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本网工作报告内容页

机电一体化研究报告{推荐5篇}

2024-07-28 20:31:01工作报告访问手机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机电一体化研究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机电一体化研究报告范文第1篇

第一条为全面加强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保证工程建设质量,提高投资效益,根据《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及相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使用中央财政性资金的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以下简称“电子政务项目”)。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电子政务项目主要是指:国家统一电子政务网络、国家重点业务信息系统、国家基础信息库、国家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相关基础设施、国家电子政务标准化体系和电子政务相关支撑体系等建设项目。

电子政务项目建设应以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线,以国家统一电子政务网络为依托,以提高应用水平、发挥系统效能为重点,深化电子政务应用,推动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电子政务体系,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发挥电子政务对加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和改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作用。

第四条本办法所称项目建设单位是指中央政务部门和参与国家电子政务项目建设的地方政务部门。项目建设单位负责提出电子政务项目的申请,组织或参与电子政务项目的设计、建设和运行维护。

第五条本办法所称项目审批部门是指国家发展改革委。项目审批部门负责国家电子政务建设规划的编制和电子政务项目的审批,会同有关部门对电子政务项目实施监督管理。

第二章申报和审批管理

第六条项目建设单位应依据中央和国务院的有关文件规定和国家电子政务建设规划,研究提出电子政务项目的立项申请。

第七条电子政务项目原则上包括以下审批环节: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方案和投资概算。对总投资在3000万元以下及特殊情况的,可简化为审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代项目建议书)、初步设计方案和投资概算。

第八条项目建设单位应按照《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项目建议书编制

要求》(附件一)的规定,组织编制项目建议书,报送项目审批部门。项目审批部门在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并委托有资格的咨询机构评估后审核批复,或报国务院审批后下达批复。项目建设单位在编制项目建议书阶段应专门组织项目需求分析,形成需求分析报告送项目审批部门组织专家提出咨询意见,作为编制项目建议书的参考。

第九条项目建设单位应依据项目建议书批复,按照《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要求》(附件二)的规定,招标选定或委托具有相关专业甲级资质的工程咨询机构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报送项目审批部门。项目审批部门委托有资格的咨询机构评估后审核批复,或报国务院审批后下达批复。

第十条项目建设单位应依据项目审批部门对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按照《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初步设计方案和投资概算报告编制要求》(附件三)的规定,招标选定或委托具有相关专业甲级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制初步设计方案和投资概算报告,报送项目审批部门。项目审批部门委托专门评审机构评审后审核批复。

第十一条中央和地方政务部门共建的电子政务项目,由中央政务部门牵头组织地方政务部门共同编制项目建议书,涉及地方的建设内容及投资规摸,应征求地方发展改革部门的意见。项目审批部门整体批复项目建议书后,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方案和投资概算,由中央和地方政务部门分别编制,并报同级发展改革部门审批。地方发展改革部门应按照项目建议书批复要求审批地方政务部门提交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并事先征求中央政务部门的意见。地方发展改革部门在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方案和投资概算审批方面有专门规定的,可参照地方规定执行。

第十二条中央和地方共建的需要申请中央财政性资金补助的地方电子政务项目,应按照《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和贴息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31号)的规定,由地方政务部门组织编制资金申请报告,经地方发展改革部门审查并报项目审批部门审批。补助资金可根据项目建设进度一次或分次下达。

机电一体化研究报告范文第2篇

针对当前名目繁多的各类报告,中国影协在去年《2007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推出的基础上,以其时效性和指导性俱佳的优势,今年又推出了《2008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2008中国电影艺术报告》两部。中国影协日前在京举行了两部报告的发布座谈会。

