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智慧建筑发展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智慧建筑发展报告范文第1篇
五大方面构建质量安全管理长效机制
2017年,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和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巩固和拓展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成果,围绕“落实主体责任”和“强化政府监管”两个重点,严格监督管理,严格责任落实,严格责任追究,着力构建质量安全管理长效机制,不断提升全国工程质量安全水平。
组织开展质量安全提升行动提高工程质量水平
强化质量责任落实。严格落实参建各方主体和从业人员的质量责任,特别是建设单位的首要责任和勘察、设计、施工单位的主体责任。严格落实质量终身责任制,全面实行五方主体项目负责人质量终身责任承诺、竣工后永久性标牌、质量终身责任信息档案等制度。组织开展全国工程质量监督执法检查,督促质量责任落实。加大质量责任追究力度,对违反有关规定、造成工程质量事故的责任单位和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和信用惩戒。
健全质量监督机制。强化政府监管,加大抽查抽测力度,推行“双随机、一公开”检查方式。强化对涉及公共安全的工程地基基础、主体结构等部位和竣工验收等环节的监督检查。加强监督队伍建设,保障监督工作经费,开展对监督机构人员配置和经费保障情况的督查。鼓励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缓解监督力量不足问题。开展监理单位向政府报告质量监理情况的试点,充分发挥监理单位在质量控制中的作用。
推进质量管理标准化。建立质量管理标准化制度和评价体系,推进质量行为管理标准化和工程实体质量控制标准化,督促各方主体健全质量管控机制。开展标准化示范活动,推行样板引路制度。制定并推广应用简洁、适用、易执行的岗位标准化手册,将质量责任落实到人。
夯实质量监管工作基础。加快修订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办法和检测机构资质等级标准,规范质量检测行为。继续开展住宅工程质量常见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建立长效机制,提升住宅工程质量水平。推进工程质量保险工作,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工程质量的激励和约束作用。
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有效遏制生产安全事故发生
完善制度和责任体系。出台部门规章《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强化安全管理措施,严格落实工程建设各方主体的安全责任。
加大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力度。以建筑起重机械、深基坑、高支模等为重点,深入开展建筑施工安全专项整治,严厉查处安全违法违规行为,严防事故发生。加强建筑施工安全事故通报和查处督办,强化约谈制度,严格事故责任追究。
加强监管能力建设。建立建筑施工安全监督层级考核制度,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监管工作。研究创新建筑施工安全监管模式,提升监管效能。开展部分地区建筑施工安全监管人员培训,提高监管人员素质和能力。
提高监管信息化水平。继续推进覆盖建筑施工企业、施工人员、起重机械、施工项目、施工安全事故、施工安全监管机构及人员等信息“六位一体”的建筑施工安全监管信息系统建设,实现监管信息互联互通。
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出台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指导意见,建立完善建筑安全生产“黑名单”等制度,强化安全信用惩戒,提高安全诚信水平。
促进全行业安全意识提升。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月”等活动,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加大安全宣传教育力度,广泛普及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知识,全面提升建筑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意识。
提升勘察设计水平推动建筑业技术进步
提高建筑设计水平。组织宣贯新时期建筑方针,在相关媒体开设建筑设计专栏,引导建筑设计理念与方向。
加强勘察设计质量监管。开展部分地区勘察设计质量监督执法检查,研究修订工程勘察质量管理办法,研究推进施工图审查制度和标准设计改革工作。
加大推动技术进步力度。出台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17版),加快推动先进、适用新技术推广。继续推动BIM等信息技术应用,引导推进建筑业信息化。编制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等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制定绿色建筑国家建筑标准设计体系,支持重点工程建设。
完善风险防控机制保障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质量安全
构建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落实建设单位和勘察、设计、施工单位等参建各方风险自辨自控、隐患自查自治主体责任,落实主管部门监管责任,严防风险演变、隐患升级导致事故发生。
推进质量安全标准化管理工作。制定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质量安全标准化管理指导意见,制定质量安全现场施工标准化手册。组织标准化现场观摩,推动样板示范活动。
建立施工关键节点风险控制制度。加强对轨道交通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重要部位和关键环节施工安全条件审查工作,强化风险控制。
开展部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检查。针对新开工和事故多发城市开展监督检查,开展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质量安全监管人员培训,提高监督管理水平。
加强工程抗震设防提高地震应急处置能力
加强抗震设防制度建O。组织《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立法调研,深入开展新建工程抗震设防、既有建筑抗震加固和抗震设施建设管理研究,做好相关制度研究和协调工作。
加强抗震设防管理。建立减隔震装置质量检测制度,强化减隔震工程质量管理。完善超限高层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机制,研究公共建筑防灾避难功能建设对策措施。开展减隔震工程和超限高层抗震设防专项检查。
完善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地震应急工作机制。规范各地应急响应报告流程和内容,完善震后房屋建筑安全应急评估管理制度,开展有关技术培训,提高应急响应效率。
加强专家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国家震后房屋建筑安全应急评估专家队、全国市政公用设施抗震专项论证专家库,完善全国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审查委员会工作机制,提升抗震防灾专业咨询能力。
六项工作助力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
2017年建筑节能与科技工作思路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全国科技创新大会要求,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任务分工,根据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部署,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强化责任担当,开拓创新、整合资源、提高效率,重点抓好提升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水平、全面推进装配式建筑、积极推动重大科技创新以及应对气候变化、务实推进智慧城建等工作。
全面推进装配式建筑
制定发展规划。出台《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明确行动目标和工作任务,指导重点推进地区、积极推进地区和鼓励推进地区制定省级发展规划、年度计划和实施方案。建立装配式建筑统计信息系统,加强监督考核,定期通报各省装配式建筑进展情况。
完善技术标准体系。开展装配式建筑技术体系和产品评估推广工作,研究梳理并重点推广成熟先进可靠的技术体系。制定装配式建筑相关技术标准,编制部品部件标准及图集,完善装配式建筑标准规范。
提升装配式建筑产业配套能力。开展装配式建筑设计、部品部件生产、装配施工和全装修专项调研,推动设计、生产、施工、装修等全产业链发展。制定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和产业基地管理办法,创建一批国家级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产业基地和工程项目。编制《木结构建筑发展专项规划》,推动木结构建筑试点示范和钢结构建筑推广工作取得进展。
加强装配式建筑队伍建设。指导各地结合建筑业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具有装配式建筑能力的企业集团。加大装配式建筑技术培训和宣传推广力度,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促进人才队伍建设。推动与装配式建筑相适应的设计、生产、施工、验收和招投标等监管制度创新,合力推进装配式建筑工程总承包和装配式建筑全装修。
提升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水平
