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工匠精神与企业文化的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工匠精神与企业文化的总结范文第1篇
一、工匠精神与无缝对接机制的意涵解读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不断创新的精神理念。“工匠精神”首先是一种职业精神,同时又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职业习惯的体现,是职业人的职业价值追求,它实现了职业道德、职业技术、职业思维的有机统一。[1]
所谓无缝连接,本是一个技术概念,是指在充分掌握系统的底层协议和接口规范的基础上,开发出与之完全兼容的产品。对无缝对接的释义,语境不同,意涵也有所不同。对于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而言,引用的无缝对接机制,是指在工匠精神培育过程中,着眼于培育效果的实现,在主体择选、方法选用和评估方式上采取衔接较为紧凑、可行、科学的机制,促成培育机制的科学化、体系化和规范化。
二、无缝对接机制在高职工匠精神培育过程中的运用
第一,在培育主体上,促成校培机制与企培机制的无缝对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校企合作、共同育人是不可缺少的机制,它融合了学生的校内学习与企业实践,实现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机遇的共享,为学生素质教育提供新的平台。借助学校和企业这两个平台和主体,诠释和彰显工匠精神的魅力和活力,真正将工匠精神植根于高职院校发展命脉,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也才能有针对性地为社会培养工匠型人才。
培育和传承工匠精神,首先高职院校要确立科学的人才培育目标,为社会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要树立工匠精神的人才培养理念,构建以培养工匠精神为灵魂的工匠型人才的培养体系,将工匠精神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计划,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2]以工匠精神为目标组织实施职业素质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职业习惯。但真正将工匠精神融入学生的生活和心灵并自觉践行,还需校企之间进行本职的无缝连接,因为企业实习,关注的是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和技术的活化应用,重视的是学生职业素质的展现。校企合作,将优秀的企业文化引进校园,增强学生的职业生涯意识、质量意识、拼搏意识、创新意识,通过企业工匠文化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实践示范和指导;而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训实习岗位,师傅带徒弟,一方面向学生传授所学专业相关的应用技术和职业技能,让学生练就过硬的技艺本领,另一方面,工人师傅专注、敬业的工作态度会深深影响学生的职业思维和职业追求,使学生更直观地认识、理解工匠精神,进而向往、崇敬工匠精神。总之,校企合作共育工匠精神,实现高职校培机制与企培机制的无缝对接,吸纳企业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既能满足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需求,又能让学生直接感受能工巧匠的精神风尚和价值追求,受到企业文化和企业环境的熏陶,获得技术精练和精神提升的双重收益,将工匠精神刻在学生心中,把创新意识融入学生血液之中。
第二,在培育过程上,促成内化机制与外化机制的无缝对接。所谓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相一致,自己所认同的新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统一的态度体系。而外化,则是指受教育者将内在的个体意识(新思想道德认识)转化为外在的实践行为的过程,是由内(思想道德认识)向外(行为实践)的发展过程。高职工匠精神的培育,其本质在于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其追求在于将工匠精神外化于行,实施内化机制与外化机制的完美结合,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
工匠精神与企业文化的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 “工匠精神” 文化 建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B-0004-02
