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卫星通信行业研究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卫星通信行业研究报告范文第1篇
作者简介:鄢建国(1980-),男,湖北仙桃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卫星大地测量。
《卫星导航定位技术》是面向地理信息系统、遥感专业研究生的一门专业选修课。该课程内容覆盖面广,授课内容包括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发展现状与趋势、卫星导航定位基本原理与算法、时间与坐标系统基本理论、导航定位误差源、周跳与整周模糊度解算,以及测量数据模型及其组合。卫星技术应用广泛且发展迅速,考虑到学生的专业背景以及知识需求,对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思考,以区别于常规的逐课讲授,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1 课程的教学目的
该课程的主要授课对象为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专业的研究生,学习该课程的目的是加强对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了解与认识,为研究工作中涉及到的导航定位技术问题提供基础。基于这一考虑,授课中以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为重点,介绍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研究现状与趋势,以及与相关学科的结合。在这一课程的讲述中,以最成熟的全球定位系统(GPS,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为例进行了讲解。
2课程的主要内容
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内容庞大,涉及到了大量的几何大地测量和天文学的基本概念,非大地测量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定困难。为了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授课内容,在教学上依照“以点带面、前后呼应”的原则。依照这一原则,将授课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 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发展现状与趋势。该授课内容为一综述性质,目的是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激发学生对这一领域的兴趣与爱好。在讲解是,重点讲述了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在导航和定位两个领域中的应用。导航针对的用户为低精度用户,在不同的载荷平台,比如手机、车辆、无人机等有广泛的应用。以手机用户为例,通过实时定位,可以和电子地图结合起来进行导航,这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研究方向较为吻合。对于定位则主要给出了国家陆太网络、三峡大坝形变监测、地震监测等例子,突出了导航定位系统在当今地球科学中的广泛应用和重要地位。最后对GPS之外的卫星导航系统,包括俄罗斯的GLONASS系统,欧洲的GALILEO系统和我国的北斗系统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让学生对当前的卫星导航系统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2. 时间与坐标系统。这一部分是大地测量学科和天文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重要的地位。对这一部分的讲解主要是弥补非大地测量专业学生在该知识点上的不足。对于大部分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专业的学生来说,接触到的时间系统局限于北京时,坐标则为我国北京54或西安80坐标系统。在授课中,对时间系统进行了系统的描述,以恒星时和太阳时进行了分类,给出了平时间系统和瞬时时间系统的转换关系,以及基于天文观测的时间系统和原子时标的融合。通过这一部分的介绍,学生能对时间系统建立较为系统的认识。对坐标系统的讲解类似,在讲解中,同时贯穿描述坐标系统转换中需要的转换参数的求解,以及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以加强学生对导航定位系统科学应用的感性认识;
