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本网工作报告内容页

十七大报告解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2024-07-14 06:23:01工作报告访问手机版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十七大报告解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新要求的依据和条件

党的十七大报告根据新的情况和条件对奋斗目标提出了新要求,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巨大成就。这五年,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明显加快,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建设步伐加快,城乡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我们在各个方面都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新历史起点出发,需要对奋斗目标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因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4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新要求。

二是经济发展的约束条件发生了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由于长期存在的主要依靠增加物质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在延续,在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的条件下必然导致一些资源的供求矛盾以及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更为突出;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也在发展。这些既是制约今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也是在奋斗目标中提出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等新要求的针对性所在。

三是党的执政治国理念有了新发展。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刻总结国内外的发展经验,根据我国发展新阶段的客观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的五个方面新的更高要求,集中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把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和基本精神贯彻落实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各个方面。

四是人民群众对改革发展有了新期待。进入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除了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对外开放方面的阶段性特征之外,还表现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适应新阶段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经济建设方面提出的要求,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指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在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需要清醒认识到,我们也面临很多新矛盾和新挑战,针对这些矛盾和问题,为了更好引导我国经济发展,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六个方面的新要求。

一是转变发展方式要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4年比2000年翻两番。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到2024年国内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根据新的形势,党的十七大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量目标修改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人均目标,对实现这一目标增加了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等更高要求,使得这一指标更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以指导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要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经过29年来的改革,我们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极大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创造了史无前例的经济繁荣。但改革任务尚未完成,制约又好又快发展的体制机制矛盾仍然大量存在,改革攻坚任务仍然相当繁重,建立科学发展的保障体系任重道远。针对这些情况,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的目标,这将指导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加快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形成更加完善定型的经济体制,从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更加坚实的制度基础。

三是要使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当今世界,科技创新能力对国家竞争力起到决定性作用。我国想实现富民强国的目标,必须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上取得明显进展,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由过多依赖物质消耗和大量投资向更多依赖科技进步的战略性转变,从而步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

四是要稳步提高居民消费率,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由于多种原因,我国经济增长出现了投资比重过高、贸易顺差过大和消费比重偏低的格局,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失衡,这种发展格局是不可能长期保持下去的。针对这种状况,党的十七大明确要求,稳步提高居民消费率,促进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这对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和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是要基本形成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这是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由于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条件的不同,改革开放以来,东中西地区发展差距不断扩大,为了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国家将继续实施对东部、西部、东北和中部地区提出的总体发展战略,加快形成有利于生产要素在地区间合理流动的市场机制,形成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协作、帮扶、互助机制,完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努力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

六是要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统筹城乡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是一个有机整体。只有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得到较好解决,我国才具备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走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取得了重大成果。社会主义民主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社会发展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普遍增强,政治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目前,我国政治体制还有不少亟待完善和发展的环节,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的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还不完全适应,需要通过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以解决。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为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指明了方向。

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一直把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争取享有充分人权、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奋斗目标,并立足本国实际、借鉴人类文明成果,不断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权保障事业。人权是历史的全面的具体的,包括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权益。从广义上讲,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最根本的要靠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从狭义上讲,更好保障人民权益,要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大任务。公平正义不论是作为价值、原则,还是作为制度、规则,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在的本质要求。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认识和把握好两个任务: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极大地增加全社会的物质财富;一是逐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极大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和促进社会和谐。上述两大任务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统一的整体,并且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一系列不同发展阶段的长久进程中。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全社会民主法治意识的增强,人民群众对维护和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期待越来越多,对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

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指人类精神生产的能力和产品,它是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又给予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以巨大的影响。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我们党不断加深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文化建设作为这个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政治、社会建设的反映,又对经济、政治、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只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能为经济、政治、社会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加强文化建设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教育科学发展水平和民族综合素质的竞争。加强文化建设,有利于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觉悟,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有利于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加强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奋斗目标。加强文化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全面实施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是加快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需要。经过改革开放29年来的发展,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同时,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正是把更多消费需求转向文化领域,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而我国文化发展同经济快速发展相比相对滞后,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同我国的国际地位不相适应,这在客观上要求我国文化有一个大发展大繁荣。落实好十七大对文化建设的要求,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是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民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的期待。党的十七大报告在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更高要求时,从广大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针对我国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情况,按照需要和可能相结合的原则,对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提出了五个方面的新要求。

一是强化教育的要求。十七大把优先发展教育放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的首位。这是因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全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建成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就要使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从而使小康社会成为一个文明程度明显提高的社会。

二是充分就业和扩大社会保障的要求。充分就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要求,只有实现这个目标,收入才能增加,经济才能发展,社会才能稳定,国家才能富强。十七大适应我国城镇化加快的历史趋势,要求全面实施统筹城乡发展的方针,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我国每一个公民,无论是市民还是农民,都要享有社会保障方面的公共服务。

三是收入分配合理有序的要求。要基本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我国已经实现了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要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普遍富裕的目标,最基本的标志是中等收入者占多数。为了实现中等收入者比重占多数的目标,必须大力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在初次分配和二次分配中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加大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力度,使越来越多的低收入者成为中等收入者,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收入结构,为建立稳定的社会结构奠定基础。

四是强化公共卫生服务的要求。要使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承担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十七大把“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确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是我们党对人民健康与政府职能关系认识的深化,需要在实践上推动这项工作尽快提高水平。

五是加强社会管理的目标。要使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我国单一的社会结构正向多元和立体的社会结构转化。要适应新形势,加强社会管理,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规范发展社会组织,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稳定、安全的生产生活环境。

建设生态文明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物质文明是人类在社会发展中改造自然的物质成果,它表现为物质生产的进步和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果,它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和人们生态文明观念的增强。

当今的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决定了我国不可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旧式工业化道路;人口众多,人均资源不足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不应当也不可能模仿美英等发达国家以挥霍资源为特征的消费模式。因此,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一方面,我国人均资源不足。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实行主要依赖投资和增加物质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也日益突出。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不论对于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还是对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都是至关重要的。实践充分证明,物质文明建设,不仅同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相互依存、互为条件,而且同生态文明建设互相依存、互为条件。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到2024年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近几年一些消耗资源多、污染大的行业发展过快,这是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消耗资源较少、污染较轻的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偏低。因此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其比重和水平;并且优化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提升高技术产业,限制高耗能、高污染工业的发展。同时,要立足我国国情,正确引导消费结构升级,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城乡建设模式和消费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