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风电培训总结心得体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风电培训总结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6-0115-02
我院新能源应用技术(风力发电方向)专业于2009年获得河北省教育厅的批准,2010年正式招生,现有3个年级共147名学生在校学习。
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风力发电方向)专业自设立以来,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宗旨,以创建特色品牌专业为目标,以学生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机制,大胆创新课程教学模式,强素质,重技能,专业建设取得快速发展。
一、风电专业定位
我院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风力发电方向)专业培养风力发电机组运行与维护、风电场运行与管理、风电设备总装与调试等专业技能,完成风力发电设备运行、检修、维护,风电设备制造、组装与调试,变电站运行与维护等主要工作任务,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专业设置坚持“立足市场,面向社会,服务行业”,以河北为核心,面向东北、华北、西北地区,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满足区域风电资源开发、风电设备制造对风电技术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
二、风电专业建设思路
坚持服务风电企业和地方经济建设,以就业为导向,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突破口。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密切关注和跟踪社会人才需求变化及专业发展动态,适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适应行业、企业和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专业建设已做到至少牵手一家企业、背靠一个企业群,并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深度合作。强化推进“内涵”及“质量工程”建设,狠抓人才培养质量、突出专业特色、打造专业品牌,不断创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
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聘请企业中的技术人员和岗位师傅担任学院的兼职教师与校内教师共同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充分发挥生产一线专家在专业开发与建设中的作用,使专业办学思路和培养目标切合行业企业的发展要求。
与企业专家一起归纳典型工作任务及完成任务应具备的核心能力,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突出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以企业真实项目构建教学内容,用工作任务训练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行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引入企业新技术,校企合作共同培训师资、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提供实习机会及就业机会;依据职业标准构建课程内容,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与企业合作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校内实训提供真实的岗位训练、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工作与学习相互交替。
建立实施了三岗实习制度,“识岗(认识实习)”、“顶岗(综合实习)”、“上岗(顶岗实习)”交叉进行。
聘请企业技术专家承担部分课程的讲授与实习指导工作。注重过程监控,校企共同参与指导和考核。
与企业技术人员合作研发科技项目,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并承担企业员工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企业优秀文化理念,注重学生的个人修养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诚实守信、遵守社会公德、讲究文明礼仪等职业素养;培养学生严格执行运行检修操作规程,强化安全制度,珍惜学习机会、服从管理的学习态度,敢于负责的工作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培养,推进素质教育。
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
本专业坚持“面向市场设方向、瞄准职业定目标、对准岗位取技能、按照技能开课程、依据工种考证书” 的专业和课程建设指导思想。打破“学科中心型”的课程模式,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
首先将专业面向的主要岗位必须的专业基本理论和基础技能汇总构成专业基础课程(1~2学期);专业基础课程的内容融入主要岗位对应的职业资格证理论知识和基础技能项目,可夯实学生在风力发电领域的专业发展基础;在此基础上,构建专业主干课程群(3~4学期),即以主干核心课程来支撑每个主要岗位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并引入相关职业证书的考核内容及标准,构建“课、岗、证”融合的专业核心课程群,该课程群可培养学生面向风电岗位群的核心职业能力;再次,针对具体岗位对专项技能的特殊要求,制定 “专业综合实习课程+顶岗实习”强化课程群(5~6学期),形成特色职业技能,突出岗位专长的强化培养。
五、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建设
1.教学模式
(1)学校、企业两个课堂交替。利用学校课堂夯实学生的专业基本理论基础,训练娴熟的职业专项技能;借助企业课堂,加深学生对生产现场的认识,训练他们应用专业理论解释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职业综合实践能力。不断强化和提高学生岗位实践能力,学生对岗位的适应能力强,真正做到学生的培养过程和就业岗位的有效对接。
(2)学生、“准员工”两类角色交融。在校内模拟的生产现场和企业真实的生产现场,采用“岗位团队模拟”的方式开展课程学习,通过引入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标准和要求,使课程学习与职业岗位要求有机地衔接起来,使学生在职业化的学习情境中,以职业人的角色,开展职业化的教学内容的学习,并以职业化的考核方式检验学习成果,真实地体验“职业人”的要求。实践证明,学生学习目标达标率和学生满意度都达到了90%以上,保证了学生职业岗位核心技能的形成。
