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本网活动方案内容页

课程体系搭建方案{集合5篇}

2024-08-04 19:15:01活动方案访问手机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程体系搭建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课程体系搭建方案范文第1篇

《营养午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的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本课由学生结合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自行设计营养搭配午餐,意在提高学生对于数学与生活联系的意识与能力。

二、案例描述

本课的主线是由“凭喜好吃”―“科学地吃”―“合理地吃”―“营养地吃”,内容涉及计算、统计和应用。

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了以下五个数学活动:

活动一:了解营养含量,明晰基本指标。

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同学们,你们在平时都喜欢吃什么菜?学校食堂的厨师叔叔也为同学们准备了三份套餐作为今天中午的午餐,看看你们会喜欢哪一种套餐?说说你们为什么喜欢这种套餐?

学生发表意见后,我出示了饮食与健康专家的建议让学生阅读,教师相机介绍热量、脂肪、蛋白质的作用。

活动二:运用算法判断,形成运用策略。

学生运用刚从专家那里学来的营养搭配进行知识判断,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研究、讨论,这个过程其实也是孩子促进思考、运算检验和进行争辩的过程,最终,学生通过自己的运算与刚才专家的建议进行了阐述,发现了符合营养标准的套餐,而其他两种套餐各因为“脂肪过高”和“热量不够”被排除在外。

活动三:自行思考动手,搭配营养菜肴。

课件出示10种菜肴图以及10种菜的热量、脂肪和蛋白质含量表。请同学们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营养午餐的合理搭配,注意既要考虑好吃又要考虑营养。教师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罗列学生所有的配菜方案。

活动四:组织合理分析,选出喜欢的方案。

每个小组分别演示出自己的用餐方案,说明自己的理由,陈述之后等待其他同学的发问或点评,有相同搭配方案的小组还可以进行补充,最终通过举手表决,选定出最有营养价值、最受欢迎的食谱。

活动五:阅读调查资料,用于实际生活。

出示提前对学生进行调查后整理出了相关数据:班级同学平时最喜欢的食物,男、女生在饮食上的差异,偏胖或偏瘦同学的饮食习惯。

学生读取相关信息后,了解到大家最爱吃的食物主要有鸡排、鱼类和汤,男生比较爱吃肉类,女生偏爱吃蔬菜,男生大部分不偏食,女生比较挑食。通过讨论交流发现:偏胖的同学可能是日常饮食中脂肪含量超标,偏瘦的同学可能是饮食中脂肪的z入量过少,偏胖或偏瘦同学可能都不同程度存在挑食、偏食的习惯。

三、课后反思

通过本次数学综合实践课的研究,带给我以下几点思考:

1.体现课程的综合性――把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联系起来解决问题。

本节课学生既运用简单的排列组合、统计等数学知识,又要综合营养午餐的一些基本指标(如:热量、脂肪、蛋白质等)解决问题。尤其是在学生进行自行搭配的活动中,学生运用排列组合的思想,10选3搭配成一份午餐共有120种不同的搭配方案,其中24种符合营养标准,我在课堂上只展示出了8种方案。

2.体现课程的现实性――关注选择内容的现实价值,凸显数学学习的现实意义。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的孩子在饮食上存在过于的挑食或偏食,造成过胖或偏瘦的现象;也缘于学校中的个别学生没有正确地对待学校午餐菜肴,造成了许多浪费现象。因此,结合这一现实问题选择有价值的内容――学校营养午餐的数学话题进行实践尝试,能很好地凸显数学学习的现实意义。

3.体现课程的生成性――关注解决策略的动态生成,凸显数学学习的主体意味。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事实的建构性”,也就是说,数学知识不应是教师、教材直接给予学生的,而是在学生充分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动态生成的。学生经历了“计算套餐数据―比较营养标准―自己营养搭配”的全过程,形成了多种营养午餐的搭配策略。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分析讨论、比较、选择搭配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实现了学生对“营养午餐”的深切感悟。

