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本网工作报告内容页

半导体发展趋势报告{整理5篇}

2024-07-14 07:23:02工作报告访问手机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半导体发展趋势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半导体发展趋势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硅半导体材料;产业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TN 304.1+2文献标志码: A

0前言

半导体材料是一类具有半导体性能、可用于制作半导体器件和集成电路的电子材料.硅材料是当今产量最大、应用最广的半导体材料,是集成电路产业和光伏产业的基础.硅材料的发展对推动我国相关产业实现技术跨越、增强国际竞争力、保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均起着重要作用.

2012年11月,上海市有色金属学会向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提交了《上海半导体材料产业技术发展研究报告》,该研究报告以硅半导体材料为重点,概述了国内外(国内主要以上海地区为主)半导体材料产业的现状,分析了“十二五”期间乃至今后几年我国半导体材料产业的机遇、存在问题、发展趋势及主要应用领域的市场需求,提出了上海半导体材料产业技术发展的方向、重点和措施.本文就报告中涉及的国内外硅半导体材料产业现状及其技术发展部分作一介绍.

1国内外硅半导体材料产业现状

1.1多晶硅

多晶硅是拉制单晶硅的唯一原料,90%以上的微电子器件是在单晶硅片和硅基材料上制作的,电力电子器件亦基本在硅上制作.在光伏产业中,多晶硅也是制取单晶硅、多晶硅锭和准单晶硅锭的唯一原料,约80%的太阳能电池是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硅被认为是光伏产业的产能材料.

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研发高纯度多晶硅.60年代中期,多晶硅进入工业化生产,成为当时世界上少数生产多晶硅的国家之一.70年代,由于技术落后、生产规模小、成本高、质量低和缺乏竞争力等原因,多晶硅企业纷纷停产.90年代,由于进口多晶硅的冲击,我国多晶硅产业每况愈下,最后只剩下峨嵋半导体厂一家[1-2].

2000年以前,全球大部分多晶硅用于满足半导体产业的需求.随着全球能源紧张问题的日趋严重,极大地推动了德国乃至欧洲太阳能光伏应用市场的发展,多晶硅市场需求随之快速增长,产能迅速扩张.2004年前后,国内外太阳能电池爆炸式增长造成了全球范围的多晶硅紧缺,多晶硅价格暴涨,更是激发了我国多晶硅产业的发展热潮.短短几年间,我国就建成了十几家千吨级甚至万吨级的多晶硅生产企业,其建设速度和技术提升速度之快,堪称世界之最.

上海有色金属第34卷

半导体发展趋势报告范文第2篇

到2024年微投市场将达到32%的年复合增长率

全球微型投影机市场2015至2024年行业报告显示,到2024年微投市场将达到32%的年复合增长率,嵌入式微型投影机正在成为现实,这是电子设备新技术的一个重要平台。嵌入式微型投影机预计将占据主导地位,因为它占用更少的空间,并且有更低的价格,因此对设备的需求不断增长。

手机行业拥有众多的终端用户,并有望推动市场增长。智能手机已经在全球手机市场取得了50%的普及率,微型投影机的集成智能手机将推动全球微型投影机市场的增长。此外,微型投影机在其他设备,如数码摄像机、数码相框、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移动电视、便携式媒体播放器和便携式游戏设备也将推动市场的增长。

2015年TFT LCD营收预计下降3%,滑落至1,158亿美元

市调机构IHS指出,2015年薄膜电晶体液晶显示器(TFT LCD)总体出货量将萎缩,冲击全球平面显示器(FPD)产业收入下降2%。相较于2014年TFT LCD营收的1,314亿美元,2015年TFT LCD出货收入则跌落至1,290亿美元。今年TFT LCD收入紧缩,再加上PC面板价格下降,导致整体FPD产业营收降低。

继去年一波出货量增长后,全球TFT LCD荧幕今年营收预计会下降3%,2014年产值有1,200亿美元,而2015年可能会滑落至1,158亿美元。电浆、阴极射线管(CRT)、液晶显示器(LCD)及电泳显示器(EPD)这些技术早已过时且没有其他新应用,也面临营收降低的窘境,而OLED预计是2015年中唯一出货量有所增长的显示技术。

然而,IHS预计2016年时TFT LCD市场会再有一波涨幅,其营收到2016年时预计会较2015同期上涨1%,将达到1,174亿美元。

2024年物联网安全市场将达到290亿美元

根据新的市场预测,全球物联网市场在未来几年预计将呈现指数级增长,2015年为68.9亿美元,预计到2024年将增长到289亿美元。

研究咨询公司MarketsandMarkets发表的报告显示,从2015到2024年,全球物联网市场的复合年增长率(CAGR)将增加33.2%。在当前情况下,基于市场规模和技术进步,北美有望成为最大的市场。

全球半导体激光器市场有望在2024年超过76.9亿美元

根据透明市场研究公司一份市场报告,全球半导体激光市场有望在2024年前超过76.9亿美元,2014年-2024年的年度复合增长率将达到7.1%。2013年该市场价值48亿美元。

根据该报告,绿光、蓝光和紫光激光器等新兴技术有望随着激光器输出功率和亮度的持续提高,而获得稳定的市场份额。

高功率二极管激光器在半导体激光器市场中将获得最快的增长,在预测周期内的年度复合增长率有望达到8.6%。

2015年AMOLED面板将增长36%,达到118亿美元

市调机构IHS指出,主动式矩阵发光二极体(AMOLED)面板受惠于大尺寸电视、行动和穿戴式设备的强劲需求,出货量可望逆势成长,预估2015年产值将达到118亿美元,较2014年大幅增长36%,被动式有机发光二极体(PMOLED)则预计在2015年会比去年同期上涨22%。

1,500m2 3D弧形屏幕破世界纪录

8月19日上午,珠海长隆海洋王国5D城堡影院3D弧形屏幕获得两项吉尼斯世界纪录――“最大的永久性投影屏”、“最大的3D立体投影”,屏幕180度横向铺开,长88m、高18m,总面积超过1,500m2,是普通四维影院的四倍,由此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

2015年H1 IWB整体趋势上涨

报告指出,在整个2015的上半年中,IWB的整体市场出货量高达33.5万套,同比增长13.2%,销售额达44.1亿元,同比增长12.9%。其中第2季度IWB整体出货量为17.8万台,同比增长5.3%;销售额达21.5亿,同比增长6.5%。不管是上半年还是Q2季度,IWB整体均呈上涨的趋势,这主要得益于国家对信息化教育推进程度的加快。

交互智能平板替影白板趋势愈加明显

在2015Q2季度,交互智能平板的出货量达到90,000万台,同比增长34.0%,市场份额更是高达50.4%,首次超过投影白板,继续保持增长的走势。反观投影白板,Q2季度出货量为88,000万台,虽然比Q1季度的87,000万台有所回升,但同比下降13.6%,仍然无法避免市场萎缩及负增长的现象。这种现象让交互智能平板逐渐替影白板的趋势愈发明显,而这个趋势形成的最大原因就是交互平板自身功能变得多样化。对于2015年上半年而言,交互平板阵营强势的趋势已定,目前份额已达47.8%,同比提升14.1个百分点,预计在下半年交互平板份额将超过投影白板市场份额。

