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本网工作报告内容页

智能医疗趋势报告{2024年最新5篇}

2024-07-28 07:31:01工作报告访问手机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智能医疗趋势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智能医疗趋势报告范文第1篇

医疗信息化现状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重点建设国家级、省级和地市级三级卫生信息平台;加强信息化在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新农合、基本药物制度、综合管理五项业务中深入应用;建设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两个基础数据库;建设一个医疗卫生信息专用网络;逐步建设信息安全体系和信息标准体系。

2010年末,财政部又新增119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医改,其中27亿元直接用于卫生信息化建设。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80%以上的亿元采用了HIS系统,95%以上的医院采用财务管理系统,至少13个以上的地市开始调研或正在筹建区域医疗信息化,全国提供医疗软件的厂家不少于500家。中国目前每年的医疗IT消费约为150亿元,并保持25%的以上的增长速度,预计到2015年将达到290亿元的规模。

同时也应该看到,各医疗机构在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往往以眼前需要为出发点进行系统选型和建设,导致系统功能单一、应用独立、布局分散。这样的建设格局很难满足医疗发展的需要,维护系统升级,安全难以保障,重复建设和重复投资的问题日益严重。

抓好标准化工作是医疗信息化的基础性工作,是实现医疗协同和医疗资源整合的前提。国家已经开始认识到标准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并开始着手制定。卫生部自2011年起修订了超过120条标准,正式的接近80项,内容包括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区域卫生平台、医院信息平台等技术标准,为我国卫生信息化建设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

但是,目前的医疗标准体系还不够全面,仍有空白的领域,比如与医疗通信有关的标准就较欠缺,医疗标准体系的操作性和实用性还有待观察和完善。此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医疗机构和IT厂商对医疗标准的重视程度和应用程度较低,没有很好地贯彻和执行,这种现象在前几年尤为明显。

构建以电子病历、居民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区域医疗信息系统,实现区域医疗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是医疗信息化未来发展的趋势。从2009年开始,国家选定了13个地区作为区域医疗试点,这13个地区大部分正在论证或已经启动了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

然而,在我国区域医疗信息化发展中尚存在顶层设计缺失、投入不足、新一代信息技术利用不够、医疗机构信息化发展不均衡、技术和人才匮乏等众多问题。这些因素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区域医疗信息化的发展,需要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

医疗信息化的发展需要从医疗体制、IT安全和标准化等方面提供保障和支撑。

我国政府已经在医疗体制改革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比如药物配给制度、合作医疗制度、医保制度等为医疗改革和发展打下了基础。但是分配体制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和明确,不然“看病贵”、医生拿回扣等问题仍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

在应用安全上,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必然需要新一代的安全手段或措施来保障,如云安全等,这也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医疗信息化发展趋势

目前的医疗资源分布极不平衡,大型医疗机构和城市的医疗机构在设备、人才、技术等各个方面拥有很大的优势,然而规模较小和地区偏远的医院机构留不住人才,无力购买先进的医疗设备,导致医疗资源严重失衡,这种现象是造成目前大型医疗机构人满为患、挂不上号,小型医疗机构门可罗雀、少人问诊的根本原因。因此,构建区域性的医疗信息化大平台,整合医疗资源,实现“初诊在社区,看病在医院,康复回社区”以及“双向转诊”等新型医疗模式是未来医疗信息化发展的方向。

智能和高效是整个社会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趋势。例如,突发疾病自动报警、药品运输自动跟踪、医疗数据自动获取等,都需要智能化设备和软件来完成。此外,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提高医疗效率,使卫生机构在固定的时间内提供更多的医疗服务。比如在挂号、建立病例、化验、诊断、配药、缴费等环节采用信息化技术,医疗效率较传统做法将有革命性提高。

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一直是我国医疗事业的重心之一。我国的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形势并不令人乐观,近期社会上医疗投诉和医疗事故频发就说明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的迫切性。未来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方面,将更多采用信息化的手段和技术,在医生行为管理、卫材管理、医药管理、临床化验等方面做到规范化,标准化和透明化,减少人为失误,大幅提升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随着经济、社会、IT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我国的医疗事业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比如移动医疗、家庭智能保健和远程医疗等,这些新型的医疗形式在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广泛应用,中国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

1.移动医疗

移动医疗是基于移动计算、智能识别和无线网络等新一代IT技术及通信技术,实现移动查房、移动护理、药品及标本智能识别、人员和设备实时定位、病人呼叫无线传达等功能。

2.家庭智能保健

老人是容易患病的高危人群,再加上居民对疾病预防和日常养护的重视,家庭保健受到广泛的社会关注。家庭智能保健就是利用物联网的相关技术,通过感应装置、监测装置、报警装置、求助系统等便携式医疗设备,不仅可以使居民能够实时获取本人的健康指数,而且远在医院的医生也可以对居民的健康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并对居民的保健和护理给出合理化的建议。

3.远程医疗

远程医疗就是利用远程通信技术、影像处理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发挥大型医学中心(比如三甲医院)的人才、设备、技术优势,向医疗卫生条件较差的医疗机构(比如社区医院)或处于特殊环境下的患者提供远程医疗诊断、专家会诊、医疗咨询、培训和其他医疗服务。

智慧医疗总体架构

智慧医疗体系有应用层、云计算平台层、数据层、物联网技术层和保障层。

1.应用层

智慧医疗应用层主要包括门户类和业务类两类系统。

医疗门户应用系统通过Web方式,使医疗事物的参与者,比如患者、医生、护士和行政监管人员等,通过终端设备随时随地参与医疗事务,真正达到了应用网络化、应用终端化、应用实时化,最大限度地将智慧医疗的效果落到实处。这类应用通过自助服务类门户、医疗业务类门户、医疗监管类门户三类典型的门户网站来实现。