《2008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由中国电影家协会产业研究中心组织撰写,由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刘浩东担任主编,多位从事电影产业研究的专家学者参与了这个研究项目。该报告充分发挥影协广泛联络和深入调查的优势,把“一手数据分析”与产业视角的独特研究结合起来,既尊重数据的客观准确,又发挥撰写报告专家的理论分析智慧,对2007年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科学而客观的阐述,具有专业性、权威性、综合性等特点,对业界、学界了解2007年度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状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08中国电影艺术报告》作为国内第一部年度电影艺术创作报告,由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组织撰写,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主任尹鸿、秘书长刘浩东担任主编,作者由各大高校、科研机构的电影理论评论专家组成。该报告以年度中国电影艺术创作为研究对象,全书共包括十二个章节和一个专题研究,分别为中国电影创作年度综述、年度热点、年度创新、年度症候、年度走向、导演艺术、剧作艺术、表演艺术、摄影艺术、声音艺术、新技术、港产合拍片的年度分析,以及专题研究中国进口分账影片态势分析。此外,报告还收录了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2007年度十部优秀国产影片推介活动”的片目名单。影协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推出这部艺术创作报告的目的,旨在让更多的人在聚焦产业喧嚣的同时,冷静细致地思考电影艺术层面的诸多元素,从电影创作本体上把脉国产影片,把理论家、评论家的判断与声音传递给社会大众,以期在电影理论评论中坚持主流文化的声音。该书凸显出三个特点:一是改变了只关注精英和艺术电影的传统角度;二是对实现市场转型做了全面的关注;三是对新形势下的主流电影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因为《2008中国电影艺术报告》是第一次对中国电影艺术创作推出的研究报告,因此备受关注。参加座谈会的电影界专家学者就中国电影创作和中国电影艺术研究方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饶曙光强调眼睛要向下看。他认为,中国电影研究的立场要有一个调整,要从精英立场转移到大众立场,不能把电影研究变成空中楼阁。要从重电影票房转移到增加对观众人次的研究,尤其要关注中小城市和农村的观众人次。电影票房收入虽然重要,但不是全部的依据,人次虽不能计入经济效益,但对中国电影创作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当前中国电影的研究重点还应该放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类型片上,进一步建构主流商业电影体系,推动中国电影的可持续发展。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侯克明希望敢于面对创作现实。他说,中国电影产量虽然多了,但创作上还存在着很多问题。目前对创作上的艺术研究还远远不够,创作问题远比产业问题大。《2008中国电影艺术报告》的出版对电影创作研究会产生很大影响,希望能坚持做下去,更希望这些研究能让创作者看到。因为目前拍摄者、投资者并不太知道中国电影的创作状况,出现了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创作者对自己没有准确的评价。电影批评家要继续解放思想,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电影创作存在的问题实事求是地讲出来,努力加强和扩大电影评论的声音。艺术报告不要追求大而全或面面俱到,要有重点分析,可以有多种写法,要敢于面对现实,面对问题。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郑洞天发言时先站起来向作者鞠躬,由衷地表示对这两部报告出版的祝贺和对作者的敬意。目前,高校有影视专业两千余个,研究生有三千余人。他认为两部报告为高校大学生、研究生提供了数据和依据。该报告开创了电影研究的新阶段。郑洞天希望报告每年能有针对性地提一些问题。比如中国类型片的问题,去年中国共生产了526部影片(包括120部电视电影),其中有多少部是类型片?我们的类型片不够成熟的原因究竟在哪里?再比如中国大片的问题,是否制作越大越挣钱?大片越拍越没有思想?应通过每年的报告把中国电影的现实真实地报告给创作者。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会林提出增加未成年观众电影调查。她说,影视文化对未成年观众有哪些影响,应该是报告的内容之一。今年,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就未成年观众价值观的形成、对明星的认知度、对某些电影的暴力倾向的反应等进行了问卷调查,今年的调查对象选择的是都江堰的中学生。5月11日,包括聚源中学在内的孩子们最后交上了答卷,没想到第二天就发生了大地震,很多参与调查的孩子都被埋在了废墟之下,学院已决定把调查问卷捐给相关的博物馆,作为永久的纪念。黄会林建议,应该重点对未成年孩子们对当下影视文化的看法进行调查,他们才是中国电影市场未来的主力军。

针对当前名目繁多的各类报告,中国影协在去年《2007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推出的基础上,以其时效性和指导性俱佳的优势,今年又推出了《2008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2008中国电影艺术报告》两部。中国影协日前在京举行了两部报告的发布座谈会。