3. 测量模型与观测值组合。以卫星导航系统发射的载波和伪距信号为例,讲解了卫星导航定位的基本工作原理,让学生建立基于卫星开展导航定位的基本算法模型。通过伪距给出的简单定位模型,引入载波相位的测量模型。结合无线电信号的传播特征,给出了周跳和整周模糊度的概念,让学生明确了卫星导航定位的优势,以及需要客服的难点。基于单个卫星和测站测量模式的介绍,推广给出了卫星和测站之间的差分组合测量模式,建立了不同组合模式具有的优缺点。同时,给出了不同频率和不同测量类型(伪距测量和相位测量)之间的组合。通过这一部分的讲解,可以让学生建立清晰的定位的概念,同时引出问题,为后续授课做好铺垫;
4. 误差模型修正以及周跳和整周模糊度解算。在前面授课的基础上,针对高精度导航定位,给出了不同类型的误差,以及相应的模型修正。卫星导航定位中最主要的误差源包括接收机、卫星钟差和传播路径时延。结合信号传播特征,给出了电离层和对流层的误差影响特征以及模型修正公式,同时呼应测量值组合中消除电离层的内容,通过这种前后呼应的授课模式,加强学生对授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针对高精度卫星导航定位数据处理中的核心问题,周跳探测与整周模糊度修复,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讲解。考虑到学生的背景,侧重讲解了解算方法的原理和实现方式,弱化了复杂的数学理论部分。
除了以上四个核心部分之外,还穿插安排了讲座报告,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教学实践表明,基于“一点带面、前后呼应”的原则,在授课中通过给出一个关键的知识要点,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同时在不同授课内容中前后呼应,实现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顺利掌握,对卫星导航系统有一清晰的认识,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 授课模式改进
对非大地测量专业的学生而言,单纯的基础理论授课显得较为枯燥,对于知
识的接受和掌握会带来困扰。基于这一考虑,我们在授课中采用了以下两个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1. 结合授课内容和学生专业背景,邀请领域专家做报告
通过邀请领域专家做专题报告,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该领域最前沿的研究问题和研究热点的重要途径。考虑到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在不同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我们邀请了研究南极动力学的专家,做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在南极科学中的应用的报告。该报告给出了GPS在南极Dome A地形测量和冰流速测量中的应用,以及取得的重要成果,同时给出了GPS在南极气象、电离层、遥感影像等中的应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卫星通信行业研究报告范文第2篇
为推动电视业在未来几年从HD/SD向UHD的全名过渡,继欧洲两大卫星运营商SES和Eutelsat公司以及西班牙Hispasat公司、日本Sky Perfect JSAT公司之后,全球排名首位的固定卫星运营商Intelsat有限公司联手电信设备及服务供应商爱立信公司(Ericsson),今年6月25日在美国亚特兰大特纳广播公司的设施成功演示了一次真正的4K超高清(UHD)视频端到端的卫星传输。这是UHD信号第一次通过卫星在北美地区的传输试验。
据称,这次演示使用Intelsat公司Gulaxy 13卫星(127°W)一个带宽36MHz的转发器,上行信息速率为140Mb/s.4K UHD信号4:2:2格式,扫描方式为60帧/秒,视频分辨率为3840*2160,从而造成一种身临其境的观看体验。在演示期间,爱立信公司利用其AV2000专业编码器和RX8200接收机对4K UHD信号进行实时编码和解码,Newtec公司提供卫星调制器和解调器,而卫星下行天线由特纳广播公司提供。演示证明,一旦广播公司已经准备好内容提供,卫星交付链可以适应下一代的信号。
Intelsat公司表示,4K UHD是电视广播下一个发展步骤,就像此前支持电视从标清(SD)到高清(HD)的平稳过渡,公司也准备支持4K UHD模式过渡到全时段的分发。爱立信公司称,这次演示表明,满足消费者对最高质量的需求的可能是可行的。随着运营商开始构建必要的UHD生态系统和UHD电视内容库,现在业界正准备在未来几年推出UHD商业服务。爱立信是下一代视频压缩系统的先驱,我们很高兴和Intelsat一起共事,引领卫星传输超高清电视之潮流。
DSAT网络泛欧洲分发数字电影
2013年6月21日,欧洲一家专门从事卫星分发数字电影及文化活动直播的DSAT电影公司宣布,其DSAT电影网络在欧洲已抵达1000座复合式建筑物。这代表大约7000块数字银幕现在完全可以利用卫星接收数字电影,也使得DSAT电影网络成为欧洲最广泛的数字电影卫星分发网络。