自助服务类门户系统。居民通过登录自助服务门户网站,可以实现网上健康信息查询、网上医保信息查询、网上购药、网上挂号、网上健康咨询、网上培训等。

医疗业务类门户系统。医护人员通过登录医疗业务类的门户网站,一方面,可以调取和查阅病人的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实现与病人的互动;另一方面,医护人员可以登录相关的业务系统,完成日常医疗工作,比如医生工作站、护士工作站等典型的应用。

医疗监管类门户系统。医疗监管人员通过登录医疗监管类门户网站,可以及时对医疗事务进行监督和管理。例如,对于院长等医院管理者来说,可以及时监管到医生的出诊情况、床位使用情况、挂号情况和收费情况等;对于卫生局局长等行政管理人员来说,可以了解全区的医疗卫生资源的分布情况和使用情况、患者的投诉情况、突发卫生事件的处理情况等。

医疗业务类应用系统是以“患者为中心”,围绕医生、护士、急救人员、医疗监管者等如何为患者提供智能、优质、高效、安全的医疗服务为主线来进行规划、设计和安排的。覆盖公共卫生业务、医疗服务业务、医疗保障业务、医药供应业务四大方面,以及行政监管和综合管理等业务应用。

2.云计算平台

云计算平台的显著特点是具有强大的计算能力,支持网络化存储和系统快速部署,能够根据客户或业务的需要按需定制,投资回报率高、后期运营维护成本低。这些特点刚好为智慧医疗平台的建设提供了绝佳的技术支持。

云计算平台层是整个智慧医疗体系运行的心脏,能够根据需要向不同的应用主体,和不同的业务系统提供可定制的计算服务、存储服务和网络服务。

3.数据层

数据是智慧医疗的核心,整个体系就是围绕着如何获取医疗数据,如何加工医疗数据和如何使用医疗数据展开的。

要从全局的高度来规划医疗数据,在规划时要严格遵守标准化的原则,这是整个平台能否成功的关键。

此外,从安全的角度考虑,要对医疗数据进行分类管理,制定不同的安全策略,最大限度地保障医疗隐私。

4.物联网技术层

物联网具有全面感知、实时传递和智能处理的特点,这些特点可以满足智慧医疗体系对医疗数据的获取、传输、应用的需要。

对智慧医疗来说,就是通过智能内衣、智能胶囊、测量设备、成像设备、RFID设备、扫描设备、GPS跟踪仪等实时获取与医疗有关的数据和参数,为医疗管理和医疗服务提供第一手资料。

智慧医疗所采用的网络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网络方式和手段,而是广泛采用了三网融合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医疗信息不再局限于某个网络内流通,而是可以在三个网络之间跨网流通。

智慧医疗的典型应用

我国大部分地区存在“看病难、看病贵”的社会问题,智慧型区域医疗是解决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缓解这一问题的最佳途径,这点已经得到社会的广发共识。

正是在政策引导和现实需要的双重推动下,全国各地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势头迅猛,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至少有20个以上的地市已经启动了智慧型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

区域医疗建设广泛采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搭建“区域医疗大平台”,通过平台向区域内各医疗机构提供“公共云”服务。

区域医疗的业务涵盖了居民医疗自助服务、医院医疗业务及管理、其他机构医疗服务及监管三个方面,主要功能和目的是实现医疗协同。

医疗协同主要包括一卡通系统、转诊系统、区域PACS、区域LIS、远程会诊、疾病预防、区域临床路径等。该业务需要在卫生主管部门的行政干预下,各医疗组织共同参与,协同配合,行动一致。

居民医疗自助服务是指通过自助服务门户,居民可方便快捷地获取医疗服务。

医院医疗业务及管理主要体现在医院管理和临床管理两个方面。

其他机构医疗服务及监管主要指卫生厅、药监、血液中心、急救中心和疾控等部门通过监管系统、急救系统、血液系统、药品流通系统等开展各自职责范围内的工作。

智慧型医疗服务,从其应用的形态来看有两个显著的标志:一是将以物理形态存在的“物”自动转化为医疗信息;二是这些医疗信息能够以最便捷的方式传递给医疗事务参与者。从这个角度讲,物联网、三网融合和移动通信等技术在医疗业务中广泛采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举例来说,在联合会诊中,通过医疗成像设备、电子感应设备和检验检疫设备,能够将病人的体征参数、血液/尿液的化验结果、医学图像等数据,通过网络传递和移动终端设备,传递给每个参与会诊的医生,医生据此会诊并给出具体的治疗方案。

信息技术已成为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工作效率的有力手段,通过信息化能促进医院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推动医院改革的深化。

(本文摘自《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两化深度融合中的应用》一书,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

?未来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方面,将更多采用信息化的手段和技术,减少人为失误,大幅提升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范。

智慧医疗面临诸多挑战

■临床信息系统建设相对滞后

大多数医院临床信息系统仅侧重医生工作站、护士工作站等面向临床应用为目标,比较侧重于医护人员日常的医疗文书处理等工作;而与医院临床业务密切相关的,更为专业化、智能化的信息系统,比如在护理信息管理、多媒体智能化的电子病历、患者生命指征监护、手术室监控、临床实验室检查报告、医学影像诊断报告处理、功能检查信息管理、病理图片及报告、血库管理、营养配餐管理、临床用药咨询等系统的建设应用广度和深度不够。