(3)模拟、真实两种场境交互。一方面,本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中,大多涉及到风力发电机组、变电站等大型设备,它们的生产情境无法在校内实训基地再现,这势必对学生职业核心岗位技能的形成带来不利的影响,为此,我们借助企业认识实习、校外综合实习,开展专业现场教学,提高学生的现场认知能力,积累工程实践经验。另一方面,针对生产现场安全操作要求高,很难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现场操作机会来练就娴熟专业技能的特点,我们在校内实训基地通过风力发电机组缩比模型、供配电设备、气动液压系统、变电站仿真软件等为学生提供大量技能训练机会,再进入生产现场检修维护和提升。两种场境的交互,为学生形成稳定的实践能力提供了保障。
2.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灵活多变。在教学方法上,专业核心课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虚实交替、讲练结合”的一体化教学,充分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仿真教学、实物教学和现场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主体,突出技能训练,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培养目标出发,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现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情境体验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2)教学手段丰富多样。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应用虚拟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并采用现场教学、基于案例教学、开放式实践教学、第二课堂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利用仿真软件提供了与生产现场一致的操作环境,基本实现了学校教学与生产现场的一致性,集“教、学、做”为一体,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
(3)教学评价对接岗位。注重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考核,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强调课程考核职业化,将风力发电运行检修员职业资格标准及考核内容结合到专业运行类课程、检修类课程内容中。做到课程考核与企业考核相一致,将职业技能鉴定引入教学评价体系,专业核心课程的考核与国家职业资格考核结合。
(4)实施“工学交替”教学形式。我们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结合所授课程的特点,将部分课程安排到企业开展教学,利用企业资源,实现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加强学生现场认知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提高生产性实习的比例,切实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3.教学资源
建立和完善教学资源库,具体包括安全规程、运行规程、案例库、习题库、试题库、电子版教材、教学录像、教学课件等。已建成电机运行与检修、变电运行技术2门院级精品课程,通过建立风电信息资源平台,为教师和学生的教研、科研以及学习提供优越的资源条件。
目前已完成风力发电机组运行维护与调试、风电机械设备检修与维护、变电站运行与维护等多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任务驱动的校本教材的编写工作。
六、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建设
近3年来,通过“引聘专才、分层培养、校企双栖”等途径,优化教师结构,培育出一支德才兼备、教研双长的专兼结合“双师”型教学团队,团队由20名成员组成,高级职称比例为35%,中级职称比例达35%,其中具有研究生学历8人;技师2人;高级工7人。来自企业占50%,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工程实践经验。有力地保障了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七、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新能源应用技术(风力发电方向)专业具有优越的实践教学条件,现有风机测试与检修实训室、液压气动实训室、传感器应用技术实训室、电力电子实训室、电机检修实训室、控制原理与系统实训室实训室、220KV变电站运行与仿真实训室等7个专业实训室,计划2013年完成风场测试实训室、风电运行与仿真实训室等2个专业实训室的建设,建成后可以基本满足学生及企业员工专业技能训练和职业培训鉴定的教学要求,校外还建有承德红松风力发电股份有限公司、国电保定联合动力、大唐国际等多家校外实训实习基地。
八、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建设
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建立就业(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并对毕业生毕业后至少五年的发展轨迹进行持续追踪。
每两年召开一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研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情况,审定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分析职业能力培养和企业用人需求。
完善“院、系、教研室”三级教学督导机制建设,建立科学、公正、透明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继续实施教师帮带工作,指派的指导教师应具备多年的教学经验、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九、结束语
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始终重视适应生产一线要求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专业认识实习、专业综合实习、顶岗实习与实境育人,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也培养了学生安心基层、艰苦创业、不怕挫折、团结协作的精神品质,学生普遍具有“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上手快”的特点,赢得行业企业专家和管理者的高度评价。
参考文献:
[1]张玲.高职校企办学“四点伦”[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36).
[2]孙善学.从职业出发的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1,(22).