2015年LED显示屏市场发展呈现新趋势

我国的LED显示屏在经历了10多年的高速发展尤其是近几年的投资“井喷”后,行业出现较为严重的结构性过剩现象,即中低档同质化产品过剩。而市场需求的疲软和行业产能过剩使得LED显示屏行业的发展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总的来说,LED显示屏市场的产品价格继续探底,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将陷入持久的价格战;技术投入增加,新品不断推出,技术附加值成为产品的主要竞争力;厂家优胜劣汰,出现“大鱼”吃“小鱼”的现象;经销商与厂家联系紧密,携手共进。

日造出延迟仅有三毫秒的高速投影机

日前,一个由日本东京大学和东京电子器件公司的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制造出了一种速度可达每秒1,000帧、延迟只有3毫秒(0.003秒)的高速投影机。该投影机被命名为DynaFlash,实际上是一个新型投影映射系统,能跟踪物体的高速运动。其最突出的特点是高帧速率和低延迟。它能够根据物体的位置对投射在其上的影像进行实时快速调整,滞后只有3毫秒。

这种高帧速率的性能是通过一种名为数字微镜头(DMD)的设备实现的。此外,整套系统还包括一组高亮度LED和一个特殊的数字光学处理器(DLP)。与普通的投影机不同,DynaFlash不仅仅投射光线,而且会对物体表面进行测量,获取表面突起的高度、角度等信息。投影仪中的数字光学处理器会根据这些数据,对投射的图像进行实时修正,这一切都会在3毫秒内完成。

半导体发展趋势报告范文第3篇

网络广告有哪些取胜的杀手锏?未来又将朝哪个方向发展?视频广告能否超越电视广告?两大知名咨询机构的分析师和“分享传媒”CEO陈礼煊为你详细解读――

网络广告全球凯旋图

最近几年来,网络广告已经在不少国家超过了报纸广告,甚至是电视广告。

最先被攻克的是英国。早在2006年,根据全球媒介采购集团“群邑”公司(GroupM)的调研报告,英国互联网广告瓜分了当年度全英广告市场122亿英镑的13.3%份额,首次超过全国性报纸广告。

随后,2009年,日本网络广告额达7069亿日元,一举超过报纸广告。这一年,全日本的广告总额比上年减少11.5%,电视广告减少了10.2%,报纸广告锐减18.6%,只有网络广告不降反升。

在美国,这一颠覆是在2010年完成的,当年度全美在线广告为258亿美元,报纸广告为228亿美元。同一年,相同的赶超戏码还在加拿大上演。

范围还在不断扩大。2011年度,俄罗斯的互联网广告额为418亿卢布,高出报纸10亿卢布,算是勉强胜出了。不过,互联网广告的增长率达56%,而报纸增长率仅6%。同年,中国网络广告总规模达到511.9亿元,而报纸广告仅为453.6亿元。

不仅如此,网络广告也大有超越电视广告的趋势。早在2008年,瑞典的互联网广告额就首次超过了电视广告。

传统广告的颠覆者来了,并且步步逼近、攻无不克。

它是网络广告。

网络广告发源于美国,1994年10月27日,美国著名的Hotwired杂志在其网络版上首次推出了网络广告。两年半后,1997年3月,中国第一个网络广告诞生。

最初,网络广告被视为狗皮膏药且饱受诟病;之后,网络广告又被“升格”为传统广告的“补充”;但凭着先天优势,它终于受到了应有的重视,市场份额也一再攀升。

根据艾瑞咨询最新的2011年度中国互联网广告核心数据,2011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达到511.9亿元,比报纸广告高出58.3亿。

这并非网络广告的首次胜利。

最近三四年来,网络广告不再是虚张声势的“预言”,而是真真切切以惊人速度颠覆了广告业格局,并先后在英国、日本、美国等多个国家超越了报纸广告。

不仅如此,网络广告也大有超越电视广告的趋势,早在2008年,瑞典就成为互联网广告额首次超过电视广告的国家。

也就是说,网络广告并非形单影只,而是群狼战术,除了与电视争食的视频广告,还有精准为王的移动互联网广告;甩开平媒广告算不了什么,超越电视广告才是终极使命。

不是传统广告的最坏时代

也不是网络广告的最好时代

“网络广告超过报纸广告是大势所趋”,艾瑞咨询分析师刘大龙表示,“在日本,2009年就超过了,美国是2010年。发达国家的情况大抵如此。在发展中国家,比如中国和印度,这一进程就要晚些。”

至于网络广告超越电视广告,在他看来,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可能几年就能赶上”。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传统广告业就没有生存空间,相反,刘大龙认为,“还有一定的增长。”其原因在于,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媒体不像欧美国家那样成熟,还有一定的市场空间。

同样认可传统媒体广告业的发展,易观国际分析师董旭给出了另外一个理由。她说,不同媒体的受众群体不一样,覆盖范围也不一样,对于成熟的广告主而言,广告投放也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因而,“对不同的媒体都会有需求,这样更便于整合,发挥协同效应。”而且,传统媒体也会在网络方面进行布局,开展数字阅读、网络电视等业务,行业之间也会有一些合作,以期抵御网络的冲击。

殊途同归,分享传媒CEO陈礼煊则从媒体的生命力来考察这个问题:“一种媒体既然产生了,基本是不太容易消失的,它们会在科技和社会结构的改变中找到新的出路。”他认为在严峻的挑战下,传统媒体将充分发挥其内容和文化的深度优势,“网络化也将呈现更加多元和加速的态势”。

的确,很多报纸媒体都建设了自己的网站,提供相应的新闻资讯服务,也做得很不错。但问题在于,“受众对他们的理解还是比较固定的,有先入为主的印象。同时,就企业投放广告而言,更关注媒体的品牌价值是否能够与之匹配。”刘大龙担心广告主不买传统媒体网站的账。

另一方面,董旭注意到“限娱令”、“限广令”等法令的出台,会让视频网站瓜分部分电视媒体的广告,缩小两者的差距。

何况,根据市场研究公司Strategy Analytics的数字媒体主管艾德巴顿的说法:“伦敦奥运会、美国总统大选和欧洲足球冠军杯等为主的全球性事件,以及日本继续从地震灾难的影响中恢复过来,都为2012年全球广告描绘了一幅光明的前景……”

这的确是所有媒体的好事,不过,最大的受益者除了电视,似乎就只能是互联网,“在新兴市场强劲增长、社交网络增加开支和在线视频广告的继续发展的推动下,在线广告支出将继续保持强劲增长。”

那是不是意味着超越电视媒体的时刻就要到来?董旭在计算器上比划了一会儿:“可能是一场持久战。”

关键字搜索目前是领头羊

覆盖率之上的精准才是方向

在广告大师奥格威看来,制造商用在打折促销上的钱两倍于他们做广告的费用,而且,“靠打折促销建立不起无法摧毁的形象。”

不过,即便是做广告,也存在不够精准的局限性,尽管奥格威警告他的同行“我们做广告是为了销售产品,否则就不是做广告”,但还是有很多人抱有约翰?华纳梅克式的不满:“我所花的一半的广告开支是浪费掉的。问题在于,我不知道是哪一半。”