随着数字电影的稳步扩展,电影通过卫星的非物质化传输,对于将内容广播到一个给定覆盖区域内数量不限的电影院来说是一种快速、安全的解决方案。利用卫星技术,DSAT电影公司也可以从包括纽约大都会歌剧院、莫斯科大剧院和伦敦皇家歌剧院等现场在欧洲各地进行文化活动(如音乐会、体育赛事)的电视直播。
DSAT电影网络在各电影院安装的设备包括一个双馈源卫星天线和一台专业卫星解码器。由于所有的卫星解码器都受控于DSAT电影网络运营中心,可以确保快速、安全地分发电影内容。使用Eutelsat 5west A卫星(5°W)一个转发器的容量,DSAT电影公司就能够以70Mb/s的上传速度广播数字内容到欧洲各地所有设备齐全的电影院。依靠这一卫星容量并结合该卫星或Eutelsat 8west A卫星(8°W)的第二个转发器,就可使总流量传输速度高达140Mb/s,做到分发一部150GB的数字电影在三小时之内。
据介绍,目前在欧洲配备设备完整安装的1000个地点都与DSAT电影公司签订了合同。这些客户包括UGC、CG、UCI等主要电影院线和许多独立电影院。DSAT电影网络设备齐全的电影院主要集中在意大利和法国,每个国家各自有超过300座复合式建筑物;在奥地利、德国和瑞士总共有超过200家的电影院;另外150个地点在西班牙、比利时、荷兰、卢森堡、捷克共和国和斯洛伐克、剩下的安装地点主要是在波兰、罗马尼亚和斯堪的纳维亚(北欧的芬兰、瑞典、丹麦和挪威)。
DSAT电影公司称,我们的目标是在欧洲运营一个最广泛的卫星分发数字电影的网络,并在未来两年将该网络扩大两倍,从规模经济中收益。这将允许我们在最好的条件为公司客户提供最灵活而高效的服务。
DSAT电影公司成立于2012年9月,是欧洲知名的卫星运营商Eutelsat通信公司与比利时数字电影公司dcinet的一家合资企业。该公司现在在欧洲1000个地点部署和控制一个通过卫星发行数字电影的网络。DSAT电影网络是欧洲大部分分销商选择以非物资方式分发数字电影的解决方案。该网络也可以用于可供选择内容的文化活动2D或3D电视现场直播。多亏了Eutelsat卫星以及dcinex和OpenSky公司的支持,DSAT电影网络已成为欧洲一个庞大的电影交付网络基础设施。它包括两颗Eutelsat卫星的容量,两座卫星地面站和一个网络运营中心,一个多语种的热线电话以及一个由硬盘提供的物流备份服务。经历了超过450部数字电影的卫星分发和250多次文化活动直播,DSAT电影现在是领先的泛欧洲电子交付电影内容的参照点。
意大利电视市场卫星扩大份额
据2013年4月18日Eutelsat通信公司在罗马发表的2012年意大利卫星电视市场检视报告,在2012年底,配备DTH卫星接收天线的意大利电视家庭已达820万户占意大利全部电视家庭的三分之一。这表明卫星在意大利电视市场继续扩大占有的份额,并巩固了其作为意大利核心广播基础设施的地位。
按照惯例,这份每两年一次关于意大利市场电视接收模式及趋势的调研报告,是Eutelsat公司委托世界领先的市场研究机构法国Ipsos公司承担。据称,相关的市场调查2012年9月至11月在意大利各地采用面对面访问的方式进行。该研究报告以2010年底为比较的基点。
卫星是意大利核心的数字电视广播基础设施之一
随着意大利于2012年7月关闭模拟电视广播网络,意大利电视数字化率也从2011年底93%提升到100%。但在电视接收模式方面,意大利与电视数字化率也达100%的应该明显不同。基于传统等方面的原因,意大利绝大部分家庭收看地面电视或卫星电视,只有为数不多的城市家庭订购IPTV服务。而在英国,大部分家庭接收卫星电视或地面电视,少数家庭接收有线电视或IPTV,在2012年底,英国卫星、地面、有线电视和IPTV分别占46%、37%、13%及4%的市场份额。
这份市场研究报告显示,在过去的24个月,意大利卫星电视市场继续扩大,特别是在意大利关闭模拟电视广播之后,有更多的家庭选择从卫星直接接收数字电视。根据报告,在2012年底意大利2470万户电视家庭中,820万户家庭选择通过卫星接收付费或免费电视频道,1600多万户家庭通过地面广播网络看电视,另有25万户城市家庭接收IPTV。卫星电视、地面电视和IPTV的市场份额分别为33.5%、65.4%及1.1%,这表明卫星是意大利核心的数字电视广播基础设施之一,也是第二种最受意大利家庭欢迎的收看多频道电视的方式。
“热鸟”广播卫星是意大利家庭首选的DTH电视平台
报告称,在2012年底,接收Eutelsat卫星舰队星座的意大利电视家庭达800万户,占意大利所以卫星电视家庭的98%。而在接收Eutelsat卫星广播的意大利家庭中,长期透过13°E“热鸟”广播卫星(Eutelsat HotBird 13A/13B/13C)接收数字电视的家庭比2010年底增加了20万户,达到730万户;其余70万户家庭则通过Eutelsat 16A(16°E)、Eutelsat 9A(9°E)和Eutelsat 7west A卫星(7°W)接收数字电视。
目前,3颗“热鸟”广播卫星共为意大利家庭传输378个电视频道,包括免费和付费电视频道提供用户选择,同时“热鸟”卫星平台也成为意大利快速增长的HDTV市场的首个入口。在接收“热鸟”卫星广播的730万户意大利家庭用户中,480万户家庭接收Sky Italia卫星DTH平台的付费电视,其中四分之三用户(360万户)收看HDTV;另有240多万户家庭收看免费电视频道,其中150万户家庭接收意大利地面数字电视卫星平台Tivusat的免费电视服务。据悉,Sky Italia卫星DTH平台现为订户传输297个频道,包括60个HDTV频道、199个SDTV频道和36个广播频道。