■信息孤岛

目前医院信息系统开发和生产厂商各自为政,很少考虑到用户集成的需要,有些子系统集成困难,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的医院信息系统。医院内部存在着各种信息孤岛。

■集团化管理和区域医疗建设问题

怎样实现医院内部各个部门之间和跨医疗机构之间的临床信息共享和交换,实现“以病人为中心”的临床信息统一管理?已建成的大量电子病历信息可利用性低,无法很好地支持病历数据科研分析与临床质量控制,成为困扰医院科研及管理部门的难题。

■标准不统一

智慧医疗被广泛应用于急救医疗调度体系中。看似简单的无线解决方案,实现了急救调度的流程再造,使各方得以协同工作。

实际上,各医院间也没有遵循统一的标准。欧美医疗信息化遵循相对统一的HL7卫生信息交换标准,但由于历史原因,国内不同医院的HIS、PACS系统由不同的方案商开发、实施,标准、接口并不统一。

因此,如果想建设一套联接急救中心和各大医院的应急指挥和救治体系,各大医院如何开放其信息接口?通过何种方案实现无统一标准的接口信息交互?这些都是对医疗方案商的挑战。

■如何盈利

以智慧医疗在急救体系的应用为例。按传统买卖的模式,方案商将解决方案销售给用户,并实现盈利。在智慧医疗体系下,这种方式还可延续,但也会有方案商希望探索联合运营模式,改变盈利方式。

智能医疗趋势报告范文第2篇

埃森哲报告所引述的相关数据显示,各家研究机构对于移动医疗的收入预测和前景预期不尽相同,但移动医疗市场规模总体上在不断扩大。ABI Research预计到2014年,全球范围内移动医疗收入将达到50亿美元;CSMG所预测的市场规模与之相近,约46亿美元,而Juniper Research的预测则相对保守,为19亿美元。

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移动医疗健康市场的规模达到18.6亿元人民币,较2011年增长17.7%。

根据由布鲁金斯学会技术创新中心与工信部电信研究院共同撰写的《中美移动医疗健康研究报告》数据,2017年全球移动医疗健康市场规模将达到230亿美元。而根据GSMA移动医疗健康发展预测模型预测,中国将以25亿美元的移动医疗健康收入占据亚太市场37%的份额。中国市场这一收入在全球市场中仅次于美国(59亿美元),排名第二。

在具体的增长领域中,远程监测设备是移动医疗健康中增长较快的部分。据GSMA和普华永道联合的报告显示,到2017年,中国医疗监测服务市场将达到12亿美元,其中超过90%的收入来自于慢性病管理。

该报告表示,视频会议作为另一个增长较快的领域,一方面能够帮助医务人员交流诊疗信息和经验,另一方面可以帮助欠发达地区的民众获得低成本和高品质的医疗服务。

此外,移动医疗健康应用市场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报告引述Cube Labs的研究发现称,到2015年将会有30%的智能手机用户能够使用移动医疗健康应用。而据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尽管移动医疗健康应用的种类和数量众多,但中国仅有2.9%的用户安装有移动医疗健康应用。

清科集团董事长倪振东解读《中国医疗健康行业投融资报告》时也提到,移动医疗是目前投资业界最关心两大行业,移动互联网和医疗健康的交集。从趋势来看,移动医疗将成为未来三五年的投资新方向,倪振东表示,“移动医疗的发展潜力巨大。”

IDG资本余征坤:移动医疗近期小机会,长期大机会

IDG资本合伙人余征坤用“近期小机会,长期大机会”来总结中国移动医疗行业的投资机会。

按余征坤的分类,移动医疗产品包括偏治疗型与偏娱乐型两类。就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管理等治疗型产品而言,从美国的经验来看,“在美国,以治疗为主的疾病管理产品模式已经成熟,例如德康医疗的手机应用已经获得了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的许可,同时有保险公司允许报销相关费用。尽管德康医疗目前不盈利,但收入增长非常迅速。”

余征坤认为,相关模式在美国已经较为成熟,但中国保险政策与美国存在巨大差异,所以无论是中国的社会保险还是商业保险,都暂时无法将慢性病的手机管理应用列入保险范围。

“短期没有看到成熟盈利模式的机会。”余征坤表示,从商业模式上来讲,由于政策限制,“短期做移动医疗就是烧钱,投资者必须要非常有耐性,不是说投完2-3年就能赚钱退出。”余征坤以电子血压计供应商A股上市公司九安医疗举例:“从财报来看,近期投入非常大而其价值体现在远期。”九安医疗接受有IDG资本投资,其主要生产可连接智能手机的iHealth电子血压计,余征坤将其称为“A股上市公司中最正宗的移动医疗标的之一。”

不仅治疗型产品如此,娱乐型产品同样面临“烧钱”的状况:脂肪测量仪等“偏娱乐型产品的投入非常大,短期看不到收益。”

但余征坤同时也表示,移动医疗行业长期有大机会。从趋势来看,医疗与互联网,特别是与移动互联网的结合机会巨大。“由于二者在天然属性上比较接近,因此较为容易切入。大家都有对健康管理的需求,无论是对针对老人、小孩,还是患有慢性病或重大疾病的病人,实时的监控和预警对于其疾病的控制有非常大的作用。”

在美国,保险公司为何愿意报销治疗型产品的费用?余征坤表示,这是“因为如果被保险人因为慢性病管理不当而造成身体损害后,保险公司的花费会更大,所以其宁愿从前端进行管理。”余征坤看好保险公司这一趋势在中国的发展,但“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实现。”