4.体现课程的趣味性――让学生在愉悦的交流中各抒己见、解决问题、达成共识。

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游戏”“小采访”“讨论交流”,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使课堂更具生活化、趣味化,在模拟现实生活场景中,让学生做菜、点评、评菜,实现了在乐中求知。在思维的碰撞中激发出的是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实践者、思考者、验证者和评论者。

5.体现课程的思想性――在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课程体系搭建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项目实训创新成果;校企联合运营;转化服务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2-0215-02

职业教育在我们国家已有了二十多年的历史,高职教育也有了近二十年的历史,在职业教育和高职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校企合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供了思路,也为职业教育的发展解决了许多具体的实际问题,使学校教育具有了人才培养的方向,也解决了企业的人才需求问题。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特别是高职教育的发展和校企合作的深化,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在其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即使是在学校也不泛优秀的艺术设计人才,特别是敢想敢做的艺术设计创新人才。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课程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表现尤其突出,并且在实践课堂就能创造性地设计出出色的设计作品,也就是艺术设计实践课程的教学成果,这些成果只要稍加润色就能成为适用艺术市场需求的艺术作品,这种作品如果有合适的渠道就能进入市场就能使成果转化成为商业性艺术品,而实现这种成果的实际价值。因此,一个良好的服务平台将是这种成果转化成功的必备条件,毫无疑问,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就是沟通这种渠道的先天条件。那么这种架构高职艺术设计实践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的校企业也将是校企合作的深化。

一、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实训创新成果校企联合运营转化服务平台是企业、学校、学生三者共同协作的平台,也是为专业实训创新成果转化的服务平台,它的服务对象既是学生,也是企业和学校,它是艺术设计相关企业与学校合作的前提下,学校与企业共同建立为把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性过学过程中师生所创作的艺术设计作品转化为艺术设计商业性产品服务有偿平台。在这个平台中,企业或者提供项目,或者把艺术设计作品进行量产,或者把艺术作品推向市场。学生在这个平台中主要是提供合适的设计作品,或者是设计的方案,或者是独立的原创艺术设计作品,让平台始终有足够满足市场需求的艺术设计作品。学校在这个平台中主要是协调学生的学习与设计作品的关系,协调学生提供作品与企业运营作品的关系。企业是这个平台的关键,学校是这个平台的纽带,学生是这个平台的基础。作品在平台的转化过程中,这三者的协调与否会直接影响到转化的效果,和平台运行是否持续的可能。

二、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实训创新成果校企联合运营转化服务平台的搭建的可行性。

1. 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实训创新成果校企联合运营转化服务平台的搭建提供了基础。校企合作是一个由来已久的概念,特别是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更是离不开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在高职人才培养中这种合作更为深入,企业协助学校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开发相关专业课程,因此,高职人才培养是与企业的人才需求紧密联系的。对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来说更是如此。在艺术设计专业中,每一种新型的艺术设计类型的出现也是与企业的需求紧紧联系在一起,在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每一个课程也与企业的每一个生产环节联系在一起。学校的人才培养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必需的人才,因此,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合作成为了学校与企业共同发展的一种趋势,这为职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实训创新成果校企联合运营转化服务平台的搭建提供了坚实的合作基础。

2. 普通高校的校企合作科研成果转化经验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实训创新成果校企联合运营转化服务平台的搭建提供了借鉴。学校与企业合作进行成果转化对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来说并没有既定的模式和既成的方法可供借鉴,但是对于本科院校的科研成果转化的校企业合作却是由来已久,并根据不同的学科探索出了相应的合作模式,这些模式或方法虽不能直接应用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成果转化的校企业合作平台搭建,但至少可以为这种平台的搭建提供思路和参考,便于在服务平台的搭建过程中少走弯路。