《2008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由中国电影家协会产业研究中心组织撰写,由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刘浩东担任主编,多位从事电影产业研究的专家学者参与了这个研究项目。该报告充分发挥影协广泛联络和深入调查的优势,把“一手数据分析”与产业视角的独特研究结合起来,既尊重数据的客观准确,又发挥撰写报告专家的理论分析智慧,对2007年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科学而客观的阐述,具有专业性、权威性、综合性等特点,对业界、学界了解2007年度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状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08中国电影艺术报告》作为国内第一部年度电影艺术创作报告,由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组织撰写,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主任尹鸿、秘书长刘浩东担任主编,作者由各大高校、科研机构的电影理论评论专家组成。该报告以年度中国电影艺术创作为研究对象,全书共包括十二个章节和一个专题研究,分别为中国电影创作年度综述、年度热点、年度创新、年度症候、年度走向、导演艺术、剧作艺术、表演艺术、摄影艺术、声音艺术、新技术、港产合拍片的年度分析,以及专题研究中国进口分账影片态势分析。此外,报告还收录了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2007年度十部优秀国产影片推介活动”的片目名单。影协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推出这部艺术创作报告的目的,旨在让更多的人在聚焦产业喧嚣的同时,冷静细致地思考电影艺术层面的诸多元素,从电影创作本体上把脉国产影片,把理论家、评论家的判断与声音传递给社会大众,以期在电影理论评论中坚持主流文化的声音。该书凸显出三个特点:一是改变了只关注精英和艺术电影的传统角度;二是对实现市场转型做了全面的关注;三是对新形势下的主流电影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因为《2008中国电影艺术报告》是第一次对中国电影艺术创作推出的研究报告,因此备受关注。参加座谈会的电影界专家学者就中国电影创作和中国电影艺术研究方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饶曙光强调眼睛要向下看。他认为,中国电影研究的立场要有一个调整,要从精英立场转移到大众立场,不能把电影研究变成空中楼阁。要从重电影票房转移到增加对观众人次的研究,尤其要关注中小城市和农村的观众人次。电影票房收入虽然重要,但不是全部的依据,人次虽不能计入经济效益,但对中国电影创作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当前中国电影的研究重点还应该放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类型片上,进一步建构主流商业电影体系,推动中国电影的可持续发展。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侯克明希望敢于面对创作现实。他说,中国电影产量虽然多了,但创作上还存在着很多问题。目前对创作上的艺术研究还远远不够,创作问题远比产业问题大。《2008中国电影艺术报告》的出版对电影创作研究会产生很大影响,希望能坚持做下去,更希望这些研究能让创作者看到。因为目前拍摄者、投资者并不太知道中国电影的创作状况,出现了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创作者对自己没有准确的评价。电影批评家要继续解放思想,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电影创作存在的问题实事求是地讲出来,努力加强和扩大电影评论的声音。艺术报告不要追求大而全或面面俱到,要有重点分析,可以有多种写法,要敢于面对现实,面对问题。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郑洞天发言时先站起来向作者鞠躬,由衷地表示对这两部报告出版的祝贺和对作者的敬意。目前,高校有影视专业两千余个,研究生有三千余人。他认为两部报告为高校大学生、研究生提供了数据和依据。该报告开创了电影研究的新阶段。郑洞天希望报告每年能有针对性地提一些问题。比如中国类型片的问题,去年中国共生产了526部影片(包括120部电视电影),其中有多少部是类型片?我们的类型片不够成熟的原因究竟在哪里?再比如中国大片的问题,是否制作越大越挣钱?大片越拍越没有思想?应通过每年的报告把中国电影的现实真实地报告给创作者。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会林提出增加未成年观众电影调查。她说,影视文化对未成年观众有哪些影响,应该是报告的内容之一。今年,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就未成年观众价值观的形成、对明星的认知度、对某些电影的暴力倾向的反应等进行了问卷调查,今年的调查对象选择的是都江堰的中学生。5月11日,包括聚源中学在内的孩子们最后交上了答卷,没想到第二天就发生了大地震,很多参与调查的孩子都被埋在了废墟之下,学院已决定把调查问卷捐给相关的博物馆,作为永久的纪念。黄会林建议,应该重点对未成年孩子们对当下影视文化的看法进行调查,他们才是中国电影市场未来的主力军。

机电一体化研究报告范文第3篇

本人自20XX年毕业参加工作以来,在公司一直承担电力通信研究专业报告编制、电力通信类资料翻译、电力通信资讯搜集等方面工作:

1、专业报告编制:参与XX公司及部门相关报告的前期搜资、编写及修改完善工作,包含《电力信息通信资源商业化评估分析报告》、《电力信息通信资源商业化运营项目可行性研究》、《国家电网公司直属单位信息通信承载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智能用电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报告》等。此外,参与部门商业咨询研究相关工作,包括分析探讨互联网+供电服务业务开展的宏观环境、业务拓展方向及应用场景、商业模式、具备的软硬件产品资源及技术优势;参与《电力通信助推电网全业务运营》汇报材料编写等内容。

2、电力通信类资料翻译:参与公司电力通信类信息搜集及相关资料的翻译工作,以及完成部门组织的报告、论文翻译。包含:参与埃森哲《总览全球智能电网发展机遇》、美国电科院《一体化电网—全面发挥集中式与分布式能源价值》、IEEE《可再生能源间歇性对电网及储能的影响》、《电力线宽带通信与无线通信结合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组网方式的应用》、《基于EPON技术的电力光纤采集装置研究》、《基于宽带PLC的多媒体传输技术在智能家居中的研究及应用》等报告及论文的翻译工作。

此外,本人还在日常工作中,坚持跟踪国外行业动态,搜集智能电网、智慧城市、智能量测等方面的资料,介绍发达国家的新理念、新模式、新技术,为公司智能电网相关业务的发展提供一定帮助。

在将已有专业知识应用到工作实践的同时,本人还积极参与公司举办的相关学习培训活动,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参加工作以来,本人参加了海外项目拓展思路方法、国际EPC项目管理知识、商务PPT制作及商务英语、外事接待等领域的培训,获益匪浅。

机电一体化研究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电子政务 绩效评估 评估模式

自20世纪70年代末英国撒切尔政府推行的雷纳评审和1993年美国白宫《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The Government Performance and Results Act,GPRA)以来,政府绩效评估已经作为一种新的公共管理理念和实践遍及世界各国。进入信息时代,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成为政府绩效评估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目前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评估实践和理论的评析,探讨国际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实践的特点、经验与教训,为中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工作提供参考。