2016 年“两会”期间,“工匠精神”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2016 年 5 月的职业教育活动周,教育部将活动主题确定为“弘扬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强国”,准确定位职业教育“工匠精神”人才培养目标。在“中国制造 2025”制造工业强国战略背景下,“工匠精神”成为国家意志和全民共识。中职学校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摇篮,建设“工匠精神”文化,对中职学生进行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式的“工匠精神”培育十分重要。
一、中职学校“工匠精神”文化内涵
自“工匠精神”一词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以来,引起了舆论的广泛关注,不少专家和学者纷纷对其内涵进行解读与诠释。李宏伟、别应龙的“五质说”将“工匠精神”的内涵概括为五种精神特质:尊师重教的师道精神、一丝不苟的制造精神、求福立德的创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创造精神以及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许纪霖将“工匠精神”解读为一种专业精神,更是一种信仰,它所追求的就是卓越。张琰、匡英将“工匠精神”概括为四方面:精益求精的追求、敬业奉献的态度、一丝不苟的严谨、凝神专一的坚持。虽然学者对“工匠精神”的内涵纷说不一,但是对“工匠精神”是一种文化现象的认同却是一致的。因此,在借鉴专家、学者对“工匠精神”的解读基础上,我们可以将中职学校“工匠精神”文化的内涵概括为:中职学校根据国家经济转型升级要求,响应国家号召,以校园环境、教学设施设备等为物质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工匠精神”为核心,以爱校奉献、爱岗敬业、精业乐业、追求卓越为主要内容,并在学习和教学实践中共同遵循的价值理念,是全体师生共同创造和享有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工匠精神”文化认同障碍
文化认同也称为文化身份认同,可定义为某人作为某个群体或文化一部分的感觉。“工匠精神”文化建设中,中职学生对自己作为工匠这个身份是否认同,是决定中职学校“工匠精神”文化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但是,就伴随着电视机、游戏和互联网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而言,要他们摆脱手机与互联网的吸引,沉淀自己,认同自己的工匠身份,心无旁骛地钻研技术,绝非易事。因此,“工匠精神”文化建设障碍主要在于职业精神沉淀不够。此外,社会上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的氛围仍然不够浓厚,部分行业尚未建立对“工匠精神”的高度认同,相当数量企业仍然追求短期经济效益以及“短、平、快”的粗制滥造。家长对小孩过度保护,在家庭教育中不舍得让孩子从事辛苦的劳动,存在“官本位”教育观念,不利于学生形成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好品质。社会、行业、企业、家长对“工匠精神”文化尚未形成正确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职学校“工匠精神”文化建设的有效实施。
三、中职学校“工匠精神”文化建O策略
对于中职学校来说,“工匠精神”文化建设不是一项简单的培养学生专业实操能力的低层次工作,而是一个具有很高层次的系统的复杂工作,这是当前中职学校顺势而为,服务经济、服务社会、服务学生的体现,也是强化内涵建设、提升办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当前社会呼唤“工匠精神”回归的时代主题中,中职学校在开展“工匠精神”文化建设中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一)从“高大上”到“接地气”。在古代,“工匠”可以说是特权和身份的象征,只有皇宫贵族达人显贵才有条件享受“工匠”制造的精美用品,“工匠精神”是“高大上”的象征,“独具匠心”“鬼斧神工”“巧夺天工”之类形容“工匠”技术的词语让人感觉脱离实际、遥不可及。但在当下,在“中国制造 2025”制造工业强国战略背景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已然来到我们的身边,“工匠精神”已经转化为人本化、平民化、大众化、可教育化的理念。因此,中职学校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将学生传统观念里“高大上”的“工匠精神”转化为“接地气”的职业精神。因此,应立足本地经济发展实际,深入挖掘地方支柱产业中的“工匠”典型,立足学校办学实际,深入挖掘学校优秀毕业生“工匠”典型,用本地、本校的杰出人物和代表,赋予众多“工匠精神”可视化和可供模仿的原型,凸显行业特点和办学特色,让学生认识到“工匠精神”并不高高在上,也不遥远,它就在我们的身边,完成从“高大上”到“接地气”的转身。