市场分析家指出,卫星电视在意大利市场的持续增长,说明卫星正继续扩大在意大利数字广播中的影响。可以相信,随着电视向高品质的HD、3D以及未来4K的发展,卫星将进一步巩固其作为核心数字广播基础设施的地位。
卫星助力罗马尼亚电视数字化
2013年5月,随着一个新的DTH电视平台Freesat在16°E Eutelsat 16A卫星上启播,罗马尼亚的数字广播格局出现了一个新的大转变。
据称,这个新电视平台集合了在罗马尼亚最受欢迎的公共和私营电视频道,包括TVR 1/2/、ProTV、Acasa TV、ProCinema、Sport.ro、Kanal D、Prina、TVR HD等16个频道。用户只要配置一台口径不小于80cm的卫星蝶形天线和一台插入Freesat智能卡的卫星电视机顶盒,向当地服务经销商交纳每年仅99列伊(约合23欧元)的订购费,就可以接受脱钩Eutelsat 16A卫星传输的Freesat 平台以及其它罗马尼亚电视公司的50多个电视频道和40多个广播频道。用户配置一台双LNB的卫星天线,还可以接受相邻13°E三颗“热鸟”卫星(现为Eutelsat HotBird 13B/13C/13D)传输的500多个国际电视频道和400多个广播频道。
Eutelsat通信公司表示,Freesat电视平台将有助于国家地面广播网络关闭其模拟电视广播。推进罗马尼亚数字广播。Eutelsat 16A卫星的高性能极其覆盖面,使Freesat的广播可以抵达罗马尼亚各地的家庭,加上星上已经有许多罗马尼亚频道,Freesat平台选择该卫星是自然不过的事。Freesat公司称,我们的目标是以一个令用户满意的价格、最高的品质和抵达最大数量的家庭为罗马尼亚人提供访问数字电视的选择。收看Freesat平台的节目,不需要签订合同,也没有每月的账单,用户只须每年一次性付费99列伊,就可以全年收看自己最喜爱的电视频道,没有后顾之忧。
分析家指出,在2012年底,罗马尼亚电视数字化率为50%,其中卫星电视数字化率达100%。推出Freesat电视平台,将促使罗马尼亚各地尚未获得数字电视服务的350万户家庭加快向数字化过渡,同时也使Eutelsat 16A卫星成为许多罗马尼亚国家和地方公共频道以及私营频道首选的广播平台。目前,罗马尼亚卫星家庭接收的DTH电视除了来自Eutelsat 16A卫星外,也来自由SES公司Astra 1G卫星(31.5°)传输的Orange罗马尼亚平台,该DTH电视平台现为订户广播88个SDTV和HDTV频道。
乌克兰加快发展卫星数字电视
2013年7月26日,乌克兰一个新的付费电视平台Lybid TV通过Eutelsat 36B卫星(36°E)开始了DTH电视服务的全面商业运营。该平台的推出,为乌克兰电视观众提供了高品质电视服务的新选择,也有助于数字广播在乌克兰全国各地更快地发展。
据悉,Lybid TV平台租用Eutelsat 36B卫星两个转发器广播50个数字电视频道,包括乌克兰的一些优质频道,如Football、Fooball+、Sport 1/2;此外还有知名的欧洲和俄罗斯的品牌频道,如Tiji、Gulli、Boets和Zagorodnaya zhizn。乌克兰电视数字化率在2012年底为26%,其中卫星点数字化率已达100%。目前,乌克兰卫星家庭接收的DTH电视平台,除了Eutelsat 36A/36B卫星上的NTV+(俄罗斯)和Lybid TV外,还有Astra 4A卫星(5°E)上的Viasat Ukraina平台和SES Ukraine平台,以及Astra 1G卫星(31.5°E)上的Ukrkosmos平台。
分析家称,卫星在乌克兰是观看多频道电视最快的路径,也是乌克兰领先的数字电视广播基础设施。根据独立的市场研究机构Gfk乌克兰公司于2012年底对乌克兰电视市场进行调查研究后撰写的报告,在2012年底,卫星继续增加其在乌克兰家庭的抵达范围,卫星DTH电视家庭已增加到372万户,占乌克兰1656万户电视家庭的22.5%,这意味着每10户电视家庭中有2户家庭从卫星直接接收电视。相比之下,乌克兰地面电视家庭从2011年底800万户减少到764万户,占电视市场46.1%的份额;而有线电视家庭也从2011年底580万户减少到519万户,占市场31.3%的份额。此外,乌克兰IPTV家庭约1万户,占电视市场0.1%的份额。
卫星通信行业研究报告范文第3篇
钟义信,1940年2月14日出生于江西省龙南县程龙乡豆头村。他1岁时,父亲被抓去当壮丁,后来病逝;8岁时,母亲因劳累过度身亡。他靠享受国家助学金读完初中、高中,1957年考入北京邮电学院无线电通信与广播专业:1962年考取该院信息论研究生,师从周炯教授:1965年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从事信息论研究和教学。1979年至1981年,他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出国留学人员,在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做访问学者。