3.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工作室的教学模式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实训创新成果校企联合运营转化服务平台的搭建提供了条件。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项目实训室教学方式,从2005年推广以来,到现在已在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成熟运行了近十个年头。这种项目工作室应该说已具有了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的模型,因为项目工作室的项目来源也大多来源于合作企业,同时工作室的项目大多也是由学生来完成,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生也掌握了工作技能,获得了知识和能力,同时项目成功完成也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经济奖励。但是这种项目并不是大面积的,也不可能进入课堂,成为所有学生的工作项目,即使进入课堂也并不能将所有的学生作品都转化成为商业性设计产品,但至少也为项目实训创新成果提供了转化的机会,同时也为搭建项目实训创新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提供了思路与经验,特别管理方面的经验,以及成果与课程协调的经验。

三、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实训创新成果校企联合运营转化服务平台搭建的实施。

从上面的情况可以看出,现在有足够成熟的条件搭建好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实训创新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科技的发展,艺术门类也在发生着变化,很多的艺术形式在慢慢地淡出,也有很的新的门类在诞生。然而不管怎么变化,我们可以根据其产品呈现形式对其进行归类,针对不同类型的艺术形式,必须结合其特点搭建相应的转化平台。

根据艺术设计作品的呈现形式,我们太致可以分为:直接产品型、设计方案型。直接产品型又可以分为可复制产品型和不可复制产品型,设计方案型又可分为独件设计型和量产设计型。

直接产品型艺术作品是指艺术实践过程结束后的实践成果就是一件完整的艺术作品,进入市场就是一件独立的艺术商品,它不需再进行加工和制作,课程结束,作品也就完成。它主要是指手工工艺品,如装饰性绘画作品、雕刻作品、陶瓷艺术品、刺绣艺术品、纺织艺术品、毛绒工艺品等等。这些作品既要求具有相应的工艺水平,更注重艺术个性和审美内涵,它们将直接面向最终受众,即使这其中还存在可复制性和不可复制性作品的区别,也只有那些能直接得到大多数受众喜爱的作品才有复制量产的可能。那么针对这种直接产品型的实践成果,我们要搭建什么样的平台才能实现成果转化呢?根据其直接面向最终受众的特点,就必须让其具有与最终受众认识的机会,这种机会和获得当然是展示。展示的方法可以是展览会、宣传册、网站和商业销售展示等等,也就是说直接产品类形的成果服务平台的服务内容就是要创建成果与最终受众接触的机会,这样才有转化的可能。但这只是一种单向性的服务,即是指学生-产品-平台-受众的线程,这对于我们的人才培养来说还是不够的。对于人才培养来说,我们除了要把项目实训创新成果转化成艺术市场产品,更要从转化过程中收集到最终受众对项目实训创新成果所回应的评价、意见等信息,这些信息将对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有着积极的意义。这种信息回馈到学生,学生可以进一步对其成果进行改进,使其技艺和修养得到提升;回馈到学校,学校可以进一步地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为后续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提供依据。因此,服务平台不单是一个商业平台,而且是一个信息集散平台和教学科研平台,它是一个循环线程的平台。对于这样的平台,它要求拥信息的企业,产品展示的企业,产品销售的企业或市场。

方案设计型项目实训创新成果是指艺术实践课程结束后的实践成果还只是一个艺术设计方案,这个方案只有再进一步经过后期实施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产品,而这些最终产品大多不可能直接在学校完成,有的即使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作品,但在课程完成时还不能形成一件市场产品,它可能只是一个模型或者是一个量产的原型。象室内设计、环艺术设计、工业品造型设计、印前设计、网站设计、动画设计、交互媒体设计等等。对于这种类型的项目实训创新成果,如果工进入市场,首先就必须有一个项目的来源,而不是在课程中的一个虚拟项目,如果只是一个虚拟项目那就必须有特别的创新之处可以成为企业量产的原型。由此可得,针对于方案设计型项目实训创新成果转换平台则要求平台首先拢集足够多的实训项目来源,然后还要有相应的项目应急处理条件。因此,对于这种服务平台来说,拥有足够多的相应行业生产企业的资源十分重要,资源越丰富,项目实训创新成果转化机会就越多。这种类型的服务平台,首先收集的是企业的项目资源和生产标准与要求,然后是把这些项目分散到教学之中,课程实践中不断地通过服务平台向企业回馈项目进程信息和向项目执行人回馈企业的需求,不断完善项目设计和完成教学进程,最后使项目实训创新成果转化成为项目来源所需的成果,使教学与市场完全融为一体,而达到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完美统一。因此,这种类型的服务平台服务的内容就是资源的整合和信息的回应,以及项目的管理,它就相当于一个中转系统。