(二)从传统到现代。“工匠精神”文化完成从“高大上”到“接地气”的转身后,就要采取措施让其在校园里生根发芽。校园传统文化里有着优质的职业精神成分,它对学生职业思想的养成至关重要。“工匠精神”文化要在汲取校园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转化成现代化职业精神,刺激学生产生文化认同。首先,从崇尚劳动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汲取营养。中职学校培养一线技术劳动者,崇尚劳动的校园氛围会让学生对劳动产生向往和追求,甚至归宿感。其次,要营造崇尚技能人才的校园文化氛围。技能是学生今后安身立命的本领,是攀登“工匠精神”的阶梯,优秀毕业生介绍、专业介绍、技能实训、技能考证、技能讲座等形式都可以营造崇尚技能人才的校园氛围。最后,营造创新创造的校园文化氛围。学生具有创新的观念才能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立于不败之地。应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宽松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发散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从多种角度、多种层面、多种领域去寻求答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要中职学生具备创新的素质和能力,就能在就业创业的过程中创造惊喜,向“工匠精神”靠拢。
(三)从第一课堂到第二课堂。“工匠精神”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不仅需要在第一课堂上教育,而且需要在第二课堂上弘扬,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互渗透和融合才能促进“工匠精神”文化在校园里茁壮成长。从宏观层面上看,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就是“工匠精神”文化建设的主渠道,在德育工作中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观、就业观和名利观,养成爱岗敬业的良好品质。在校爱校,遵守纪律,爱学习,爱劳动。在工作岗位上精益求精,注重积累与沉淀,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工匠精神”文化让公共基础课、专业课相互结合有了更加明确的指向和更详细的要求,公共课结合专业课程共同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细化学习要求和岗位规范,创新教学方法,规范考核标准,促进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向行业、专业技术标准对接。职业精神与专业技术标准相结合,促进学生养成爱岗敬业、精业乐业的“工匠精神”,这是“工匠精神”文化建设的第一课堂。专业兴趣班、社团锻炼、企业轮训、顶岗实习是第二课堂,在第二课堂,学生融入一个志同道合的团体里,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了解岗位和企业对自己的要求、了解行业的发展动态,从而养成“敬业乐业精业”的职业精神。
(四)从企业到学校。“工匠精神”的解读不应简单地解读为“工匠的精神”,而应当将主体更多地延伸到企业,上升到企业的追求、行业的标准,形成企业文化、行业标准。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是现代企业管理最主要的内容。“工匠精神”文化建设就要做到加强校企合作,将“精益求精”的企业文化渗透融合到学校文化建设中,以实现学校输送的毕业生质量与企业需求的人才质量相吻合。总体而言,就是汲取优秀企业文化的营养,从企业的使命、企业的愿景、企业精神、企业宗旨和核心价值观中提取“工匠精神”,从而更加合理地设置专业,开展课程体系建设和师资培养培训、改进实践教学的实施和教学方法,实现“工匠精神”背景下校企文化的交换、分享、创造和整合,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专业技能,养成专业精神,零距离实现向企业员工身份的转变,实现人才培育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五)从幕后到台前。2016 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一档《大国工匠》节目,让长期以来沉淀在行业发展速度和企业发展规模光芒下的“工匠精神”走到全国人民的面前,为世人所重新认识,获得高度的关注。这档节目的播出,使得“工匠精神”文化越来越引起社会的重视,重新审视现有制度、政策安排、u价体系对经济发展方式、企业经营管理的不利引导,行业、企业重新认识发展速度与企业寿命的关系、发展规模与企业质量的关系,学生和家长重新审视教育观念。因此,中职学校也要大力宣传“工匠精神”,建设好学校网站、校刊、宣传栏、文化长廊等宣传阵地,学校校园文化体育艺术节、技能比赛、表彰大会等大型学生活动要大力倡导和弘扬“工匠精神”,讲好在校生“工匠”的故事,让本专业、本校、本行业的“技能达人”“匠心青年”“大国工匠”从幕后走到台前,成为学生追捧的“大神”“明星”,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近年来,中职学校毕业生数量虽多,但是质量上有待提高。企业对毕业生需求从粗犷型向精细化发展,经济建设急需具有“工匠精神”的一线技术人才,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迫在眉睫。中职“工匠精神”文化建设对于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意义重大。我们相信,只要能做到从“高大上”到“接地气”、从传统到现代、从第一课堂到第二课堂、从企业到学校、从幕后到台前,中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就会融合出新的文化建设范式,绽放出新的光彩。