对于移动医疗的发展方向,余征坤表示,移动医疗第一个发展方向是数据的精确化。“用户可以使用很炫的设备或应用来测量人体的各种指标数据,但目前这些测量的数据比较粗糙,可能会丢失很多信息,对于医生来说没有太大的临床价值。”

在余征坤看来,“移动医疗的第二个发展方向是社交化:新鲜劲过了之后,也要有粘性,将用户留住,并且通过这些用户创造商业价值。”娱乐型产品的使用者可以将这类硬件或软件收集的数据上传至网络,与家人、朋友及同好分享,这是社交化最常见的体现方式。

余征坤认可移动医疗产品的大数据发展方向,但对于其具体的盈利空间表态审慎:第一,若进行精准营销,存在用户是否愿意将私人数据进行分享的问题,未取得用户同意分享私人数据存在一定的法律争议,而匿名化的集合性数据又无法实现广告的精准投放,“对于有营销需求的制药企业和医疗机构来说,其价值要大打折扣”;第二,尽管大数据是一个未来发展的趋势,但“指望通过大数据挣钱,目前来看不容易”,这需要数据足够精准,数据量足够大,尽管医生和制药厂家希望拿到这些数据,但用户接受度方面还需要进一步考虑。

景林资产芮伟:时刻关注谁会买单

景林资产董事芮伟认为,中国健康服务业未来的发展规模可观,具体可用“智慧健康”来概括这一发展迅速的行业。“‘健康’是一个较‘医疗’更为宽泛的消费概念,而‘智慧’则孕育了从管理到决策的多层次内涵。”芮伟认为,医疗服务领域门槛较高,而信息技术领域创新性强、成长性好,在这二者的交叉环节中,一定会产生足够规模的金矿。

对于立足移动医疗行业的公司,芮伟强调,企业家需要特别注意消费闭环陷阱、信息挖掘不足及线上线下割裂等三个问题。

第一,“消费闭环的陷阱”。芮伟表示,创业者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在于,谁有权做出消费决策并最后买单。“当决策权位于非强势利益集团手里时,创业者需要拼的是规模。当决策权位于强势的利益集团手里时,创业者需要拼的是资源。而规模和资源都不是技术范畴内能够解决的问题。”

第二,“有信息没数据,有数据没挖掘”。在芮伟看来,尽管移动医疗领域的创业者不由自主都会讲“数据的故事”,“但事实上,从信息到数据,从数据到挖掘并形成规律和有消费决策力的结果之间存在很深的鸿沟。中国的鸿沟主要体现在数据的相互不兼容上,在信息基础和标准化严重不健全的国家,这一点尤其明显。”

第三,“需要明确消费链条是在线上结束还是在线下结束”。芮伟建议企业家“需要将线上和线下紧密地结合起来,避免将其人为割裂,做移动医疗的轻资产公司要特别注意这一点。”

芮伟强调,企业家对以上三点处理不当,则“很难形成营销或投资上的闭环,很容易造成项目的无果而终。”对此,芮伟重点建议企业家在创业中关注愿意为产品或服务买单的人:“第一,时刻想着谁会买单;第二,时刻想着他为什么买单;第三,时刻想着除他之外,还有谁会买单。”

对于移动医疗这个医疗与信息交叉行业的投资,芮伟表示,景林资产将着重考察创业团队对“消费闭环”的认知、对金融资源的整合、对医患关系和患者关系的理解以及团队交叉人才的储备。

创业团队对产品“消费闭环”的认知是景林资产着重考察的内容。“创业者必须要知道,其记录的与健康有关的信息或数据最终是如何促进消费行为完成的,而不能仅仅是为了解决技术问题或者改进用户体验。”芮伟强调,创业团队需要以信息及数据的积累为基础,把握用户的消费行为,促进交易完成:“当监测数据显示用户身体需要进行干预,例如需要吃药、需要找医生诊疗时,供求双方完成定价,消费行为就显现出来了。”

投资团队要考虑的第二个因素,是创业团队对于交叉人才的储备和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芮伟认为,创业团队的短板“不在于找不到IT精英或医疗行业的大拿,而是找不到一个能够进行跨界翻译、对接、转换并最终进行高效实现的人才。”

投资团队看重的第三个因素,是创业团队对于在价值链条中金融和支付两个环节的把握和资源整合能力。医药类的产品和服务“很大程度上并非由个人买单,第三方买单必然涉及到金融和支付工具的使用。”芮伟表示,医疗行业未来还会涉及到租赁和信贷工具的使用,“现在很多企业并未意识到这一点,但创业者需要在这方面有所储备。”

第四个因素是创业团队对医患关系和患者关系的理解。在芮伟看来,尽管目前在中国,病人与某个医生之间无法结成长期的医患关系,“缺乏‘我的医生’和‘我的病人’这样的概念。”但长期而言,“健康问题的解决重点在于人与人的相互作用,医生和病人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形成默契的关系。”而对创业团队来说,能否“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对这个关系的积累和挖掘,决定了整个公司的价值。”

景林资产将医药板块视为重要战略性板块,芮伟表示,“从2013年年中到现在,景林资产开展了多项医药与信息化交叉项目的调研。”

平安创投张江:保险积极介入移动医疗

针对医疗领域,国内保险公司动作频繁,平安创新投资基金总经理张江表示,平安也不例外。“平安引入具有互联网经验的高级管理人才,在定位上,平安将增强健康险的健康管理属性。同时在投资方面,医疗健康包括数字医疗也是平安创投的重点投资方向之一。”

