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本网心得体会内容页

高效教学心得体会{汇总5篇}

2024-07-14 01:40:01心得体会访问手机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效教学心得体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效教学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在近两天的学习中,使我对高效课堂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我觉得它主要是指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是师生的共同进步,是知识和素养的共同提高。

一、我理解的高效课堂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配合老师的点拨指导,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益发展。教学高效益就其内涵而言,是指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就其外延而言涵盖高效的课前精心预习、课堂教学中实践展示和课后反馈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般来说,高效课堂效益评价主要标准是,学生思维活跃,语言表达正确、流利、有感情,课堂充满激情,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强,目标达成且正确率在90%以上。前提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会不会学,乐不乐学,核心是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

二、从我们教师的角度来说,高效课堂应做好以下三个条件:一是教师能够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课堂的三维教学目标,编制科学合理的导学案。二是教学的过程必须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这种主动参与主要体现在教师能否采取灵活机动的教学策略和评价方式调动和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是教学中适时指导、监控、反馈、激励,以多种方式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使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更高。

高效教学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有很多,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措施:一是培养学习兴趣、二是训练学习方法、三是巩固所学知识。下面我就结合我的具体做法,谈谈我的体会。

一、培养学习兴趣

应该说,大多数学生对于学习化学还是有着直接兴趣的,对化学现象存在着好奇心,对化学实验尤其感兴趣,要充分利用学生学习化学的这种兴趣来组织教学,保持学生旺盛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1、加强化学实验和直观教学

化学实验中,千变万化的现象对学生最有吸引力,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要力求操作规范,现象明显,可见度大。学生实验要人人动手,细心观察,及时分析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魅力,稳定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利用所学化学知识,在家中进行一些简便易行的小实验,来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如发给每位同学半小张淀粉碘化钾试纸,要求学生利用家中一些简单的食品和器具,检验家中所食食盐是否为加碘食盐。图片、录像、多媒体模拟等直观教学手段,对学生理解知识能起相当大的作用,一些实验现象不明显的实验,如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一些化学中的微观世界,如晶体的结构等,更是有着极强的直观示意作用。特别是电脑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可以在机上进行逼真的实验演练,全方位的互动,更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开辟了新的途径……

2、理论联系实际

生活中有许多丰富的化学知识,高中学生对自然界的现象及其变化已有一定了解,结合教学内容,尽量举学生熟悉的化学现象,并用化学知识进行揭示,这能使一些较为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去理解和掌握书本上的知识,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讲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时,跟同学们谈到油条是我国北方的一种早餐食品,民间俗有“一碱、二矾、三钱盐”烹制油条之说,那么其中的“碱、矾、盐”是指什么?烹制油条时发生的化学反应是什么?再如,在学习铵盐的性质时,同学们都能掌握NH4Cl受热分解,然后让大家分析为什么舞台布景、舰艇上的木料等都经常用NH4Cl处理,原来NH4Cl受热分解产生的NH3

HCl都不能燃烧,起到隔绝空气的作用,从而达到防火的目的。再比如,在学习蛋白质的性质时,讲蛋白质遇到盐就会凝固、变硬,向同学们解释为什么烧鱼炖肉时不易过早放盐?这是因为烧鱼炖肉时,蛋白质被拆散,生成氨基酸,味道鲜美可口,而蛋白质过早遇到盐,凝固变硬再溶解和拆散就困难了。这样可激发起学生学习化学的欲望

3、利用研究性学习课或选修课,开展生动有趣的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能活跃学生思维,学有所用,提高学习兴趣。如在高一的研究性学习中,我给全年级的同学上化学兴趣实验——配制消字灵、滴水生火、滴水生烟、蓝瓶子实验等,也适时地开展一些化学用语小竞赛,如百个方程式竞赛,撰写化学小论文等。

4、教学内容要适中

教学内容过深、过难、作业过多,不仅加重学生负担,而且容易降低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要坚持适当难度与可接受性相结合,适当密度与循序渐进相结合的原则。作业切忌大量偏难,学习检查切忌频繁测验、考试。针对学生素质较好的实际情况,高一侧重兴趣的培养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高二侧重能力的培养;高三则侧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千万不能将高三的内容下移至高一、高二,期望一气呵成,结果适得其反,一旦使学生丧失了学习提高的自信心,那我们所作的任何努力都将会事倍功半。

二、训练学习方法

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对高中化学习的特点和方法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学生只有运用科学的方法学习,才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效地发展自己的智能。

1、学会观察和分析

化学实验是研究化学的重要手段,在教学重要引导学生重视化学实验,逐步培养独立观察的习惯。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来说明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学会根据实验结果书写化学方程式,学会用实验探究法来学习化学知识,同时在实验中让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形成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等。例如我在上《钠》一课时,就设计了这样的实验探究法的教学程序:

(1) 提出问题:金属钠有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金属铁在常温下与水不反应,金属钠是否也如此呢?