【参考文献】
[1]李宏伟,别应龙.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8)
[2]陈国明.跨文化传播学关键术语解读[M].安然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31
[3]付首永.工匠精神向价值型员工进化[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5
[4]周志友.德胜员工守则[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
[5]王新宇.“中国制造”视域下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6(2)
工匠精神与企业文化的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教育;发展需要
工匠精神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被提及,从政府层面体现了国家现阶段对工匠精神的迫切需求。当代社会的经济形式也需要越来越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走向企业岗位。高等职业教育理应承担起此类人才培养的重任。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教育培养机制的必要性,探讨高职教育如何在培养机制中体现工匠精神。
一、工匠精神符合企业转型升级的发展需要
工匠精神并不是起源于德国、日本等制造业强国,中国古代技术文明早已将工匠精神运用得得心应手。在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发展中,由于处在追赶者的位置,我国往往更注重通过快速扩张把速度优势发挥到极致。在市场竞争中,领跑者讲究的是精耕细作,而追赶者往往忽略了细节因素。如今我国已逐渐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方向转型。这时企业开始在产品的精细化程度上下功夫,这才有了更多对工匠精神的追求。企业注重对产品质量的把控,对一线员工就有了更高标准的技能要求。在中国工商业界已经发出重拾工匠精神的呼声。
二、工匠精神符合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的发展需要
现代学徒制是目前全世界范围内技能人才培养的主流模式和发展趋势。国务院、教育部的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文件,标志着我国高职教育驶入内涵发展的轨道。当代工匠精神培养扎根于现代学徒制中,有利于现代学徒制中技术创新与自我价值的实现,还有利于提高工作实效。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共同提升高职人才的培养质量。
三、工匠精神符合学生个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工匠精神是对职业的一份态度与追求,也是当代社会要求从业人员具备的一种职业取向和行为表现。具有扎实过硬的专业技能与严谨负责的职业态度,能使高职毕业生在未来的职场中更有优势。高职教育在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时强化工匠精神培养,能提高学生的附加值,这是其走向社会、立足社会的重要条件。
在高职教育中培养高级工匠,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推进:
1.引入评价制度,完善职业资格认定
针对院校的专业特点,完善职业资格认定,是使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制订评价标准的有效途径。学生毕业时要通过两种毕业考试,即由产业部门负责的职业技术等级资格考试,发放全国统一的职业技术资格证书;以及教育部门负责的文化课和基础理论课程考试,发放相应的学历证书。二者各尽所能、相辅相成。
2.围绕培养目标,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完善体制机制
新时代环境下,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正向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方向转变。高职院校理应围绕培养目标,在人才模式、管理模式、服务模式等方面深化教育改革,让工匠精神成为一种校园文化,渗透在各部分的教学环节当中。如在思政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中,将工匠精神内容融入其中,通过引导学生,使其逐步理解工匠精神的实质与内涵,在实践中提升职业素养。加入工匠精神思想内容的高职教育,可以将评价学生综合能力的标准提高到工匠标准,有利于工匠精神在高职院校扎根。