风电培训总结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浙江龙源风力发电公司金塘风电场项目经理。多次参加专业技术培训,苏州龙源白鹭风电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外聘讲师,接受过其培训的学员达1000多人次。同时担任国电龙源风力发电职业技能鉴定站的考评员。通过业余时间完成了专科、本科的课程学习。
1999年张俊浩毕业于杭州电力学校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同年就业于浙江临海括苍山风电场,现为浙江龙源风电公司金塘风电项目经理。从值班员、检修正值、安全技术专职到项目经理,他一步一个脚印,逐渐成长,凭着对工作的热爱和坚守及工作中勇于承担急、难、重的任务,连续2次被评为中国国电集团公司“168技能人才”,连续8次被浙江龙源风电公司评为“先进生产工作者”,获“国电集团优秀技术能手”,“电力行业技能人才”,龙源集团“十大技能人才”等称号,2012年被国务院国资委授予“中央企业技术能手”,2012年度电力教育培训新星特等奖。
如海绵一般吸取水分,在点滴中积累
1999年中专毕业后,怀着对风力发电的无比好奇和满腔的热忱张俊浩来到了浙江龙源公司临海括苍山风电场,风场建在海拔1000多米的高山上,远离市区,山上多雾、雷击、冰冻天气,工作的环境是如此的偏僻和恶劣,却没有阻挡他前进的步伐。风电机涉及到液压、机械、通讯等多个专业,对他来说都很陌生,却也很新鲜。在最初质保期内丹麦风电维护专业人员在场指导的情况下,让他学到很多,特别是Micon600kW风电机齿轮箱出现设计缺陷需要全部进行更换的大修作业,在检修工作过程中,张俊浩跟着外方人员很早出发,午饭送到45米高的机舱里也只能草草地吃上几口,每天都连续工作十个多小时,忙碌中经常一个多月都回不了一趟家,就这样白天不知疲倦地跟着学习检修技术,晚上记录和整理学习到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张俊浩跟随着国外检修专家们如饥似渴地学习着风电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国外检修专家们那种认真、细致、极其严谨的工作作风也在他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让他在工作的最初阶段,便养成了良好的工作习惯。当公司决定成立检修班组时,张俊浩主动要求来到检修班组,检修班只有4人,需承担起50台风电机组的定期维护、检修和技改等任务,工作难度和强度都很高。夏日里在塔筒内、机舱里、轮毂里汗流浃背,皮肤晒得像黑碳,冬日里冒着零下十几度的严寒,依然忙碌在检修现场,有时一个多月难得下一趟山,他开玩笑说:“我们又要回到人间啦!”
有一次,在巡查时张俊浩发现,F23发电机运行时有轻微的异响,通过对声音的判断,确认是发电机轴承异常引起。由于山上天气多变,为防止打开的发电机受潮,他带领同事承担起轴承更换检修的任务,在45米高的机舱上他们忘我地工作着,当终于完成工作回到地面时已是凌晨。检修工作经常就是这样冒着严寒酷暑、早出晚归,在大多数人看来这活又脏又累,但张俊浩却因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并不在意,并乐此不疲。在工作中他抱着十年磨一剑的心态,从点滴做起,虚心请教,不仅对Micon600kW风电机的图纸、技术参数、维护检修要求烂熟于胸,甚至对风电机每个部位的螺栓规格、强度、数量都如数家珍。对每一件工具他都视若珍宝,每个环部件他都会仔细研究一番,对主要的检修技术都会把检修流程写下来,遇到不同的情况便及时进行修补完善。就这样,多年检修工作让他得到了快速的成长,积累了很多宝贵的检修经验,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改进项目十余项,他也从一个刚涉足风电行业的一个新手,成长为风电检修能手。
攻坚克难,多项检修技能获推广
括苍山风电场的Micon600kW风电机主轴承、叶片加长段螺栓、齿轮箱、发电机相继出现了故障,此时已过了质保期。最直接、最经济的方法是自己承担起大型吊装检修的工作。张俊浩认真钻研解决方案,一方面详细地制定大修计划,一方面针对大修作业面广、吊装单位等参与人多的现状,在作业前对人员分工、工作内容、危险点防范等进行了预演,作业前对流程进行演示,让全体工作人员充分了解大修作业内容和职责分工,对检修的各个关键环节进行核对检查。考虑到租用的200吨吊机要2万多元一个台班,为了让每台风电机的检修在一天之内完成,各环节都安排得非常紧凑。他每天从早上5点多便开始忙碌,从吊机的就位,风轮的拆卸,加长段螺栓的更换,再到风轮重新吊装就位,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午饭也常常是用吊机直接送到机舱上解决。多次大修作业主持让他在处理机械方面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提升,获得了省公司机械高工的高度评价:“虽不是机械专业毕业,但他能举一反三,在实际应用中做得很好。”