(2)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①用小刀切一小块金属钠--断面呈银白色很快变暗

②将其投入到盛少量酚酞的水中--"浮、熔、游、鸣、红"

③将生成的气体点燃--淡蓝色火焰

④将金属钠放置于坩埚中加热--生成淡黄色固体

(3)启发学生进行科学抽象:

①钠的物理性质:银白色金属、质软、密度比水小、熔点低等。

②钠的化学性质:a、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

b、能与氧气反应,条件不同产物不同

(4)然后得出结论:由于钠原子半径比铁原子小,所以失电子能力强,金属性强,单质还原性强,比金属铁活泼。

(5) 最后将总结出来的知识加以应用:

①实验室中如何保存金属钠?

②将金属钠投入到硫酸铜溶液中,会置换出铜吗?

2、掌握预习的方法,养成预习的习惯

学生预习与教师备课一样,都是上课的准备,经过预习,学生知道教材内容,知道问题所在能带着问题听课。可是学生都缺乏预习的自觉性,我觉得可以采取强硬措施,上课前用5分钟阅读文,可画出重点,再授新课。这种预习习惯的形成,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知识概括能力。

3、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

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而思维起源于问题。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只有通过思考,才能发现问题,而问题的提出又能促进深入思考。要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去分析理解所观察的现象和教师所讲的材料,揭示事物的联系和差别,找出事物的变化规律。在学生具有一定基础知识后,要训练学生综合运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得出概念的能力,如氧化物、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酸酐等定义之间的区别及联系。

三、巩固所学知识

高中生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思维形式和记忆能力都有待进一步发展,各种学习负担不均,致使学习的知识零乱,巩固率不高,要使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由“会”到“活”并由“活”到“用”,知识的巩固是关键。

1、想方设法帮助学生记忆

学习化学要强调必要的记忆,通过分析概念,发现规律,明白各部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等,都可以巩固对这些知识的记忆。在实际教学中,为帮助学生对一些概念、定理、方程式的记忆,可以编一些顺口溜,如讲盐类水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时,就可以编这样的顺口溜:“不弱不水解,越弱越水解;谁弱写出谁,几价加几水;多元弱酸根,一次加一水;生成酸式根,再加一次水;可逆不沉淀,不画气体飞。“再比如,在记忆乙醛发生银镜反应时的方程式: CH3CHO + 2 [Ag( NH3)2] OH H2O + Ag + NH3+ CH3COONH4,由于生成物多,不好记忆,就可以编这样的顺口溜:“一水、二银、三氨、乙酸铵”,这样的记忆效果会好一些。

2、通过分析发现规律,归纳简化

在学生全面掌握知识的前提下,对知识做出全面的概括、总结、归纳是很有必要的。如在每一堂课后要小结,每一单元学习之后要进行单元归纳总结,特别在高三总复习中,更要重视归纳总结,如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跟强碱反应的物质有哪些类?滴加顺序不同,实验现象不同的有哪些组?同分异构现象有哪些?等,这样就会提高学生的记忆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间接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3、通过反复练习,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高效教学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一)环境匹配的内涵

