29 16:52:01工作总结访问手机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应用语文课程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应用语文课程总结范文第1篇

一、有声无声恰到好处

英语是一门语言艺术,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它的语言特征,那就是读,读又分为大声朗读、低声阅读、无声默读,在课堂中有效处理好有声朗读和无声默读两者的关系,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积极性。在关键的地方,带着学生一起齐声朗读,让学生全面调动自己的各个神经系统,先是通过眼睛获取英语文本或图片信息,然后传播到大脑,再传递给舌齿,发出声音,再传播给耳朵,反馈给大脑,构成一个循环立体的记忆识别系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大声朗读不仅可以训练英文单词的发音、语调、嘴型,还能感触朗读过程中的语感,感受其中所要表达的语意和情感,而低声阅读和无声默读则是为了在自己原有的英语知识层面上,去运用原有的英语基础,去获取英语文本信息中所表达的语意、情感等,这时学生更多是在低声和无声中运用知识,获取知识,让知识在运用中提升其价值。比如,在每一节新授课中,对于生词的记忆和理解,我们先可以去让学生大声朗读单词、拼读单词、多遍朗读和拼读以后,再去朗读短语,再让学生低声朗读或无声默读短文,让学生去品味这些生词在文章中的意思和性质,甚至还能通过默读逐渐形成对生词用法的初步认知。这时的大声朗读就是动,而低声朗读或无声默读就是静,动静结合,全面调动学生的语言神经中枢的作用,学生在兴奋和安静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二、独立交流全面激发

在小学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对学生的英语知识和技能,以及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要求不是很高,更多地要调动学生课堂中的学习兴趣,但是又不能忽略基本知识的获取。结合小学生的特征,小学英语的课程标准就明确提出,每周要开展4~5次的英语集体教学活动,遵循长短课时结合,高频率的原则,在课堂中,我们既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理解的空间,又要给学生交流对话的机会,从独立思考中让学生去理解学习的知识,识记相关的词句的用法。比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牛津小学英语》5B第一单元第一教时(Part Band PartC)中,我们给学生独立地正确地听、说、读、写单词Monday,Tuesday,Wednesday,Thursday,Friday,Chinese,Science,Computer Studies,然后让学生交流合作进行应用句型What day is it today?It’s…What lessons do you have in the…We have…首先在学生独立完成单词的读、写过程中,已经基本达成第一个目标,而在学生交流应用句型的过程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过程中不仅训练了句型,还练习了发音和语调,在聆听同组同学的训练过程中也提升了自己的听力和判断能力,对自己应用和同伴的应用中提升了自己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在此独立思考是静,交流合作是动,动静合一,相辅相成,静中巩固,动中反馈,效率就大大提升。

三、总结反馈全面巩固

每节英语课中,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我们都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发展和收获,小学英语教学完全不在于应试能力的提升,而在于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所以在我们课堂中,学生的总结是必须的,给学生一定的思考回顾的时间,让学生在脑海中再次呈现单词的拼读、意思,让每一个学生思索自己在课堂中的收获,感受自己的发展和进步。然后再请部分学生总结一下每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总结自己的收获,并请其他学生相互补充完善,对于学生无法进行完善的过程,老师再进行必要的补充说明,以达到全面巩固课堂教学的效果。仔细分析这些细节,学生的自我总结反思是静,在静中,学生逐渐提升了自我总结分析的能力。学生表达自己的课堂收获,这是动,在动的过程中,语言表述提升了汉语和英语的表达能力。而老师通过学生的回答获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通过分层隐性提问的方式,对不同层面上的学生进行提问,了解不同层面学生的收获,这对于老师而言是一个静的过程,而接下来,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必要的巩固补充,这是一个动态过程,在补充中进行查漏补缺,这对教师而言,是要在课前有充分的预设备课,并随学生的掌握情况作全面的补充和完善。通过总结、反馈、补充、完善等一系列动静结合的过程,让教学目标顺利达成。