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印发《“十三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专项规划》。组织开展建筑节能、绿色建筑与装配式建筑实施情况专项检查。开展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应用、建筑环境全文强制标准研编及严寒、寒冷地区城镇新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修订。推动重点区域城市及建筑门窗等关键部位提高建筑节能标准。推进超低能耗建筑试点。
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落实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要求,对既有居住建筑进行节能改造,并探索以建筑节能改造为重点,适老化改造、建筑功能提升及居住环境整治同步实施的综合改造模式。加强公共建筑能耗动态监测平台建设,加大城市级平台建设力度。推动一批城市制定公共建筑能耗限额标准。推进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重点城市建设,开展公共建筑电力需求侧管理试点。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绿色校园建设指导意见并开展试点。
推广绿色建筑及绿色建材。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绿色信贷支持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实施意见。推动有条件地区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强化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质量管理,研究建立绿色建筑第三方评价机构诚信体系。研究制(修)订绿色建筑施工图审查技术要点及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开展年度绿色建筑创新奖评审。加快推进绿色建材评价工作,编制《绿色建材评价分类目录》和以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为重点的绿色建材评价技术导则。研究制定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应用绿色建材的相关要求和政策措施,提高绿色建材应用比例。
深化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积极利用太阳能、浅层地热能、空气热能等解决建筑取暖需求,推行可再生能源清洁取暖。配合做好“余热暖民”工程。加快中央财政支持的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验收,强化相关政策、标准、技术、产品等方面的示范成果总结。推动农村地区被动式太阳能房建设。
积极推进建设科技创新
实施住房城乡建设“十三五”科技创新专项规划。研究制订《规划》落实方案、工作分工和考核办法,推动部省联动和工作协同。跟踪先进技术发展趋势,加大行业应用的前瞻I生研究。
组织实施重点科研项目。深入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在城镇水污染治理、城乡规划遥感监测与评估、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等方面突破和集成一批标志性科技成果。提炼部门和行业重点领域的科技需求,积极争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立项攻关。
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建立部、省协同推进机制,制订住房城乡建设科技创新平台管理办法。研究制定行业科技创新平台规划,分类组建一批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基地,完善行业专家智库,增强行业科技创新能力。
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部科技计划项目实施的全过程管理。研究编制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十三五”重点推广技术领域,编制与一批重点领域技术公告,推广一批先进适用技术。
积极推进国际科技合作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推进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制定印发《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应对气候变化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确定2030年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推进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组织编制相关技术导则,指导各地开展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督促试点城市完善落实工作方案。推动实施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领域国家适当减缓行动项目,与亚行合作开展气候适应型城市技术与政策研究。
加强低碳生态城市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组织实施好中欧低碳生态城市合作项目、中英繁荣战略基金“绿色低碳小城镇试点项目”和“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政策与技术研究项目”、中德城镇化伙伴关系项目、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六期“可持续城市综合方式项目”中国子项目。继续推进中美、中加、中德、中芬低碳生态城市合作试点工作。
深化建筑能和绿色建筑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推动实施中美“净零能耗建筑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继续组织实施好全球环境基金五期“中国城市建筑节能和可再生能源应用项目”。深化中德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技术合作和中加、中欧现代木结构建筑技术合作。
务实推进智慧城建工作
制定加强大数据应用推动智慧城建发展指导意见。明确智慧城建指导思想、任务、目标和保障措施,提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领域智慧化应用发展方向,统筹推进智慧城建工作。
开展智慧城建评价。按照国家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工作要求,引导支持各地智慧城市试点参加国家新型智慧城市评价工作。从住房城乡建设领域特点和需求出发,编制智慧城建指标体系,促进住房城乡建设领域智慧城市评价工作。
编制住房城乡建设领域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公告。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领域智慧化技术研究,深入开展应用示范,编制住房城乡建设领域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公告,行业信息化发展报告,推广应用一批先进适用技术。
党风廉政建设不放松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强化责任担当,坚定理想信念,严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做合格党员,确保廉政建设工作落实到人、落实到工作每个环节,为建筑节能与科技工作保驾护航。
智慧建筑发展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市建设档案;智慧城市信息系统
1 智慧城市的概念与意义
智慧城市就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智慧城市的理念就是把城市本身看成一个有思维的系统,城市中的市民、建筑、交通、卫生等要素构成了一个个的子系统。这些子系统形成一个普遍联系、相互促进、彼此影响的整体,借助新一代的物联网、云计算、决策分析优化等信息技术,通过感知化、物联化、智能化的方式,可以将城市中的物理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社会基础设施和商业基础设施连接起来,成为新一代的智慧化基础设施,其实质就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在城市不同部门和系统之间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作业,更合理的利用资源、做出最好的城市发展和管理决策、及时预测和应对突发事件和灾害,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和可持续成长。
2 智慧城市信息系统与城市建设档案的关系
城市建设档案是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有关活动中形成并归档的科学技术文件材料。是城市自然面貌和城市建筑物、构筑物、地上和地下管线等各项建设的真实记录。城市建设档案作为建筑物最全面,最能反映建筑物内在构造情况的文字和图纸材料,有着大量的资源内容可以被发掘,利用价值也可谓是巨大的。
如果把智慧城市看作一个有思维的成人,那么城市建筑物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这个人的血肉,城市建设档案就是这血肉里的细胞。
首先,每个建筑物自身就是一个小的智慧系统,城市建设档案中保存了建筑物建成前后及过程中每个细节的信息,这些信息无论对建筑物的开发建设者还是现行使用者,都有着很大的利用价值。其次,建筑物自身的空间位置就是一个最基本的地理信息要素,建筑物作为一切城市活动的场所依托和基站,可以当作各部门和系统间联络的信息起始点。不难看出,城建档案信息可以为智慧城市提供更细致、准确、丰富的数据,而智慧城市信息系统也可以有选择的利用城建档案信息,与智慧城市信息系统中其他要素进行关联,得到城市管理决策中所需要的各种信息。
3 按照利用方式对城市建设档案进行归类