但这一问题似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突破而不复存在。那些掌握顶尖技术和优势平台的巨头们正赚得盆满钵满。百度2011年度的广告超过140亿元,关键字广告是其制胜法宝。淘宝得益于电子商务热潮,80多亿元的广告营收中有超过70%的属于直通车广告。

“尽管关键字价格一再上涨,但其效果的确是其他营销方式所不能比的”,董旭将关键字广告归为“刚性需求”,她认为广告主从中看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非传统展示广告所可比拟。基于宏观环境的利好、网民数量的快速增长,以及搜索引擎厂商的精密布局,搜索引擎的营销价值也会相应提升,因而关键字广告的投放量还会增加。最关键的是,新的定位技术让网络广告风光体面地占领了消费者市场,而不必像以前的广告那样大声吆喝,“比如你买了一本姚晨的书,那么卖书的网站会通过种种技术手段向你推荐类似的书。或者,姚晨买了一本什么样的书,社交化媒体或网站也会向你推荐,激发你的潜在需求。”

刘大龙的观点是,搜索引擎广告还处于发展阶段,市场远未饱和。不过,未来网络广告的发展方向,并不是对某个点击行为的孤立分析,“还要去匹配网民的人口属性以及其他的浏览行为记录。比如你搜了汽车,你买不买他并不知道,但根据你大量浏览行为的数据来分析,就可以判断出你是无意中的点击,还是真的有购买意愿。这样广告主投放广告就更有方向了。”

有趣的是,大家都认为广告主并不会一味地追求精准。精准的前提是有足够的覆盖率,否则通过技术手段也无法实现精准,而所谓的精准,显然,必须要有大量的用户数据作为支撑。

如此看来,将来投放网络广告,不能把鸡蛋都放在关键字的篮子中。

移动互联网广告势头迅猛

视频广告效果直接略胜一筹

在网络广告中,最引人注目的还有两种重要形式:移动互联网广告、视频广告。

严格来说,移动互联网只是整体互联网的一个延伸,未来会向物联网方向发展,移动互联网广告也是如此。用董旭的话说,“它是网络广告的一个延伸,强调与传统互联网的协同效应。”董旭认为,国内三大互联网平台掌握的资源足够多,流量足够大,有着独特的优势,因而协同效应也是其他厂商比不了的,在将来的移动互联广告领域,显然会占据足够大的份额。

长城会创始人宋炜早前曾经表示,广告主对于移动广告的认知度还不够,好在广告投放的成本还比较低。的确,在2011年度整个网络广告中,移动广告的市场份额仅为4.5%。但不容忽视的是,它的发展势头犹如当初网络广告崛起于传统广告。按照艾瑞的预计,移动网络广告占网络广告的比重,今年将达到7.5%。

这种惊人的增速已经和欧美发达国家没什么两样了。据市场研究机构eMarketer预测,今年全美移动广告支出规模将达到26.1亿美元,比2011年增长80%。

与移动广告相比,独立视频广告的增长可谓等量齐观并略胜一筹,在网络广告中的占比从2008年的4.7%上升至7.1%。如果再算上门户网站的视频网站,份额显然更大。

董旭认为:“视频广告是新媒体广告形式中最能让广告主看到直接效果的一种,尤其是汽车、快消品,会在视频广告方面做尝试。”

有感于此,刘大龙乐观地认为,优酷、土豆等独立视频网站的广告量今年要翻一番,日子要好过些。

毫无疑问,作为中国首家全媒体视频广告网络“分享传媒”的掌门人,陈礼煊对视频广告有着独特的理解。

他对网络导报记者表示:“关键字和品牌图文广告都曾经引领了互联网广告的爆发式增长,但那些都已经成为过去,视频广告将成为整个互联网广告的增长高地。”

似乎是为了印证此话的正确性,3月3日,乐视网公告称,361°将在未来4年向其投放1亿元广告。之前,这样的大单几乎都纳入了传统电视媒体的囊中。

这一切似乎都在表明,网络广告尽管前景不可限量,但目前,它所处的还仅仅是发展中的“较好”时代,而远非“最好”。

视频广告将占领高地

――专访分享传媒CEO陈礼煊

分享传媒成立于2010年6月,是中国首家全媒体视频广告网络。分享传媒率先整合了跨越互联网、电视与移动媒体三大产业的优质资源,利用领先的专业广告投放系统为广告客户提供高效的互联网广告整合服务,做到海量覆盖、精准投放、专业服务。陈礼煊为该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EO。

网络导报:各方数据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互联网广告首次高出传统媒体广告,而且互联网广告增幅居首。对传统媒体来说,“最坏的时代”似乎已经来临。

陈礼煊:对于中国互联网广告增速高出传统媒体,我一点都不感到意外。并且,这将是未来广告行业发展的趋势,互联网广告与传统媒体广告的增幅差距会越来越大。

一两年前,大家可能还认为互联网广告只是一定程度上补充着传统广告,但经过2011年,我们非常坚定地相信互联网已经开始蚕食传统媒体的广告份额。这对传统媒体而言,的确是一个不太乐观的消息。

网络导报:在这种大环境下,传统媒体的广告业还能有何作为?大家说得最多的就是所谓与“新媒体”的融合。

陈礼煊:目前来看,传统媒体的优势在于其内容和文化的深度,而网络媒体的优势则在于其信息传递的即时与便利。这两种特点都是当代社会所需求的,融合是必然趋势。因此新兴媒体在快速发展之后,必将与传统媒体形成一种良性平衡,而传统平面媒体的网络化,也将呈现更加多元和加速的态势。

网络导报:是否可以说,传统广告追求的是覆盖率,而互联网广告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广告讲究的是“精准”与“互动”?

陈礼煊:实际上,从广告主的角度来看,不论是传统广告还是互联网广告,都在追求精准。

传统杂志广告就是一个比较好的例子。杂志的读者是非常特定的人群,他们或具有相同的兴趣爱好,或具有共同的价值理念,广告主通过在某本杂志做广告就能精准覆盖到这类具有相似特点的人群。

但显然传统广告的诉求方式更加被动,其诉求对象也并不容易清楚区分,为了尽可能地抓住目标受众,广告主不得不借助覆盖率来衡量广告的效率。

而互联网广告的受众天生具有可追踪、可衡量的特点,利用技术和数据就能将电脑跟前的消费者属性精确定义。同时互联网的互动性和即时性也令广告(创意、形式、效果)充满了可能性。不论是互动体验还是即时传播,最终还是为了触达目标消费者,目标仍旧落脚到“精准”上。

网络导报:在与广告主的交流中,是否发现他们在广告投放方面的显著变化?

陈礼煊:去年的数据已经显示,对于各类媒体都普遍重视的品牌客户,其广告从传统媒体转移到网络媒体的比例大幅增长,而且,许多品牌客户在传统广告上的预算增加并没有为他们带来期望的回报。相信他们在网络广告上的花费比例会继续高速增长,预计3年内可以增加一倍以上。

网络导报:网络广告如此迅猛,是市场发展之必然,还是也和广告主的非理性有关?