大学应用语文课程总结范文第2篇

一、在电动力学课中实施双语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目前,我国各类企业要获得长足发展,必须同国外企业打交道,从中获取高新技术与经验。但是由于技术人员不懂外语,在交流中大都由外语专业人员翻译,而这些翻译人员由于不懂技术,当涉及到技术细节时往往不能把别人的真实意图表达出来,从而错失良机。为此,全国各地从小学到大学在各个层次上实施双语教学。目前这一教学模式受到了学生和社会的欢迎,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这一教学活动仅在少数高校(重点本科院校)行得通,在一般高校(比如二本、三本、大专)很难坚持下去,其主要原因在于一般高校往往缺乏能够胜任双语教学的老师和学生的英语水平相对较弱。因此,各高校应对双语教学老师进行岗前培训,并适当鼓励学生学英语,通过开展英语方面的活动来培养其兴趣。本文就在电动力学课程中实施双语教学的可行性这一问题对我校学生作了调查,在这次调查中一共发放调查问卷312份,收回286份,有效问卷240份(每人一份),其中物理专业学生126人(占总人数的52.5%),非物理专业学生114人(占总人数的47.5%),男生94人(占总人数的39.2%),女生146人(占总人数的60.8%)。同意在电动力学课中实施双语教学的学生107人(占总人数的44.6%),不同意的学生103人(占总人数的42.9%),其余30人没有明确意见。在同意的107人中,女生79人,男生28人,其主要原因是双语教学能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尤其是大部分高年级学生在过了英语等级考试之后就不再学英语了,在专业课上有效地实施双语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兴趣,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双语教学能够帮助同学们掌握专业知识,有效地阅读和写作外文资料。在不同意的103人中,女生50人,男生53人,其主要原因是对教师的专业知识、英语水平以及学生自身的情况提出了质疑,这些因素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其中62人认为如果专业老师的外语水平达不到双语教学标准,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也会使课堂气氛变得枯燥,还有31人认为学生自身的英语听说能力还达不到双语教学的要求,电动力学课是物理专业的必修课,其专业内容较难,盲目的在电动力学课中实施双语教学可能会适得其反。在对学生是否上过双语课的调查中,结果表明只有12人上过双语课,只有1份问卷认为效果一般,其余问卷均表明效果较差。在对是否学习过电动力学这门课的调查中,结果表明只有36人上过,但是在课堂上并没有使用双语教学。从这些调查结果来看,学校正在开始在各个专业中开展双语教学活动,初级阶段效果并不理想。双语教学模式分为以下四种:(1)英文教材,英语汉语并用讲授(以英语为主);(2)英文教材,对定义、定理、主要的名词概念用英语讲授,其余用汉语讲授,板书用英文;(3)中文教材,定理、定律、原理及概念用英文表述,板书用英文;(4)中文教材,名词、概念给出英文表达,板书用英文。在同意双语教学的107名学生中,只有1人选择第一种教学模式,7人选择第二种,14人选择第三种,剩下的85人选择最后一种。这一项调查结果表明,绝大部分学生认为老师和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水平较差。因此,要想有效地实施双语教学,应该对教师进行相应的专业和英语培训,并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兴趣,提高老师和学生的英语水平,只有这样,双语教学活动才能在各个专业开展起来。

二、影响双语教学的因素和应对措施

根据以上的问卷调查可知,双语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1)缺乏真正能够承担双语教学的教师。有的老师专业知识好,但英语差,而英语专业的老师虽然英语好,但不懂专业知识,同时具备两个方面的老师很少。因此,由于课时紧、教学任务重、教学难度大,其效率并不高。(2)学生的积极性不高。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由于英语水平无法达到专业课程的要求,加之所学专业课(例如:“电动力学”、“量子力学”等等)较难而逐渐淡化了学习专业课的兴趣,甚至有的学生还会产生抵触情绪,这两点恰好是双语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最主要的两个因素。(3)教材的选择是影响双语教学的关键因素。调查结果表明,理工科学生英语水平相对文科学生较低。因此,由于专业基础、文化背景、语言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在双语教学中选择适当教材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专业基本功扎实且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赞同在电动力学课程中使用英文教材。其原因在于原版教材能够反映出作者的真实意图,并且能够体现该学科相关领域的创新之处,也可以引导学生走向该学科的前沿。英文教材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在每个章节后面都安排了相应的练习题、思考题、章后有参考文献和附录。参考文献能帮助学生更系统地、全面地学习专业知识,了解该学科的背景、国内外现状和动态,也能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兴趣以及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水平。附录部分主要体现了该学科的前沿性、综合性的内容,学生可以非常方便地把握教学重难点,合理安排预习和复习。例如,在《电动力学》中,附录部分非常重要,首先介绍了矢量的运算(包括点积、叉积、混合积等等),然后引入了一个重要的算符(矢量微分算符的灵活运用是学好该门课的关键),最后详细推导了轴对称情形下拉普拉斯方程的通解。因此,只要老师和学生都具备了一定的英语基础,在课堂上使用英文教材更能达到预期的效果。(4)丰富的课外资料能够补充学生课堂中存在的缺陷。其主要途径有两种:第一,图书馆应购买大量的外文教材并设立专门的阅览室;第二,邀请外国专家或英语水平较高的学术人员为学生做相关领域的学术讲座,让学生了解该学科的前沿。