城市建设档案是一种比较系统的技术文件材料,一直以来,建筑行业都是参照《城市建设档案分类大纲》(以下简称:分类大纲)对城市建设档案进行归类。该分类体系主要是依据城市建设档案的专业特点以及城建工作和工程性质等标准来设置类别,将城建档案划分为勘测、规划、设计、科研、管理、环保以及工业建筑、民用建筑工程、市政工程、军事人防工程等18个大类的体系化逻辑分类方案。而智慧城市信息化系统作为一个能够支持城市各方面发展和决策的系统,除了需要包含大量的数据信息外,还需要在处理这些庞大的数据时做到关联合理,逻辑清楚,因为只有在底层数据信息组合得当的前提下,整个智慧城市信息系统的上层功能才能得到更大限度的开发和利用。所以,城市建设档案想要在智慧城市系统中发挥它自身的价值,仅仅按照旧有的分类方式是不够的,我们要重新对城建档案数据进行分解,系统选择,在归类方式上除了要兼顾城建档案自身的专业技术性还要充分考虑到与智慧城市信息系统中其他要素的连结性,从而使城建档案数据可以被利用得层次更深、范围更广。
1997年12月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颁布了国际标准《质量管理―项目管理质量指南(ISO10006)》,将项目管理分为十个过程,分别是战略策划过程,综合性管理过程,与范围有关的过程,与工期有关的过程,与成本有关的过程,与资源有关的过程,与人员有关的过程,与沟通有关的过程,与风险有关的过程,与采购有关的过程。该划分方法从一定程度上概括了绝大部分项目的过程类型,而城市建设档案作为建筑项目档案,属于比较严格意义上的项目管理,适用该指南,所以参考这十个过程对城市建设档案进行如下归类:
1.战略策划类
可提供相关数据的文件包括规划许可证、项目综合属性表、竣工总结文件等。参考已有项目的档案数据内容,为即将筹建的项目做前期参考使用;其他子系统中凡是用到建筑物基本信息数据的,例如建筑高度、占地面积等,都可调用该类数据。
2.进度控制类
可提供相关数据的文件包括开工报告、各分部工程验收记录、开工/复工报审表等。借鉴已有项目的进度控制节点和方法,为在建项目提供参考;利用某项目关于进度的相关数据,协调做好该项目所在区域内的规划建设。
3.成本控制类
可提供相关数据的文件包括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房地产综合开发项目及建设用地中标通知书、建设项目结转通知书等。查询类似项目的建筑规模和投资总额,为筹建或者在建项目提供参考作用。
4.质量控制类
可提供相关数据的文件包括图纸、材料设备报验表、隐蔽工程验收记录施工材料、预制构件出厂合格证及进场试验汇总表等。该类文件对质量问题回溯,对建材提供商的信誉考查都能够提供可靠的凭证依据。
5.资源类
可提供相关数据的文件包括材料设备报验表,隐蔽工程验收记录,设备安装记录表,施工材料、预制构件出厂合格证及进场试验汇总表等。原材料质量追责的时候可以查看该材料的出厂合格证;可以统计大型设备在各类建筑中的使用情况。
6.合同类
可提供相关数据的文件包括工程建设中的各类合同,例如建设工程委托监理合同、电(扶)梯安装合同、材料设备供应商合同等。该类文件可以为违约责任追踪和索赔案件提供准确的信息;为类似项目的参建单位选择和原材料供应商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7.采购类
可提供相关数据的文件包括预制构件出厂合格证及进场试验汇总表,材料设备的检测报告等。可统计出各型号原材料某段时间内在该城市建设项目中的供需情况;查看材料资源的市场价格走向。
8.人员资质类
可提供相关数据的文件包括建设工程设计合同、各类文件上责任人签名等。通过人员信息与项目挂接,能够知道某个人员在某一时期内参与建设的所有项目;通过信息比对,核实人员资质信息的真实性。
9.安全、健康、环境类
可提供相关数据的文件包括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施工组织设计文件、环保措施文件等。该类文件可以为安全监督、环保部门提供相关数据信息,协作整个城市的智慧信息化建设和管理。
4 城市建设档案在智慧城市信息系统中的应用举例
1.城市建设档案数据统计分析成果
统计分析岩土类型变化情况,商品混凝土、钢筋、水泥使用量统计,某区域内新建建筑总数统计,某施工单位在某段时间内承接项目类型和项目数量的统计,某区域内高层建筑的数量统计,某区域内商业建筑的数量统计等。
2.与城市交通数据相关联提供辅助决策功能
城市建设档案与公共交通的关联:从城市建设档案中调用建筑类型和建筑规模的信息,分析出一个区域在指定时间段内的预估出行人数,从城市交通数据中调用公共交通信息,例如公交车在该时间段内路过该区域的频率,通过这两个数据的关联,分析出该时段该区域的公共交通设施配备是否充足,从而合理配备公共交通资源。同时,该分析信息还可以被出租车司机利用,在该时间段内行车范围主要选择在公共交通设施配备不够充足的区域内。
城市建设档案与私人出行的关联:私人出行关心的问题除了路况信息外,还有一个主要信息就是停车位置信息。城建档案数据可以为停车场的规划选址提供帮助,通过筛选城市中可用地块面积、周围商区情况、周围写字间分布数量等相关条件符合规划要求的地块,为最终的选址提供帮助。
智慧建筑发展报告范文第3篇
摘要:基于建设部智慧城市标准研究和全球智慧城市领域标准工作,认为由于智慧城市标准不约而同地关注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城市承载能力的提升,相关标准可以归为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环境、城市经济和社会管理服务4大类。指出与全球研究方法存在明显差别,中国更加关注城市整体建设,将城市看做一个巨型的生态系统;国际组织和机构则从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入手,通过信息化的技术手段,实现城市专项领域更高效的运转。
新型城镇化;智慧城市;标准体系
The smart city standard is generally concerned with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capacity of the city. Relevant standards can be classified as city infrastructure, city environment, city economic and social management services. Different from the global research method, China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ity and considers the city a giant ecosystem.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and agencies realize the city special field more efficient operation through technical means of inform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c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new urbanization; smart city; standard system
中国目前正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1978至2012年,中国城镇化率从17.92%上升至52.57%,城镇人口从1.72亿增长至7.12亿,年均增长1 570万,规模之大、速度之快,远超同期世界城镇发展速度[1]。随着城镇化的迅速推进,城市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形成若干联系紧密、规模较大、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群,其中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以2.8%的国土面积集聚了18%的人口,创造了36%的国内生产总值,吸引了80%的外商直接投资,实现了75%的国际贸易,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和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主要平台。
英国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大约用了100年(1800―1900年城镇化率从26%升至75%),美国大约用了80年(1890―1970年城镇化率从35.1%升至73.6%),日本大约用了40年(1935―1975年城镇化率从32.7%升至75.9%)。中国1996年的城镇化水平为29.04%,15年后的2011年已超过50%,以每年超过1%的速度在增长。中国城镇化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城镇化发展矛盾在短时间内集中暴露等问题:如城镇化区域布局不平衡、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城市管理水平低、城镇用地粗放低效、体制机制制约城镇化健康发展和浮躁极端的城镇建设6大类问题,这些问题亟需解决以促进城镇向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2]。
中国共产党的“十”提出了到2024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指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促进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2012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进一步提出,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一条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住房城乡建设部作为城乡规划和城市管理运行的业务主管部门,具有加强城乡规划管理、推进建筑节能、改善人居生态环境和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职能,一直将探索城镇可持续发展作为部门的重要工作。2012年12月5日,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标志着中国智慧城市试点工作正式开展。截至2013年8月,共有来自全国35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的193个城市、区、镇获得建设部国家智慧城市试点资格。智慧城市建设过程离不开标准规范的引导和指导。建办科【2012】42号文下发了《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该指标体系规定了包括保障体系与基础设施、智慧建设与宜居、智慧管理与服务、智慧产业与经济4项一级指标,11项二级指标,57项三级指标以及相应的技术说明。该指标体系是智慧城市创建工作的重要参考,为后期试点城市综合评估体系奠定了重要基础[3-5]。