陈礼煊:网络广告的爆发式增长确实在意料之中,我并不认为这与所谓的广告主的非理性有关,相反还是市场的一种理性回归。因为伴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广告已经具有了5亿覆盖基数,并且相对于传统广告而言,网络广告更加精准,广告形式更加灵活,广告效果更加及时、性价比更加优越。

面对连年猛涨的电视广告价格和不断下降的受众质量,广告主――尤其是以年轻消费群为目标的广告主――当然更加愿意加大互联网广告的投入。这是一个必然趋势。

网络导报:你认为在与电视媒体的竞争中,视频网站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吗?应该在哪些方面改进?

陈礼煊:相对于传统电视媒体的发展,视频网站的发展显然是一段浓缩史。电视花了十几年才实现了制播分离,而网络视频却诞生于视频分享的草根文化。

经过几年的培育与发展,视频网站终于认识到内容之于媒体的重要性,现在大部分的视频网站也都有自己制作优质视频内容的实力。但视频网站的精力主要还是只集中在短视频的制作上,为了吸引更高更稳定的流量,最有效的方式当然是购买优质的影视剧资源。因此,版权成为了整个行业的必争之地。

但视频网站的发展,只找到了一半的方向――内容。在版权之战下,视频网站的内容呈现出同质化趋势,内容同质必然导致用户同质,很难在网民中形成稳定的网站品牌忠诚度。根据艾瑞数据,分享传媒的PKG视频媒体包与优酷的月度用户重合度就达到80%左右。因此,视频网站发展的另外一半方向是内容的差异化。

网络导报:在互联网广告中,其广告结构呈现什么样的特点?关键字、品牌图文、视频广告的格局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半导体发展趋势报告范文第4篇

摘要:本文通过对大量的有关网络受众的调查数据的研究,得出了以下的规律性结论,网络受众呈现大众化( “平民”化)趋势;网络受众上网的主要目的是获取信息,常用工具是电子邮件和搜索引擎;网络受众对网络广告的认可程度在不断提高,开展电子商务的时机日趋成熟;网络受众对黄色信息存在猎奇心理;网络受众浏览的网站日趋集中,网络受众的注意力呈现“马太效应”。

Keywords:Internet communication, Internet audience, quantitative analysis

Abstract: The anthor deduces rules about Internet audience by analyzing a lot of data about Internet audience. Internet audience becoming popular, acquiring information is their main purpose, email and search engine is their favourite, Internet advertisement becomes more and more acceptable, they seek novelty for yellow information, the attention of Internet audience focuses on few webstation.

在传播学的受众研究中,定量研究方法起到了重要作用,传播学史中著名的有关受众的理论基本上是建立在对大量一手数据的定量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之上。在网络媒体日益兴盛的今天,对网络受众进行定量研究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

依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中国Internet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以及在互联网上获得的其他调查数据,笔者对中国的网络受众的进行了定量研究,发现中国网络受众以下的几大特征和趋势。

一.网络受众的大众化( “平民”化)趋势互联网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贵族”的“专利”。这里所说的“贵族”是指受教育程度和经济收入较高的年轻的单身男性“贵族”,这从历次的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的《中国Internet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就可以得出结论。一般的研究也认为,网络受众即“网民”群体的特征为:信息需求大、年龄小、教育程度高、收入多、以男性和白领为主。

但是,通过对大量的历次数据及国内外数据的对比研究,我们发现,网络受众已经开始呈现出大众化趋势(或称为“平民”化趋势)。

1. 网络受众数量呈指数增长

CNNIC第一次公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是在1997年,截止到1997年10月31日,中国互联网用户人数是62万,此后每年统计和公布两次。1998年上半年,中国互联网用户达到117.5万,这一年的12月31日就达到210万,几乎翻一番;1999年6月底400万,1999年12月底890万,每半年翻一番的趋势形成;进入2000年,伴随全球互联网发展的高潮,中国上网用户人数继续迅猛增长,截止到6月31日达到1690万人,相比上一年同期翻两番有余。但是,2000年下半年就显示出增长趋缓的迹象,比上半年只增长了560万人。到2001年6月30日,我国互联网用户人数达到2650万,比2001年1月的2250万增长了400万人。

目前中国网民的人数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美国有一亿多网民,中国有2500万网民。中国网络人口2001年底将达3500万,比2000年底止2250万人成长56%。

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中国互联网用户将在2001年底突破或接近3000万,2002年底至少突破3500万。

以下是笔者在MICROSOFT OFFICE EXCEL下对中国网民增长数据的处理结果:

中国网民呈指数增长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同时上网费用的下降:中国的电信事业的迅速发展,电信基础设施得以大幅改善,同时电子及通信产品制造业已经成为中国第一支柱工业,为上网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中国教育事业在发展,使得计算机网络知识和技能在迅速普及。

然而,中国网民的绝对数量在高速增长的同时,相对数量(网民占人口的比例)与发达国家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据信息研究机构JUPITERMMXI日前公布的统计数字报道,挪威的全国人口中每个月都上网的人数比例已达到63%,丹麦上网人数比例达36%,美国上网率超过50%,瑞典29%,英国25%,德国18%,法国14%,意大利13%,西班牙9%。整体而言,2000年全球约有4亿人每天在使用互联网,预料到2005年将超过10亿人。华盛顿的Strategis公司经过调查,在美国,互联网用户人数已达到一亿,现在美国有半数的成人在使用互联网。据日本2001年06月30日发表的《2001年因特网白皮书》提供的统计,截止2001年2月底,日本共有网民3263.6万人,比去年增加1937.9万人。白皮书预测,到今年年底,日本网民人数将增加到3628万。

按照传播学界的共识,当一种媒介的使用者人数超过总体的20%亦即 1/5以上,它就跨越了“普及”的门槛。以美国为例,为达到这一标准,广播用了38年,电视用了13年,而网络只用了5年。根据传播学中的“扩散S曲线理论”,当一种新产品或服务在其潜在市场中占据10~25%份额之际,扩散率就将急剧上升。

此外,手机正在成为媒体工具,促使网民数量的飞速增长。短短几年,在中国,手机的使用不仅已经大普及,而且手机的功能也大扩充,它已由最初单一的双向语音通信工具,变成媒体信息的接收端和个人信息的发送端。据日本2001年06月30日发表的《2001年因特网白皮书》提供的统计,在日本的3000多万网民中,就有652.5万人是利用手机同因特网联网的。使用手机联网的家庭已经超过利用电脑联网的家庭。随着手机技术的发展和手机功能的增强及扩大,手机新品不断推出,将使其媒体工具的特性越来越彰显,它不仅是人们随时随地获取信息的工具,而且是新闻记者及时快速传递新闻信息的利器。由于中国移动用户已经居世界第一,能够上网手机的大量使用,将极大地促使中国网络的普及。

在中国的经济领域,有所谓的“2000万现象”:彩电、冰箱、空调等均在用户数量达到2000万以后迅速走向大众化,中国手机的普及更加印证了“2000万用户往往会带来雪崩效应”的观点。中国网络自突破2000万用户后开始向低收入、女网民倾斜,也印证了这一趋势,但是,从去年开始的全球新经济不景气反映到中国网络发展上,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这一进程,使网络的大众化没能像手机、彩电那样直接带来用户数量的猛增。

2.网络受众的性别比例趋向平衡

尽管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数据显示,在网民中,男性远多于女性。但是,我们通过历次数据的对比及海外的数据分析,发现,网络受众的性别比例趋向平衡。