就现阶段世界范围内环境匹配模式的研究进行分析,环境匹配这一概念是基于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基础加以定义的,通过强调环境背景对人员的组织管理产生的影响,以综合评述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匹配关系。环境匹配这一概念是由西方学者在研究组织管理的过程中提出的,他们认为企业或组织如想在运行过程中发挥出该组织最大潜力,并有效避免组织管理对个人产生压力,应在组织中着重强调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称性,其在组织管理中具体表现为工作要求与个人能力的匹配,组织需求与供应能力的匹配等,在统筹环境与个人之间相称程度的同时,还要结合不同维度下环境与个人之间的特征匹配,通过维度匹配性和人与环境之间的相称性来实现对组织的科学管理。当下环境匹配模式则更加强调个体与环境之间在变化过程中的匹配性,通过在研究变化过程中个体与环境之间的作用方式,得出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匹配关系以及需求关系,由于内涵方向上的环境匹配模式更具多样性和普及性,因此该环境匹配模式在实际应用中得以迅速普及,并且在实际组织管理中取得了理想的成效。在综合性研究方向上的环境匹配模式通过对不同匹配模式进行定量分析并加以融合,使得该匹配模式下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得以更为直观的展现。作为环境匹配模式下最新的研究方向,综合性研究整合了维度与内涵两种形式下的环境匹配模式,使两种匹配模式得以相互渗透,进而有力促进个体与环境之间匹配关系的形成。

(二)环境匹配模式的特点分析

在当下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企业在运营过程中愈加注重提升自身的竞争能力,并通过不断完善内部结构,使其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随着环境模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不断普及,企业更为注重员工与工作环境匹配的科学性,以此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保障企业在科学管理模式下的稳定运营。由于在环境匹配模式中个体与环境之间通过匹配建立起了稳固的效益关系,因此在环境匹配模式下,企业或组织中资源的投资与开发也逐渐成为了环境匹配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环境匹配模式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应用更为灵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环境匹配模式向多元化和实际化方向发展,针对个体与环境之间在不同维度下的匹配关系,环境匹配模式在实际应用中要更要强调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统一性和同质性,在保障组织中统一价值观和目标的基础上,为企业组织的有效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目前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压力状况分析

心理压力作为个体在实践活动中由于某事件影响而出现的紧张状态,在活动的参与过程中能够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而长期的心理压力则会逐步使个体处于一种消极状态,进而在工作和其他事业的开展中产生严重的影响。随着社会发展对教育事业要求的不断提升,社会、学校、家庭对教育者的要求愈加苛刻,教师在工作中所承担的心理压力正在逐渐增加,心理压力的过度增加会使得教师消极情绪持续积累,进而会对其教学效率与质量产生不良的影响。中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力军的重任,完成重任的承载主体当仁不让就是我们的高校教师尤其是中坚力量的中青年教师。然而这一重任光荣而又艰巨。面对当今社会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的影响,社会对高校教育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随着很多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张以及学校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教师的教学、科研、考核等任务也在不断加重,尤其对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提升课堂教育效率,增强青年高校教师的个人能力,做出怎样的科研成绩才能达到相应的职称评定条件等,而且很多高校的青年教师在教育工作负荷逐渐增加的过程中,学校对青年教师的待遇却无法得到及时提升,加之青年教师在物质生活质量、精神生活质量方面的要求普遍提升,如此种种情况的汇聚,明显的焦点表现就是个人能力与实际工作不匹配的问题,使得很多青年教师在学习、工作、生活的过程中常常感觉到极大的压力。这多方面的压力使得青年教师的心理压力进一步增加,身心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许多教师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或表现出明显的抑郁倦怠或表现出明显的浮躁不安,如果不能及时疏导和排解教师的心理压力,久而久之将会对高校的教育教学带来很多显性和隐性的影响。因此针对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压力开展科学合理的排解方式是十分必要的。有调查团队就2012年高校青年教师压力调查数据显示,高校青年教师中存在中等程度的心理压力的教师约占调查总量的近75%,面临严重心理压力的青年教师占到了总数的4.6%,高校青年教师面临心理压力的数据更为直观的体现出了该群体现阶段所面临的主要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法告知我们:任何问题的解决都不能脱离问题本身的内因和外因条件。因此为有效缓解和调节高校青年教师自我的心理压力,高校青年教师应当积极主动调节心态,加强自身对高校教育环境的适应能力,并通过对自身工作时间进行科学调配,保障工作与生活的质量,在放松身心的同时,高效率的完成高校教育工作。高校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教育中的特殊群体,其面临的心理压力问题正逐渐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不同高校也开始采取科学的方式营造多种合理的、人性化的工作环境氛围予以调节和引导,使青年教师能够以快乐的心态面对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以积极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人生。通过科学合理的调整心态并付之实践来达到减轻心理压力的效果。