根据以上的调查和分析,为了在电动力学课程中有效地实施双语教学,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双语教学课不是简单的双向翻译课,而是通过有效地使用英语和汉语相结合的方式将专业知识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又能培养自己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根据具体情况在课堂上对知识的讲解可采取不同层次的教学模式(英文讲授或中英文相结合)。从教学本质上说,双语教学方法与一般教学方法并无差异,因此在双语教学中仍然可以通过课题引入、创设情景、设置疑问等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并鼓励学生用英语提问和回答问题,使课堂气氛更加热烈。

(2)用标准的英语正确地表达教学内容,尤其是定理、定律、原理等等。老师不仅要把知识表达准确,而且也要把英语发音表述清楚,在课堂上杜绝中式英语。各章节内容的预习、复习以及小结尽量用英语,从而使学生能建立比较完整的概念。

(3)注意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双语教学是以专业知识为主两种语言结合的教学模式,因此,在课堂上不能把双语课上成英语课。当学生不能从英语的角度理解某些专业知识时,老师要及时用中文讲解,避免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在课堂小结的时候老师应该用英语对该部分内容进行归纳,目的是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4)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积极思考,积极参与讨论,实现教学互动。要精心选择一些容易引起争议的问题提出来,让学生讨论,学生提问和回答问题应用双语,逐渐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双语教学课不是语言技能的培养课。要使学生养成深入思考的习惯。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素质。

(5)合理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投影仪可以把“电动力学”中的电场线、磁场线等物理图像展现的淋漓尽致,并且还可以减少教师板书的时间。这些节省下来的时间便可用于增大课堂教学信息量、增加师生互动和必要的中英文讲解。(6)双语课程的选择和开设时间。对于应用物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在上双语课之前,应首先开设专业外语课程。学生有了一定的专业外语基础才能更好地上好电动力学这门双语课。因此,专业外语课程一般开设在大学一年级下或二年级上,然后在大二下或者大三上开设电动力学这门双语课,这样才会做到事半功倍,否则,双语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总而言之,双语教学势在必行,在电动力学课程的建设中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然而,在开始阶段,双语教学活动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我们应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寻找一套行之有效的具有我们特色的双语教学模式。

三、双语教学的意义

在我国高校使用双语教学既是高等教育走向国际化、增强人才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措施,也是学生掌握最新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尤其是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新知识、新科技的更新越来越快,科学技术的发展与高等教育的结合越来越紧密,稍不留神就会被甩到后面。因此,在加速走向现代化、国际化进程中,能同时掌握汉语和外语,以及培养拥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必将成为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人才素质的内涵要素。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主要形势,中国要想跻身世界经济洪流,需要大量的既具备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底又通晓英语和英语国家文化的高级复合型专门人才。新的电子产品、通讯设备等先进的科学技术都不能与外界脱轨,因此,应用物理专业的学生更应该学好外语,在专业课中使用双语教学是最有效的教学模式之一。

大学应用语文课程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地方性;英语专业;分类分层次教学

我们对外语专业教育的目的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外语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应从本学科定位出发,重视其人文学科的属性,在坚持外语教育规律的同时确立符合社会需求的价值取向。我们提出应从“校本位”出发,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从本校的实际状况去考虑办学的定位,兼顾发展历史、师资力量、教学条件,又面向区域性的社会经济需求,人尽其才,追求特色。外语专业在面向社会需求的进程中,找准自身的发展的定位,要回归“学科本位”,按照人文学科的要求,在教学中淡化工具性,强化人文性、科学性。

外语专业教育教学,其内涵是语言、文学、文化。这三大要素体现其专业特点,决定了外语教育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对立统一。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在“人文教育”和“技能培养”之间找到平衡点。我们不能把学生培养成只会讲外语的“工具”,社会需要的是综合素质高的外语人才。那种重“语”轻“文”的教育理念不符合中国的国情,中国不是语言“加工厂”,更不是“外语培训基地”。外语专业不该办成“语言培训中心”。我们不应把外语仅仅作为一种技能来教我们的学生,我们要注意让学生在学会语言的同时,提高人文修养,提高思维能力,学会把外语作为自己的思辨的媒介。不必担忧因少开了技能课,从而降低了学生的语言能力。相反,通过阅读和写作,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和锻炼了思辨能力。教育的功能除了适应和满足社会需求之外,还应遵循和满足教育本身的特点。高等教育提“学以致用”虽然没错,但不全面。“学以致知”才是更普遍,甚至更高的目标。对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规律而言,语言文学是最重要的基本功。从根本上讲,文学中蕴含的人文精神,要比文学文本反映的语言知识更重要,编码于文学作品中的精神文化层面是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

国外的高等学校明确区分学术(academic)培养和职业(vocational)训练。经过学术培养可以取得学位,经过职业培训可以取得职业文凭或证书。“把全国的外文系都办成同一个模式,大家千方百计增设硕士点、博士点,结果名不副实,对学生、教师和社会都没有好处”。高等院校办学有不同的层次,如尖端型、精英型、普通型、技能型等,各有自己的办学宗旨。