1997年10月CNNIC调查结果显示,用户中,男性占87.7%,女性占12.3%。但随后的调查显示性别比例逐步趋向平衡,到2001年7月CNNIC调查结果显示,男性占61.3%,女性占38.7%。女性网民增长速度明显快于男性,大有后来居上之势。

来自香港的著名互联网统计机构iamasia公布的一份资料显示,目前大中华区经常使用互联网人数达2400万人,其中女性超过了1000万人。在发达国家,女性网民的数量已经与男性网民持平或超过了后者。据日本2001年06月30日发表的《2001年因特网白皮书》提供的统计,在日本网民中,男性和女性分别占61.2%和38.8%。美国Nielsen//NetRatings公司2001年6月16日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称,美国互联网用户当中的女性人数最近日益增加。调查显示上个月女性已占美国网民人数中的51.7%;加拿大的女性互联网用户也超过了互联网用户的半数。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中国香港、新加坡和中国台湾地区的女性网民比例分别为48%、46%、45%、44%、42%、41%。

3.网络受众的年龄分布趋于平衡在网络发展的初期,网民的年龄集中在20—35岁之间。但是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受众的年龄分布正在趋于平衡。尤其是,2000年7月以来统计表明,18岁到24岁,25岁到30岁这两个年龄段的上网人数比例在持续下降,18岁到24岁上网人数的比例2000年7月是46.77%,2001年1月减少到41.18%,而现在只占36.8%;25岁到30岁的上网人群2000年1月占33%,2001年1月底降低到19%,现在进一步降低到16.1%。网民年龄层次分别向两个方向延伸。今后互联网将不是年轻人的专有,只要有符合需求的信息及合理的收费,用户群体必将向各年龄段延伸。

国外的调查研究也显示了网络受众年龄分布的平衡化趋势。据互联网调查公司Jupiter Media Metrix2001年 5月14日发布的研究报告,2000年一年全球网民中增长速度最快的两个年龄段分别为18至24岁以及55岁以上的用户。在2000年4月到2001年4月期间,55岁以上的网民人数增加了33个百分点,18到24岁的网民人数也增加了32个百分点,同一时期各个年龄段的网民人数平均增加19个百分点。 尽管25到34岁的网民占全球网民人数的最大部分,但18到24岁再加上55岁以上网民的人数总和截止2001年4月已超过25到34岁的网民数量550万人。

4.网络受众的婚姻状况——未婚者与已婚者的比例趋于平衡

以往,在网民中未婚者居多数,但是,从最新的调查结果来看,未婚者与已婚者的比例也在趋于平衡。例如,1999年7月CNNIC调查显示的用户的婚姻状况:未婚占63%,已婚占37%;而 2001年7月CNNIC调查显示的用户的婚姻状况:未婚占58.5%,已婚占41.5%。未婚者在网民中所占比例在缩小,未婚者与已婚者的比例在日趋接近。

5.网络受众文化程度分布的变化 网民的文化素质普遍较高,这与上网需要计算机网络的知识和技能有关,一般人们是在高校中才能学习到这些知识,尤其是在中国。但是随着计算机网络的知识和技能的普及,以及电脑的人性化操作趋势,上网变得越来越简便,使得网络受众的文化程度分布发生了变化。从CNNIC历次报告的数据中可以看出,网民的学历层次有所下降,说明网络的普及程度有所提高,使用网络对专业知识的要求将越来越低;表明中国网民结构正趋于大众化。

6.网络受众的经济收入分布

毫无疑问,上网首先要购置电脑及相关设备,并且支付上网所需的通讯费用,这些需要经济基础。尤其是在网络应用的初期,上网需要较雄厚的经济基础。但是历次的CNNIC调查显示却显示,尽管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网民所占比例很小;但是,低收入者却占据网民的大多数。这和网民中学生和年轻人的比例较高有关。事实上,经济水准达到一定阶段之后,网民上网积极性如何,更多地取决于其他因素。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上网费用的下调,网络受众人均月收入分布会进一步平衡。

7.网络受众的地域分布趋向平衡

网民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北京是我国网民最多的地区,广东其次、上海紧随其后。北京和上海文化生活水平较高,成为网民数量最多的直辖市;而分省来看东、南部发达地区的网民数量最高,其中广东省的网民数量最多,其次是浙江和江苏两省;西北部地区的网民数量仍然偏低。

历次的CNNIC调查显示,网络受众主要集中在发达地区,但是地区差在缩小。以网络受众所占比例最高的北京和比例最低的新疆为典型案例进行比较研究,我们不难发现, 1997年10月CNNIC调查显示的北京网络受众所占比例为36%,新疆为0.1%;2001年1月北京网络受众所占比例为12.39%,新疆为1.51%;显示网络受众的地域分布趋向平衡。

8.网络受众的行业分布趋向平衡

历次的CNNIC调查显示,网络受众主要集中在科研教育和计算机行业。但是,通过对网络受众的行业分布比例的变化情况,我们可以发现其行业分布正在趋向平衡。例如,所占比例最高的科研教育和计算机行业的网络受众的比例在逐年下降。1997年10月CNNIC调查显示的网络受众显示,科研和教育(不包括学生)的网络受众所占比例为26.1%,计算机行业为15%;而2001年7月CNNIC调查显示的网络受众显示,科研和教育的网络受众所占比例为10.0%,计算机行业为9.0%。

当然,不均衡现象依然存在,具体而言,“网民”中的强势职业为:学生 、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行业从业人员。与此相对照,弱势职业为:“退休人员”、“待业人员”、“打工者”。2001年7月CNNIC调查显示,用户中学生和专业技术人员最多,各占百分之二十几;用户的行业分布较广,网民分布在结构上更为广泛,在行业分布上以计算机业与IT行业、商业贸易以及科教行业居多。

总之,通过对用户的性别、年龄、收入、教育水平、地域和行业分布等数据变化情况的分析,笔者可以得出结论,网络受众呈现出明显的大众化趋势,网络受众原先的独有特征正在淡化。国外的调查研究也印证了笔者的结论。

美国一家网络市场研究公司InsightExpress公司2001年7月12日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称,目前使用互联网的成年美国人的平均特征很大程度上就是所有成年美国人的平均特征。1996年,网民中的性别比例为,男性占62%,女性占38%。今年,网民中的性别比例却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男性占49%,女性占51%。这也是美国2000年人口普查工作中发现的全部男性与女性人口比率正在下降的一个侧面反应。同样,1996年,在线人口的家庭年平均收入为62,700美元,而这一数字在2001年时为49,800美元。今年的这个收入数字与2000年美国人口普查时,计算的普通公民年家庭收入数字相比,还要低一些。该公司认为,“最普遍的评论意见,就是互联网作为一种市场媒体正在接近每个消费者。我们国家的在线消费者的特征,现在已经很明显地表明,与美国人的平均特征相当接近。”