一、国际社会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实践回顾

目前,许多国家的政府部门、专业研究机构和国际组织都开展了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和相关实践,了一系列研究报告。国内已经有很多文章对这些研究成果和实践进展进行了详细介绍,在此不做赘述。下面仅就这些理论与实践进行简要总结。

⒈美国:“绩效参考模型”(PRM)

美国是最早倡导发展电子政务,也是最早推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国家。2002年,美国政府推出了电子政务联邦事业架构(Federal Enterprise Architecture,FEA),包括了与相关的五大类参考模型:绩效参考模型、业务参考模型、服务组件模型、数据参考模型以及技术参考模型。“绩效参考模型”是整个联邦事业架构中,最为重要和根本的一个模型,旨在建立一套标准化的电子政务项目评估体系,主要由六大评估领域(Measurement Areas)构成,包括对任务和业务结果(Mission and Business Results)的评估、 对用户结果(Customer Results)的评估、对业务流程及活动(Process and Activities)的评估、对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的评估、对技术(Technology)的评估以及对其他固定资本(Other Fixed Capital)的评估。

最近,美国问责署(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Office,GAO)对过去几年推进的25项电子政务工程项目进行了评价,结果是美国的电子政务未能实现预期的目标。为此,美国负责电子政务管理的管理与预算办公室(Office of Management and Budget,OMB)近期提出,今后的注意力将逐渐从项目建设转移到项目的绩效和应用效果上,并且重新设计了项目的绩效评估体系。新的评估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指标:参与度、使用度和用户满意度(参见表1)。OMB将借鉴企业界的通行方法,采集数据用以建立各项目的绩效基准标杆,并向公众、政府部门等公布,经客观评估得出绩效评估结果。目前,首批使用新绩效评估体系进行绩效评估的有18个电子政务优先项目,包括福利援助资格在线审查、“一站式”娱乐服务、在线保税服务等项目,而其余7个电子政务优先项目和业务流程也将逐步开展这样的绩效评估。

⒉加拿大:“以结果为基础”的评估体系

加拿大是全球电子政务发展成熟度非常高的国家,其电子政务发展水平连续多年被国际管理咨询公司埃森哲(Accenture)评为全球第一。在电子政务建设的绩效评估方面,加拿大政府主要着眼于用户的满意度和政府服务品质的提升,并认为应采取更为宽泛的评估方法,而不是仅评测网站服务的可用性,还应同时考虑到效益的提升以及对公民传递的价值。为此,加拿大财政部于2002年与国际管理咨询公司埃森哲展开合作,并吸纳各政府部门广泛参与,以共同制定出一个“以结果为基础”(results-based)的评估体系。

⒊欧盟:基于电子欧洲战略的评估体系

欧盟从2000年开始制定“电子欧洲(eEurope)2002”计划,到2002年制定了“eEurope 2005”计划,都配合制定了相关的发展测评指标。在制定以信息社会为目标的计划的同时,也配合制定实施了衡量eEurope发展的测评指标,包含多种指标,最主要的就是SIBIS(Statistical Indicators Benchmarking the Information Society)。SIBIS主要针对在计划中所设定的目标来对应设计,最终用于评估政策的结果、有效性以及评估信息社会的发展水平。

⒋联合国:综合性的国家电子政务评估体系

联合国从2002年就开始推出以全球范围内共144个联合国成员国家为研究对象的电子政务测评报告,其目的是通过树立标杆的办法引导全球电子政务发展。该报告从三个方面评估世界各国电子政务发展水平:一是分析各国政府网站提供的内容和一般公众最经常使用的在线服务情况;二是对各国IT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进行评价;三是评价人力资源能力。根据这些指标最后加权平均得出电子政务指数,从而对各国的电子政务环境(制度、人力、基础设施等各方面)进行一个较为全面的衡量。从2003年开始,联合国对于电子政务的测评主要根据两个指标:电子政务准备度(E-Government Readiness Index)指数以及电子参与指数(E-Participation Index)。2004年与2005年所使用的方法基本上与2003年相同,只是根据测评的结果对电子政务的发展作出了不同的判断和发展指引。2004年,针对数字鸿沟以及国家之间差异的扩大,联合国提出如何缩小这种差异、共同面向机遇的途径和方法,2005年提出“全球E家”,基本上是2004年的延续。

⒌埃森哲:以“总体成熟度”考察政府网站绩效

埃森哲公司从2000年开始,连续六年追踪研究全球电子政务发展的最新动态,例行了6份电子政务年度测评报告。2000年,埃森哲第一次了全球电子政务年度测评报告,报告的主题为“梦想与现实”,该报告第一次提出了“想得要大、起步要小、扩展要快(Think big,Start small,Scale fast)”的电子政务发展理念。由于当时电子政务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埃森哲公司只提出了一套具有粗略框架的评价体系。到2005年,埃森哲的全球电子政务年度评估报告主题为“客户服务领导力――新期望,新体验”。该报告重点评价了政府在客户服务方面的进展如何,为此对前几年一直沿用的评估框架进行了较大修改,从以往的电子政务领导力转变为聚焦客户服务的领衔程度。2006年的报告《客户服务领导力――建立信任》,也明显反映了这种评估的导向和偏重。