三、环境匹配模式对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影响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环境匹配模式已逐渐深入到各行业的发展中,个体发展与环境相匹配的思想也在社会的发展中得以普及。在环境匹配模式的发展趋势下,高校教育也开始注重将环境匹配模式应用在教师管理过程中,通过将教师的教学目的和学校的办学目进行有机结合,以提升高校教师群体与学校环境之间的匹配效率,进而保障高校的教学期望,使高校教育能够更为高效的展开。基于这些要求必然会使得多数青年教师存在一定的心理压力。由于环境匹配模式更为强调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协调与匹配,尤其是他们之间的相容性,为进一步促进群体和个体之间的协调与发展,个体必须通过调整自身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式,使其能够与环境的发展相协调,环境条件也应根据个体的实际发展进行调整,通过顺应个体的发展形势,促进个体的进一步完善,进而促使群体目标的实现,因此在高校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创新工作,使自身的教学目的、内容、手段与高校的办学方式、人才的培养目标相结合,以实现自身的教学价值。这样就必然会对青年教师的工作及其发展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必然会让一部分青年教师产生相应的心理压力。故而在环境匹配模式下,高校的办学环境也应针对青年教师的心理压力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避免因课程安排和课堂成果要求等造成教师的心理压力,通过调整办学方式,为青年教师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促进教师课程教学的有效开展。环境匹配模式在高校教学中的开展其实也会是一把双刃剑,它的系统要求对一部分青年教师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但是也应当看到它的另一面,在这一模式的应用中高校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加强了教学环境和教师个体之间的联系,通过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得教学环境能够有效满足青年教师的教学需求,进而推动青年教师出色地愉悦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得青年教师在高校教学环境调整的条件下实现对其心理压力的有效缓解。环境匹配模式下高校对教师资源的调配也是环境匹配模式开展的重要体现,为进一步加强青年教师之间工作的协调互助,高校针对教师资源的分配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通过不同青年教师教学方式相结合,以实现教学方式的互补发展,进而在资源共享的条件下使得青年教师在自身发展方面会大大提升,也会大大缓解青年教师在自我发展方面的心理压力得到有效缓解。环境匹配模式背景下青年教师为有效缓解心理压力,也能够通过调整自身教学方式以适应高校办学模式,在自身教学方式依照高校办学要求改进的前提下,青年教师也能够将教学实践和高校办学环境相结合,以此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及其教师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而有效缓解青年教师在成长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压力。

四、环境匹配模式对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压力缓解的有效方式

(一)加深对环境匹配模式理解,积极改善教学方式

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开展环境匹配模式的目的,是通过加强教师教学和高校办学之间的相容性,使教师的教学能够与高校办学环境形成统一、相称的模式,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深化高校教学,进而有效提升高校的教学质量,保障高校的教学效能。为有效缓解青年教师的心理压力,教师应在加深对学校环境匹配模式的理解,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将环境匹配法应用到实际教学中,从自身角度出发,考虑如何做好课程教育,并以此为基准落实环境匹配模式,增强个人教学水平。

(二)探索环境匹配教学模式与生活的相关性

生活压力作为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压力的主要组成部分,对心理压力的影响时间较长,因此高校在开展环境匹配模式的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强教师教学与生活的相关性,通过将生活因素融入到青年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以拉近环境匹配式教学和青年教师之间的距离,有效缓解青年教师在生活方面的心理压力。环境匹配模式的开展强调个体与环境之间不同维度之间的联系,通过发掘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关联为个体指明发展方向。高校环境匹配模式下青年教师更应着重发掘教学与生活之间的关联之处,通过将生活中的能力与兴趣转化到工作中,以提升自身对高校教学的热情,并将兴趣与热情投入到高校教学中,心理压力也便得到了有效缓解。

(三)环境匹配模式对心理压力缓解的重要作用

心理压力的有效缓解要采取积极的方式加以解决,消极避世的方式只会使问题得到暂时掩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心理压力问题,环境匹配模式的开展则推动了高校青年教师积极心态的建立,通过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以带动青年教师积极心态的建立,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带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使高校教师能够在积极心态的推动下主动适应高校的环境匹配模式,并以积极开放的心态接受高校中的环境匹配模式,并通过科学调整自身心态,以最大限度的调动青年教师的适应能力和个人积极性,以此实现对青年教师心理压力的有效缓解。