我们经过调研,集思广益,结合本地实际和学校定位、办学方向及宗旨,认为有必要把目前的“英语专业”(以英语专业为例)进行拆分。明确“人文型”和“应用型”两个不同专业的走向。将英语专业分为:英文专业和应用英语专业。专业设置兼顾博雅教育和职业教育,将全部课程分成三类:(1)语言技能训练课程(主要指听、说、读、写、译),(2)人文思想教育课程(包括语言研究、文学研究、通识教育等),(3)职业技术发展课程(包括英语教育、英语翻译和商务英语等)。在“人文型”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可参照黄源深教授的意见,总体开设三个方面的课程:(1)适量的英语课,首先做好大学与中学课程的衔接,大学英语专业学习主要是为了夯实英语语言的基本功。课程数占总比例的25%。(2)语言、文化知识课,包括语言学、文学、文化对比、哲学、社会学等,占60%。这些课除了哲学等课程之外,一般用英语授课,它们是英语学习的重要渠道。(3)思想方法和思辨课,包括辩证法、逻辑、数理统计、辩论方法等课程,约占15%。这些课一般用中文授课,以防止信息流失。在“应用型”专业课程开设方面的指导思想突出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课程也分为三大块:(1)语言综合训练基本课,占总比例的30%。(2)专业方向(师范英语、商务英语、翻译(口笔译)内含课程,占50%。(3)思想方法和思辨课,约占20%。

大纲课程体系的名称变化为两大一级分类:“英语专业学位基础课程”和“英语专业人文学科课程”。人文学科课程包括“思想方法和思辨课”和“大学生公共必修课程”。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类似的英语教育教学改革,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实施以“基于通识教育的宽口径专业教育”为主要特征的“三层次”(通识教育+学科大类教育+专业教育)培养模式。压缩必修课程学分,增加选修课学分,搭建“通识教育”、“学科大类教育”、“专业教育”三个课程体系平台。这“三个层次”与上述的描述基本相同,都坚持了就业方向与培养类别相适应的原则。不同类型的学校应明智选择,以适应不同地方的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每所外语院校都应审视自己的教育活动及其优势,明确自己的服务范围,找准办学优势准确定位,从而确定自己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面向市场,利用品牌效应,适应市场的变化,调整办学结构,提高办学效益。

为了抓教学质量和就业满意率,我们将四年的英语专业(包括师范与非师范生)教学确定为三个分流点环节:入学时意愿班/行政班――学习中期意向班――毕业时考核就业,升学班。新生入学时,学院建立“英语专业学生发展档案”,先执行摸底考试(笔试和口试)。由于大多数学生对将来干什么不十分明确,因此我们有必要向学生宣传专业特点、内涵及发展方向,改变学习方法和策略、树立学业目标等。明确告诉学生在英语专业的基础阶段应达到何种语言能力。学生进入第五学期,经专业四级考核后,学院进行专业中期考核,此时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确下一个学习目标,即中期意向分流。按照学生意愿和学业成绩将所有学生分为三大类班级:英语语言文学班、师范英语教育班、应用英语(翻译、商务类)班。专业人文学科课程可以采用写研究性论文或报告形式,获得学分。毕业时对学生要求除了按照八级考纲要求达到的目标外,学院会组织专门测试队伍,对每届学生的英语水平进行过程性和终结性考核。计算公式分解为:总分=平均基点分+专业考试分+TEM 8成绩。专业考核由外国语学院统一组织考试,主要内容为“翻译和写作”。然后,依照累加总分排序,划分属A、B、C三类成绩的学生,成绩不公开,只签发有学院印章的A类“专业成绩优秀证书”,供用人单位参考。其别声明,英语写作不合格者不予毕业。以下为教学操作与考核流程图:

上述图示反映了夯实基础、突出人文、分类教学的有机联系。有良好英语语言基础才能深入研读人文社科类著作,吸取精髓。对非英语专业学生来说,英语是他们各专业研究的工具。而对英语专业学生来说,英语语言文化是他们研究的工具和对象,是人生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目前高等教育大众化现实下,英语专业培养目标也在变化,学生不应再统一划归,宜实施分类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人尽其用。

参考文献:

[1]庄智象,中国外语教育发展战略论坛[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大学应用语文课程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软件服务外包;双语课;软件工程;教学改革

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现实要求高校要培养大量既具有扎实全面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熟练的专业外语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的国际专业人才。在信息技术类专业课程中实行双语教学,能够使学生掌握大量专业外语词汇,提高运用英语进行专业技术交流的能力。因此,在当前新兴的软件服务外包教学中,创新的专业技能教育联合双语教学,可以提升软件外包人才培养质量。