在发达国家的路径中,医疗保险公司多是从医疗网络的建设开始起步,同时从事医疗和健康管理工作。张江认为,“保险天然与医疗相结合。保险作为支付方在欧美是医疗健康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甚至能够影响药品和服务定价。”而针对移动医疗行业,张江表示,“从欧洲和美国的趋势来看,保险公司出于降低费用和提高服务水平的目的,与移动医疗和健康有深度结合,是其商业模式闭环上的合作伙伴。”但考虑到国情――“医疗服务在中国具有垄断地位。”而移动医疗在中国也刚刚开始发展萌芽――“在中国,目前最大的支付方是医保,而并非商业保险公司,因此国内外格局差别很大。”

根据国外的经验,移动医疗的商业模式中多由保险公司买单,而“中国大部分移动医疗公司会去找制药企业将流量变现,目前保险公司的参与力度较小。”但张江也强调,移动医疗产业生态所涉及的领域众多,“很难有一家公司能够全部‘吃’下来。”投资和商业模式合作是平安发力移动医疗行业的重要切入点。

保险公司为何要与移动医疗公司合作,参与到这场创业浪潮中?张江认为,保险公司本身有着强大的动力:第一,保险公司需要获取客户,尤其是线上客户的获取是自有线下网络的重要补充,移动医疗的领先公司能够为医疗保险公司提供助力。第二,保险公司需要为客户提供更好的医疗健康管理服务,但对保险公司而言,一方面健康管理专业性较强,细分领域多,资源分散,另一方面时间上与现有资源整合更为高效,因此与移动医疗开展合作不失为一个好办法。第三,通过健康管理,降低客户的医疗费用发生。

对于感兴趣投资的创业公司产品形态,张江表示,移动医疗行业刚刚起步,很难说某一特定产品形态的创业时期就已经过去。在张江看来,应用和硬件这两个移动医疗的产品形态各具优势,“应用的获客成本相对低,扩散速度快,产品更新迭代速度也快;而快速低成本获取客户和产品快速更新迭代正是移动互联网的特点之一。”而“由于有苹果和谷歌等公司的推动,能够带动整个市场的发展,可穿戴设备应该很快会有一波‘爆发’。”关键是根据自己的优势选好自己的切入点。

在创业团队方面,张江表示,由于移动医疗是移动互联网与专业医疗服务的结合,因此团队需要同时了解互联网和医疗行业的属性,“更倾向于投资交叉背景的团队。”这样的团队一方面能够对这个新兴行业有清楚的认识,另一方面能够补齐团队的短板。“互联网背景的创业者往往对于医疗领域中存在的障碍估计不足,与这个领域的合作方沟通上也容易存在问题。而医疗背景的成员则思维上容易受固有观念和已有资源的限制。”

创投圈李晓宁:移动医疗创业重点在硬件

服务早期项目的投融资平台创投圈首席执行官李晓宁曾在2013年初接触过一些移动医疗的创业项目,李晓宁表示,“现在已经过了用手机应用来创业的时间点,很难再有创业机会,尤其是苹果Health Kit健康平台之后,很多小型应用,例如运动应用的发展空间将会被Healthbook的功能所替代,但硬件上还有很大的空间。”

李晓宁看好硬件设备在移动医疗创业上的机会,特别是在传感器方面,“例如接触皮肤的设备,对人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检测,24小时的数据可以用来做很多东西,例如检测你的情绪状态,每天消耗的热量等。要采集这些数据,必须要从新的传感器上得到解决。”

在李晓宁看来,中国现在最好的创业机会“还是在特定消费者人群的细分市场上”,重点是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来解决生活中的点滴问题,这个思路在移动医疗的创业上同样行得通。

华盖创投王宝华:移动医疗投资难度大

智能医疗趋势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医院 微信 公众号

看病是件令人头疼的事,传统的医院看诊过程耗时长且极为不便,随着移动医疗的崛起,从2011年的春雨医生APP,到如今的微信智慧医院,患者已可足不出户就通过手机实现挂号、看病预约、缴费甚至个人健康管理等服务。

一、微信及微信智慧医院

微信是腾讯公司推出的一款移动社交软件,从腾讯公布的业绩报告来看,2015年中期月活跃用户已达6亿,品牌公众号已超过840万家,支付用户达4亿左右。而相较2014年同期报告活跃用户4亿、公众号580万家而言,微信用户及公众号服务发展迅猛。[1]微信正在改变人们的沟通方式和生活方式。众多企业借助微信公众平台为用户提供了更加订制化和创新的服务体验。[2]

微信因其庞大的用户群和相对完善的应用功能备受医疗行业的欢迎。2014年,腾讯推出了微信智慧医疗解决方案,基于微信公众平台建立“微信智慧医院”,可完成导诊、挂号、支付、候诊查询、导航、查看报告、扫码缴费、费用管理等功能,改善患者流管理;医院借助大数据工具与交互活动,可以挖掘目标用户增加医院营收。该方案上线仅一年的时间里,已超过1200家医院打通了“微信就诊”全程服务,目前,全国每天有超过十万人在使用微信智慧医疗服务。

二、微信在医院中的应用

2.1微站推送,提升医院品牌

医院的宣传工作是提升医院知名度,树立医院品牌形象,增加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度和忠诚度,促进医院品牌建设的重要手段。[3]越来越多的用户正在融入移动生活中,将微信公众号打造为微门户,从用户体验及品牌塑造效果来说,医院可以利用微信主动向关注用户推送信息。如果再结合大数据分析工具,对各类用户有针对性的推送内容,或者紧跟当前社会热点健康事件,结合医院自身的专家探讨来推送内容,这类信息更容易引起民众的关注、共鸣和信任。