3.加强校企合作,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加强校企合作,让企业在转型升级中自觉转变观念,主动承担工匠培育的重任。在现今高职院校“厂校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中,学生在一到两年内就可以完成专业课程,剩下的时间前往企业、工厂实习。学生在前期尚未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就前去实习,难以塑造自身的工匠精神。而企业并不十分关心学生在实习中是否提高了职业技能,或具备了工匠精神。所以,政府应出台政策,引导企业等产业部门参与办学,成为职业教育办学的主体,与高职院校一起参与课程设置、教材编写,这不仅能为教师提供更多交流经验的机会,更有助于让学生掌握整个产业链中各节点的相关制造工艺和多种相关职业技能。
此外,国家从宏观层面应逐渐改变当前高级技术人员地位低、待遇差的现状;在人才选拔制度方面,也应改“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总之,高职院校应顺应社会发展,在建设专业的同时融入工匠标准,以专注的态度和精神铸就本专业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与企业文化的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学细节;高职学生;工匠精神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9-0051-02
【作者简介】吴启勇,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镇江,212016)教师,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学教育和学生管理。
在中国由制造大国逐步向制造强国迈进的今天,我们的职业教育要做出新的改变。中国制造的发展对职业学校的学生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工人,更是有“工匠精神”的思想者。
一、“中国制造”视域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重要性
(一)实现国际制造业强国的重要因素
德、日等国既是制造业强国又是职业教育强国。他们早就认识到了“工匠精神”的价值,并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职业精神纳入职业教育的范围,塑造和培养准职业人的“工匠精神”,并在实践中传承和发展这一精神。对匠心、品质的高度重视,使德、日凭借其制造业尤其是高端制造业立足世界,成为真正的制造业强国。
(二)实现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
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实现“转型升级”,既要不断寻求科技进步,也要培养、形成一支高素质的技工队伍。当前,职业教育在中国受到高度重视,其实也是产业结构向高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压力倒逼所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4年)》指出,“职业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到2024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在当前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消失的情况下,中国的制造业想要继续保持竞争优势,就要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职业人,唯此,中国才能由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
二、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途径
(一)专业课程教学是培养“工匠精神”的主阵地
专业课教师要对本专业学生必备的职业素养进行分析,总结出培养相关素养的教学方法,在此基础上将此类方法运用到日常教学活动过程当中,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具备“敬业爱岗、遵章守纪、乐于奉献,具有诚信意识与服务意识、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要将“工匠精神”的培养与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紧密联系起来,并要结合每一个专业的实际情况,将“工匠精神”融入日常教学活动当中,以求在潜移默化当中培养和塑造学生的“工匠精神”。从事专业课教学的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当中要以身作则,成为学生学习的模范,这样可以从很大程度上提升实际的教学效果。
(二)小班化教学是培养“工匠精神”的有效方法