课程体系搭建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 校企合作 软件工程专业人才 培养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8-233-02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伴随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软件工程专业性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与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需求及用人单位需求存在偏差,培养体系相对滞后,在知识体系更新、核心技术培养方面与产业发展存在“代沟”;同时培养过程与培养机制等方面也体现出无法适应产业变化的新问题,已不能很好地顺应产业发展,培养出适应产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本课题正式基于这个大前提,通过黑龙江科技大学与哈尔滨金融学院合作进行适应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需要的新型软件工程专业性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同时着重于一体化平台的建设与实践。本文以产业发展为方向,以培养优秀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为宗旨,以满足企业需求为目标,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创新应用型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建跨校园、跨企业的一体化人才培养平台,实现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向适应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方向转变,可以极大提升毕业生社会竞争力,从而对毕业生高质量就业起到促进作用。对于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中的企业而言,可以通过新型人才培养平台,与高校实现更为深入的合作,参与高校师资培养、培养方案制定、软件基地建设等多项工作,根据市场导向,深层次引导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

二、创新型软件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国内高校传统的软件工程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普遍存在教材陈旧、知识结构滞后,实践环节目标不明确,理论教学偏重而实践训练不足的问题。在目前国家大力建设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的新形势下,这种情况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因此,目前高校亟待改善的就是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黑龙江科技大学与哈尔滨金融学院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建设。

(一)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黑龙江科技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软件学院)目前已与哈尔滨海康、文思创新、中软、达内、富士康、大庆科瑞尔斯等多家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并建立大学生实践创新基地,在北京、烟台、大连、盐城、深圳、大庆、哈尔滨等城市构建校企合作实践基地IT企业群,哈尔滨金融学院也充分利用各类校企合作资源,两校通过校企合作平台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机会,为在校教师提供实践锻炼机会,也为企业提供量身培养人才的机会。在校企合作的大前提下,针对软件工程专业在校本科大学生实行“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即“在校培养3年+下企业培养1年”的模式,通过校内教师深入企业实践锻炼、企业导师入校任教并参与培养方案制定、校内工程实践、导师制培养、校外顶岗实习、课程置换等全方位无缝连接的模式将校企合作推向深入,充分发挥校企各方优势,实现联合培养优秀人才的目标。

(二)创新MPE-CDIO现代工程教育模式

近年来,黑龙江科技大学结合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办学定位,以教学为中心、以育人为根本,突出实践,科学确立了“大德育、大工程、大实践”的三大教育理念。在“三大”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搭建了以大德育为先导、以大工程为背景、以大实践为途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与此同时,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软件学院)引入麻省理工学院与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大学经过多年探索研究后创立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从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四阶段出发,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设计。基于“三大”教育理念和CDIO工程教育理念,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软件学院)创新了MPE-CDIO工程教育培养模式,制定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及相关实施办法。M代表Moral,以德为先是MPE-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最基本要求,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P代表实践Practice,要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不仅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同时也要锻炼学生的非专业能力;E代表工程Engineering,在实践中学会工程化思想,要求学生在做任何一个项目,哪怕是一次小小的实验也都要养成构思、设计、实现、运行的习惯,强化学生工程化的思想和意识。