2.2就诊服务,改善患者流管理

微信可以实现医院挂号预约、号源查询、报告查询、交互咨询等基础功能,仅仅这些便可以为患者流管理提供有效支持。[4]而借助外包商的第三方服务平台,微信可以实现更多的功能,实现患者的就诊一条龙服务:分诊及挂号服务:患者可以通过就医导航、智能问诊等方式确定看诊科室,选择科室(专家)及时段,预约挂号,或者微信支付完成挂号。如果患者是第一次使用,微信可引导患者建立或绑定就诊卡。候诊查询服务:提醒患者挂号时间、注意事项、交通路线、当前诊室排队情况。检查及缴费服务:推送检查单,在线支付检查费用,缴费成功后导航到诊室,刷卡就诊。电子报告服务:推送电子报告,并可通过微信自助申请打印报告。缴费取药服务:推送药单,在线支付后微信导航到药房,刷卡取药。账单查询及医保服务:微信账单自动包含医保和自费明细,患者只需要支付自费部分,社保医保部分则记账结算。

2.3数据CRM化,维持和挖掘有效用户

微信运营中积累的客户数据需要分门别类进行CRM化管理,了解其关注动态、诊疗特征,以便推送与其需求更为契合的健康知识、专家信息。既对患者表现得更加人性化,而且如果数据量足够,还可以结合医院的临床诊疗活动推出各种有针对性的互动增值服务。对于医院来说,任何的服务行为最后都会与医院业绩挂钩。互动服务是将微信关注度转化为门诊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如,对于已出院的患者,医院可持续推送相应的康复保养信息;对于关注但仅信息查询的用户有针对性发送服务咨询乃至线下讲座邀请等活动。持续的互动必然会导致部分用户浮出水面而产生新的门诊量。

三、微信智慧医院发展趋势

针对患者,除了越来越流畅的就医体验之外,还可通过微信的健康自我评估、结合第三方健康监测管理工具的数据共享、慢性疾病病情随访和健康指标的监控,实现微信的自我健康管理;在不远的将来,还可通过微信智能分级诊疗,实现微信多媒体远程会诊。针对医院,可实行微信考勤、排班,院内事务的微信审批、通知,排班提醒,实现院内管理办公移动化;分析社交大数据,通过数据云计算,可实现疾病预警。

四、结束语

医院在改善自身服务体系的同时缺乏一个及时有效的患者流管理和病患信息反馈机制,微信公众平台则可以弥补这一缺陷。作为医院的服务增值工具,微信对于医院的移动推广、改善医患关系和业务拓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微信公众号在医院信息服务领域的应用前景也会越来越广阔。

参 考 文 献

[1]数据来源于腾讯业绩报告http:///zh-cn/ir/reports.shtml

[2]腾讯网.业务体系http:///zh-cn/ps/weixin.shtml

智能医疗趋势报告范文第4篇

当云计算遭遇健康管理,将会描绘出怎样的美妙图景?微软亚洲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朱文武结合其正在领衔开展的微软必益项目,对此进行了前瞻性描述。

他认为,未来人们将普遍基于云计算开展电子健康服务。为此,微软正在重点开展虚拟人体的研究,即通过在现实人体上构建起一个躯感网,从解剖学的角度对人体进行分层解构(如皮肤、肌肉、骨骼、内脏、血管、神经等),并借助相应的传感器技术,将机体不同层面的生理数据,实时传送到“云端”,从而在计算机环境下,生成一个可视化的三维人体健康状况透视图,并借助相应的智能分析系统及在线专家咨询服务等方式,帮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健康管理。实际上,近年来,不时在国内现身的微软Health Vault健康管理解决方案,就是瞄准个人健康管理信息服务的重要软件工具和平台。“微软必益”项目的研究实质,其实是借助云计算环境开展人体生理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加速云计算技术在医疗健康服务领域的落地。

物联网与医疗的交集也很具诱惑力。香港科技大学倪明选教授介绍了他正在中国内地积极推进的医疗物联网实践成果。

他认为,未来智慧的健康管理将无处不在。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借助信息技术和各种医疗终端(E+医疗终端)来实现。“所谓普适计算,就是你什么都不用做,计算机都能帮你做。”倪教授如此解释。他认为,医疗物联网同样也是普适计算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趋势。

倪明选教授列举了多个医疗物联网的应用实例。

其一,远程实时心电监护子系统。该系统实现了动态心电图的实时传送,从而解决了以往患者做动态心电图过程中,经常因故出现数据采集不准确的弊端。同时,系统还建立了完善的心电分析功能。

智能医疗趋势报告范文第5篇

移动医疗代表着未来医疗IT发展的趋势。移动医疗确实能够改变我们的生活,能够改变医护人员的医疗行为和患者的就医行为。在临床的移动医疗方面,平板电脑已经逐渐成为继手持PDA和移动推车之后新的应用终端,并因其整合了前两种方式的优势而大有赶超它们的趋势。移动终端的应用梳理了医疗流程,使床旁医嘱成为服务患者的创新方式。在实现床旁医嘱的过程中,无论是信息系统、终端设备,还是网络环境,都对其应用效果产生着决定性影响。为了深入探讨床旁医嘱如何才能更好地服务临床,本刊邀请了业内知名技术提供商,共同探讨床旁医嘱的挑战与未来。

移动终端来到患者床旁是必然趋势

黄庆春:我想先从一组数据展开我的探讨。目前,智能手机已经达到了人手一台的规模,其销售增长率每年达到了20%,平板电脑的增长也达到两位数。PC设备已经推出了将近三十年,销售量一直在增长。但是从2012年开始,智能化设备的销量却在提升。所以,大部分个人电脑的购买和使用已经转移到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上面去,IT市场依旧在成长,但是已经慢慢地向移动设备进行转换。