在日常专业课教学过程当中,很大一部分高职院校是通过公共大班集体授课的方式进行的。而相关数据显示,这种集体的授课方式其实并不适用于专业课程的教学,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专业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这一点在实践要求较高的课程当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专业课程教学小班化,有助于教师密切关注并随时掌握每一名学生专业技能的实际水平,能够在发现问题之后及时进行一对一辅导。这种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在培养和塑造“工匠精神”上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因此,高职专业课教学小班化尤其实践课的小班化,是培养并塑造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方法之一。
(三)专业实训实习是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手段
职业精神的培养一定要结合实际工作来进行,只有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之后,职业精神才能进一步转化为职业素养,学生才能够真正领会到“工匠精神”的内涵,并深入认识到它的意义,也才能够将“工匠精神”作为自己的职业追求。建立模拟的真实工作环境,在此环境当中让学生开展专业实践,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手段。最近出现了一种新的实践形式,即将数门专业性很强但实践性相对较弱、很难单独开展实践活动的课程整合成为一个整体,并为这个整体设计一个外在环境,以此来开展实践活动。此类活动相对而言工作量较大,而且复杂程度较高,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往往是以周为基本单位展开训练,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开展此类实训实习活动的时间被称为专业实训实习周。与专业课程单独开展实践训练相比,实训实习周的真实程度更高。所以,专业实训周也是培养并塑造学生“工匠精神”非常重要且有效的一种手段。
(四)校企合作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方式
1.以“企业文化”熏陶学生
举个例子,某一家企业在对外展示其企业文化的过程当中设置了一个“笑脸墙”,将企业每一年所评选出优秀员工的笑脸照片以及其简介展示出来,初到公司的员工以及实习生都会被该企业的“政委”带到这面墙之前,对他们开展上岗前教育,向他们介绍优秀员工的事迹和精神。除此之外,企业每隔一段时间还会在企业内部发行和流通的报刊上,报道企业优秀员工的光荣事迹。而且每年都会组织员工进行户外拉练,培养员工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
2.以“质量优秀奖”勉励学生
公司从事质量监督检查的部门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对员工的专业能力进行抽查,并通过评比选出“每月服务之星”,给予一定的奖励。部门的“政委”则会每隔一段时间检查员工的宿舍,并且在年终考评时综合考虑相关情况。公司还会安排优秀员工与其父母共同参与“我和父母一起去旅游”的活动。这些举措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让他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到专业技能水平以及服务质量的重要性,体会到干好工作的自豪和荣誉。
3.以“打开上升通道”激励学生
工匠精神与企业文化的总结范文第5篇
“玉不琢,不成器。”不管做什么,只有手艺精良的工匠用他的“匠心”去设计和制作,打造出来的作品才会是上乘之作。古语云:“煞费匠心者,必然神工天巧,备出天造。”
在我国建筑地下防水行业,也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恪守工程质量,秉承匠心之道,在时间的沉淀下,怀揣一种朴素的“匠人情怀”保障着建筑工程质量,以严谨完善的施工工艺,展现着品质之美。
秉持“让建筑更安全”的初心,执着于以生产工艺品的态度做建筑,这是龙阳伟业人对匠心之道最好的阐释。
王辰悦是北京龙阳伟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见到王辰悦的时候,却令记者感到很意外,他没有传说中企业老总的威严、强势、派头,倒与网络语境中描述的“宅男”颇有几分神似。两年前,王辰悦留学归来,进入龙阳伟业工作,担任战略规划部部长一职。虽然他不用再像父母一般白手起家,但作为计划中的接班人,在经济新常态下,他坦言面临的是守业和创新的双重挑战。谈到企业未来发展,王辰悦表示,只有凭借踏实的实干精神,在父辈成功的基础上进行传承,同时在创新方面做出突破,才能让公司与时俱进。
呼唤工匠精神回归
今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这是“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让人耳目一新。
建筑行业是最能体现“工匠精神”的行业,早在我国战国时期,就将“能工巧匠”视作为“济世圣人”。《考工记》记述:“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从古至今,我国出现过像鲁班这样的大师级工匠,也涌现出宇文恺、阎立德、李诫、冯巧等一大批建筑工匠。可以说,流传后世的每一个经典建筑,都凝结着可贵的“工匠精神”。弘扬和延续“工匠精神”,不仅是对建筑安全的保障,更是新时期建筑行业的使命担当。