(三)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基于“3+1”人才培养模式和MPE-CDIO工程教育培养模式,黑龙江科技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软件学院)自2010年起就提出了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制定了新型软件工程专业的培养大纲,搭建了基于MPE-CDIO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鱼骨模型,明确了一级项目、二级项目以及课程群的设计。在新的培养方案中,充分体现了CDIO体系中4类一级能力、17组二级能力以及73种具体能力的培养。在校期间,通过新式的课程群体系,合理搭配了软件工程专业各类大类课、基础课与选修课,形成了完善的课程体系与知识架构,在引入软件企业参与培养方案制定的前提下,添加了符合企业研发模式的实践教学环节,由企业导师与拥有企业实践经验的在校教师共同指导。通过课程置换形式,实现了在校3年与企业1年的无缝对接,使学生提前一年进入企业顶岗实习,自2012界毕业生起,连续五年实现90%以上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于毕业前即可赚取实习工资,50%以上优秀毕业生正式毕业前已获得企业正式员工级工资待遇,并实现月薪过万的高质量就业。

三、一体化平台建设与实践

为了辅助新型软件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黑龙江科技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软件学院)及哈尔滨金融学院计算机学院充分利用网络化的便利,进行了一体化的人才培养平台的搭建,主要包括数字化混合式学习平台、校企合作管理平台,充分利用网络的便利性与资源共享性,实现了跨越空间距离将师资培养与学生培养同步,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同步,从根本上解决“教”与“学”、“学”与“用”脱节的问题。

(一)数字化混合式学习平台建设

利用UML统一建模语言形成平台的需求分析报告;应用Web开发技术确定采用MVC的三层体系结构、确定系统开发环境、完成数据库设计、建立服务平台存档文件架构;采用ExtJs框架、Struts框架、连接池等技术实现平台代码搭建;最终实现了信息化虚拟学习环境搭建、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教师可以将各类学习资源共享于平台之上以便学生查阅、学习;学生可以通过平台了解产业发展最新动向,企业应用最新技术及方案解析,浏览各类教学资源并实现线上学习、在线问答、线上测试等功能。

(二)校企合作管理平台建设

校企合作管理平台主要完成校内、校外企业各类信息的交互,教师深入企业实践锻炼管理以及校外课程置换学生管理等深入辅助校企合作程度的功能。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在校生可以实时了解企业最新动态,发出实习应聘申请以及课程置换在线申请,并可以实现置换单位变更、校内外导师分配、与校内外导师交互等多项工作;企业方可以投放各类就业信息、招聘岗位、可置换课程安排等信息的共享,实现实习生的在线招聘等互动功能;校方管理人员及校内教师可以利用平成实习学生管理、交互与辅导等工作。

四、结论

近年来,黑龙江科技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软件学院)与哈尔滨金融学院计算机学院合作,以软件工程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为载体,进行了面向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平台建设与研究工作,通过校企合作平台为基础,创新MPE-CDIO现代工程教育模式,并创新了应用型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同时搭建了一体化的人才培养平台,通过平台建设跨越了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弥补了“教”与“学”、“学”与“用”脱节的问题。通过近三年的改革与探索,摸索出一条成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2010级、2011级与2012级毕业生均实现了90%以上就业,其中50%以上优秀毕业生正式毕业前已获得企业正式员工级工资待遇,并实现月薪过万的高质量就业。通过新型人才培养平台的建设与研究,提高了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并为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一条可行之路,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及深入研究的学术价值和较好的推广前景。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面向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平台建设与研究》(项目编号:JG2014011138)部分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赵国刚.“三大”教育理念与工程人才培养体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4)

[2] 张凤武,周广林,曹景萍.基于MPE-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培养模式构建[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12)

[3] 才智,王国权,韩紫恒,赵春刚,朱秀,马海峰.基于校企合作平台的软件项目管理课程改革与实践[J].经济师,2013(7)

[4] 才智,赵春刚,顾泽元.基于CDIO模式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J].经济师,2011(8)

[5] 才智,张学金.工程教育模式下的软件工程课程体系教学改革与研究[J].经济师,2012(2)

[6] 王国权,才智,韩紫恒,马海峰,赵福军.基于校企课程置换的“3+1”IT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2015(2)

课程体系搭建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机械系统仿真与测试创新实验;教学内容;课程考核评分细则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113-02