由于核心技术掌握在厂家手中,以往当叶尖液压站内部出现渗漏故障时,只能送到厂家维修,为了节约资金,只能凭经验对相关的部件进行更换,却无法对更换效果进行功能性测试。面对困难,张俊浩通过自学液压方面的相关知识,虚心向人请教,分析液压站的原理结构,结合实际情况,自行设计了模拟风电机工况的叶尖液压系统测试平台,解决了液压站测试的难题,先后修复液压站十几台,降低生产成本约几十万元,并在现场得到推广应用。
攻克Micon600kW叶尖钢丝绳更换技术难关。对风电场来说一旦钢丝绳故障不仅损失发电量,而且因为厂家的路途时间和天气原因还很容易造成设备的一类障碍考核。张俊浩通过几次厂家人员到现场进行检修作业时细节观察,和同事们一起对叶尖导向机构的每一个部件进行原理分析,讨论更换的方法,最后大胆地尝试更换并取得了成功,解决了无法自行更换的技术难点,受到公司和风场领导的充分肯定。
败而不馁,失败中汲取成功的养分
2010年,经过浙江龙源公司的技能选拔,张俊浩代表公司参加了国电集团举办的技能竞赛,在团体理论成绩第二的情况下,由于实际操作环节中的风电机型从未接触过,他们团队的总体成绩只排在第十名,是公司参加历届比赛以来的最差成绩。那次大赛之后,他痛定思痛,默默总结教训,查找自身的不足,一头钻入对新技术、新知识的学习中。2011年,机会再一次来到了他的面前,在经过浙江龙源公司的层层选拔后,他再一次成为参加龙源技能竞赛的选手。接到参赛通知时,离比赛日期只有20天,在这20天内不仅要完成五大本风电理论的学习,更要熟练掌握UP1500kW风电机设备的结构原理、故障分析和排查,而这种机型整个浙江龙源公司都没有。面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挑战,他没有退缩,而是视作机会的再次青睐。在总结了上次失败的经验后,张俊浩拟定了一个清晰的复习计划,心无旁骛地带领队员开始了封闭式集训。他把艰巨的任务分解成每天的工作量来完成,为了能给后面的备战留出更多的时间,他自我加压加量,每天从早上5点钟开始一直复习到凌晨。理论复习上每天测试当天学习的内容,实操上将UP1500kW风电机各个部件的照片放大,贴在床头,逐一对应。困了、累了喝点水,讲几个笑话提提神。在机组适应性训练的现场,张俊浩和队员们带着整理出来的问题,从机舱到轮毂,甚至不放过备件的库房角落,一一核对、确认风机部件的结构和细节,寻找厂家的人员细细请教。他笔记本上的问题从第一天的几十个到十几个再到几个,问题一个个的被解决,队员们参赛的信心也随之增加。在随后龙源集团的激烈角逐中,他们发挥出色,取得了团体第三名,他个人也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创造了现场没有比赛机型的情况下,在大赛中也能取得好成绩的突破。短暂的喜悦之后,他又带领队员投入到代表龙源公司参加国电集团技能竞赛的两点一线“魔鬼式”的紧张复习中,以更加娴熟的技能和坚定的信心,最终夺得国电集团团体第二名、个人第二名的好成绩,同时也荣获国电二级奖章、“中央企业技术能手”称号。
“问题”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成长
坚持自身学习、多交流、勤做笔记是技术积累的源泉。刚参加工作时张俊浩认识到自身的技术理论水平不足,于是业余时间他积极自我充电,先后完成了专科、本科的深造学习,同时还自学了风力发电相关知识和理论,理论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工作中他还有个爱记笔记和拍照的习惯,他的电脑里装满了各种检修过程的照片,他笑称这是他工作多年攒下的宝库。同时,他还会把日常遇到的问题和自己的检修方法详细地记录下来,对没有弄明白的问题,主动向身边的同事学习、请教,遇到新的想法他会主动找人交流、探讨,就这样点滴地积累着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在参加各类培训和学习的过程中,张俊浩也总是个“问题”学生,他把每一次的培训内容与自身的实际工作情况结合起来,提出很多实际性的问题。在被选送到德国参加DEWIND公司的风电机运行检修培训中,他感受到了德国人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维护和故障处理过程一丝不苟,更深刻体会到这更像是工作中的一种文化。在参加中国-丹麦政府合作风能开发项目的中、高级工程技术及管理人员培训、V80风电机变速恒频系统原理和故障处理等各种培训中,带着问题参加培训的他解决了心中的很多疑问,“这是一件幸福的事情,通过培训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解决了许多平时工作中的困惑,同时也拓宽了知识面。”他感慨到。
风电培训总结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关键词:供电局安全生产;安全生产意识;安全教育;安全防范