二.网络受众上网的主要目的是获取信息,常用工具是电子邮件和搜索引擎

历次的CNNIC调查结果都显示,网络受众上网的主要目的依次是:获得各方面的信息, 学习计算机等新技术,工作需要,休闲娱乐;网络受众最常使用的网络服务是电子邮箱和搜索引擎;用户在网上最主要获得哪方面信息是各类新闻。CNNIC 2001年7月18日公布的统计数字表明,我国目前有2650万网民,而这些网民有近8成拥有自己的电子邮箱,电子邮件的快捷和便利已经被绝大多数网民所认可。历次的CNNIC调查结果显示,网络受众上网的主要目的和常用工具没有明显变化,上网的主要目的是获取信息,常用工具是电子邮件和搜索引擎。

国外的调查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2001年6月11日,美国尼尔森网络评估公司(Nielsen//NetRatings)发布的一份报告称,一些提供类似于免费电子邮件服务的网站正在迅速增加,搜索引擎服务网站、门户网站和在线社区服务网站仍然在所有在线交易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三.网络受众对网络广告的认可程度在不断提高,开展电子商务的时机日趋成熟

1997年7月CNNIC调查结果显示,网络受众经常点击,并且丛中获得很多有用信息的仅占6%;有时点击,为了支持自己喜欢的网站占19%;不常点击,除非有感兴趣的内容的占49%;不点击,但对网络广告并不讨厌的占20%; 网上广告将延长下载网页的时间,对其痛恨至极的占6%。

而CNNIC2001年7月18日公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透露的调查数据显示,63.4%的用户“经常点击”或“有时点击”网络广告,69.9%的用户“经常浏览”或“有时浏览”网络广告;目前在我国的网民中有73.9%的人“经常浏览”或“有时浏览”电子商务网站,与以往相比,更多的网民开始接触并接受电子商务。在初步接受了电子商务的网民中有31.9%进行过实际的网络购物,而“节省时间”(46.7%)和“操作方便”(44.2%)是他们选择网络购物的主要原因。价格相对较低的图书、音像制品、电脑软件、鲜花礼品、生活日用品以及票务服务等对网民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是近期网上消费的主要热点。

尽管我国的网民目前对电子商务还存在或多或少的否定和怀疑,但他们对在中国实现大规模电子商务依旧充满了信心,有79%的网民认为中国5年之内能实现大规模的网上电子商务。“网上购物”被网民认为是将来最有希望的网上事业(60.5%),“网上学校”(54.7%)、“网络通讯”(52.4%)以及“网上炒股”(50.9%)的前景也被看好。

可以预见,随着互联网络的进一步发展,网民数量的进一步增加和网民结构的进一步成熟,将会有更多的个人和企业接受网络广告其跨时空、跨地域、图文并茂双向传播信息的超凡魅力,网络广告和电子商务蕴涵着巨大商业潜力。

国外的调查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据网络研究公司Taylor Nelson Sofres2001年6月29日公布的一项电子商务研究报告表明,全球的网上购物网民比例去年同比增长了了50%。

四.网络受众对黄色信息存在猎奇心理

多个海外的调查显示,网络受众普遍接触过黄色信息。据中国新闻网2001年07月03日的报导,台湾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有93.4%台湾网络族看过色情片。其中,有4.16%的人集中在16到20岁之间,36.2%的受访者在11到15岁时就己经有观看色情片的经验。据报道,这份调查是由台湾的《张老师》月刊于2日正式公布的。该月刊在5月中旬,针对青少年朋友们看待色情片的态度,在网络上进行为期半个月的意见调查。

根据调查指出,曾经看过色情片的受访者有1377人,占所有受访者的93.4%,而在被问到第一次接触色情片的年纪时,36.2%的受访者在11到15岁时就己经有观赏色情片的经验。问卷中也问到了青少年的色情片来源,结果显示出同学处是主要来源。

调查还发现,随着网络科技及复制技术的日益发达,有21.8%的青少年曾经自己到录像带或光盘出租店中租色情片回家观赏,还有12%的青少年是在色情网站上透过网络的匿名性,交易获得各式种类多样的色情光盘。

2001年8月30日,韩国昨天在一政府网站传载色情罪犯的姓名,造成网络交通阻塞。韩国保护少年委员会当日传载169名色情罪犯的姓名、年龄、职业和地址,他们包括强奸犯以及与未成年男女发生性关系的罪犯。此举也引起网民的广泛兴趣,导致该网站youth.go.kr陷入瘫痪。

此外,部分网络受众有在网上假扮相反的性别的“爱好”。香港明报2000年5月24日报导,美国与澳洲一项新研究,以角色扮演游戏及其他互动网上活动调查了四百名网民,便发现共四成参加者有在网上对掉性别的习惯。该项研究更指出,上网时间愈长的人,愈可能会尝试扮作相反的性别上网,以寻求新鲜感。

五.网络受众浏览的网站日趋集中,网络受众的注意力呈现“马太效应”。

调查显示,网络受众的注意力越来越集中在少数的知名网站,呈现出“马太效应”。

美国6月11日美国尼尔森网络评估公司(Nielsen//NetRatings)发布的一份报告称,就整体浏览量而言,排在前五位的还是人们熟悉的网站,分别是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微软、雅虎、Lycos以及Excite。在美国,每三个美国人中平均就会有一人每天访问一家如美国在线或者是雅虎的门户网站。访问这些网站的网民占所有网民的92%。

美国Jupiter Media Metrix互联网调查公司2001年6月4日发布报告称,美国在线(AOL)、雅虎、微软以及Napster4个网站吸引网络美国用户驻足浏览的时间占所有美国用户上网时间的一半还多,即四家网站瓜分网民半数线上时间。该报告还发现,就在两年前,占所有美国用户上网时间一半的网站总数还是11个,现在已减少到仅为4个。另外,1999年3月份时占所有美国用户上网时间60%的网站数量还是110个,现在却猛减到了14个。

CNN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也显示,互联网界现在有四家大型门户网站(美国在线、雅虎、微软和Napster)已经控制了半数网民。显然,网络受众的注意力呈现出明显的“马太效应”。

参考文献:

半导体发展趋势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定位 都市报 同质化

一、合肥报业市场

2009年11月8日合肥报业市场发生较大变革。省会城市市委机关报――《合肥日报》正式创刊,接替《合肥晚报》市委机关报性质,全面履行党报职能,《合肥晚报》则转为都市报。

2010年3月26日,合肥报业传媒集团挂牌成立,初步形成包括《合肥日报》、《合肥晚报》、《江淮晨报》、《今日生活报》和《合肥在线》“四报一网”的传媒发展格局。对此,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喻国明寄予厚望,认为合肥报业传媒集团的成立,在提升报纸的生产方式、品牌方式,以及增加市场份额、增强核心竞争力、影响力等诸方面必将迎来崭新的发展空间。

不过也有学者提出,“很难说合肥日报的创刊是创新还是倒退。从报道手法来看,《合肥日报》还是比较传统,但其导读有些前卫,被放置于报纸名称之上。对于原本定性为市委机关报的《合肥晚报》而言,《合肥日报》的创刊可以帮助其‘减负’,增强它的市场竞争力。”

《合肥晚报》曾是中共合肥市委机关报,创刊于1957年4月1日。作为党报又兼有市民报功能的“老品牌”,《合肥晚报》风雨五十载。她是如何应对新兴城市报纸的冲击,是如何向市场与市民靠拢的呢?有哪些经验值得保留?在传媒匆忙向前的脚步中,不妨简单回顾,特别是在《合肥日报》创刊、合肥报业传媒集团成立后,合肥都市类报纸竞争将更加白热化之际。