在王辰悦的解读中,建筑行业工匠精神的传承及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当下金钱至上、人心浮躁,如何在与民生休戚相关的房屋建设之中恪守初心、提升工程质量、确保建筑安全,是建筑行业传承中国“匠心”精神的关键因素。作为事关建筑质量和建筑安全的建筑地下防水领域,重新树立和实践“工匠精神”是必然选择。唯有发扬“工匠精神”,企业家才能摒弃杂念,不忘初心,才能将对工程质量的把控胜过于企业对利益的追求,才能在十几年如一日的创业历程中选择坚守。
工匠精神,“精”字好写,但做起来不易。为了做“精”,必须做“专”,为了做“专”,龙阳伟业深扎15年。
成立15年以来,龙阳伟业竭力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建筑地下渗漏反映的是建筑地下结构存有隐患”这一重大民生问题,指出地下渗漏危害建筑安全,探究出建筑地下防水本质,总结提炼出建筑地下防水理论架构,并为从根源阻断建筑地下渗漏提出了行之有效的系统解决方案。
凭借对建筑质量的保障,对建筑寿命的延长,从而节约社会资源的特点,龙阳伟业先后荣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建筑节能推荐品牌”、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中国绿色节能建材部品”、中国房地产学会“中国房地产十大绿色低碳建材品牌”、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建筑地下防水第一品牌”、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绿色建筑节能推荐产品”,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十二五期间国家绿色建材选用产品”入选企业等殊荣。
虽然建筑地下防水行业并不像其他新兴行业引人注目,但王辰悦认为,这个行业其实还是有很大的潜力及上升的空间。现在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未来的建筑行业,更应该在科技创新、品质提升方面倡导工匠精神价值回归,踏踏实实做好每一栋建筑,盖好每一间房子。
百姓的安全大于天
中国建筑防水协会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建筑地下渗漏问题不容乐观。据不完全统计,建筑地下工程的渗漏率高达80%以上,个别城市甚至达到100%。相较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垮塌等建筑事故,地下渗漏对建筑地下结构的侵蚀是缓慢的,具有隐蔽性,因此不容易引起人们足够重视。但是,建筑地下渗漏一方面能够暴露出建筑地下结构存有先天质量问题,另一方面会对建筑地下结构造成钢筋锈蚀、混凝土劣化等后天伤害,加重结构损伤,在不可预见的外力影响下,将会随时造成危害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事故。建筑地下渗漏问题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不仅会降低建筑寿命,更将危及建筑安全。
从企业自身来说,如何才能像日本、德国那样秉承“工匠精神”,并使之持续经营发展,将此精神与理念一直传承下去?这是王辰悦思考的问题。
什么是工匠精神?说到工匠精神,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日本和德国制造,第一反应就是“死板”。其实,从日本和德国职业教育来看,他们的一个最基本职业精神就是要求要一丝不苟、照操作规程办事。而正是这种职业精神使得两国的职业教育非常重视培养学生们严谨、负责的态度,这为日本和德国制造的良好质量做好了铺垫。
王辰悦表示,很多人认为工匠是机械重复的工作者,体现出的是一种近乎于刻板、教条化的做事态度,实则不然。他对于“工匠精神”,有着自己的理解,他认为“工匠精神”有着更深远的意思,而只有从业者具备“荣誉感、使命感、责任感”,才是领会、感受“工匠精神”内涵的重要前提,才是能够身体力行实践“工匠精神”的强有力支撑。
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一些企业盲目追求短平快,甚至为了追求“来钱快”而不惜制假造假、粗制滥造、以次充好和偷工减料,甚至丧失行业道德,导致建筑物没有达到该有的品质要求,给行业发展带来了极为负面的后果。它轻则导致建筑物渗漏、混凝土裂缝等质量问题,重则导致“楼歪歪”、“楼脆脆”等质量事故,这些做法往往背离了做建筑行业的初心。相较于粗制滥造赚快钱,坚守工匠精神更苦、更难,但也是中国建筑企业唯一的出路。在当下浮躁的社会,能够心无旁骛地沉下心来认认真真务实做事,保持初心,做好每一栋建筑尤显珍贵。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这是《道德经》中的一句话。建筑行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其发展不仅在整个国家的整体经济发展中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广大用户、老百姓来说,亦是安家立命之所。无论是做企业还是做建筑,我们都需要这样一种认真、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需要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因此,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神品质。