(四)环境匹配模式对高校教师教学方式的支持

高效教学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会学;善学;乐学

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体育教师遵循体育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利用各种措施、手段成功地使学生在身体素质、基本技术、技能方面得以提高和获得体育卫生保健知识。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用“心”去对待教学,对待学生,体育课堂的教学效果会更有可看之处。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体育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如,在教学生立定跳远的时候,往往还没有做几组训练,学生感觉好像已经掌握了技巧,感觉到累,不想再重复。我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分组训练,把学生分成5组,每组安排掌握技巧较好的学生为组长,组与组之间比赛、练习。精心的备课将会是有效性教学的前提和保证。

因此,体育课堂的有效性,首先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其次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这还要看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比如同一个内容,同一个班的学生,不同的老师上,所呈现的课堂效果是不一样的。教师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使学生获得良好的生理、心理、社会交往和成功的体验,取得尽可能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它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与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为条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随着时间、环境的迁移,人们对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认识也会有新的诠释。根据多年的体育教学经验,我认为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凸显出教的针对性才能为学生呈现出学的有效性。只有教有针对性,学才有效果,否则教与学就相互脱节了。如果只从学生的学习结果来推断教学的有效性是片面的,也就是说这种直接因果关系是不够科学和严谨的。本人认为,体育教学的有效性主要表现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

蒙台梭利曾经有一句经典的话:“给孩子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让孩子聚精会神地去学习。”这句话的另一层意思即是对教师教学目的和要求的高度概括,也是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师教学层面的基本体现。促进和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通过明确的教学目标、适合学生身体条件和特点的教学内容、科学的教学设计、恰当的教学方法、流畅的语言表达、严格的组织管理和激励性的评价等方面进行体现。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学会是基本目标,教导学生会学则是一个较高的层次。另外,教师还应在强化师德修养、提高工作责任心、精心备课方面下功夫,教师每一节课制订的教学目标必须与本次课相联系,要合理化、科学化、实用化。如,在篮球基本动作练习的时候,老师多做示范,细心观看他们是否动作到位,力求使每个学生感受动作到位的美感,基础打好再组成连贯动作才更漂亮。

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归根结底要通过学生来体现,有效的体育教学能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也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因素。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快乐参与活动,尽情体验运动带来的乐趣,师生一起在活动中体验到体育的快乐,课堂才能焕发生命的活力,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学生学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上,表现在会学、乐学和善学三个方面。“会学”是指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术、体育与健康的原理和知识,懂得体育锻炼的方法和手段,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乐学”是指让学生通过学校体育获得良好的生理、心理、社会交往和成功的体验。“善学”是指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使体育成为他们的兴趣爱好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真正运用“会学”“乐学”“善学”把体育训练课程学好,把在体育课堂上学到的精神发挥到生活中,让中学生不仅要有健康体魄,还要养成对事情认真、不怕困难的精神。

学生是否喜欢体育课,课堂上是否积极参与练习体验,运动技术技能是否得到发展与提高,身体素质是否明显改善等等,这都是评价体育教学有效性的基本要素。通过教师自身素养提升,在课堂改革中做出改变,充分以学生为主体开展体育训练,让课堂40分钟更有效,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技巧动作,理解力学美,更热爱体育。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创设高效体育课堂,还必须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上,让体育课真正给学生带来愉悦的身心、健康的体魄,让学校放心,让家长满意。

参考文献:

高效教学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关键词:英语专业学生;自我效能理论;提高途径

一、英语专业学生学习心理问题分析

第一,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亟待提高。由于中学阶段的学习过多地围绕高考而设计,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培养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对于来自中小城市的学生,尤为如此。有的学生在中学时英语成绩一向不错,但是进入大学以来,自信心却受到了挑战。听说方面的能力欠缺,一下子使他们失去了骄傲的资本。一部分来自偏远地区的学生,受方言等因素的影响,对于

英语听说更是一筹莫展。这样一来,学生的自尊心会严重受挫,焦虑情绪顿生。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便成了教师首要的责任。

第二,专业优势逐渐跌落。随着英语教育的逐渐普及,学习英语并具有一定语言运用能力的人才越来越多。这样,英语专业的毕业生从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供不应求演变成了今天的供过于求。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下,突出自己的专业优势,适应时展的要求,不仅是学生,更应该是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