与此同时,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中国从事标准化研究的科研院所与机构也在积极开展智慧城市标准化研究工作。国际上的各大标准机构,如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国际电信联盟(ITU)也相继成立智慧城市标准相关的组织,专门从事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
1 建设部试点标准化建设
工作
目前国家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着很多困难,例如,建设目标的不清晰、统筹协调的困局、信息孤岛的难题、标准的缺乏、可持续发展机制的缺失等问题。
要逐一解决这些难题,不但要靠技术手段更要从管理和体制的角度考虑。建立统一的智慧城市建设标准、技术标准、评价标准,以期城市在规划、建设、管理、运行阶段有系统化、体系化的建设依据,并可进行全面、科学验收及评判,提高整个国家的智慧城市建设水平。随着试点工作的启动,建设部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小组已经开始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的研究工作,包括引导指标(SCGI)、技术标准(SCTS)和评价指标(SCEI),其中引导性指标已经发行试行版本;技术标准方面提出了《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架构》,并出版《中国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研究》一书;评价体系已列为建设部下一步智慧城市标准化的工作重点。
1.1 引导性指标
作为引导性指标,《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规定了包括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以及相应的技术说明。引导指标框架图如图1所示。文件明确了智慧城市(区、镇)的建设内容是:智慧地规划和管理城镇,智慧地配置城市资源,优化城市宜居环境,提升城市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最终实现市民幸福感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智慧城市(区、镇)的建设目标是:高起点构架智慧城市(区、镇)的顶层设计,高标准构建智慧型的城市基础设施,高质量推进智慧型的产业发展,高效率推进智慧型的示范应用,高规格建立智慧型的城市发展协调机制。最终的目标是根据十的战略部署,智慧地建设生态城镇、美丽中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该引导指标是智慧城市创建工作的重要参考,是技术标准制订的依据,也是评价标准考核评分的依据,为后期试点城市星级评估奠定重要基础。
1.2 技术标准
2012年7月,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数字城市工程研究中心组织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40多家机构和50多名专家,开展了中国智慧城市技术标准体系研究,即技术标准(SCTS)。
按照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及住房城乡建设部“要充分注重标准化、规范化工作,做到智慧城市规划有指南、共享平台有标准、协同应用开发有依据,实现有序、有质、有量的发展”的要求,综合考虑国家层面做好顶层设计的智慧城市建设需求,课题组对中国先行的智慧城市试点的初步成果进行了分析研究,结合企业参与实际试点的经验,构建了《智慧城市体系架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架构》。
标准体系框架主要从智慧城市建设涉及的总体标准、基础设施、建设与宜居、管理与服务、产业与经济、安全与运维6大类别标准,分5个层次表示,涵盖18个技术领域和包含126个分支的专业标准。
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架构如图2所示。依据《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框架》编纂了标准体系的标准明细表、总体涉及国家、行业、地方标准共3 294个,提出了智慧城市急需研制的标准267个。
该标准体系中的标准为智慧城市(区、镇)各领域已颁布实施的、正在制订的或计划制订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其范围涵盖智慧城市的物联网、互联网、通信、中间件、数据编码、数据交换、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多方面的技术规范要求,也包括智慧城市各子系统和各汇聚节点进行信息交互,实现应用服务的数据格式、通信协议和应用管理描述等方面的规范要求。对跨领域覆盖了多个行业标准的,一般情况下直接采用这些领域已有的国家或行业标准,不再重复制订。
1.3 评价体系
评估体系目前仅提出一个初步的模型,还需要进一步地深入研究、分析、验证,是下一步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的重点。考虑从3个维度思考评估体系的建立。
一是传承。前期建立的引导性指标及关于技术标准的研究,编写《中国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研究》一书积累的经验、集聚的专家团队作为成果传承下去。设计过程中应注意3个问题:一是系统性,二是可控性,三是适宜性,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侧重点。
二是借鉴。借鉴国际上智慧城市的经验,抓住问题的本质和城市发展的规律。国际上提出的“城市科学”的理念符合我们的智慧地推进中国城市建设的理念。维也纳大学提出的“经济、移动、民众、环境、生活、治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六大要素及麻省理工大学提出的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行组成内部逻辑体系,按该体系建立仿真系统,进行预测、干预、修复,这些观点切中了现代城市发展中的要素,符合现代“城市科学”的发展规律,评估体系要借鉴国际上这种更加符合实际的研究成果。
三是创新。传承已有成果,借鉴国际上切合城市发展的核心部分,然后在这个成果上创新,应该扣住三点:一是国家目标,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提出的要“加大治理体系”和“以市场为资源配置决定性因素”,贯彻落实总理在中央经济会议提出的“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八字方针;二是城市面临的问题,要优先解决产业问题、民生问题、环境问题和城市市政问题;三是加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评价程度。
所以,第一要考虑前面成果的传承,第二要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或已取得成果,再加上我们面临的任务,从这3个角度来设计建设部的评估体系的架构[6]。中国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模型如图3所示。
评价指标体系中评价指标体系模型的组织管理和评价指标的定性计算尤其重要。
评价指标体系模型的组织管理包括:将指标的维度数据、指标及其属性、指标之间的逻辑关系、指标的权重等,录入中国智慧城市发展评价指标模型数据库;可根据需要,从多维度的指标体系模型中抽取一套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的定性计算包括:相同行政管理类别城市,在处于不同经济发展区域的指标权重不同;对某些指标,包含有两个主要评价因素,即解决城市的问题和信息技术对其发挥的作用[7]。
2 国际标准化组织智慧
城市相关研究工作
随着全球城市化建设速度的加快,ISO、IEC、ITU这些著名的国际标准组织都先后成立专门的组织,进行智慧城市相关的标准化研究工作。
2.1 ISO/TC268/SC1
ISO/TC268/SC1――国际标准化组织城市可持续发展: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分技术委员会,成立于2012年,秘书处设在日本。分委会近期主要的研究成果为TR37150技术标准报告,报告对当前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相关计量工作进行了回顾,并提出了未来标准的方向,对城市基础设施产品和服务的技术性能计量进行了讨论,这将是第一个智慧城市基础设施领域的国际标准文件。报告中对建设部2012年的《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进行了引用分析,对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智慧城市建设项目进行了初步统计分析。分委会下一步工作重点是ISO/TS37151标准报告,此项工作将全面展开智慧城市的相关国际标准建设[8-9]。
2.2 IEC/SEG on Smart Cities
IEC IEC/SEG on Smart Cities――国际电信联盟智慧城市系统评估组,成立于2013年下半年,主要任务是进行智慧城市体系的研究评估工作。中国是该组织的发起国之一,作为牵头国家,主要负责评价、指标体系调研;术语、已有相关标准梳理;城市战略研究等标准化预研工作。2013年12月智慧城市评估组在德国柏林召开第一次工作会议,界定IEC/SEG on Smart Cities的职责,介绍标准化工作现状,建立任务协作机制,明确智慧城市领域的技术方向等任务。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组织中国相关专家参加了此次会议。2014年2月在柏林召的第二次会议上,建设部代表提出了成立WG2“城市规划与仿真”和WG3“城市设施管理”两个新工作组(WG),最终投票通过。两个工作组将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展开国际标准化工作的研究工作。
2.3 ITU-TFG-SSC
ITU-TFG-SSC――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化组织智慧和可持续城市专题组,一直致力于智慧和可持续城市关键绩效指标(KPI)和计量标准的研究。该组织目前正在准备一份技术报告,内容关于智慧和可持续城市关键绩效指标和计量方法,课题名称为“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任务是收集智慧城市关键绩效指标信息,其中也包括了建设部的智慧城市标准指标相关工作的开展[10]。