回国后,1992年5月至2001年4月,钟义信任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1998年9月至今,任北京邮电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作为信息学家、信息科学基础理论的开拓者、人工智能统一理论的开创者,钟义信教授曾担任国家863计划通信主题首席专家、信息领域战略研究负责人,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至今,他还担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协联合国信息技术咨商委员会主席、中国科协WFEO-CHINA主席、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副主席兼信息与通信委员会主席。他出版专著16部,450多篇,为我国和世界信息科学与智能科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惊动中南海的“北邮三剑客”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打破了中美关系“坚冰”,同时也把当时世界先进的卫星通信技术信息带进了中国。
尼克松总统的专机一降落在北京首都机场,紧跟在尼克松身后的美国国防安全军官黑格手上提的一只小巧精致的黑皮箱,引起了前来迎接的中国总理的注意。当晚。陪同尼克松观看当天活动的录像。刚刚看了几个镜头,尼克松便指着录像对说:“现在美国人民也坐在电视机前看我们今天活动的情况。”接着,尼克松便笑着介绍了黑格手上所提的“黑皮箱”。原来这个小箱子不仅装着美利坚合众国三军总司令开启战争机器的钥匙,还可以在短短几秒钟之内,通过通信卫星把尼克松访华的实况原原本本地传回到美国的千家万户。尼克松的访华活动一结束,立马找来有关专家,仔细询问“黑皮箱”的情况,并坚决地表示:“天上也要有我们中国的通信卫星。”
尼克松访华后不久,在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上,主席作了关于军工产品定型的重要指示。总理作了应该发展我国自己的卫星通信事业的重要指示。1973年3月,邮电部召集有关人员传达中央工作会议精神,当时在邮电部计划科负责规划工作的黄仲玉听了传达后十分激动,便找到当时的邮电部部长钟夫翔汇报搞通信卫星的具体想法。钟夫翔部长表示赞同,并要他组织一个通信卫星联合调查组。于是在黄仲玉的积极倡导下,邮电部、第七机械工业部和广播电视总局便联合组织了一个卫星调查小组,黄仲玉任组长,北京邮电学院青年教师钟义信任技术顾问,负责考察我国研究和建设卫星通信的可能性。
经过详细调查研究,调查组认识到:总体上我国已经掌握通信卫星的技术,但是分散在不同的部门,单靠哪家都做不了。于是调查组由钟义信草拟了一份调查报告,提出只要各单位通力协作,我国的通信卫星就一定能够搞出来!在讨论这个调查报告如何才能送到的手中、引起中央领导重视时,他们决定先给写一封信,仍然由钟义信起草。然后,黄仲玉又找来钟夫翔部长的秘书林克平处理这个问题。林克平对通篇文字进行了修改,还找来毛笔字写得好的同志誊写工整,最后3个人签了名。
这封沉甸甸的信随同机要文件送进了中南海,看后非常兴奋,在信上用红蓝铅笔画上一道道红蓝交错的杠杠。最后,总理的目光久久地停留在写信人的三个名字上:黄仲玉、林克平、钟义信,何许人也?总理便在三个人的名字下面重重地画上一道红杠杠,然后再打上一个问号,写下这样的批示:“请国防科委和国家计委联合研究,先把卫星通信的方针定下来,然后分头实施。1974.5.19。”这就是著名的“5.19指示”。
1975年3月31日,中央军委通过了《关于发展我国通信卫星的报告》,尽管眼患白内障,仍在放大镜下坚持逐字逐句看完,沉思片刻之后,便在这份报告上重重地画了一个圈。之后,根据中央军委的报告批准日期,通信卫星工程被称为“331工程”。自此,我国卫星通信建设事业开始走上独立自主、快速发展的轨道。
后来,著名军旅小说家李呜生先后在《天路迢迢》和《远征赤道上空》两部书中描述了钟义信等3人的义举,因他们3人均是北京邮电学院毕业生,便称他们为“上书,推动我国卫星通信发展的北京邮电学院三剑客”。“北邮三剑客”的故事也因此被载入史册。
促成信息科学立项的一对“忘年交”
在1977年中共中央召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长期科学与技术规划大会”上,我国著名物理学家冯秉铨教授与钟义信这一老一少两位学者曾上演了一幕精妙绝伦的“双簧戏”。
中央在粉碎“”后召开的这次会议,为后来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作了充分准备,对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会议要求每个部都要派出专家,对所辖行业的科学技术发展作出中长期规划。时年37岁的钟义信作为邮电部派出的唯一常驻代表,出席了这次为期半年的规划会议。他把积在胸中多年的想法写出来,向大会提出了“发展信息科学”的议案。
无独有偶。正当钟义信提出方案之际,教育部代表团将一份《发展信息论研究》征求意见表传到了他下榻的宾馆。钟义信兴奋地看完征求意见表后,立即在灯光下挥笔写下长达4页信笺的支持意见反馈给教育部代表团,并且提出应当发展“信息科学”而不是经典信息论的科学发展观。
教育部代表团团长是我国教育战线和科研领域德高望重的冯秉铨教授,他在长期的教学和研究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信息论”对发展教育事业和科研工作的重要性。趁这次召开全国科学大会之际,他写就“发展信息论研究”的倡议书,并派发到各个代表团成员手中。冯教授仔细阅读了钟义信的回信,一个年轻学者的博大精深的见解,着实让他大喜过望。