中图分类号:TM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04-0023-03
蓬江供电局在任务重、时间紧、自然灾害频发等不利条件下,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控制风险,到点到位,规范生产,可靠供电”的安全生产方针,通过建立完善各种规章制度,采用多方位、多角度、多方式提高职工安全意识,在全体员工共同努力下,安全生产工作取得优异成绩。截至2011年3月底,蓬江供电局已实现连续7434天安全生产无事故。先后获得“广东省2010年度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称号。这些成绩的取得与蓬江供电局时时刻刻在安全生产方面高度重视、“小题大做”有关。
一、各级领导对于安全生产高度重视
(一)全方位落实安全生产责任传递机制,确保到点到位
建立了科学的责任传递机制,层层落实安全责任制。每年年初,局长均会代表蓬江供电局与江门供电局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然后再与各部门、供电所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各部门、供电所又层层分解目标与指标,一级级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将安全责任层层传递,落实到每一位员工,做到责任到人,落实到位。
另外,单位还组织配电运维人员签订《杜绝电气误操作专项责任书》和《配网防误闭锁装置管理考核责任书》;完成蓬江供电局本年度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收缴工作。同时,利用综合周报、安全简报和绩效考核对目标和指标完成情况进行监测、,实现全员、全方位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二)安全无小事,局领导带队应用SECP审核思路开展各专项检查,确保安全生产
对于重要节日的保供电检查、防风防汛检查、大运会保供电和应急管理工作等专项检查,局领导均会亲自带领检查小组结合安全生产工作实际情况,应用SECP审核方法,从职能部门的策划管理、供电所执行、自查发现、整改落实等环节做全面、系统的检查。
(三)人人讲安全,事事为安全,时时想安全,处处要安全
每周一次的办公例会,每月一次的运行分析会及其他安全类相关会议,共同研究安全生产相关措施及目标实现情况。在各种大小会议上,局领导均会要求全局员工要做到“人人讲安全,事事为安全,时时想安全,处处要安全”。局领导多次强调:“安全无小事,安全生产,即使是‘小题’,也得‘大做’”。
二、安全生产培训,要科学合理,要事无巨细、百无疏漏
多年来,蓬江供电局一直将员工培训作为员工福利,安全培训更是不遗余力。我局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殊工种人员都按国家有关规定经过严格考后持职业资格证上岗。从新员工的上岗培训,到老员工技能培训及转岗培训,甚至延伸到外施工单位人员上岗培训;从新员工三级安全网培训,到所有员工甚至外施工单位员工每年都要进行的《电业安全操作规程》培训及考试,针对各班组的《班组规范化工作手册》培训与考试。
(一)新员工签订师徒协议
为了让新员工尽快了解企业安全文化,尽快掌握岗位操作技能,蓬江供电局积极响应《江门供电局员工培训计划》要求,选拔思想好、技术精、作风硬并具有高级工以上技术水平的老员工做师傅,根据岗位技术要求,签订师徒协议。师傅要教会新员工学好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同时,会时刻教育新员工安全生产,做到不出现违纪、违章现象和生产事故。
(二)设备变更,生产运行人员必须经过厂家人员的现场操作培训
根据局领导在办公会议上提出“增强运行人员对配电设备的了解,提高操作技能,杜绝误操作等事故的发生”的要求。每一种新设备投产前,安全监察部都会组织所有生产运行人员进行现场操作培训。培训首先由厂家老师在设备现场,介绍设备情况,对每一种型号设备的整个操作流程进行现场演示并提出注意事项,然后由每一位参加培训人员进行现场实操,老师及时纠正不规范操作。在培训过程中,参培人员对自己工作中碰到的问题现场咨询厂家老师,并与其他班组、供电所进行认真讨论。通过现场培训,使全局运行人员对各种接线形式和操作基本程序都熟悉掌握,为安全生产打下基础。
(三)《班组规范化工作手册》考试和《电业安全工作规程》考试为安全上了一道保险锁
蓬江供电局每年都会组织生产员工进行《班组规范化工作手册》和《电业安全工作规程》考试,要求每位员工全部都为满分才能通过考核。不能通过考核者必须重考,直至通过为止才能上岗工作。为了保证外施工单位人员安全,所有参与蓬江供电局施工的外施工单位员工必须通过《电业安全工作规程》考试才能参与施工。
三、企业安全文化丰富多彩
(一)创新安全教育方式,开展“安全经验分享”活动