目前,美国市场的一些报告以及IDC的报告都显示,在一些发达国家,移动医疗的应用已经达到了非常成熟的地步,超过一半的专业领域都能看到移动医疗的市场及前景。我们预测,在不久的未来它的市场可以超过四亿美元的规模。

英特尔在研究移动医疗的过程中发现,移动医疗必须关注两个重要的点:第一个是它用在哪里,第二个是它为什么而用,也就是移动医疗用在什么样的场景下,用了它以后对这个场景有什么样的影响。我们认为移动医疗的应用场景目前来说主要有四种:一种是从患者的角度考虑,他需要看到自己的检查结果,需要看到各式各样的信息,这是最常用的模式;第二种是创造数据,目前很多医院已经走向无纸化,在就诊流程中,“如何创造新的电子化数据”的答案一定是“流动起来”,在不同的诊疗环节当中利用移动终端采集患者的数据;第三种是数据的共享带来的需要医护人员在任何一个地方都能够参与患者的诊疗,并将自己的数据共享;最后一种也非常重要,通过移动终端,信息不再是只存在电脑里,存在服务器里,而是存在你身边的每一台手机上,也就是说每个医护人员获取信息的方式将更加简单。

在关注到这些应用场景之后,我们继续聚焦在实际应用之上。围绕着“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这一理念,众多医院都在关注如何提高管理能力、优化诊疗流程、让医护人员把更多时间用在照护患者上。仔细思考医院的需求不难发现,移动终端来到患者床边用更快捷、更准确的方式服务患者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移动医疗成为了当前的热点,被业内广泛讨论并探索。

床旁医嘱是移动医疗的最佳方案

董树永:医生推着半人多高的病历车,带着几十份厚重的纸质病历和患者检验检查报告进行查房,通过与病患者交流,手工记录后返回办公室将查房(处置)结果和医嘱等相关信息录入HIS系统――这在七八年前看来是司空见惯的现象。而床旁医嘱这一新模式的出现使医生摆脱了繁琐的查房方式。

在无线网络覆盖的病区内,医生只需随身携带一台可接入无线局域网的移动终端即可在患者床旁下达医嘱。医生在患者床旁点击鼠标,患者所有的病史资料、住院情况、病程记录、用药情况、各种检查结果等均可随时调出来,医生根据查房情况可以更及时地开具医嘱,提高工作效率。中间环节的简化也有助于降低医疗差错。更重要的是床旁医嘱这种新兴的应用模式,把医生更多的时间交还给患者,提升了住院患者的就诊体验感和满意度。

赵颖实:床旁医嘱是医院信息系统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床旁医嘱又分为两部分:医生查看医嘱和护士执行医嘱。其优势在于:第一,方便快捷,医生在床旁,通过移动设备,能快速调阅患者所有就诊信息,包括检查检验、生命体征、护理记录单、电子病历、历史病历等,节省医生查房时间,让医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患者沟通交流,能够更快地调整医嘱内容;第二,执行准确,护士执行医嘱时,先扫描患者腕带,再与相关药品做匹配,确保医嘱准确,避免人工校对的失误率,减少医疗差错;第三,使原有的HIS系统形成一个闭环,护士的执行结果与医生随时互动,医生、护士、患者在移动系统中交流更加畅通。

朱杰:嘉和长期关注临床医生的工作流程和临床数据处理,从电子病历、临床路径开始构建信息化对临床医生日常业务操作的支持。在嘉和看来,移动床旁医嘱是电子病历向医生工作场景的延伸和扩展方式之一。

虽然移动医疗最早是从移动护理终端开始进入医院应用的,然而医生、管理者、甚至患者和患者家属,所有参与医疗过程的人都有可能通过移动终端进入医疗信息化环节。床旁医嘱通过移动技术还原了住院医嘱这传统医疗行为的本质形态,住院医嘱变化来自于医生在床头的查房行为,而非医生在办公室的书写、录入行为。通过移动技术实现床旁医嘱信息化直接加速了病房医嘱审核、摆药、执行流程,处方治疗的时效性大大提高,体现了技术服务于临床的信息化建设初衷。

床旁医嘱如何呈现才完美

朱杰:床旁医嘱关注临床医生在查房场景中的数据快速获取和录入能力,需要系统在数据展示、快捷操作、临床知识库支持方面做出较大调整。

嘉和作为一家在电子病历系统开发上极具优势的厂商,我们认为医嘱数据是广义电子病历数据的重要组成,医嘱流程的临床、财务双重属性使得其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于传统HIS系统和EMR系统的夹缝中,床头移动医嘱的设计仍然需要两个系统的后台数据集成,但是这种新的技术实现形态和面向医疗服务场景设计模块的思路为将来HIS系统与EMR系统的边界划分提出了建设性思路。

董树永:传统医生查房流程复杂,不便于管理且易造成时间浪费,往往使患者错过最佳的用药时间,医院迫切希望通过移动医疗创新模式提高医生查房效率,为病患者及时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其具体需求如下:

1. 让医务人员在院内无线网络覆盖的任何区域都能够快速了解患者的历史病情和最新病情,并可及时将处置结果保存到系统中;

2. 医生在查房过程中,可随时调取患者病史、检验及检查报告等信息,可快速了解患者用药配方的注意事项,通过移动终端将患者的临床数据和医嘱信息及时录入系统,并对医嘱进行核对,然后将用药信息快速传送到药房,以便药房工作人员及时准备药物,缩短患者治疗和检查时间;