于是,这一老一少两个学者坐在一起,就共同感兴趣的信息科学进行了深入的交谈。冯教授听了钟义信对信息科学的论述喜出望外,拍着手非常爽朗地说:“太好了!我们国家就是要大力发展信息科学!我们要开一个报告会推动信息科学在规划中立项!”两人商议确定报告会由冯教授演讲,钟义信写演讲稿。
回到自己住处,钟义信连夜写出了演讲稿。冯教授在大会上绘声绘色的演讲,博得全场阵阵掌声。老少两位学者合唱一台戏,获得巨大成功。与会专家纷纷表态,要大力发展信息科学。后来,在全国科学大会上确立的100多项国家重点科学发展规划草案中,信息科学列在第83项。信息科学终于受到了应有的重视,这是我 国科技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个重大突破。
致力于信息科学研究和教学的著名学者
1979年至1981年,钟义信以高分的答卷圆满地完成了出国深造的学习任务。就在他快要结束留学生涯之际,国家邮电部与北京邮电学院党委研究决定,让钟义信到日内瓦国际电信联盟接替茅以悦年薪5万美元的D1级高官职位。消息一传出,却把钟义信急坏了:信息科学是信息化的理论基础,自己刚刚摸清“信息科学”的头绪,正是发挥所学、为国家的信息化干一番事业的时候,却让自己去“当官”,这不合适。于是,他一而再、再而三请求领导帮忙解脱,好不容易才使自己返回祖国效力,回到北邮工作。
1984年,钟义信在《北京邮电学院(自然科学版)学报》上发表《全信息理论》,把信息论从通信领域推广到整个信息领域。同年,中共中央组织部等6部门为中央司局长以上领导人员组织了建国以来首次高级干部科技讲座《迎接新技术革命》,钱学森、宋健、马洪等20位学者应邀作报告。钟义信的报告题目是《信息科学与信息革命》,报告讲解了信息科学技术的基本概念,着重阐述了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将导致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视。1988年,光明日报出版社收集了他发表的25篇论文结集出版,定名为《信息的科学》,该书的出版对普及信息科学起了积极作用。
同年,他出版了第二部学术专著《信息科学原理》,在全信息理论基础上建立了信息科学的学科体系,阐明了信息科学的基本原理和信息科学特有的方法论,被学术界评价为“信息科学的开创性著作”、“国际学术界的首创”、“信息论发展到信息科学的标志”。1996年,《信息科学原理》由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再版,2002年出版第三版。2005年,这部专著改编成研究生教材《信息科学教程》,被北京市教委评为研究生精品教材。
1988年之后,他转入信息科学的核心领域从事智能理论的研究。1992年,他与合作者在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了第三部学术专著《智能理论与技术:人工智能与神经网络》,论述了人工智能与神经网络的互补性,批评了国际上“AI is dead,Long live Neural Network”(“人工智能死了,神经网络万岁”)的观点。2000年,他又在中国工程院创办的《中国工程科学》杂志发表了论文《知识理论框架》,为智能研究奠定了知识理论的基础。
在从事高等教育工作的数十年间,他和同事们一起把所获得的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教育资源,在我国创办了第一个“信息工程”本科专业(1986年)和第一个“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2005年),为革新我国高等教育专业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由于以上成果,钟义信获得了1987年全国优秀科普作品最高荣誉奖、1989年邮电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1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998年邮电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89年,他获得人事部颁发的“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称号和国家教委颁发的“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991年获得人事部和国家教委联合颁发的“有突出贡献的归国留学人员”称号,同年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
国家863计划通信主题首席专家
1992年5月,通信高科技正式列入了国家863计划。鉴于钟义信在信息科学领域的成就和威望,国家科委聘任他为第一屑“国家863通信高科技主题专家组”组长。作为首席专家,钟义信带领主题专家组的同事们,以对国家负责、对人民和对未来负责的态度。高瞻远瞩、倾心尽力,科学制定我国通信高科技的发展战略、发展目标以及实施方案。