3 全球智慧城市标准研究
核心分析
智慧城市标准不约而同地关注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城市承载能力的提升。与此相关的标准主要可以归为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环境、城市经济和社会管理服务四大类。
3.1 城市基础设施
ISO/TR37150认为目前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难以满足快速的城镇化进程,因此,十分有必要将基础设施建设视为平衡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以及促进城市高效运转的重要途径。
通常来讲,信息化、能源、水、交通、垃圾与废弃物等这5类城市基础设施被视为支撑城市运行的核心要素。美国将能源网络的智慧化作为城市发展绿色低碳的有效手段,ISO与美国相关的33项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里,有31项是节能和智慧能源网络项目;欧洲城镇则更加关注智慧交通的建设[11]。
中国正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城镇数量众多,且分别处在城镇化发展的各个阶段,面对的“城市病”多样且集中。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或多或少还在还历史的旧账,难以有效支撑城市高效运行,因此,信息化、能源、水、交通、垃圾与废弃物等城市基础设施也是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
3.2 城市环境
在城市生态环境方面,ISO/DIS37120选定的智慧城市国际标准里,有96%与环境相关。国际组织建立有比较详细的环境绩效标准体系,涵盖降低环境影响、提升环境质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内容。
与国际社会不同,中国的智慧城市与城市环境效果直接相关的标准并不多。在城市环境领域,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将关注点放在城市生产、生活各个领域的信息化、智慧化建设,及产业结构的优化,从而实现城市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转变。
3.3 城市经济
在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领域,其他国家/地区、国际组织智慧城市标准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关注提升城市经济效率、降低成本,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过程中,十分关注人力资源市场的变化,以期实现城市居民的安居乐业。中国则从自身发展特点出发,把经济重点放在产业上,更关注依靠信息化手段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实现城市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3.4 社会管理和服务
在社会管理和服务方面,全球智慧城市标准都重点关注城市公共服务,如城市教育、医疗、安防等。所不同的是,其他国家/地区、国际组织更侧重于城市公共服务的提供,中国则侧重于实现城市精细化管理。
此外,国际组织还十分关注城市居民的娱乐休闲,这一方面中国的智慧城市标准仍是空白。
总体而言,全球在智慧城市标准方面最大的不同点是,中国更加关注城市整体,将城市看作一个巨型的生态系统,从规划、建设、管理、运行全方位制订智慧城市相关标准。其他国家/地区、国际组织则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几个方面入手,通过信息化的技术手段,实现城市专项领域更高效的运转。
因此,中国现有的智慧城市标准里面不单单强调基础设施的智能化,而是从城市整体的角度进行综合性考虑,更多地关注城市公共数据资源共享和城市业务协同效应。本文认为城市公共数据库和公共数据平台是城市的基础设施,是智慧城市的必要条件。
与中国不同,国际组织有关智慧城市标准十分关注社会公平,关注市民的智慧化,将着力点放在消除贫困和城市弱势群体的公共服务上。发展援助委员会(DAC)认为贫困是由多层次及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匮乏而低效的城市基础设施是阻碍“利贫式”增长的最显著因素。在城市基础设施和经济建设方面应向城市弱势群体倾斜。而中国智慧城市建设虽然提出要城乡统筹,促进社会公平,但是目前的智慧城市标准还未能有效地体现这一点[11-15]。
4 结束语
近年来,全球智慧城市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的任务也越来越重。建设部启动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同时组织全球专家、机构开展了智慧城市引导指标(SCGI)、技术标准(SCTS)、评价指标(SCEI)的相关研究。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中国标准化研究机构积极推动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的研究工作,参与国际相关标准化工作。分析全球组织智慧城市标准研究核心发现,智慧城市标准不约而同地关注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城市承载能力的提升,相关的标准可以归纳为: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环境、城市经济和社会管理服务四大类。全球研究方法存在差异,中国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侧重整体考虑,从规划、建设、管理、运行全方位制订智慧城市相关标准,国际组织机构更侧重从城市可持续发展角度入手,以提升城市专项能力为目的。此外,国际组织有关智慧城市标准十分关注社会公平,关注市民的智慧化,将着力点放在消除贫困和城市弱势群体的公共服务上,这一点值得我们重视。
参考文献
[1] 仇保兴. 中国数字城市发展研究报告(2011―2012)[M]. 北京: 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2] 郭理桥. 迈向可持续的未来 [M]. 北京: 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3.
[3] 仇保兴. 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研究报告 [M]. 北京: 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3.
[4] 仇保兴. 智慧地进行城镇建设 积极促进中国城镇可持续发展 [J]. 城市发展研究, 2012,3(10):8-10.
[5] 毛光烈. 智慧城市需“标准化”建设 [J]. 信息化建设, 2012,23(10):11-13.
[6] 郭理桥. 中国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研究 [M]. 北京: 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3.
[7] 李健, 张春梅, 李海花. 智慧城市及其评价指标和评估方法研究 [J]. 电信网技术, 2012,31(1):15-18.
[8] ISO/TR 37150. Smart community infrastructures - Review of existing activities relevant to metrics [S]. 2012.
[9] ISO/DIS 37120.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resilience of communities - Indicators for city services and quality of life [S]. 2012.
[10] ITU-T/FG-SSC.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 (KPIs) and metrics of Smart Sustainable Cities [S]. 2012.
[11] JENS J. A numerical analysis of the evolutionary stability of learning rules [J]. 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 2007,16(5):23-28.
[12] 杜政清. 中国城市现代化国际化的背景问题与发展趋势 [C]//中国城市形象战略与城市文明建设研讨会参阅文集. 1997.
[13] 汪德. 中国、欧洲城市建设与管理的比较与思考 [J]. 新余高专学报, 2005,12(6):8-12.
智慧建筑发展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智慧城市,新型城镇化
十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而智慧城市涉及到信息化、工业化,智慧城市本来就是一个城镇化发展的新阶段,另外,中国的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是密切相关的,因此智慧城市是十报告提出的四化同步的重要体现,可以说智慧城市在中国被赋予了更为现实的意义。
一、智慧城市是新型城镇化建设重要方向和目标
智慧城市是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形成的一种新型信息化的城市形态,是通过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整合信息资源、统筹业务应用系统,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新模式。建设智慧城市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通过积极开展智慧城市建设,能提升城市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促进产业转型发展,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
(一)新型城镇化和智慧城市的关系。新型城镇化和智慧城市都是城市发展的方向,二者相互促进,新型城镇化更将引领智慧城市的方向。“ 新型城镇化将丰富智慧城市的内涵,扩展智慧城市产业、带动智慧城市的落地。