⒍布朗大学:特性指标检测网站绩效

由学术机构进行的相关评测中较为有名的是美国布朗大学(Brown University) 公共政策中心,该中心在韦思特教授(Darrell M. West)的主持下从2001年开始连续5年对全球各国的主要政府网站进行数据采集和测评,所有样本数据均通过互联网上获取。其方法主要是采用一些特性指标检测网站的建设状况。

此外,印度政府也提出了“电子政务评估框架(EAF)”。该框架针对不同类型的电子政务项目分别提供了包括总评、细评在内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计算模型,并为模型的应用提供了详细的说明。该模型体现了发展中国家电子政务项目建设的主要问题,并给出了量化的评价指标和办法。

还有许多咨询公司和研究机构(如TNS公司、Gartner公司、IBM电子政务研究院等)也对全球电子政务绩效进行了评估。

二、知名研究机构对当前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实践的总结

⒈IBM政府事务研究中心:从技术导向向服务导向转变

IBM政府事务研究中心于2007年提出一份《评估电子政务绩效》(Measuring the Performance of E-Government)的研究报告,报告主要研究美国联邦、州和地方政府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问题,其中州政府包括密西西比、弗吉尼亚、德克萨斯以及明尼苏达。

该报告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有两个方面值得关注:第一,把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平行分成三个部分,即投入(Input)、产出(Output)和效果(Outcome),这也是目前被学术界普遍认同的一种划分方法。第二,报告认为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在导向上有两种评估体系,一个是技术导向型的评估,另一个是服务导向型的评估,而后者是今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发展方向。IBM这份报告为我们研究和总结当前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工作提供了一个基础框架,限于篇幅,下面仅以表格方式对研究报告内容进行简要介绍(参见表2)。

⒉CTG: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应突出公共价值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阿尔巴尼分校政府技术中心(CTG)是全球领先的电子政务专业研究机构,曾因在电子政务领域的杰出贡献被美国总统克林顿授予“政府创新奖”。CTG最近完成了一份电子政务绩效研究报告,报告名称为《政府IT投资回报分析:公共价值框架》(Advancing Return on Investment Analysis for Government IT:A Public Value Framework),报告认为目前的评估存在如下三个问题:一是对公共价值分析不完整,造成所考虑的公共回报的范围过于狭窄;二是缺乏从公众视角对政府IT投资如何产生价值的系统性关注;三是缺乏适于某特定背景与目标的政府IT投资的公共投入回报(Return on Investment,ROI)评估方法,现有的方法也能应对政府IT投资风险,但主要是从技术开发与实施的角度来看,涉及到公共投资受益者的风险应引起更多关注。

基于这样的分析,CTG提出了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公共价值框架”(如图1所示),着重强调以公众的观点而不是政府的观点作为评估的基础。

该框架的策略在内容上看似简单,但在应用中却比较复杂:将政府所发生的事情(图1左侧的内容)与对公共领域的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图1中间一列的内容)相联系,然后报告并应用该结论。左边的行动确定潜在的价值机制和产出目标。这些都与中间一列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影响和风险相关联。曲箭头表明实际上这个过程很少是线性的,需要反映和跟踪。整个报告提供了该示意图的详细解释,显示了这些行动之间的关联。

这个框架基于的原则是:政府IT投资的价值应该从它所服务的公众的视角来进行评估。基于这个原则确定了两个不同的但同等重要的公共价值:对公民传递的直接效益以及提升政府自身作为一种公共资产的价值。

该框架还确定了政府IT投资与公共价值相关联的基本方式。最简单的关联,就是直接嵌入服务传递流程中的IT投资以提高其对公民或官员的价值的方式来实现的。总价值可能是几个独立的测度的组合,比如成本节省、质量、提高信任。

框架以中等通用性的形式提出,就是为了使之得到最广泛的使用。每一个政府IT项目都有其自己的独特目标、价值取向以及利益相关者。所以框架能与测量方法、分析工具以及特定情境下的报告技巧相结合,用于规划和指导基于公共价值理念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报告对与该框架相关的评估方法进行了更为详细的评述,包括详细的评估过程的流程图、几种ROI模型和方法的概述,以及对分析和结果报告的建议等,在此不做详细介绍。