为更好地把安全意识融入到每位员工的自觉行动中,蓬江供电局创新安全教育方式,在全局范围内广泛开展“安全经验分享”活动。在每周、每月的工作例会上,在各班组、供电所每周安全活动会上,都要利用开始的几分钟时间,与会者中一人以自愿或轮流的方式,将自己的安全经验分享给大家,内容不限,可以是一个事故案例,可以是一个安全感想,可以是安全警句,也可以是看到或听到的安全经验介绍等。这项活动要求从局领导到各一线员工,都要把“安全经验分享”当作一种传授安全经验和获取安全知识的手段,通过“安全经验分享”把自己的有益经验分享给大家,同时也可以相应从别人那里获得安全经验。
(二)开展“安全生产每日一警句”活动
员工们每天一上班都会收到类似“一人把关一处安,众人把关稳如山”等短信。这些短信警醒蓬江局每位员工要时时讲安全,坚决反违章,积极响应江门供电局的号召,细心工作、全力奋战,为实现蓬江局安全生产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局领导、部门负责人挂靠班组、供电所开展安全活动
蓬江供电局采取多种方法,把班组班前班后会和每周安全学习作为抓好安全的一种重要手段,开展局领导、部门负责人挂靠班组、供电所开展安全活动。局领导带头,蓬江供电局各班组挂靠领导多次深入班组,与本部各班组、供电所各班组一起学习事故快报、上级领导宣贯讲话等内容。挂靠领导同班组员工仔细深入地探讨事故快报内容,分析事故发生原因,认真领导会各上级领导讲话要求,对照检查自身存在的隐患、漏洞,制定落实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通过此活动,不但加强局领导、部门负责人与基层的沟通,而且将班组安全学习多样化,提高了员工安全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员工安全素质。
(四)开好班前会,重视班后会
蓬江供电局强调各班组要开好班前会,在班前会上,正副班长分别宣布当天的工作任务和职责分工,提出工作中的安全注意要点,提醒做好各种安全防护措施。通过班前会,很好的使班组人员一上班就进入工作状态,做到了可以了解员工的精神状态,员工可以清楚了解自己的工作任务,有效地保障了工作的有序、安全开展。
为了总结当天工作得失,达到发现问题、避免事故发生及总结提高的目的,蓬江供电局同样重视班后会。每天下班前十分钟,所有当班员工会把发现的缺隐和隐患提出来,给下一班提供警示,不但培养员工总结分析安全生产工作的良好习惯,还给安全生产增加了一道保险。
(五)加强安全风险管理体系专项培训,有效控制作业风险
蓬江供电局通过“听广播,学体系”、“我来讲体系”、体系竞赛等活动,加强员工对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的理解,并将其融入日常工作,有效强化了员工控制风险的能力。
四、安全工作,到点到位
(一)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暨规范化建设落地生根
全面推进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暨管理规范化“七个统一”建设,应用各类作业表单,实现了作业流程规范化。将风险控制意识、PDCA思路融入到日常工作,全面梳理电网基准风险,完成作业风险评估,完成配网设备的状态评价和风险评估,并充分利用设备放心、担心、忧心的“三心型”管理。采用设置重点示范班组、现场交流会、重点工作督查等多种形式,有效促进了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全面开展和落地生根。
(二)预防为主,安全督查体现抓班组、抓现场、抓过程
坚持配合江门局开展“1+9”联合安全督查,通过安全监督中心、联合督查、交叉督查等方式加强施工现场督查。加大科技手段提高安全督查水平,充分利用“施工作业点分布地图管理系统”,将GIS技术与电力施工点管理有效结合起来,清晰直观地展现不同图层、不同类别的施工点分布情况,极大提高了督查人员的整体工作效率和科学管理水平。
(三)加强承包商安全管理
加强外包工程准入管理与过程管理,全面落实江门供电局承包商安全管理专题分析会议精神,严格执行《广东电网公司承包商安全管理规定》和《江门供电局承包商安全管理标准》,实现了管理的制度化和流程化,继续执行安全生产年违章扣分制度,同时继续加大监理单位管理,落实监理单位施工过程的“三到位”、“三控制”。安监部和计划建设部共同组织召开技改、基建工程发全施工专题现场会,对各现场进行针对性风险新辨识和评估,落实现场存在安全问题的整改,确保各施工现场安全施工。
(四)“黑点”管理常抓不懈
建立“黑点”档案,按风险评级结果分级管理,动态跟踪,有效防范外力破坏。
(五)应急管理工作有效落实,应急体系不断完善
完成各级应急预案的年度修编;完善各类应急预案,组织修订基层现场处置方案,提高预案的可行性和针对性。
(六)自查与现场检查并进,确保重要节日、重大活动供电安全
风电培训总结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现代电力企业 培训管理模式 创新研究
一、前言