教育部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中提出大力加强实验、实践教学改革,鼓励开设综合性、创新型实验和研究型课程,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国内各高校目前都在进行实践教学的改革和建设。新的高教理论认为,兼顾学生解决理论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比单纯培养学生知识接受能力重要得多。机械类学科实践性强,而实践环节重在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这是课堂理论教学所无法替代的。在机械类教学建设中,提供一个综合设计和创新的实验平台,对培养创新意识和提升实践能力很有帮助。国内大部分高校开设的“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课程均配有课内实验,但这些实验作为课程教学的附属,没有自成一体的课程体系,且各实验互不联系,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显现出明显的不足。作者在研究综合性、创新性、设计性机械类创新实验的基础上,进行了“机械系统仿真与测试创新实验”的实践,该实验课程是与“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同步进行的创新性实验课程,拟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融合多种知识与分析方法的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以下简述该创新实验课程教学实践的有关情况。

一、国内、外高校类似实验课程开设现状

近年来,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国内、外高校都以开展“综合型、设计型、探究型”实验为主线开设了机械类创新课程。麻省理工学院(MIT)开设的“Mechanical Design Elements”(机械设计基础)是关于机械建模、机械设计的高等教育课程,为学生提供关于轴承、齿轮、凸轮和机构等的最佳实践机会。该课程设有专门的机械实验室和设计实验室,学生每次以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操作或汇报交流,实验正式开始前制作的甘特图(Gantt chart)可以很好地规划和检查学生实验进度。在国内,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于2001年修订了“机械与汽车培养计划”,增设了机械基础实验课程。该课程构建了新的机械基础实验课程体系,把所有专业基础课(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工程材料、互换性与技术测量、传感与测试技术等课程)中的实验教学内容统一设置,并增加了综合型、设计型、研究型、开放型及开拓型实验内容,独立设计成一门机械基础实验课程,有单独学分。该实验课程被评为2011年上海市精品课程。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根据自身课程设置情况,在借鉴MIT和国内各知名大学实验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自2013年2月起开设了实践类选修课“机械系统仿真与测试创新实验”。

二、“机械系统仿真与测试创新实验”的教学研究

1.“机械系统仿真与测试创新实验”总体教学框架的构建。立足本校具体情况,构建可实施的“机械系统仿真与测试创新实验”的总体框架。课程现有硬件条件为新购进的机械系统创新搭接及运动测试实训平台4套。讲课内容主要包括介绍机械系统创新搭接及运动测试实训平台、介绍三维仿真软件、介绍实验所涉多学科相关知识,以及为学生的整个实验过程提供全程答疑。实验内容主要包括机构运动创新搭接、机构传动创新搭接、机构运动特性测试、机构传动特性测试等环节。上机内容主要包括机构运动仿真、机构传动仿真。实验全过程综合了机械原理、机械设计、传感技术、数据采集、计算机检测与控制、数据分析等多学科内容,综合多种实验仪器、设备、检测与分析手段。