三、当前国际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理论与实践发展的主要特点

⒈从发展阶段看,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

从总体上看,推进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是大势所趋,是提高政务投入效益的重要手段。但是从绩效评估工作本身的发展水平看,即使是在那些电子政务发展比较早、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和地区,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工作也是在2000年后开始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理念和指标体系等都随着电子政务的发展而有所变化、完善,并没有形成一套“一统数年”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进展主要受制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政府改革推进的力度和方式。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是政府绩效评估的有机组成部分,而政府绩效评估通常是各国推进政府改革的重要手段,因而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推进的速度、方式从根本上取决于政府改革的需求拉动。二是信息技术对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度的衡量。如何衡量信息技术的贡献度,必须要有重要突破,在经济发展领域有著名的“索洛悖论”,在政治生活领域面临着难于界定和评价IT对公共价值的贡献等问题。

⒉从评估主体上看,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关注重点各有不同

如果以评估主体来划分,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可以分为内评估和外评估两种模式。前者是指由政府自身开展的评估,后者是政府以外的第三方组织、咨询机构以及学术机构开展的评估。

目前开展电子政务绩效外评估的主要是咨询公司和高校研究机构两类,埃森哲、TNS、Gartner等知名咨询公司都开展过类似的评估和研究,美国布朗大学、纽约州立大学CTG、世界市场研究中心(WMRC)等高校和研究机构也先后开展过电子政务评估的研究与实践。从评价的投入、产出和效果这三个环节看,外评估主要是针对产出进行评价,这主要是由于非政府研究和咨询机构无法获得准确有效的投入数据,也不可能对电子政务项目进行全程、全方位跟踪造成的。因此,外评估往往从较容易获取数据的政府网站入手,对各个国家进行综合排名。以联合国、埃森哲、布朗大学为代表,它们主要关注政府网站绩效。政府网站作为电了政务的重要外在表现形式,如果把电子政务的中间流程假设为难以测评的“黑箱”,那么可以从易于量化的“产出”着手进行考核,并将此项考核结果看作整个流程的绩效,这是目前大多数国际机构进行此类电子政务评估时运用的原理。外评估的重大贡献在于引导电子政务向以公众为中心的“服务导向型”发展,但由于其自身体系的缺陷,外评估也存在很大局限性。

与侧重政府网站分析、横向排名比较的政府外评估体系相比,政府内评估体系相对更为复杂,也更为全面;内评估要综合考虑投入、产出和效果三个环节;内评估带有明显的行政强制性,一般有法规和制度上的保障;由于内评估的评估过程和结果相对封闭,使用内评估的社会影响力不如外评估大。表3简要比较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两种评估方式。

⒊从发展趋势看,强调“效果”是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发展方向

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开展较早和电子政务发展水平较高的美国、加拿大的经验看,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总体上朝简化指标和强调评价效果方面发展。加拿大政府认为需要从更宽泛的角度来衡量电子政务实际应用效果,比如在政府网站建设方面,在线服务数量的多少并不意味着公民就能够顺利访问这些服务,而在线服务的复杂程度也并不意味着公民就喜欢和愿意使用。要认识到在线服务传递这种形式并不是电子政务建设的全部,它不过是政府进行电子服务传递的一种渠道;而且提供在线服务只是一个过渡过程,政府的目的不是“为上网而上网”,而是要最终提高政府的服务品质和让公民受益。为此,加拿大提出了包括“产出”、“结果”和“影响”3个一级、11个二级指标的“以结果为基础”的全面评估体系。美国政府最近也将评估重点从过程(Process)和产出(Output)转变到结果(Results)和收效(Outcomes),并将其电子政务原6大领域评价指标体系改为3大领域,更加突出实际使用效果和用户满意度。IBM和CTG的研究成果也说明,更加注重服务导向和公共价值是下一步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重点。

四、借鉴与思考

基于上述分析,结合中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实践,提出如下建议与思考。

⒈完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制度保障体系

从国际经验看,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工作的推进依赖于相对完善的外部制度环境,尤以美国2002年通过的《电子政务法》为标志。目前,美国已经构建了一套全球范围内最为全面和最具代表意义的电子政务法律体系,有力地推动了电子政务建设的顺利进行,也为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提供了法律依据。为保证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工作的顺利推进,美国国会和联邦政府制定、调整了一系列直接或间接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加拿大政府为保证政府网站建设的质量,在启动加拿大政府在线工程不久即推出了相关的标准规范和绩效考核办法。中国应逐步建立电子政务建设的法规体系,切实加强电子政务评估相关制度建设,加大对政府财政预算内支出的监管,完善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逐步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工作逐步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⒉建立科学完整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框架

从国际趋势来看,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已从原来的仅重视技术或基础设施的评估转为对产出、结果与影响的全面关注。目前国内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多是对政府网站的评估,这类评估主要存在两类问题,一是政府网站只是电子政务的一部分,网站绩效不能代表电子政务的整体绩效,将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完全集中在政府网站上,是不完善的;二是当前对政府网站的评估主要是针对“产出”的评估,而不能对投入效率和应用效果进行评价,从而使得评价结果的可信性大打折扣。基于这两方面原因,当前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还很不完善。