(二)新型城镇化的开启,将是智慧城市发展的重大机遇。新型城镇化的“新”,是指观念更新、体制革新、技术创新和文化复新,是新型工业化、区域城镇化、社会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生态发育过程。“型”指转型,包括产业经济、城市交通、建设用地等方面的转型,环境保护也要从末端治理向“污染防治—清洁生产—生态产业—生态基础设施—生态政区”五同步的生态文明建设转型。新型城镇化,将是中国后续的国家重大战略。新型城镇化将是各级城市管理者的首要任务,将是对城镇化率较低的地区的升级和提高,新型城镇化将是全面考虑城市的经济、产业、生态、智能化、公共服务和可持续发展。智慧城市相关企业若以此为机遇,围绕新型城镇化制定相关解决方案,毫无疑问将打造中国特色的、丰富内涵的智慧城市。
(三)从城镇化战略维度理解智慧城市。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仍然较低(大约为50%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少差距,我国的城镇化还有较大的空间。因此,城镇化被看作是未来扩大内需、维持国民经济继续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动力源泉。由于历史因素,当前的城镇化承载着众多的任务和要求,中央也因此将当前的城镇化称之为“新型城镇化”。 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群要科学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二是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三是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二、建设智慧城市需要具体的考核标准体系。
(一)目标——保障城市健康和谐。智慧城市建设阶段目标是“提升城市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促进产业转型发展”。城是基础设施环境,市是人类活动,城市体现了人与环境、社会的依存关系。智慧城市的核心价值在于民生,在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从政府和市长角度,通过智慧城市建设,促使城市“不得病”、“少得病”以及“快治病”,保障城市健康、和谐发展;从企业角度,如何利用智慧城市的技术手段,提升企业自身的运营效力、降低运营成本、提升竞争力,如何营造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等;从百姓角度,如何让百姓感受到智慧城市带来的“便民”、“利民”、“惠民”。这些都是智慧城市要解决和实现的目标。智慧城市的目标不仅仅要高起点构建顶层设计,也要高标准构建智慧型城市基础设施,高质量地推进智慧型产业发展,高效率地推进智慧型示范及应用,高规格、高水平地建立智慧型城市发展协调机制,智慧地建设生态城镇、美丽中国。
(二)条件——规划、资金保障需具备。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指标包括保障体系与基础设施、智慧建设与宜居、智慧管理与服务和智慧产业与经济4个一级指标。其中,保障体系与基础设施指标还分为保障体系、网络基础设施、公共平台与数据库三类指标,涉及无线网络覆盖、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和信息安全等多项指标。智慧建设与宜居指标分为城市建设管理、城市功能提升两方面,涉及数字化城市管理建筑节能、垃圾分类与处理、供水排水燃气系统等多项内容。智慧产业与经济指标则包括产业规划、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三方面,涉及创新投入、产业要素聚集、传统产业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等内容。
(三)路径——规定、自选、创新动作。智慧城市管理路径为:依据智慧城市试点指标体系,进行规定动作、自选动作和创新动作的建设。规定动作——城镇综合运行平台,标志性成果是城市公共信息平台的建立,实现城市信息的共享交换与业务协同。自选动作——体现出城市管理、功能提升、运行服务等的水平,如饮用水安全监测、城市污水污泥处理、垃圾处理等公用市政管理,建筑节能能耗平台,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管理系统和社区服务系统建设等。创新动作——对城市进行通盘分析,找准城市发展定位,进行城市创新指标和项目建设。
三、加强智慧城市建设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
我国的城镇化建设空间建设不外乎表现为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大都市的城城郊化及其卫星城市建设,二是中小城镇的城市功能和格局建设。然而,比空间扩展更为重要的则是城镇化的内在质量,而城镇化质量的提高只有通过加强智慧城市建设才得以实现。显然,从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互动化、协同化为基本特征出发建设的智慧城市,其发展方向无疑是通过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各层次、各环节的信息化,使城市拥有完善的智慧产业技术体系,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处处彰显睿智管理,营造智能生活新天地和美丽和谐的幸福家园。为此,应该采取以下的措施:
(一)明确智慧城市建设在信息化战略中的作用和定位。当前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不仅受新一代信息技术本身的驱使,更受到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内在需求所迫。为此,必须将智慧城市建设作为新时期我国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具体抓手,不仅要强调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也要同时强调信息化(即智慧城市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的深度融合,并在此基础上加强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规范当前智慧城市建设所出现的混乱局面。
(二)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要求,构建智慧城市总体框架。对于大都市和中小城镇来说,智慧城市建设的内容和重点应该有所不同。对于大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应该注重应用以物联网、云计算、无线宽带、三网融合等为主要内容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解决现代城市病为主要内容,而对于中小城镇来说,与民生相关的公共管理与服务为业务系统发展重点。智慧城市建设应该刷新当前城市信息化发展现状,整合信息资源、统筹业务应用系统,为人们呈现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愿景。
(三)智慧城市建设应该与国内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我国的城镇化正在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成为一个万亿级的巨大内需市场,是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保障。 智慧城市建设将成为融合城镇化、信息化、工业化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作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智慧城市建设应该成为支撑国内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内需市场。但是,从政策层面来看,智慧城市建设尚未与我国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实现有效衔接。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部分,国家已经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制定了比较具体的战略部署。但是,从当前的试点情况来看,各地智慧城市建设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结合还不够紧密。今后,应该从总体上加强智慧城市建设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发展的关联性,从政府采购等等方面给予更有力的政策支持。
(四)建立能够融合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信息化建设综合协调机制。智慧城市建设涉及面非常广泛,包括信息通信产业管理、城市交通、医疗卫生、教育、社区管理服务等诸多领域,而且也与当前的新型城镇化密切相关,因而必须建立一个综合统筹机制去协调推进。但是,目前我国尚未建立一个综合、统一有效的机制去统筹智慧城市建设。
任何一个单一部门所主导的智慧城市建设都会面临诸多缺陷,必须建立一种能够综合协调各方业务内容并实现资源共享的智慧城市建设机制。例如,就目前由住建部所主导的智慧城市建设试点评价指标体系来看,智慧城市试点几乎包含信息化建设的绝大多数内容,然而住建部本身并不具备信息化建设的主管职能,其中的很多业务是难以由其一家部门就可以落实推动得了的。在当前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发挥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的作用,综合新型城镇化建设管理功能,通过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颁布有关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并设立智慧城市建设管理办公室,定期或不定期地就相关问题举行跨部门协调会议,解决项目建设、业务协同与资源共享问题。