品质至上技术为先
谈到龙阳伟业产品应用的工程效果,王辰悦言语中充满自信,公司参与的每一项工程,每一栋建筑都力求完美,精益求精。
在全国三十余省市,近千例工程实践中,龙阳伟业的产品均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部分工程荣获“鲁班奖”等建筑大奖。公司参与建设的北京昆仑公寓、甘肃国际会展中心、大连世界金融中心、北京国贸三期、总医院海南301分院、北京国际网球中心等工程项目,在工程反馈中都明确表示,公司产品具有提高防水保证度、缩短施工工期、简化施工程序、降低工程成本等应用优势,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强化混凝土生产及施工质量的控制,有效保障和提升了建筑工程的质量。
王辰悦认为,作为与建筑息息相关的建材行业,特别是建筑地下防水行业,要想健康有序发展,一定要坚守质量底线,提供的不仅仅是合格优质的防水材料,同时还应将打造出不漏的、安全的建筑作为自我要求,惟有如此企业才能可持续发展,建筑才能更加安全。也惟有如此,建筑事故才能更远离我们每一个人。
在公司产品研发方面,龙阳伟业实现了从防水材料、到技术体系、到产品品类的三步创新。其中创新材料FS101砂浆防水剂、FS102混凝土防水密实剂专利产品,可以提高水泥凝胶密实性、抗渗性,减少混凝土早期收缩,有效控制混凝土裂缝,FS102混凝土防水密实剂更可减少或取消变形缝、后浇带等防水薄弱环节的设置。
在专利材料基础上,公司自主创新的FS101、FS102地下刚性复合防水技术,获得住建部全国建设行业科技成果推广,并获得国家相关规范图集认可,《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及《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的条文说明别提出该技术,并给予“减少变形缝或后浇带设置,满足工程防水且与结构寿命相同”的高度评价。在实际工程应用中,该技术低碳环保,可降低地下工程防水成本,缩短地下工程施工工期,提高建筑地下防水保证度。
以FS101、FS102地下刚性复合防水技术为基础,以“从工程角度看建筑地下防水、建筑地下防水是(全)系统工程、正视问题而不遮蔽”的三大核心理念为支撑,龙阳伟业将材料、技术、服务系统整合,打造出建筑地下渗漏系统解决方案――360度地下系统防水。该方案依托新型商业模式,通过对建筑地下防水工程各关联方的系统管理及监督,有效控制了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实现了从根源阻断建筑地下渗漏问题,提升了建筑地下结构质量,延长了建筑寿命。
砥砺前行让建筑更安全
龙阳伟业有句话,“看得见的是形式,看不见的是本质”。龙阳伟业从事的建筑地下防水工程,是看不见的隐蔽性工程,深埋于地下,但却直接反映着建筑质量的优劣,承担着对建筑安全的守护。15年来,龙阳伟业人在不被关注的边缘行业,面对重重围阻和困境,秉承初心,凭借一种坚持与专注的力量,才得以走到今天。这种力量,就是龙阳伟业基于根植于本土文化,所打造出的“水文化”体系。
不同于西方所倡导的“狼文化”的零和,龙阳伟业的“水文化”体系讲求共生共赢。一般而言,混凝土在有水的环境中强度和性能会持续提升。因此,龙阳伟业的地下防水思路不是强调“堵水”,而是借助混凝土和水的关联关系,实现“共存”。其次,水还是龙阳伟业的益友,人发现不了的问题,水能帮助发现。王辰悦谈到,水的力量不可小觑,坚持不懈,滴水可以穿石;聚水成溪,万重大山冲出路;积蓄成势,则势不可挡、无坚不摧。可谓“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龙阳伟业做的事情更多的是一滴水的能量,它是一种坚持和专注的力量,专注是龙阳伟业十几年始终强调和秉持的。一滴水的力量,在市场大潮中,尽管微弱,却代表一种希望。最后,防水企业推崇“水文化”,也算是向强大对手表达的一份尊重。
龙阳伟业“水文化”体系的核心思想“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它强调的是客观为别人、主观为自己。损人的事不做,否则会越做越窄,最终走向“死”路;利人的事多做,先利人,后必利己,欲立己,须先立人。龙阳伟业始终强化责任意识,不仅认真承担对客户、员工、股东的责任,更将“让建筑更安全”作为企业愿景,勇敢地担负起自身的社会责任,而这种担当,也恰恰与“工匠精神”不谋而合。
少一点套路,多一点真诚。唯有以“工匠精神”来做好每一个细节,从根源来杜绝建筑渗漏,才能在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唯有崇尚以荣誉感、使命感、责任感为内核的工匠精神,才有可能让龙阳伟业持久发展与进步。在当下供给侧改革和新经济创新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工匠精神”也可以说是“企业家精神”的一个重要体现。王辰悦说到。
从父辈手中接手企业,王辰悦可以说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创二代”,如何延续企业生命力,做好接棒人,是他在企业今后发展中必须要面临的问题。在采访中,王辰悦坦言父辈带给自己最大的感悟就是做企业要培养自己的务实心态和坚持不懈的思考,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很快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