1实施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近年来,软件产业已经发展成为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目前,印度是国际软件服务外包市场中最大的软件外包承接国,占全球市场总额的65%,因为其有人力资源优势。而我国的软件服务外包产业虽然处于高速增长期,但每年至少存在20万的人才缺口,人才瓶颈已成为我国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

作为山东省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的地方高校,我校积极响应教育部、商务部关于加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指示,建立了山东省首个“软件服务外包”专业。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需要根据市场需求灵活制定培养计划,其中一项重要原则就是提高双语课比例,培养既精通专业,又具有与世界交流能力的国际软件外包人才。

2高校双语教学模式的探讨

我国双语教学的起步较晚,应该借鉴国外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在美国和欧洲,基于内容教学理念的各种教学方法都以学科知识为背景,注重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注重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实现学科知识和语言能力的共同提高[1]。其次,我国包括英语在内的其他语言教学通常情况下只能称为TEFL(Teaching English as Foreign Language),而只有当目的外语逐渐成为日常交流用的语言之一,双语教学才能称为ESL(Teaching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2]。

就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来说,高校和各种培训机构中出现了三种双语教学模式:① MIC全浸入模式;② 双语混合模式;③ 汉语为主模式。

2.1全浸入模式

全浸入模式是我国双语教学的最高层次。教师采用全英语或接近全英语的形式授课,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非常高。笔者的观点是,全浸入式双语课应该尽量安排在大三之后,大三之前给学生进行一定的双语训练,并将本专业的专业英语课程作为前置课。

2.2双语混合模式

双语混合模式是当前高校采用最广泛的一种模式。教师采用英汉结合方式,先用英语讲解重点和难点,再用汉语解释。这种模式在一定的课时内用两种语言重复同一知识点,必然会影响正常进度。笔者的观点是,为保证教学内容,应该适当增加双语课的课时。其次,老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再决定是否用汉语解释。

2.3汉语为主模式

以汉语为主教学是一种最初级的双语教学模式。教师主要使用汉语讲授内容,重点是介绍专业英语词汇。这种模式主要应用在没有专业英语基础的低年级课程中,比如我校在大一开设计算机文化基础,增加学生的专业词汇,为全浸入式双语课作准备。

3软件工程双语教学的实践

2007年,笔者担负的软件工程双语课经过层层筛选获得了校级双语课立项,每年在大三的四个专业班级中选出一个作为该课的双语班。在几轮课程的尝试过程中,笔者大胆借鉴了国外大学的“双向交流型”课堂模式和培训机构的项目实战作业方法,在下列几个方面摸索得到了一些适合软件工程特点的双语教学经验,特别针对新的软件服务外包专业改革了实验环节的双语教学,获得了学校和学生的肯定。

3.1教材和参考书的选择

高水平教材是一门课程成功的基础。相比普通课程,双语教学中学生更加依赖教材。为了保证学生在获得前沿专业知识时又能掌握最标准的专业英语,我们坚持选择英文原版教材,在课堂中引入原汁原味的英语表达方式和学科知识。同时,为了协助学生理解英文教材,我们给学生指定了涉及该领域的多本中英文权威书籍,激励学生多读参考书。

3.2双语授课方式的探索

在选择双语授课方式时,我们考虑在提高课堂英语讲授比例的同时更加重视使学生听懂,能消化吸收。因此,我们采用“渐进式”双语穿插模式授课,要求学生会用汉语解释关键内容,课程后半段基本用全英文授课,并通过提问来确定学生接受情况,随时灵活调整。例如:在讲白盒测试时,对最简单的覆盖方法“Statement Coverage”,会完全使用英语讲解,并让学生分析该方法的缺陷,而对比较复杂的“Multiple Condition Coverage”,则用部分汉语辅助讲解,以保证学生对难点的正确理解。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还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避免“Yes or No Questions”式的问题,因为这样的问题,学生即使不明白,也会大声说“Yes”,也没有得到任何锻炼口语的机会。笔者增加了因果式和假设式提问,引导学生积极用英语思维,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在课堂提问中真正学到知识,并能运用于实际,获得成就感。

此外,根据软件工程服务外包的教学要求和课程特点,我们在通用的双语教学基础上进行改进,增加了下面的双语互动环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锻炼了学生的专业英语表达能力,达到了非常好的双语互动教学效果。

1) 内容回顾 (Recapitulation)。

作为一项作业,笔者要求学生坚持用英语写“课程日记”(Course Diary),即课后用英语对每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每节课开始时,我们会开展一个“Recap”(内容回顾)环节,由学生用英语对课程内容进行总结。这项作业首先使学生将听到的内容进行梳理,并总结为自己的知识体系,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其次养成了其主动应用专业英语写作的习惯;最后锻炼了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2) 自主阅读检查(Self-reading Review)。