(五)建立健全信息网络安全机制和体系。在互联网时代,由于我国根本没有技术和产业主导权,我国的信息网络安全问题几乎是完全暴露在跨国公司特别是美国公司的技术掌控之下,几乎没有安全可言。在以物联网、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的信息网络时代,安全问题更为突出,其潜在威胁也更大。为保障智慧城市的安全稳定运行,有必要从保障国家安全高度规划信息网络安全,整合当前分散的信息安全管理机制,建立高效的信息网络安全保障体系。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省市区将物联网作为区域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指向,有80%以上的城市将物联网列为主导产业,特别是在发展物联网中,突出云计算。云计算是继个人电脑、互联网之后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又一次重大变革。云计算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最大限度地整合城市资源,用最少的资源,通过不断提高“云”的处理能力,满足用户最大的需求,进而减少用户终端的处理负担,最终使用户终端简化成一个单纯的输入输出设备,并能按需享受“云”的强大计算处理能力。当前,全球云计算市场正处于高速增长期。数据中心(IDC)预测,从2009年底到2013年底的四年间,云计算将为全球带来8000亿美元的新业务收入,为中国带来超过11050亿元人民币的新业务收入。
目前中国的主要城市都在加快发展云计算工程,把云计算作为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北京实施“祥云工程”,上海实施“云海计划”,重庆启动“云端计划”,福建实施“云计算工程”等。笔者在广州参观亚运会期间,特别感受到其推进的“天云计划”为建设智慧城市带来的巨大动力。“天云计划”的目标是建设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云计算平台体系,构建国际云计算中心,并以此为基础,形成技术、产品和服务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格局,促进智慧城市快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在城市政务、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同时实施云计算示范试点,通过示范作用,全面推进建设智慧城市。
建设智慧城市需要加快构筑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特别是建立健全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交换的硬件设施。建设智慧城市是以加快推进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为主体的城市管理系统重新再造的过程,只有如此,才能推进实施智慧工程,推进网业发展,推进无线城市建设。无锡作为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在国家物联网产业中占据着重要战略地位。例如无锡积极抢占物联网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初步形成自己的物联网产业发展路径,在标准建设、研发核心技术、推动示范应用上取得突破,成为中国物联网产业的“桥头堡”。城市主管部门引导组建云计算 “国家队”,综合运用政策、规划、标准、资金、项目和行业管理等手段措施,发展物联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应用服务等高技术服务业,全方位、多角度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为全社会提供云计算服务。建设智慧城市需要进一步加强智慧装备性产品的研发与制造,加强软件研发与推广,有了这两个前提条件,才能加快构筑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同时需要全力建设好产业基地,要使企业生产经营实现自动化、集成化、网络化、智能化、协同化,形成现代产业体系,这是建立健全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交换硬件设施的一个关键问题。据此,需要高度重视发展包括各类企业、部门数据处理服务在内的在岸数据处理和离岸数据处理,着力打造包括上、中、下游的云计算产业集群。建设智慧城市需要加快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应用,使城市全域构筑起内外网平台。提升政务网络信息化水平,推进跨部门、跨区市信息采集、交换、管理和应用。加快政府信息资源目录和交换体系建设,探索建立多层次、跨区域、跨部门、跨领域的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机制,推进信息由单一系统共享向多系统共享的转变。特别是要加快构建集成民政、社保、税务、工商管理等公共服务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市和所属区市建立健全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机构,具体负责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交换中心(平台)和相关制度建设。建设面向全国的数据交换中心、互联网数据中心,打造国家级信息资源集散地。
从具体建设来看,我们可以将其内容概括为实施和管理两个层面。从实施来看,就是要确保硬保障和软保障:所谓硬保障就是确保智慧城市建设的网络设施与装备的绝对可靠,建立一种可信可靠连接网络;所谓软保障就是要确保业务系统、基础数据库的绝对安全可靠。
从管理来看,具体包括多种保障机制:首先是建立由全国人大或全国政协主导的国家信息网络安全审查评估机制,定期国家信息网络安全评估报告;其次是建立和完善入侵监测与防范系统,保障信息网络的安全运行;在智慧城市项目建设的政府采购阶段,建立严格的技术产品资质认定和采购备案制度,对参与投标的内资、外资企业明确其安全保障的可信赖等级;建立健全安全监测及应急反应机制,以便协调各政府部门进行监测,阻止和减少外国网络间谍机构对我国公共及企业网络进行网络情报威胁等。
智慧建筑发展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互联网+;数字城管系统;大数据管理;城市绿色化;节能减排
DOI:1013939/jcnkizgsc201613003
一、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背景
从背景来看,在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了,要走集约、绿色、智能、低碳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总理也强调了“互联网+”行动,要把智慧城市建设作为城市建设重要内容。智慧城市是作为解决城市病、促进城市管理、提高城市治理能效的重要手段。
为什么这样确定智慧城市地位呢?新型城镇化是动力,转变传统工业化结构,农业现代化是基础,信息化是协调创新,新型城镇化是机会平台,绿色化是方向。这“五化”实现第一个阶段的目标就是“小康社会”。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到,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到后工业文明,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城镇化作为一种主要的推动力量,给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了巨大的机会。但是,同时也要看到,城市有了非常严重的城市病。比如,交通拥堵、能源紧张、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垃圾围城、噪声污染、用地矛盾、水资源短缺等。这意味着,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还在“青壮年”就患上了“老年病”,需要从中、西医双方面进行统一治疗。所以,用智慧城市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在城市工作中来解决城市病,解决城市的现实问题,破解城市发展难题,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这是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重要背景。
二、智慧城市的定义和内容
可以看到,未来的城镇化需要内涵和质量上的提升。
(一)未来城镇化内涵与质量的转向
从全方面来看,有以下八个转向。一是,由过去的城市优先发展,转向城乡互补发展;二是,从高能耗建设或者高能耗的城镇化转向低能耗、低碳的城镇化;三是,从大城市扩张为主转向生态城和小城镇与大城市互相发展;四是,从盲目克隆国外建筑转向文脉传承;五是,由高环境冲击转向低环境冲击,要走一条低污染的发展道路;六是,由放任式机动化转向集约式机动化;七是,从大型、集中式,以工业文明为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转向小型、分散循环式的基础设施建设;八是,从少数人先富的方式转向社会公平。面临的任务非常严峻。在这样艰巨的过程中间,需要智慧城市来协调各方,共同解决这些问题。
(二)智慧城市的定义与内容
智慧城市的定义内容有很大争议。很多专家提出了“智慧城市”的定义,每一家的定义都不一样。国家五年前颁发的文件中,把智慧城市的定义分为这样三个方面。从城市管理者角度讲,促使城市“不得病”、“少得病”和“快治病”,保障城市健康和谐发展;从企业角度讲,利用智慧城市技术手段,提升企业自身运营效力,降低运营成本、提升竞争力;从百姓角度讲,让民众感受到智慧城市带来的“便民”“利民”和“惠民”,对政府有效监督。从这样三个角度来讲,智慧城市都发挥了各自的效应。
从手段上看,智慧城市通过全面感知、信息共享、智能解题。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行过程中采用信息化、智慧化、人性化等手段推进管理创新。
从内容上看,涵盖城市产业、民生、环境、防灾减灾、行政治理、资本配置等,涉及面很广。
从理念上讲,以智慧系统为“黏合剂”将集约、低碳、绿色、人文等新理念融入城镇化全过程。
从难度上讲,智慧城市建设最大的难点是通过信息共享、系统共生来消除部门“信息孤岛”和利益壁垒。所以我们的信息化经历那么多年以后,每个部门都自己搞一个系统,这种系统就成了各自的信息孤岛,这些孤岛应该通过智慧城市进行整合,形成共享的信息平台。
三、智慧城市建设的路径
智慧城市如何实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发展呢?主要是通过“互联网+”进行推进。
从集约角度讲,提高城市资源的集约利用和城市的运行效率。用智慧城市的理念,智慧税务、智慧能源、智慧垃圾处理、智慧管网等。智能本身是通过城镇化的智慧化与精细化管理,使百姓的生活更加便利,而且百姓更加方便监督各种为民服务的机构。