二、都市报风云

上世纪90年代,我国第一份都市报《华西都市报》崛起。全国范围内兴起了一股创办都市报的浪潮,大家都认为办报是块诱人的“大蛋糕”,于是纷纷投资,蜂拥而上。1993年《新安晚报》创刊,随后《江淮晨报》、《安徽市场报》、《安徽商报》跟进,合肥报业市场一下子就有了五家都市报。在经济并不发达的省份,一个城市容纳五家都市报纸,足可想象竞争之激烈。

安徽报业竞争的主战场是省会合肥,此前,报纸主要有三大类:一是党报及生活服务类报纸,如《安徽日报》、《合肥晚报》和《安徽广播电视报》、《安徽老年报》、《文摘周刊》等。

二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都市报,如《新安晚报》、《安徽商报》、《江淮晨报》、《安徽市场报》等。

三是行业类报纸,如:《安徽经济报》、《安徽工人日报》、《安徽青年报》、《安徽科技报》、《安徽法制报》、《江淮时报》、《工商导报》等。

上世纪80、90年代,安徽的报业市场还可以说是党报、都市报和行业报“三足鼎立”,进入本世纪以来,已被党报和都市报的“二元市场”取代。都市报迅猛的发展势头,在市场化的报业竞争中,对晚报形成了巨大冲击。全国各地晚报纷纷从报纸定位、新闻定位、办报宗旨,到内部管理、经营模式和运行机制;从版面设置、报道内容、报道风格,到版式设计、版面语言、视觉效果乃至出版时间等方面,均向都市报学习、靠拢,甚至高度趋同异化成另外一张都市报。

不过,《合肥晚报》没有远离晚报特色,反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据世纪华文《中国报刊媒体广告价值分析报告(2008年下半年)》监测资料,《合肥晚报》凭借34.91%的市场占有率固守合肥报纸零售市场榜首之位,《新安晚报》市场份额为21.77%,两者共占据了56.68%的市场。同时,《合肥晚报》平均销量达到了34.98份,遥遥领先于同类报纸。《新安晚报》平均销量为21.82份,《江淮晨报》排名第三,平均销量为18.98份。

三、《合肥晚报》应对之策

1、报纸定位

一张报纸要想成为主流媒体,首先必须具备公信力和权威性。党报是党委、政府的机关报,具有同城其他报纸无法比拟的权威性。面对都市报的兴起,《合肥晚报》没有丢弃合肥市委机关报的性质,更不放弃晚报功能,坚持以机关报性质的晚报立足合肥报业市场。2005年《新安晚报》改成晚报早出,《合肥晚报》成为合肥市唯一一家坚持下午出报的报纸。《合肥晚报》利用凌晨至中午的时间段优势,坚持做独家新闻与时效新闻。

《合肥晚报》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市民,引导生活,亲近读者”的宗旨,以“宣传方针政策,服务经济建设,促进改革开放,真实反映生活,传播知识信息,面向千家万户”为编辑方针。多年来,《合肥晚报》坚守合肥本土,坚持把指导性、思想性与知识性、趣味性有机结合,办成了一张具有鲜明晚报风格和浓厚地方特色的地方主流报纸。

3、读者对象

都市报面对的受众群是广大市民,不分阶层。但是从2002年起,《合肥晚报》对高购买力人群进行元缝隙覆盖,即对高学历、高职位、高收入人群实行跟踪式服务,以期通过影响高端人群,打造既具权威又具商业价值的媒体。

其具体覆盖措施包括:对在合肥市月手机通话费超400元的客户免费赠送《合肥晚报》;对合肥县处级以上干部实行免费赠阅;对年度有两次以上旅游计划的旅游爱好者实行免费赠阅;对合肥市内拥有私家车的家庭实行免费赠报;对房价最高的三十多个小区实行无缝隙全覆盖。

新生代调查机构的数据显示:在各报读者收入结构的分布中,《合肥晚报》在月收入3000元以上的高收入读者比例明显高于其他报纸,其读者具有较强的消费能力;从社会中上阶层覆盖率来看,《合肥晚报》覆盖社会第一、二阶层的群体比例是很大的,同样体现出其报纸的不可替代价值。

4、新闻采编

(1)要闻版“上半身着中山装,下半身穿休闲裤”

《合肥晚报》副总编甄奎认为,党报要闻版不但要承担信息传递的功能,更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党和政府对各种新闻事件的立场、观点和态度,发挥着引导舆论的作用。同时又要尽力满足读者的兴趣需求、审美需求和精神需求,不断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吸引读者眼球。⑥据此,《合肥晚报》探索出一条办好要闻版的思路一上半身姓“党”(穿中山装)、下半身姓“晚”防休闲裤),在采编要闻版稿件时既要考虑党报性质,又要考虑晚报特色。

(2)贴近百姓,反映民生,彰显亲和力

《合肥晚报》是省城很少保留群工部的几家报社之一,被称作“第二室”。以2001年为例,群工部全年接待读者来访、来信数千次(封),编发《读者之声》百余期、《内部参考)24期,帮助投诉人解决困难。

(3)抓特色新闻

做独家新闻,以独一无二来打造权威。出刊前一天晚上十二点到当天上午十二点是《合肥晚报》作为省城唯一一家晚报所独有的新闻时段。《合肥晚报》在头

版、最后新闻版等当地新闻版中,至少有一半以上是独家报道。做时政新闻,用政府的权威性来提升报纸的权威。合肥目前正处在大发展阶段,市委、市政府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合肥百姓的心。《合肥晚报》在做时政新闻方面在来源、数量、报道质量等方面都具有其他报纸所没有的资源优势。做原则新闻,实事求是,用坚持正义来树立权威。该报声称,不能因广告投放多就不作批评报道,也不能因为没有广告投放就放肆批评,有公信力的报纸要成为社会与公众的“良心”。

(4)顺应厚报化趋势

1987年7月,《合肥晚报》创办星期刊《逍遥津》,4开4版,1993年扩为4开8版。2000年元月起,又扩为20版。至今多达44版,并且创办了《家园》《房地产》《教育视线》《汽车专刊》等报纸专刊。

5、经营管理

媒体的竞争已从新闻竞争、版面竞争、价格竞争逐渐发展到整体战略竞争、运营竞争和品牌竞争。

第一、自办发行

发行是都市报价值链上的重要环节。中国报纸的自办发行始于1985年的《洛阳日报》,自上世纪90年代《华西都市报》依靠“敲门发行、送报上楼”的自办发行模式取得成功以来,自办发行成为中国都市报发行战略的主流,在都市报产业发展和成熟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合肥是自办发行较早的地区。1985年底,《合肥晚报》就组建了由100多个社会青年组成的投递队伍,流动与城乡之间。1986年1月1日正式自办发行,是全国自办发行最早的报纸之一,也是安徽省和整个华东地区第一家自办发行的报纸。自办发行的第一年,发行量就增长了20%,平均投递到达时间提前了1个多小时。截至2006年底,全国已有290余家省市级日报、晚报、都市报及行业报纸自办发行。