通过“Self-reading Review”(自主阅读检查)环节,教师检查学生的课前预习效果。每次课后作业,教师会给学生指定独立阅读内容,让学生总结预习过程中碰到的专业英语词汇,针对学生总结的内容,教师再进行补充和针对性的讲解。这项内容虽然会占用课堂时间,却为后面的英语讲课扫清了障碍,突出了重点,大大提高了讲课效率和学生水平。

3) 双向互动(Two-way Interaction)。

中国的大学课堂一般为气氛严谨的“单向传授型”模式,教师处于传授知识的主动地位,而学生成为接收知识的被动者,课堂很少有交流,即使有也是学生被动接受老师提问。在笔者的课堂中,任何时候有问题,学生可以举手直接发问,教师得到及时反馈,学生及时弄懂问题,更好地理解后续内容。

4) 小组陈述(Group Presentation)。

软件工程包含了很多理论,如果使用“填鸭式”方法,学生根本无法消化吸收。因此,笔者对一些重点理论加入了案例讨论内容,这些讨论有时在课程开始,从而引出核心理论,也可能在课堂结束,通过案例让学生体会所学理论的实际应用,并引出对本次课程的总结。例如:在讲授“软件过程模型”时,通过一个实际失败项目,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项目失败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每个小组使用提前准备的幻灯片用英语陈述,其他小组对其解决方案进行质问。最终,大家讨论得到项目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过程”出了问题,从而引出课程的核心内容“软件过程模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实际问题中体会到理论的重要性,并学会了用英语来分析、思考、阐述、讨论和总结问题,提高了学习热情,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3.3双语多媒体幻灯片的设计

多媒体幻灯片主要依据授课计划和原版教材设计,并针对双语教学和课程特色进行了改进。首先,以中英文结合的方式设计幻灯片,对于复杂和核心的内容辅以中文解释。其次,配合双语授课模式,每节课开始的幻灯片都归纳本次课涉及的专业英语词汇,利于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最后,幻灯片中尽量多采用各种图表结果和设计图,利用多媒体直观形象的特点增强教学效果。

3.4综合性实验项目的设计

对比程序设计课程,软件工程中增加了很多理论性内容,学生只能先获得一个感性认识,而后通过实践才能深入体会。因此,在实验课中,我们参考了一些IT外包项目和培训机构的案例,精心设计了两个实战项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成开发团队,在两个实战项目中分别选择担任不同角色,根据项目特点选择不同的开发过程,最终提交各阶段英文设计文档。在每个阶段,每个团队都要制作英文幻灯片并派出代表陈述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获得了很多课堂无法涉及的开发细节经验,熟悉了开发过程和角色责任,锻炼了撰写英文文档和英文口头表述能力,对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起到了巨大作用。

3.5课后作业和考核方式的改革

课后作业是巩固课堂教学效果的另一个重要手段。对于软件服务外包的软工双语课,我们注重的不是作业的数量,而是作业体现的教学效果。作业主要有“主动作业”和“被动作业”两部分。“主动作业”是和课堂教学环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是“复习”,二是“预习”。“被动作业”包含两部分,一是根据需要布置的笔答题,二是实战项目需要提交的英文报告。经过几届学生的实践,笔者发现,“主动作业”在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提高外语技能上的效果出人意料地好,许多学生不再害怕查阅英文资料和撰写英文报告,对今后的深造或工作都有很大信心。

在考核中,我们加大了平时学习表现和实验成绩的比例,作业占5%,课堂表现占15%;实验占20%;期末考试占60%。期末试题和答题采用英语形式考试。由于平时课堂、课下和实验都营造了良好的双语学习环境,学生能够轻松地应对最终考试。

4结语

相比普通的软件工程课程,软件服务外包方向的软件工程双语教学必须突出两个特色。第一,培养软件外包企业需要的“适用性”专业人才;第二,培养具有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的“国际化”人才。为了突出以上两个特色,我们在实践中摸索得到一些经验,在双语授课模式、实验教学、作业和考核的各个环节进行了改革,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与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感到双语教学在高校仅处于起步阶段,提高双语教学质量仍是一项长期工作。改革不能仅仅局限于高校,还应该在整个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全面展开,使学生能尽早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无障碍地学习和思维,成为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亚能,张秀峰. CLIL学习理念对双语教学的启示[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11):161-162.

[2] 杨矫,赵炜. 在高校双语教学中探索针对学科特色的教学方法[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297-298.