笔者认为,全面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应该至少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对电子政务投入产出效率,包括电子政务的资金、人力、物力等投入,以及包括网络设施、应用系统、信息资源、安全体系等的产出,总体原则是成本控制;二是内部提升,包括组织流程优化、管理体制完善、人力资源建设,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等;三是电子政务在公共领域产生的价值,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四是用户满意,包括服务成熟度、用户满意度、对政府信任度等。

⒊形成适应国情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

从国际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实践看,按照评估主体的不同,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有内评估和外评估之分,两者各有优势,是互为补充的关系。从美国、加拿大政府电子政务管理的实践看,应当以内评估为主,辅之以外评估,这样既能够保证评估的完整、全面和权威性,又能够动员社会力量,增强评估的开放性。目前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采取了以外评估为主的方式,只有个别省市采取了以内评估为主的方式。当前应该将内评估和外评估充分结合起来,今后逐步转向以内评估为主,外评估为辅的发展模式上来。内评估主要用以评估政府内部电子政务建设情况和电子政务对政府产生的内部收益情况,外评估主要评估电子政务对社会产生的收益以及社会用户对电子政务的满意程度。

⒋切实加强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理论研究和国际合作

通过国际案例分析,可以发现,各评估体系都是基于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有什么样的电子政务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就有什么样的电子政务实践。作为全球推行电子政务建设的创始者和领先者,美国和加拿大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取得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其背后一整套的电子政务发展理论,比如成形于20世纪70年代的信息管理和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理论,政府预算常规程序的投资项目费用效益分析理论和方法,政府改革的新公共管理理论及相应的“服务型政府”理念,等等。从目前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情况来看,这项工作推进所依赖的理论体系和指标设立过程中所依赖的价值观念都还没有形成,这方面的工作需要特别加强。

学习借鉴西方的先进经验非常重要,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基础理论研究也应当走国际合作的道路。需要指出的是,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需要与各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国外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已经有一套较为成熟的支撑体系,他们开发的一些评估模式以及取得的经验可以供我们参考,但绝不能照搬。中国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必须根植于中国特定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土壤。否则,直接引进国外的模式或做法,要么缺乏可操作性而流于形式,要么应用过程中呈现出水土不服的病症,或者是由于对国外制度背景研究不够透彻而产生潜在的副作用。我们在分析、借鉴国外经验时应该特别注意这些问题。

参考文献:

[1] The Federal Enterprise Architecture Program Management Office. The Performance Reference Model Version 1.0: A Standardized Approach to IT Performance[M].2003

[2] Peters R M, Janssen M, van Engers T M.Measuring e-Government Impact: Existing practices and shortcomings[C/OL]// Janssen M, Sol H G, Wagenaar R W. 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Proceeding Series Vol. 60: Proceedings of the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onic commerce 2004, Delft, The Netherlands, October 25-27, 2004. [2007-06-25]. 省略/docs/peters/peters_janssen_vanengers_egov_meas-urement_2004.pdf

[3] Cresswell A M, Burke G B, Pardo T A.Advancing Return on Investment Analysis for Government IT:A Public Value Framework[R/OL]. Albany : Center for Technology in Government,2006. [2007-06-25].ctg.albany.edu/publications /reports/advancing_roi/advancing_roi.pdf

[4]Stowers G N L. Measuring the Performance of E-Government[R/OL]. IBM Center for The Business of Government,2004. [2007-06-25]. 省略/pdfs/8493_Stowers_Report.pdf

[5] 上海市互联网经济咨询中心. 关于电子政务测评的国内外相关经验介绍及对比情况说明[EB/OL]. [2007-06-25]. 省略/cn/detail/detail.asp?NewsID=755

[6] 张成福,唐钧.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比较与实质分析[J]. 中国行政管理,2004⑸

[7] 李晓燕,孙晓娟. 国内外电子政府绩效评估实践及评估模式研究[J]. 商业经济,2006⑼

作者简介:

于施洋,男,1974年生,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处长,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在职博士生。研究专长为电子政务与政府治理创新、信息化发展战略与规划。近年来致力于电子政务政策、管理研究,积极推动跨国合作,主持过多项部委级电子政务、信息化研究课题。

机电一体化研究报告范文第5篇

只是,这样的发展策略是否真的有效?全新的数字平台中,哪一种能够代表报业未来转型的方向?中国报纸媒体的尝试又进行到了哪一步?为了回答这些尚在争论中的问题,本期《报业观察》栏目策划了“报纸与新平台”专题,以飨读者。

这是一个分化的时代,有人还在读着传统的报纸,更多年轻人却将其抛弃,转向新媒体与娱乐媒体的怀抱;这也是一个交叉的时代,有人读报、听广播、看电视,同时也大量地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数字移动终端,不停地提升自己消费信息的时间和频次。