从各报近年竞争手段看,国内流行的发行办法在合肥都有实施,如敲门发行、地毯式发行、降价促销、广告促销、赠报促销、购物促销、活动促销、送报箱、送米送油送礼品等。

第二、晚报早出

面对都市报的兴起、受众阅读习惯变化、售报时间限制以及新媒体冲击。上世纪末各地掀起一股晚报早出风。

2005年3月1日起《新安晚报》也赶乘“晚报早出”列车,发行时间从每天下午3点提到早上7点,新闻、发行提速10小时,当日广告时效延长10小时。

对此,《合肥晚报》坚守晚报阵地。其在2005年3月1日第三版公开声明:

“国内有些晚报,对新闻速度等重视不够,大浪淘沙,只得失意地退出晚报市场,却不忘找着晚报旗号。报纸竞争,要害不在于出版时间的早晚,而在于新闻的责任和质量。”适时,合肥报业市场仅剩《合肥晚报》一家晚报,“当日新闻,当日见报”成了合肥晚报的独特优势。

第三、签订自律公约

2007年8月20日,安徽省23家晚(晨)报、都市报和行业(专业)报、文摘报社在自愿协商的基础上,签订规范报纸发行秩序自律公约,并统一内容、统一格式、统一版面、统一时间,由各报社进行公告,向广大读者作出郑重承诺,接受社会监督。

6、应对新媒体

1997年11月,《合肥晚报》继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日报等少数媒体之后,在安徽省报业中首家“跨”人互联网。“合肥报业网”的前身――合肥晚报?电子版开始创办。

1998年5月26日正式开通建成新闻采编网络中心,实现了报业技术的“第二次革命。2008年8月,合肥晚报社旗下《合肥在线》网站与中国移动合肥分公司联合打造《合肥手机报》,定位民生新闻,及时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如公交路线的调整、停水、停电预告等。此外,还提供当天时事、体育、娱乐等方面的最新消息。《合肥手机报》分为早报和晚报,每天上午9点发送早报,下午5点发送晚报。

7、广告

把新闻做到位,把经营做到家,是《合肥晚报》参与市场竞争的“两翼”。《合肥晚报》在抓有影响力的报道的同时,也在举行有影响的活动上下工夫。

《合肥晚报》在省城报社中比较早地成立了策划部。在省内最早举办“读者日”活动,并独创出“龙虾节”、“邻居节”、“新年音乐会”、“社区形象大使评选”以及评选当地的新闻人物。同时,这些活动都具有持续性。

四、都市报竞争中存在的问题

1、争夺广告资源

为了争夺广告源,各报无所不用其极。2004年末合肥市区大约有50~60万户,以平均每户家庭的人口数为3.2人计算,如果把当年每家报社公布的发行数字(仅合肥市区)相加,要远远大于合肥市的全部户数。另外,竞相降低广告价格,“问题广告”层出不穷。

2、同质化竞争

这也是各个地区都市报存在的共性问题。翻开几家都市报,每版的内容大同小异,甚至在版序上都是大体一致。先是要闻、本地新闻;接着是国内、国际、文艺、娱乐、体育、股票、专题或故事。夹杂着大量广告和广告软文。国际、国内、文艺、体育新闻基本都是直接从网络转载。

3、来自网络媒体争夺读者的挑战

据统计,目前中国网民人数达到4.04亿,超过美国居全球首位。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8.9%,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达到2.33亿。年轻一代越来越倚重互联网等新兴媒体获取资讯,报纸读者呈现严重的老龄化趋势。

4、报业增长基础薄弱

经济环境是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安徽省位于我国中部地区,经济总量偏低,对报业的发展造成巨大压力。这些压力表现为:

第一、作为报业经济基础的广告业市场总量少。以2003年为例,安徽全省的广告营业额不足20亿元,传媒广告营业额仅10.9亿元,不足国内某大型传媒集团的广告量。

第二、2008年末,安徽省人口基数达到6740.8万。人口中城镇人口仅占32%,68%的人口集中在农村,文化消费能力十分有限。

第三、城市化水平较低。一些大型报业集团多出现在发达城市,这是由于传媒产业对对经济发展水平依赖程度较高。

第四、文化引领力不够明显。新闻信息资源也相对缺乏,有效信息供给不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安徽省报业的发展。

五、都市报发展前景

都市报在中国从产生到崛起只有短短十年历程,却当之无愧地成为目前中国报业中最具活力和社会影响力的报群。然而,都市报在取得良好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如同质化竞争、强烈的功利性等。都市报下一步该如何走,又走向何处呢。在笔者看来,以下三点将是可能的发展方向。

1、分众办报

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新的利益阶层出现,也随之产生新的受众需求。一张都市报想同时满足几百万市民的口味,使各色人等都成为读者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加上受众的时间与精力有限,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都市报必须将读者细分,实行分众

办报。

《合肥晚报》曾创办社区新闻,这其实就是一种分众办报,只不过在形式与内容上还不是很完善。另外,许多城市已经出现免费报纸,如香港《都市日报》、北京免费DM刊《D壹周》、上海《I时代报》、南京《东方卫报》等,它们都专门针对“移动”中的读者,尤其是地铁乘客。

2、一城二报或一城三报

美国的报业经过竞争与整合,已经达到了一城一报的高度垄断。在我国,虽然不一定会“一城一报”,但长期一城二报或一城三报的局面将是可能的。

目前我国都市报的竞争主要集中在版面和发行上,采用的主要手段是扩版和降价。各报拼服务、拼质量、拼时效、拼管理、拼促销,使竞争进入白热化地步。经过各种混战,必然会有部分都市报在竞争中败落。

一次针对北京等6个城市最有影响力报纸的调查发现,6个城市居民心目中当地最有影响力的报纸均高度集中于一家,这6家最有影响力的报纸是:《华商报》(西安82.09%)、《楚天都市报》(武汉79.4%)、《广州日报》(71.84%)、《成都商报》(成都66.17%)、《新民晚报》(上海66.01%)、《北京晚报》(北京61.31%)。

这说明,在同一个城市里,不可能每份报纸都成为主流媒体。在信息越来越过剩的时代,优胜劣汰是必然的结果。未来的合肥报业市场,哪一家会脱颖而出还有待时日。

3、薄报化趋势

由于一个城市有多家同质化媒体,不仅仅报纸间内容雷同,就连电视与广播的信息都与报纸相似。在一个拥有2至3份,甚至4份同质化报纸的家庭,读者不可能每份都详细阅读,许多报纸只能存放在墙角,或用来包东西、或卖废纸,资源严重浪费。如果只读报纸或者只读一份报纸,就能满足读者了解主要信息的需求,未必不是都市报的一种出路。

笔者认为,与近年来的厚报化趋势不同,将来的报纸会趋向单薄。它的主要功能不在于提供所有读者可能感兴趣的内容,报道一切可以报道的事物,而在于引导力,即引导目标受众关注那些与自己利益密切相关的信息。

参考文献

①王卫明、张苏敏、楼宁,《破旧、立新、合作》,《青年记者》,2009(12)

②吴定勇,《都市报对晚报的冲击和晚报的都市报转向》,《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8)

③世纪华文,《2008年下半年合肥都市报零售市场概述》,《今传媒》,2009(2)

④⑤陈军,《――影响力决定媒体价值》,《广告人》,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