2.“机械系统仿真与测试创新实验”具体内容。“机械系统仿真与测试创新实验”内容构成列于表1。

表1中形成该实验课程特色的有关内容简述如下:①机构传动创新搭接及测试:实训平台为全开放性平台,可有多名学生同时操作。学生可以自行设计元件,可在安装平台组装创新作品。学生通过在实验平台上的实验,了解位移、速度、加速度的测定方法,转速及回转不匀率的测定方法;通过实验,初步了解电脉冲编码器、差动变压器位移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并掌握它们的使用方法;通过比较理论运动曲线与实测运动曲线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增加对运动速度特别是加速度特性的感性认识;比较曲柄滑块机构与曲柄导杆机构的性能差别;检测凸轮机构从动件的运动规律;比较不同凸轮轮廓线或接触副,对凸轮机构从动件运动规律的影响。②机构运动创新搭接及测试:标准T型槽铝合金型材拼接而成安装平台,可在安装平台灵活拼装搭接带传动、链传动、定轴轮系、单轴和多轴组合多级齿轮传动、万向节传动等各种传动结构,搭接各种不同类型的复杂机械系统。③机构运动/传动仿真:针对学生自主创新的实验方案,利用pro/E等三维软件进行运动仿真,将实际测定的机构运动速度、位移曲线等与仿真结果进行对比。④课内交流:将学生划分为5~6人组成的实验及讨论小组,小组成员以自己认为有效的方式组织活动,教师不进行干涉。各组成员针对实验平台提出可行实验方案,并在机房展示其方案,学生与教师共同交流。课后各组共同商讨出统一方案(各组可以有一个以上方案),以此作为进一步实施的实验方案。在实验方案实施过程中,各小组组长汇报本小组实验进度,组员补充汇报。发言时间控制在5分钟以内,发言完毕后接受其他小组成员的提问并做出解释。课内交流是一个让学生能集中讨论、相互交流的环节。教师和学生提出的意见可以帮助小组同学确定合理的实验方案。⑤答辩环节:最后一次课为实验成果验收课,学生需带好纸质实验报告以及PPT参加答辩,答辩评委由主讲教师、助教及数位研究生组成。每个方案汇报时间不超过5分钟。汇报完毕由评委提问,小组所有成员均可回答,提问时间不超过10分钟。针对该课程性质,拟定了一份“机械系统仿真与测试创新实验”综合评分表(表2),在答辩过程中,各评委填好各小组的综合评分表。

三、“机械系统仿真与测试创新实验”课程创新点及应用

1.该实验课程涉及的三大教学模块:基于实验平台的创新搭接、运动及传动特性的计算机实时检测、基于三维软件的运动仿真。实现了理论、实践与虚拟仿真一体化。

2.该课程突破了传统的机械原理课程和机械设计课程的实验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了由“验证性”实验向“开放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该课程设置了符合教学特点的具有特色的课程考核体系,保证了实验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控制和不断提升。

教学实践证明,“机械系统仿真与测试创新实验”是一门适合在机械类专业学生中开设的创新实验课程,它符合现代机械类创新实验教学的特点,有利于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课程中涉及的机械基础知识。该课程充分培养学生学习机械类专业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欢迎。

参考文献:

[1]金晓怡.机械设计课程案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机械制造与研究,2011,40(3):73-76.

[2]同济大学“机械基础实验”精品课程[EB/OL].http:///.

课程体系搭建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数据库程序设计;网上教学及辅导;对策搭建

中图分类号:TP311.138-4

1 《Visual FoxPro数据库程序设计》网上教学及辅导的目标分析

作为一门面向对象可视化、数据处理精确的《Visual FoxPro数据库程序设计》课程,在目前的信息资源开发领域成为了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其为经济和社会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而得到了人们空前的关注和重视[1]。由于《Visual FoxPro数据库程序设计》课程具有上手快、容易掌握、实用性强等等特点,在目前教学课时设计的比例上大幅度提高,并且课程网上教学及辅导的趋势逐渐加深。根据实践经验可以发现,《Visual FoxPro数据库程序设计》网上教学及辅导的目标由浅入深主要涵盖了理解和界定相关概念、熟练运用表格数据进行操控、深层次的进行VFP编程、掌握结构化的程序设计以及学会面向对象化的程序设计方法、提升思维创新能力、根据实际的需求,选择性的开发数据库管理程序[2]。

2 《Visual FoxPro数据库程序设计》网上教学及辅导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随着网络教学及辅导的不断深入,《Visual FoxPro数据库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就从目前《Visual FoxPro数据库程序设计》教学实践来看,主要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学生大都缺乏一种对《Visual FoxPro数据库程序设计》课程学习上的有效反馈,平时测试不够重视。教学评价系统不够精确,导航缺乏足够的智能性和完备性[3]。第二个方面体现在课程设计上。主要缺少一种灵活、多样化的《Visual FoxPro数据库程序设计》网上教学模式,无法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力,调动学习的兴趣,在个性化的《Visual FoxPro数据库程序设计》课程服务上暂时无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3 《Visual FoxPro数据库程序设计》网上教学及辅导具体对策搭建