在制定战略目标的过程中,钟义信敏锐地发现,就当时的通信技术总体发展情况来看,国际上比较明确的主流方向是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但是,通信高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概念已经不能充分反映它最新的发展和未来的变化。因此,必须通过对当今世界通信高科技的发展方向进行更深入细致的研究,进而提出更科学准确的战略目标。才能更有效地体现这个战略目标在实施过程中的意义和价值所在。他注意到,虽然当今世界通信技术的发展变化眼花缭乱,新技术层出不穷,但是从宏观上分析,通信技术进一步的发展变化主要将围绕着三个基本方向:宽带化、智能化、个人化。其中,宽带化主要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信息传递的数量要求;智能化主要满足社会日益提高的信息传递的质量要求;而个人化则主要满足社会日益高涨的信息传递的时空自由度的要求。可见,数量、质量、自由度,是通信发展的三个基本维度。因此,实现宽带化、智能化、个人化的综合业务数字网,将可以为社会提供理想的通信服务,做到无论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可以同任何他人、用任何方式进行方便满意的通信。这就是后来广泛流传的“五个W”通信技术。经过进一步的论证。钟义信提出把国家863通信高科技发展战略目标定位为“宽带化、智能化、个人化的综合业务数字网(BIP-ISDN)”。
1992年7月,在国家863计划通信主题战略研讨会上,“BIP-ISDN”这一战略目标得到了与会通信专家们的普遍赞同。专家们赞誉:“这是中国通信高科技的一面鲜艳的旗帜,具有前瞻性、凝聚力和号召力。”同年10月,“BIP-ISDN”通过了国务院863协调领导小组的专家评审,获得批准。在这一战略目标指引下。国家863计划通信主题作出了正确的部署。研究进展后来居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昂然奋进的伏枥“老骥”
钟义信教授于2001年5月从副校长岗位上退下来之后,投入了更多的精力致力于学术研究。他组建“北京邮电大学智能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并担任中心的责任教授;同时继续担任北京邮电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2002年,由他主持的《互联网电子邮件内容安全监控技术》经国家教育部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2003年,他在国内外首次发现知识的生态系统,由此导致2004年在国内外首次提出“信息一知识一智能转换”的机制主义方法,把“三分天下”50年之久的人工智能理论统一起来了,从而建立了“人工智能统一理论”,具有重大学术意义。他于2007年在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学术专著《机器知行学原理》,对国际上半个多世纪以来“兵分三路”的人工智能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统一,这对人类而言,将是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划时代的重大贡献。
卫星通信行业研究报告范文第4篇
欧空局于4月2日在第5届欧洲太空碎片会议上宣布了一项计划:在未来数年内启动一个轨道太空碎片监控系统。该计划旨在未来2年~3年内提供“预报”服务。目前,该监控系统还处于早期规划阶段。
欧空局表示,研究的关键领域是测量、碎片环境表征、环境建模,以及预报(包括轨道预报方面)、对在轨和再人大气任务段的风险分析、保护与防护、碎片减轻和矫正、碎片政策与指南等。研究人员一直在测试有关设施,包括位于德国西部的一个雷达和一个百米射电望远镜,以及位于芬兰、挪威和瑞典的一个雷达站网络。通过这些设施,能探测到直径1厘米的目标,并跟踪4厘米以内的目标。
(航信)
俄研制出飞船外壳“自我修复”新材料
俄罗斯中央机器制造科学研究所4月6日说,该研究所专家已经研制出可“自我修复”的飞船外壳新材料。
研发小组专家费尔德施泰因介绍说,这种新材料的“自我修复”能力与人体皮肤遭受轻微损伤时的自行修复功能类似。目前,这种材料尚处于试验的最初阶段,它将应用于未来的飞船和空间站,在飞船或空间站外壳因微小陨石或太空垃圾撞击而遭受轻微损坏时,它将能自动收缩修复至原来状态,从而恢复其密封性。
(新华网)
国际通信卫星公司将采购四颗波音卫星
国际通信卫星公司正在同波音公司就一项5亿美元的合同进行最终谈判;如谈判成功,将由波音公司提供4颗采用新平台设计的卫星。合同有望在几周内签订。这将标志着波音卫星系统公司在过去几年里基本上采取观望态势之后重返商业市场。在这次交易中,国际通信卫星公司没有按惯例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这表明国际通信卫星公司希望通过把业务交给波音来保持其供应商群体的多样化。
(阳光)
欧洲发射卫星研究地球重力场和水准面
3月17日,欧空局“重力场与稳态洋流探测器”由欧洲呼啸发射服务公司的俄制呼啸KM型运载火箭在普列谢茨克发射场发射成功。卫星被送入一条低高度的近太阳同步轨道。