随着我国电力企业的迅速发展,其电力系统的建设逐渐走向国际高新技术化。供电技术的提高对电力企业的生产效率以及竞争实力的增强起到重要的关键作用。然而,企业培训管理模式上却一直延续着重引进、轻培养;重使用、轻发展;重设备投入、轻培训投入等问题;这种相对滞后的培训管理模式,给企业发展乃至生存都带来了巨大的隐患。因此,需要改善创新新型培训管理模式,通过以员工培训为中心,激发职工学习技术的主动性,并合理配置并最大可能地挖掘和调动每个员工的积极性以及创造性,以此来促进供电企业安全、优质、可靠运作。
二、我国电力企业培训模式存在问题分析
当今企业培训管理模式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没有明确的培训目标。企业对在对员工进行培训前,没有对员工进行一个整体、细致的科学考量与分析,这使得企业在进行培训过程中出现目的性不明确,解决不了员工能力提升的实际问题。
(二)因循守旧的培训模式。企业对于员工的培训依旧按照学习和掌握既有的知识和技能为中心,而忽略开发学员的创新能力,这违背了当今培训的深层次作用是在于开发学员的创新能力。
(三)培训管理效果的反馈机制不足。企业在对培训管理模式中的没有一个及时跟踪考察的具体要求,不能及时了解反馈员工培训过程中具体掌握了哪些,并是否能够有效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等。普遍出现的就是较少的关注实际培训过程,只在培训结束后进行简单的考察。
(四)没有建立起完备的培训评估系统。电力企业对培训管理还不够重视,进而投入有限,使得培训也无法达到所设定的效果,更难以进行有效的评估。主要表现在评估投入不够、手段单一、评估与实际相结合方面较差等。
三、我国电力企业培训管理模式创新的解决策略
电力企业培训管理模式创新要与国家电力企业改革措施相结合,我国电力企业逐渐趋向市场化的厂网分开格局方向发展,因此,其培训管理模式也应向着培训行为市场化转变,以适应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为企业发展提供可靠及时的培训支援。通过分析市场化中电力企业运作的内在具体需求,结合发达国家实际经验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来建立起“以人为本”为主旨,来增强员工对社会的服务意识;把终身教育和终生学习为目标,着眼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以提高员工的学习能力和培训效果。同时,还要注重员工培训方案的合理制定,要经过充分的调查与研究;对培训效果的评估是作用在培训的全过程;最后,要切实做到对培训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其创新培训管理模式突出的主要特点为:通过建立起以评估为中心的培训管理循环模式,能有效的使得整个培训管理的运行能迅速的自我更新;同时,为了树立起一个长期的发展方向,还要保持培训的系统性及连贯性;注重对培训信息的管理,强调培训成果的转化,注重培训在实践的应用,重视培训效果。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1)建立有效的培训管理保障模式。这里主要通过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建立起专门的培训管理部门负责;另一方面是根据电力企业自身的培训目标等,建立起各项培训的具体规章制度。通过培训部门的明确的任务划分,对自身企业实际情况进行培训计划的制订、实施、监督与反馈,各基层单位、职能部门的培训专职人员负责本单位人员的培训指导性工作及培训成果转化应用的督促和引导。
(2)对员工的职业生涯进行合理规划。通过把知识、技能、动机、态度和外部环境(包括信息、机遇、条件)等相结合,针对性的设立一个明确的职业生涯目标并制定达到这些目标的行动计划。培训需求分析指在规划与设计每一项培训活动之前,由培训部门、主管人员、工作人员等采用各种方法与技术,对各种组织及其成员的目标、知识、技能等方面进行系统的鉴别与分析,以确定是否需要培训及需要何种培训的一种活动或过程。
(3)制定出完备的培训方案。培训不再是“一把抓”这种模式,而是根据每个人的需求分析基础上,来制订培训计划,确定培训内容、使用教材、培训场所、培训人员、培训教师及其住宿交通安排等整个培训程序的设计安排。
(4)多样化的培训模式。结合传统培训方法中的优势和现代培训方法结合进行。如多媒体演示培训、计算机培训、远程传递学习等。
(5)有效的培训管理评估模式。培训管理过程中,只有把每一步都做好,并且每一步都与企业整体培训要求相符合,才能取得培训的最终成功。培训评估贯穿培训全过程的每一细节,主要包括对企业与员工的需求分析,企业对员工培训达到要求的方案设计,具体的培训方法的如何切实的运用,培训每一阶段的实施状况以及培训最终成果是否达到企业需求及个人能力的转化等,这是一个整体的发展模式,只有做好每一步才能确保每整个培训项目取得成功。在进行培训评估过程中,还要注意培训需求评估、培训设计开发评估、培训实施过程的评估以及培训效果评估这几个关键的评估环节。
四、总结