3. 面对患者突发异常病情时,医生可以快速查询历史资料,随时调取相关医学案例,借鉴治疗的参考意见,确保患者能够及时获得治疗。

公司自2009年开始专注移动医疗领域的探索和研究,以提升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能力为目标,以无线通信、移动计算和条码识别等先进技术为基础,自主研发出移动医疗整体解决方案。“中兴通医生查房系统”在设计初期,充分考虑到医院的业务需求,通过与医院现有HIS系统的结合,缩短了对患者病情的响应时间,从可用性的角度设计了方便医生使用的系统功能,包括:接换平台、患者信息管理、病历管理、检验管理、检查管理、医嘱管理和生命体征管理等,系统采用C/S架构,可以应用在Win8、Android、iOS、windows mobile等平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公司在刚刚开发完成的应用在平板电脑Win8系统上的软件非常重视用户体验及视觉设计的内容,系统基于可用性基础标准、信息架构、交互流程、视觉设计四个部分进行构建,在医院应用后得到了医生的充分认可。

赵颖实:床旁医嘱系统最关注如何解放医生和护士的手工劳动,减少重复性抄写,提高工作效率,把医生和护士还给患者,为患者提供更加人性的服务。天健的移动医疗系统更加强调集成性和可操作性,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核心仍然是HIS系统,任何新的系统必须与原有系统融为一体。新的医生床旁医嘱系统更加贴近医生工作习惯,比如,医生查房中随时需要记录上级主管对患者医嘱的调整和相关建议,天健的系统上增加了手写便签和录音,未来的录音可以直接作为一条医嘱插入电子病历中。

床旁医嘱的实现需要生态系统的健康

黄庆春:在看到移动医疗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后,英特尔凭借在医疗行业的多年经验,认为移动医疗的市场主要有四个方面并愿意为此做出自己的贡献:第一,我们会给移动医疗提供最新的英特尔架构设备,让他们去体验新架构带来的不同;第二,英特尔会与应用软件开发商进行合作,把他们开发的传统Window桌面架构上的应用迁移到Windows 8或者Android等支持触摸模式更好的平台上;第三,我们希望将好的应用展现出来,总结医院探索过程中产生的经典并将其推广;第四,发挥英特尔的全球化优势,使国内外好的应用模式进行充分交流。

董树永:通过移动医疗创新模式在患者床旁下达医嘱,并非只是引入一台平板电脑这么简单,需要应用软件厂商、移动终端厂商、无线网络厂商及安全管理厂商的通力配合。这些厂商如何发挥自身职能和作用,最大地实现医院预期的价值,需要我们要从医院的角度去思考。

对于医院来说移动医疗的应用需要满足五个方面条件:应用场景的确定、网络平台的构建、应用软件的开发、移动终端的选用及信息安全的管理。医院首先考虑的是无线网络平台的稳定性和覆盖率,这也是移动医疗实现的前提,所以对于无线网络厂商而言,提供稳定可靠的无线网络方案是至关重要的。而对于应用软件厂商来说,需要根据医生查房业务的需求提供功能完备的应用软件,并确保其可与医院原有HIS、EMR等信息系统实现信息融合,这就要求应用软件厂商必须为医院提供定制化开发。移动终端厂商在实现床旁医嘱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没有一款移动终端设备是被所有医院认可的,有些移动终端存在携带和操作不便、无线信号不稳定、操作系统与医院其他设备不一致等问题,导致医院管理上的诸多问题,因此移动终端厂商应该充分发挥其技术优势,为医院提供无线信号稳定、易于管理、重量大小适宜、价格适中的移动终端。随着医院等级保护的深入开展,信息安全问题被医院关注,因此需要信息安全管理厂商提供相应的软硬件确保移动查房系统、移动终端设备以及无线网络使用的安全。

朱杰:床旁医嘱功能的充分发挥需要多个厂商的通力合作,毕竟从应用角度来说大多数大家熟悉的软件并不提供平板支持(比如PACS影像浏览、合理用药支持等等),还比PC环境差很多。另外,相对护理PDA的长期工业化设计和生产背景,目前对医生移动终端的硬件支持还欠缺设计深度。好在客户对医生用的临床终端需求强烈,甚至有客户自己掏钱买设备要求接入应用网络,在这种强大的需求之下一定会有设备厂商提供顺应使用场景的硬件规格设计。

赵颖实:让医护人员随时随地通过移动设备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处理患者相关信息,这应该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解决方案。网络、终端设备、条码、应用软件缺一不可:网络相当于建设公路,是高速路、省道、还是乡村公路?速度决定使用效率;终端设备相当于买什么车,是奥迪、捷达、还是奥拓?性能决定医护人员的体验效果;软件则是发动机,有再好的高速路、性能再好的车,没有相匹配的发动机,都无法运转。

邵华钢:采用最适合的终端设备是医院规划移动医疗时非常核心的一个问题,因为医生怎么样去工作、怎样才能满足他们的工作需求和习惯是移动医疗落地的关键。我们公司和英特尔公司在2012年12月份就已经开过几次研讨会,探讨医院目前需要什么样的终端满足需求。作为系统开发商,我们希望能够在早期介入其中,在软件开发和设计系统解决方案时能具有前瞻性。另一方面,通过下游企业能够对推动和促进上游企业的终端产品起到一定的建议作用。在业务上做到组建化是我们很期待的,尽可能地和客户交流思想、梳理需求,让每个业务逻辑能够更加清晰是系统开发的非常好的环境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