第三,对专业认识不够,学习动力不足。进入大学,很多英语专业的学生变得迷茫起来。多门课程的开设,使他们觉得大学生活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轻松。同时,专业优势的逐渐跌落,也使他们丧失了专业自豪感,甚至会产生“英语只是一门工具,学英语专业无用”的思想。有的同学从大一开始,就立下目标,要考取其它专业的研究生,以改变自己的专业。这对于其专业的学习都非常不利。

第四,语言学习中,个体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学生来自全国各地,英语学习基础存在较大的差异。总体而言来自发达地区以及大城市的学生,听说能力稍高于来自中小城市及偏远地区的学生。在初级阶段,前者比后者更易进入新的阶段学习,自我效能感也高于后者。再者,男女生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二、关于自我效能理论

自我效能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一种动机理论。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在执行某种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自我效能感的建立对人们的行为和成就有显著的促进作用。Woolfolk也提出,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学生的自我效能是学习动机的重要来源。

在班杜拉看来,自我效能信念主要是通过四种信息源发展而来的:一是掌握性经验。成功的经验能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而失败的经验会降低自我效能感,但是同时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还受到其对成败归因方式的影响。如果将成败都归于外部不可控的因素,这样的成败经验就不会增强甚至还会降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二是替代性经验。人们从观察他人的行为所得到的替代性经验对其自我效能感影响也很大。当一个人看到和自己能力相近的人取得成功时,就会增强其自我效能感,增强了实现同样目标的信心,反之亦然。三是社会劝说。社会的说服、评价和他人的劝说也会影响个体的生理和情绪状态,从而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建立。但缺乏事实基础的劝说和劝告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不大,在直接经验或替代性经验基础上进行的劝说效果会更好。四是情绪反应和生理状态。个体在面临某项行为活动时的身心反应、强烈的情绪通常会妨碍行为的表现而降低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有以下功能:一是影响或决定人们对行为的选择以及对该行为的坚定性、努力程度。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倾向于选择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在困难面前能坚持自己的行为,并做出努力力图战胜困难,自我效能感低的个体则恰恰相反。二是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或情感反应模式,进而影响新行为的习得。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面对新环境时,确信自己能很好的把握环境,因而将注意力集中在困难的解决上。而自我效能低的个体则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在可能的失败上,从而产生焦虑、恐慌等情绪,阻碍其能力的发展。

三、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有效途径

刘晓娟:论英语专业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第一,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自我效能感。

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被称为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不仅能激发教师上课的动机水平,而且也决定了教师对上课的投入程度,从而真正决定教师的实际课堂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教学效能感高的教师自信十足,想搞好课堂教学的动机十分强烈,他们会不断的改进教学策略,尝试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从而能够调动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力。Woolfolk研究发现,教师的教学效能感越强,教师对学生控制定的向越人道,学生的自主性越强,教学效果越显著。因此,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提高是学生自我效能感提高的前提因素。第二,设置恰当的目标与任务,让学生不断体验成功。

自我效能理论认为:个体在某项行为活动开始时的失败,因其不能反映出努力的不足或不利的环境因素,容易使人归结于自己能力不足。因此,在专业学习伊始阶段,教师要设置恰当的目标与任务,并安排相应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尝试,从而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第三,重视榜样的作用,促进学生互励互助。榜样的成功就是个体替代性经验的获得,在这种替代性经验中,学习可以通过对他人的模仿而实现。学习者越是与模仿对象趋同,对其自我效能产生的作用就越强。因此,可以鼓励学生多同本专业高年级同学进行交流,并邀请优秀的高年级学生通过报告、座谈的形式讲述自己英语学习中的心得,分享其成功的经验。笔者发现,每次经验交流会上,平时沉默寡言的学生也会踊跃提问、发言。大多数学生能够在会后做出反思,并在其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较强的学习动力和较足的学习劲头。看到别人能够通过努力成功,自己的自信心也被激发起来,觉得经过努力也一定能够达到目标。

第四,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教师期待效应。社会劝说对于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其中,教师的期待也与学生自我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当教师认为学生有潜能时,就会对其产生良好的期待,这种期待通常会表现在教师的行为态度上。一旦学生感受到了这种期待,自信心和学习动力就会明显增强,同时会产生符合教师期望的努力。这就是教师的期待效应。教师如果对学生充满信心,以积极饱满的教学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就能够带动学生,提高其自我效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