本文通过对电力企业培训管理陈旧模式的具体分析,然后“对症下药”,结合当今新时期下电力企业发展趋势,吸取旧模式的精华,以及创新总结出适合当今电力企业发展的新模式。然后,新模式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它从建立到推广,到发展都需要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这里需要电力工作者树立正确的培训管理思想,不能认为培训完全没作用以及培训能解决所有问题的极端思想。同时还要树立把培训作为战略纳入企业整体发展战略之中,使得培训深化到整个部门之中,这样才能真正树立起电力企业对人才的风险管理意识及服务意识。
参考文献:
风电培训总结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1 组织全员设备培训,强化一线工人的实际操作技能
近两年,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风帆引进了许多世界一流的蓄电池生产装备。在设备调试过程中,很多外国设备厂商派来的专家无法解决的难题,都被风帆一线的普通员工迎刃而解,外国专家临走时纷纷竖起大拇指,由衷的称赞“Good”!这正是公司强化一线工人实操技能后的真实写照。风帆把设备培训作为切入点,以操作工全员参培为基础、以维修工持证上岗为保证、以设备现场会为推手、以TPM管理为支点,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方位开展了实操技能培训工作。为了把工作做细、做实,公司制订了详细的实施细则,编写了《设备基础知识手册》,印发《设备培训工作简报》,聘请国内知名专家授课,并分批组织制造单元的设备经理外培,再由他们进行内训;创新形式,打破单位界限,以相同设备进行归类,组织现场会,实现了各单元的无缝链接。另外,公司还与保定市劳技校合作,利用双休日对全体一线维修工进行了为期半年的系统培训,要求所有人员必须在通过考核后持证上岗。在此基础上,又精选骨干人才参加PLC电气知识培训班,为企业量身培养高技能人才。经过努力,公司一线员工累计4850余人次参加了培训,所有关键设备的保养维修资料全部收集齐全,设备管理水平和员工的操作技能得到了明显提升。
2 广泛开展二级培训,夯实一线工人专业理论知识
3月22日,星期六,风帆高新电源分公司会议室一派热火朝天的学习景象,“第一期新型班组长培训班”正式开班,学员们在公司内部质量专家的指导下正在进行模拟审核训练。高新电源分公司是风帆最具竞争力的单元,汇集了国内乃至全球蓄电池行业的领先设备,但将近70%的员工都是30岁以下、入职不满3年的青年员工。针对这种情况,公司人力资源部整合了总部的师资优势资源,以专业理论知识为主,精心设计了课程内容,培养一批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基层班组长,再由他们悉心指导普通一线新入职员工,从而以点带面,全面、迅速、有效提升一线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这是公司二级培训的成功典范之一,也是“传、帮、带”培训的形式创新。
对于分(子)公司较多的集团单位来说,二级培训对于培养技术工人队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每年年初,公司人力资源部会结合公司重点工作及二级单位的专业培训需求,制订二级单位专业培训计划,并监控实施过程,评价实施效果。公司内部各个单元通过这种实用性极强的二级培训,有效夯实了基层员工的专业理论知识。
3 鼓励提高学历教育,提升一线工人基础文化素质
刘京涛,33岁,是风帆新型电池制造部压带拉网工段的普通一线员工。2014年初,他带着刚刚考下来的本科毕业证和学位证来人力资源部备案并领取了奖学金。像这样的事例,在公司还有很多很多。风帆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一线工人占员工总数的61.9%,且文化素质整体偏低。针对这种情况,公司在积极为员工创造培训机会的同时,还大力倡导员工自学,鼓励一线员工参加各种形式的提高学历教育。为调动大家的学习热情,风帆修订了《员工教育培训管理办法》,增加了对提高学历教育实施奖励的条款,为员工发放奖学金。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一线工人克服底子差、时间紧、吸收慢的困难,几年来逾百人完成了学历提高教育,一线工人的基础文化素质得到有效提升。
4 实施“3+2”模式,打造技术工人职业发展通道
让员工变被动为主动、自觉自发的进行学习,并真正的实现学以致用,是风帆追求的最终目标。为达成这个目标,公司进行了与之相适应的平台建设,开发出工人“3+2”职业五级生涯通道,即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从高级工开始,公司每月都会给予员工职业津贴,作为对员工价值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