国内传统报业嫁接数字平台的缺憾

在这样特色鲜明的时代,传统报纸已经听惯了衰亡的哀歌。现在,报业最需要做的不是争论自己到底能活多久,而是在多媒体化、数字化的时代准确地定位甚至重新创造自己的位置。一个最明显的应对就是国内的报业纷纷把触角伸向不同的数字平台,从电子报到手机报,从新闻网站到APP应用,从追求发行量到强调下载量……但这样的发展策略管用吗?传统报纸靠什么吸引读者在不同的数字设备上仍旧选择阅读本地报纸?在数字设备上读报纸的人有什么样的阅读体验?各种数字设备的使用者有什么样的阅读偏好?这一系列的问题对报业发展新的数字产品相当重要,却似乎还没有得到国内报人系统的梳理。

原因很简单,强大的纸质媒体的传统、在现实中占据着报业集团核心营收的纸质平媒,以及对媒介技术的“顶层生疏”等因素都导致了中国报业在全媒体、多平台发展中,无法如纯粹的新媒体一样“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地专攻数字媒体,而是非常实际地采取了“以纸质为主,兼及其他平台”的发展策略。也是在这一发展思路的观照下,各大报业集团虽然都建立起了全媒体发展的框架,布点了多平台阵势,但是其数字化媒体产品在相当程度上只是扮演了一个完整集团“全媒体、多平台”框架的存在。并且,由于种种原因,在传统媒体框架下从事新媒体生产的人员,往往缺乏对新平台技术的体认和对用户需要的正确理解。更令人遗憾的是,国内报业在发展新媒体时普遍缺乏用户意识,相当一部分的报业集团才刚利用阅读率、市场调查等量化方法去研究报纸读者需求的习惯,无睱顾及更强调用户体验、数据挖掘的数字媒体产品。

相对中国,对数字平台研究稍早的美国略领先一步。近期,美国报业协会了一项关于《2012报纸多平台使用体验研究》的报告,弥补了世界范围内对一些问题研究的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或许可以帮助我们从新技术的角度,重新审视传统报业,继而提供一定的借鉴。

报纸与三大数字平台的在线调查

老实说,对于美国报业协会的报告,笔者保持着一定的“警惕”。因为根据过往的经验,美国报业协会的研究结果总是对报纸充满了过分乐观的基调,教人总不免暗暗疑心:这是不是报业协会一年一度的强心剂,让广告主仍旧对报业充满信心?然而,这份报告从用户的角度来进行调查研究,涉及到不同平台的比较和使用现状的分析却打动了笔者。

这一研究报告通过对2517名18周岁以上的,无论是通过纸质、电脑、智能手机还是平板电脑平台,在过去一周内,至少读过一次报纸的成年人进行了在线调查。和以往一样,报告首先高度肯定了当地新闻报纸的重要作用。它声称,在美国80%使用互联网的成年人中,有74%会通过传统纸质版、计算机网络、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这四种平台中的任何一种,或任何两种及以上阅读本地报纸。在这些读者中,只阅读报纸数字版的还是少数,只有17%,26%则只读纸质版,还有34%是两者都使用的交叉用户。

为什么选择报纸?毫无疑问,不管通过哪种平台读报的人都是比较关心时事的。对许多人来说,读新闻几乎是一种爱好,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有醒来就查看新闻的习惯,特别是对那些使用几种平台阅读当地报纸的人来说更是新闻的忠实爱好者。事实上,调查认为,数字设备的使用增加了读者触媒的时间。当然,也有许多人之所以在几个平台间转换阅读,频繁地查看新闻是由于觉得自己有能力这样做(特别是使用移动数字平台的),他们不想做最后一个知道新闻的人。在手机新闻用户中,则有很大一部分人声称如果他们没忙别的事,为了打发无聊的时间,他们就会查手机看新闻。

一般而言,手机用户平均浏览3.4个站点,平板电脑用户平均浏览4个站点作为自己的新闻来源。所以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当地报纸数字产品的目标应该是跻身用户必去的3个站点之一。

与此同时,报告还回答了“数字时代,报纸的优势在哪里?”这一问题,调查中关于“为什么选择当地日报”的研究从另一个侧面回答了这个问题,最主要的原因包括:在最大程度上提供广泛而方便阅读和归类的信息,对当地新闻报道的广度和质量、报道的深度和详细性、有用的广告信息、公信力、可信赖性、便利性6个方面。以上种种,应该是国内外报业仍旧能够立足媒体世界的共同内因。

四种平台的不同阅读体验

为什么在不同的平台上阅读报纸?显然取决于四种平台本身所具备的不同个性特征。

对传统报纸的读者来说,受访者强调阅读体验。一半的受访者认为一报在手,或者一册在手能够给他们特别的愉悦;此外,在报纸上阅读完整的故事,寻找有用的广告也比较容易。

对计算机用户来说,最常提及的是可以非常方便地搜索更多更深入的信息,可以方便地与人分享以及在不同的地方随时保持信息联结。此外,他们也认为计算机提供了完整的故事阅读和很好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