[3] 盖兴之. 双语教育原理[M]. 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

Special Bilingual Teaching Model to Cultivate Software Outsourcing Talents in Universities

HAN Ting-ting

(Information Science & Engineering Department, Ludong University, Yantai 264025, China)

大学应用语文课程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英语 旅游专业课程 无缝衔接 项目课程

1.引言

旅游英语专业是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所开设的专业,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英语和旅游专业开设的课程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英语课程,但英语口语课程与旅游专业课程相互脱离,从而影响了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旅游专门人才能力的提升。要克服两者相互脱离的现象,笔者认为只有通过建立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在项目课程的结构设计、项目课程的工作任务、项目课程的知识负载、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整合四个方面实现英语课程和旅游专业课程的无缝衔接,才能达到两者之间的完美结合。

2.英语和旅游专业课程无缝衔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1重要性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之一的朝阳产业如旭日东升,蒸蒸日上。行业引领职业的发展是职业教育经验的精髓。旅游英语专业只有建立项目课程体系,实现英语课程,尤其是英语口语课程与旅游专业课程的无缝衔接,才能使学生成为“英语+专业”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旅游专门人才,在人才市场具有明显的综合竞争优势,才能使旅游英语专业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光明前景。

2.2 必要性

随着我国进一步的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已经由粗犷型向集约型发展,国民经济将进入到一个经济转型的发展时期。旅游业作为绿色环保型产业具有极其广阔的发展前景。旅游业要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就必须大力进行硬件和软件的建设,尤其是要努力培养更多的旅游业所需要的各类专门人才,特别是从事涉外旅行社和涉外饭店工作,既懂业务,又能讲一口流利英语的一线工作人员。目前,这方面的工作人员十分缺乏,其中,最紧缺的人才是英语导游。

3.英语和旅游专业课程无缝衔接机制

3.1 英语和旅游专业课程无缝衔接机制的内涵及要素

3.1.1英语和旅游专业课程无缝衔接机制的内涵

所谓英语和旅游专业课程无缝衔接机制(Mechanism for the Close Connec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Tourism Specialized Curricula)可以理解为:以学习者为本,凸显课程结构设计中英语课程的主导地位,强调英语课程和旅游专业课程在知识负载方面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确定英语课程以英语口语教学为主线贯穿整个专业教学过程,突出英语语音和听力教学,注重课程内容向工作任务描述的转换,反映专业课程对应岗位群所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体现旅游工作领域的特征,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效整合。

3.1.2英语和旅游专业课程无缝衔接机制的要素

无缝衔接机制由两大要素构成,即专业的贴近度和岗位的结合度,其核心是工作任务的细致描述,其关键是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在工作过程中的结合点。两大要素融为一体则是通过英语口语项目课程系列这一主线和旅游专业英语项目课程系列这一辅线共同来实现的。该主线包括英语口语、旅游英语口语、领队英语等项目课程,这一项目课程系列主要是培养学生从事旅游工作岗位所必备的英语口语能力,它是一条教学明线;与之相对应的是由旅游英语、饭店英语和领队英语三门项目课程所构成的课程结构设计辅线,它是一条教学暗线,它所包含的这两门英语课程在教学中仍将突出口语教学的比重。两者的不同点在于前者更强调旅游专业知识的广度,而后者更注重旅游专业知识的深度;在教学中,这两条线相互依托,齐头并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使专业知识的输入更具系统性和专业性。两条凸显英语口语教学的明暗线的交叉点就是学生的综合实践,其综合实践体现为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两种形式的有机结合,互为补充。

3.2英语和旅游专业课程无缝衔接的综合评定效度

衡量和考察英语和旅游专业课程无缝衔接的教学效果,需要一个合理的综合评定效度,该综合评定效度可通过相应的主体系列考试(Main Suite Examinations)来实现。该系列考试旨在考察学生运用英语来谈论和解决与旅游行业相关问题的能力,共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主线英语口语系列课程考试,占口语总分数的60%;另一部分是辅线专业英语课程系列中的口语考试,占口语总分数的40%。这两个百分数植相加,构成综合评定效度(Integrated Assessment Efficiency)。该效度可分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它能够比较全面地、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实际英语口语水平。

3.2.1关联的深度

英语课程有关介绍旅游背景知识的内容是以主要客源国概况或中外文化比较等课程为主,强调英美文化,兼顾中国民族文化和其他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了解知识文化(knowledge culure),突出普通文化(common culture),强调不同民族的普通文化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特别是跨文化交际所涉及到的各国风俗方面的禁忌要着重介绍。