从绿色的角度讲,智慧城市建设促进资源和能源的循环利用,恢复善待生态环境,通过智慧城市的办法对环境加以保护和建设,实行低冲击发展。
从低碳角度讲,通过降低能源消耗、推广可再生能源,使促进行为节能减排。通过测算,光是能源消耗的可释放,就能达到15%的节能和节水,是绩效最高的节约方式。
(一)推行数字城管系统
推行了10年之久的数字城管系统与智慧城市的关系,数字城管将让城市发展更加可持续,有效解决现代城市多部门服务和协调复杂性的矛盾。数字城管是城市管治的基础工程。数字城管是整个国家治理体系创新的最重要基础部分。同时,数字城管也是社会公平的公共品。
数字城管系统作为一种网格化的物理平台,不仅能将物联网的感知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精确叠加起来,而且又可发挥现场巡视人员实地拍摄检查并反馈分析的能力,是一种不断严禁的“人――机”复合平台。因此,可在已有数字化城管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扩充,作为智慧城市的公共平台。比如,一个井盖掉了,过去一定要等到小孩子掉进去了,有关部门才去追查到底是怎么掉的,这个周期平均13个多月。现在,进行了网格式管理,把所有的井盖都作为城市的部件记录在案,一旦这个井盖破了、掉了,在一个小时之内就会检测到,信息传递到系统,系统立刻就能发现这个井盖是属于哪个部门管辖,并把信息传给相关部门,相关部门立刻补上。再过一个小时,第二次巡视就能发现这个井盖到底有没有盖上,其中时间间隔是多少,把这个结果公之于众。为民服务的质量、行政效率,都可以体现出来。可以演变为互联网,在每个井盖上加一个装置,可以实时知道这个井盖是掉了还是破了,还是完好的。现有的网格式管理,使城市管理更加精细,形成一个智慧城市公共平台,这个公共平台通过采集数据,把原有的一些基础设施和容易发生的事件事先储存起来,进行预案现场化,极大地提高了相关部门对突发性事件和可能出现灾害的反应速度,提升各个部门的效率。
(二)大数据管理的链接
从大数据与数字城管系统来看,通过大数据管理,从人口24小时的分布与交通干线上手机位置的信息,就可以了解到整个城市交通的拥堵情况和发展演变的规律。通过大数据,从相关性角度来了解人口的流动,是原来的抽样调查难以完成的,它从整体上全面地反映整个人口就业在城市空间的流动,可以为人口的布局、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各种各样的城市难题找到解决方案。大数据成为有力的武器和非常好的管理资源。从这扇门打开以后,许多原来传统城市管理难题的解决办法或者治“城市病”的途径都被找到了。
这看似复杂,其实很简单。智慧城市必须是从操作简单的政府与老百姓的投诉反馈机制,延伸到网格化、精细化的管理系统,再通过城市的公共信息平台,把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这三大信息加上去,使得整个城市的智慧管理系统不断升级,不断向前发展。所以说,智慧城市非常昂贵。有许多设备供应商希望基层政府购买他们的设备,建设“智慧城市”。这就相当于病人到医院里看病,医生不给开药,而让病人找药厂,药厂给病人开了一大堆药,抱回去吃,效果很差。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发现很多地方的智慧城市建了没有用,因为它是设备商供应建设起来的,不堪一击。这样就把智慧城市的名声搞坏了,这是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
(三)放大智慧城市的叠加效应
智慧城市有叠加效应,由专题性智慧向综合性智慧提升。比如,功能模块型、数据共享型、虚拟城市型、电子商务型,都是不同的专题,专门针对一种城市病,策划、治疗这个城市病的智慧城市,从治一种病发展到治多种病,最后针对疑难病症进行治疗。向交通拥堵、空气污染发出挑战,这样的智慧城市,可以认为是到了一个高度。一个非常著名的国外大公司,一进来就说“智慧地球”,地球比人类聪明多了,地球聪明起来,智慧城市就建成了。实际上是广告宣传语,为了卖设备,相当于病人到了医院,没看病就抱走了一大堆药,走偏了方向,浪费了钱。
(四)促进城市的绿色化与节能减排
智慧城市必须是围绕着促进城市的绿色化,把节能减排作为智慧城市的一个通用问题。联合国的数据统计,城市最基本的病:75%的能源是城市消耗的,75%的污染是城市排出的,75%的温室气体是城市引起的。如果说地球有病,城市是根源。大自然本身是绿色的,不要去破坏它。乡村也是绿色的,不是灰色的。通过智慧城市建设,把城市转变成绿色,这是长期的概念,这样智慧城市、生态城市,智慧的绿色交通,智慧供水、智慧能源城市,都是围绕着使城市绿色化,运用信息数据,运用“互联网+”。
1城市生态化改造
城市生态化改造,是需要城市建筑密度、人口密度适当提高,保持紧凑,防止出现美国的城市蔓延,绿色建筑达到80%以上,可再生能源占比20%以上,实现生物多样性。中国跟西方发达国家一个非常大的差别就是,西方一个农民消耗的能源比城市的人要多得多。而在中国,一个城市居民消耗的能源是农村的三倍,正好相反。原因在于,我国农村机械化运作水平很低,人多地少。整个城市化的过程,对资源消耗、能源消耗、空气排放、污染压力都非常大,要通过原有程序的生态化、绿色改造等来运营。
2城市交通与绿道建设
从全球的角度来看,交通排放的能耗气体占到整个能耗气体排放的1/3以上。随着汽车进入家庭,中国的交通发展非常快。但是,如果从城市建设的角度出发,硬件和软件相结合,采用交通导向的开发模式,使空间利用和交通紧密地结合起来,利用“智慧交通”改治拥堵的情况,通过城市发展的骨干交通的智慧化,轨道交通与大容量快速公交等,把城市交通的毛细血管,包括绿道、自行车道、人行道打通,使信息化与机动化协调起来,就能解决交通排放的废气,使交通的能耗减少。
3智慧水务建设
通过智慧水务建设来处理排水、污水、安全供水以及防洪防涝,建设智慧海绵城市。城市许多管网运行状况是不能改制的。智慧城市建设能够及时反映管网平时疏通的情况、堵塞的情况,水量大小等情况,确定哪些管网应该启动,哪些管网应该关闭。应该智慧地反映和适应城市的洪水,同时使城市的暴雨能渗到地下,和地下的水接通,使水地成为水库,城市可以像海绵那样吸收水。最近经济工作会议上,总理提出,城市水源的问题,需要城市自行解决,以后大规模的调水要逐渐减少。水是可循环的,智慧城市要促进循环。过去对水资源的利用是做加法,人口和产业,利用加法。现在是乘法,也就是水利用一次,等于水资源增加了一倍,利用两次就增加了两倍,新加坡是水资源再利用的典范。海水淡化每吨5元钱,而污水再生一次是每吨25元钱,非常便宜,比任何长期调水的成本都要低。同时,这种供水的模式非常安全和可靠。所以说,要把海绵城市与智慧城市的建设相互促进。比如说,海绵城市建设中,把传统开发模式形成的洪水高峰大大消减,原有的管网,五年一遇的,变成十五年一遇、二十年一遇的,把综合管廊变成智慧管廊,把海绵城市变成智慧的海绵城市,把城市黑臭河道治理,中水回用,水务协同微循环都带动起来。
4智慧能源城市的建设
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及建筑节能相结合,城市成为可再生能源的城市。
分布式能源和集中式能源有巨大的区别,集中式能源是一个独立的电场,如果这个电场遭到了袭击,整个城市能源就消失了。非物质能源是分散的。比如,屋顶的太阳能、周边的风、生物质发电等多种能源,整合成新能源网,必须通过互联网技术将其协调起来,共同为城市提供一个安全、保障又有弹性的系统。即使系统一两个节点出了问题也非常安全。它是弹性的,同时又是绿色的、可再生的。这就是一种互联网智慧城市的运用模式,称为智慧的能源城市。笔者曾领导一个团队在东北地区50万人口覆盖区域进行尝试,把能装上太阳能的屋顶都装上太阳能,共装了产电20千瓦的太阳能发电装置。如果在全国推广,若10%的屋顶实施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工程,年发电量相当于再造一个三峡电站,应用潜力十分巨大。
5绿色小城镇建设
小城镇建设启动以后,可以推广新能源的应用、三网合一的信息技术,来回溯超市产品质量等,再推行水的小型化、低成本、无害化的饮水安全、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基础设施,这些在大城市里是难以推广的,而在小城镇可以推广,小城镇可以成为新技术的汇集地。
四、结论
智慧城市必须要应对很多问题。比如城市空气,PM25产生,可以说每天都不一样,每个季度、每个月、每一天都是不一样的。源头如此分散、如此多元化的污染源,必须要通过智慧的源头分析、现场的智慧检测、过程的控制,智慧的预警预报和智慧的系统反应,才能有效应对。不能简单地只看看天,再判断能见度多少。如果有效应对,就会使污染下降。
绿色建筑、绿色社区,城市的基础细胞是建筑和社区,如果把这些建筑与社区健康化、绿色化,再加上“互联网+”,能够解决很多问题。比如,每个绿色建筑都安装一个集成的传感器,把二氧化碳的浓度、VOC的浓度、温度、湿度、能源消耗、水的消耗都收集起来,传递于中心管理,横向比较,可以很方便地发现,哪些建筑的病最严重,哪几个细胞首先坏死。据调研发现,水消耗最高的建筑与最低的相差12倍,能源消耗最高的建筑和最低的建筑相差16倍。城市的病是由建筑的病,即细胞的病构成的。通过绿色建筑、绿色社区的智慧化管理,首先能发现所患的病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有许多建筑的病是先天的,管子就接错了。所以,智慧城市是以中医的治理方式综合应答解决“城市病”不这样应答就是假的智慧城市。当然也要关注到,每个城市有自己的一种流行病,治疗方法要根据每个城市的具体情况。
智慧城市类型众多,但是从科学分类来讲,至少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一是城市管理绩效提高型。即社会创新模式、创新机制的激励,大大提高了政府治理城市的成效。
二是节能减排型。城市发展绿色化,不仅仅使当代的城市宜居起来,因为我们城市不宜居主要是污染,主要是不绿色,为下一代留下什么。
三是市民生活便捷型。也就是说,市民生活不方便是因为城市有病,所以智慧城市必须要及时、有效地应对城市病,使老百姓生活得更好。前两种是政府必须事先做好顶层设计和实施规划的,并能为第三种奠定基础。
顶层设计的本质是“城市诊断”、看准“城市病”,再以智慧手段综合调理,从而逐步演进为复合式全功能智慧城市。只有这种智慧城市才是中国需要的,才是符合前文所讲的“五化”的方向,才能使老百姓生活得更好,使城市生活更美好,发挥城市的应有作用。要以最低的成本、最优质的服务使城镇化健康地、绿色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仇保兴应对机遇与挑战――中国城镇化战略研究主要问题与对策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仇保兴笃行借鉴与变革――国内外城市化主要经验教训与中国城市规划变革[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3]仇保兴中国数字城市发展研究报告(2011―2012年度)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4]辜胜阻中国城镇化机遇、问题与路径[J]中国市场,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