3.1 网上教学及辅导方法构建

对于《Visual FoxPro数据库程序设计》网上教学及辅导方法的构建,最核心的是要以抓住学生学习的好奇心,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4]。经过长期的网上教学实践经验发现,案例教学法在实际网上教学及辅导中具有很大的效果。很多学生在第一次接触到《Visual FoxPro数据库程序设计》课程时,由于思维能力较差的原因,很难对于抽象性的概念进行深入的理解。长期以往,就会产生一种排斥的负面情绪,严重影响《Visual FoxPro数据库程序设计》网上教学及辅导的效果[5][6]。而案例分析法能够巧妙的将知识构建融入到事前设定的情景模式中,通过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到谈论、质疑、反思中去,实现对问题本质导入认知。

3.2 网上教学及辅导具体对策搭建

《Visual FoxPro数据库程序设计》网上教学及辅导需要根据学生实际的情况,将案例教学法融入到教学中,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网上教学及辅导模式[7]。首先需要做的是选择一些具体化的情景模式,作为案例教学色素材,由基本的概念界定逐步深入到程序设计中。严格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后温习,通过加大对案例的了解,分辨出不同程序设计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在学生对《Visual FoxPro数据库程序设计》网上教学及辅导有了一定程度的适应之后,可以适当的提升情景设计的抽象度[8],增加讨论的难度,这样一种从简单到复杂的网上学习方式,可以更加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Visual FoxPro数据库程序设计》网上教学及辅导中使用案例教学法需要注意的是案例教学素材的选择需要以调动学生的兴趣为落脚点[9]。考虑到网上教学的时间有限性,教师需要全局把控好时间的分配,提升学习上的效率。

另外,对于《Visual FoxPro数据库程序设计》网上教学及辅导上,需要做好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扩大学生实践的时间。对于每一次的网上教学之后,可以适当的布置一些任务,让学生在课余可以按照软件进行操作,提升学生对网上课堂知识的消化程度,从而实现提高《Visual FoxPro数据库程序设计》网上教学及辅导的效率[10]。

4 结束语

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Visual FoxPro数据库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目标了,必须要运用网络平台,依靠其强大的声音、文字、图像[11]等等上的处理能力,开展网上教学及辅导模式。本文对《Visual FoxPro数据库程序设计》网上教学及辅导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主要从其教学及辅导的目标出发,就当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对《Visual FoxPro数据库程序设计》网上教学及辅导的具体对策搭建进行阐述,包括网上教学及辅导的方法构建和具体对策搭建两个方面。主要的目的在于为今后《Visual FoxPro数据库程序设计》网上教学及辅导提供一个文献的支持,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马艳,王浩.面向对象数据库程序设计教学方法研究:以ACCESS数据库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版),2011(08):222-223.

[2]吕岚.浅谈项目教学法在《数据库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04):313-315.

[3]李学刚.加密数据库程序设计[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1(03):411-412.

[4]陈友明,文贻赛,文海英.智能网络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高教职教,2010(08):13-15.

[5]许晓红.Visual Foxpro中表格控件设计技巧二例[J].电脑学习,2007(06):333-335.

[6]饶拱维,何文全.在VFP中使用Screen对象定制系统窗口[J].电脑开发与应用,2011(02):123-125.

[7]谢运山.利用VFP编程实现流速仪法流量计算[J].吉林水利,2010(01):225-227.

[8]郑建标.基于VFP的网页客户端组件的开发与应用[J].现代电子技术,2006(17):678-679.

[9]晓博.如何使用Foxpro 6.0实现数据库文件间的更新[J].办公自动化(综合版),2009(01):545-547.

[10]黄国盛,周小清,梁平元.VFP动态链接库的调用方法学习[J].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2011(06):223-225.

[11]杨幸,张银明.基于面向对象的VFP在MIS研制中应用[J].电脑学习,2011(16):1333-1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