3.2.2关联的广度

鉴于课时所限,课堂教学中讲授的文化所涉及的广度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应遵循“够用为度”的原则,做到“学有所得,学以致用”。具体的实施标准应依据旅游行业的发展与变化对人才市场的需求来确定。另外,还可以通过开设与专业相关的选修课程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关联的深度和广度是对立的统一,在“够用为度”的原则下保持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力求做到点、线、面的有机结合,达到“学有所长”,这是至关重要的;在此基础上,努力达到“博而精”的境界。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将一线教学和二线校园文化建设联系起来,成立各类英语社团或俱乐部,营造跨文化交际的氛围,经常开展各种形式的英语实践活动,使学生不断在实践中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提高实际运用能力,从而实现英语口语学习由试误到顿悟的转变。

4.旅游英语专业项目课程体系构建

4.1项目课程的结构设计

在旅游英语专业项目课程体系中,项目课程以工作任务为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在其结构设计方面英语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存在着对应的关系。具体而言,英语听力针对政策与法规、主要客源国概况或中外文化比较方面,英语口语注重导游基础知识,旅游英语口语作为核心技术课主要是国内景点讲解,遵循“立足本市、本省,辐射全国”,注意将教学内容同领队考证与英语导游考证挂钩,使之更具实效性和针对性。旅游英语侧重对导游业务和饭店管理的总体介绍,旅游英语口语注重沿途讲解和景点讲解,领队英语强调其需要履行的职责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尤其是要注意主要客源国家的禁忌。饭店英语应以口语练习为主,突出前厅用语、兼顾客房和餐饮用语。

4.2项目课程的工作任务

根据项目课程的要求,英语课程与旅游课程的教学分为入门、深入和强化三个阶段。课程内容的载体是工作任务,所有课程均应通过细化描述的工作任务来实施。第一学期为入门阶段,侧重英语语音练习操练及提高英语的辨音能力,熟悉和掌握英语变体,这是英语听力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听力课程开设四个学期。第二、三学期为深入阶段,重视学习和掌握与旅游行业相关内容的英语常见表达方式,强调英语语音的规范性,这一阶段旨在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运用能力和综合就业竞争力。第四学期和第五学期上半段为强化阶段,注重将所学旅游行业工作领域的主要内容实际运用于专业相关领域的能力,为第五学期下半段和第六学期的毕业实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4.3项目课程的知识负载

按照项目课程的要求,所教授的知识必须均匀地分配到每个教学单位里,每个项目的内容必须保证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因此,每个项目只有在课程取材和课时分配上保持知识布局的均衡,才能确保细化描述的工作任务的完成。

4.3.1课程取材

为实现英语和旅游专业课程无缝衔接, 英语课程和旅游专业课程在知识负载方面必须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其对应度所遵循的标准是英语课程的知识点应取材于旅游专业课程,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学而不厌,学有所得,学以致用,学有所长。这就要求必须找到英语课程和旅游专业课程之间的最佳切入点,以及切入的深度和广度。为此,旅游背景知识所涉及的与跨文化交际有关的知识文化和普通文化知识,可以通过专业英语课程系列和英语口语课程系列来获得;旅游交际技能则通过英语口语课程系列来掌握。

4.3.2课时分配

在旅游项目课程体系中,英语课程应超过旅游专业课程,保证英语总课时占专业总学时的三分之一以上。其中,英语听说课程学时占三分之一,覆盖三至四个学期;综合英语课程占三分之一,涉及三个学期,专业英语课程占三分之一,跨越两到三个学期。旅游专业课程只占专业总学时的四分之一。其中,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如模拟导游、饭店客房服务管理等课程可以考虑采用“1+1”教学模式来进行,从而进一步提高英语课程总学时所占专业总学时的比重,这也是旅游英语专业课程改革的一种创新。

4.4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整合

旅游英语专业是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专业,所以,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校内仿真模拟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非常重要。这些校内仿真模拟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为专业项目课程所确定的工作任务的完成提供了整合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外部框架,但是,仅有这一框架是不够的,还必须建立两者之间相互联系的内部机制,找到两者在工作过程中的结合点,从而达到有效整合的目的。该内部机制必须是全方位、多形式、多层次的校企合作,如订单培养、工学结合、校企股份合作等。无论是哪种合作方式,都必须强调长期性和互惠性。只有合作建立在长期的、互惠的基础上,才能体现其整合的实效性,才能真正使学生在由仿真模拟实训室向实际工作环境过渡中逐步学会执行项目课程所规定的工作任务和完成相应的工作过程。

5.结语

通过建立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在项目课程的结构设计、课项目程的知识负载、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整合四个方面实现英语课程与旅游专业课程无缝衔接,是摆在高职院校旅游英语专业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它关系到旅游英语专业的课程改革、专业建设和发展,关系到国家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所急需的人才培养。所以,实现英语课程与旅游专业课程无缝衔接必将有助于提高旅游英语专业的整体教学水平,增强旅游专门人才的综合职业技能,更好地促进国家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蒋庆斌,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