该星是迄今最复杂的一颗用于地球重力场研究和地球水准面测绘的卫星,重约1050千克,星上的重力梯度仪由6台(3对)当今最先进的高灵敏度加速度计组成,所获数据将形成高分辨率的地球水准面和重力异常图。这样的测绘图不仅会大大增长人类对地球内部构造的知识和认识,还将为海洋和气候研究提供水平大大提高的基准,预计可在气候学、海洋学和地球物理学以及大地测量和定位业务中得到广泛应用。
(阳光)
全球航天经济逆势增长
3月30日,美国航天基金会发表了《2009年航天报告》,称尽管2008年全球经济出现动荡,但航天工业却经历了非凡的事件和经济增长,诞生了航天领域的多项第一,2008年全球航天收入达到2570亿美元,比2007年增加了60亿美元。航天经济中最大的两个部门是商业基础设施和商业卫星服务,共占收入的67%,政府航天支出所占比重约为32%。增长最快的部门是航天产品与服务,增长了10.4%,即从824亿美元增长到910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来源于直播到户电视服务(2008年收入为698亿美元)。服务部门里增长最快的是固定卫星业务,增长了31%,即从128亿美元增至168亿美元。虽然取得了这样的增长,但航天工业股票2008年却和世界经济一起走低。
(江山)
德尔它2发射GPS卫星
3月24日,联合发射联盟公司的德尔它2-7925型火箭在卡纳维拉尔角发射了美国空军的GPS-2R M20导航卫星。GPS-2R20是洛马公司建造的21颗GPS-2R卫星中的第20颗,也是8颗改进型GPS-2RM中的第7颗。它将取代1996年9月发射的GPS-2A27卫星。新发射的这颗卫星上载有一个专用验证装置,用于试验供民航部门使用的新的L5民用信号。美国空军需在8月底国际电联规定的截止时间到来之前将该卫星送入轨道,并对L5频率进行验证,证实其不影响其它信号。正在由波音公司建造的新一代GPS-2F卫星将采用这一新的信号。GPS-2R21将在不久后由美国空军手中的最后一枚德尔它2型火箭发射。 (江山)
NASA订购4枚宇宙神5火箭
近日,NASA向联合发射联盟公司签发了6亿美元的合同,将在2011年~2014年用宇宙神5火箭发射4次。2011年的首次发射将携带两颗几乎一模一样的“辐射带风暴探测器”卫星,由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研制,用于研究地球周围的辐射带。2012年和2013年将分别发射“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K和L。2014年的最后一次发射将把4颗“磁层多尺度”空间物理学卫星送入太空,用于研究太阳风能量与地球磁场的相互作用。
(江山)
SES公司卫星订购三枚质子号火箭
卫星通信行业研究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 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 北斗时 GNSS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Compass)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是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并与世界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共用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2011年12月27日,该系统开始试运行服务,到2024年左右,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形成全球覆盖能力。届时,该系统可在全球范围内为各类用户全天候、全天时地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导航、授时和短报文通信服务,并与美国的GPS、俄罗斯的GLONASS、欧洲的Galileo共同构成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简称GNSS)。
1. 我国卫星导航系统发展历史回顾
1983年,我国开始筹划卫星导航定位系统,1986年初,正式以双星快速定位通信系统为名开始实施整个计划,并由北京跟踪与通信技术研究所负责研发。当时我国专家在研究报告中提出多种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构想,但经过深入评析,多数专家认为,利用2颗或3颗位于地球同步轨道的通信卫星进行导航定位的方案是比较适合的。因为当时我国航天科技实力已具备制造与发射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的能力,卫星地面跟踪网也已建立,有相当规模的卫星地面控制处理中心,所以可以利用既有的卫星资源与地面设施;另一方面,当时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水平有限,若要发展类似美国GPS的多卫星(由24颗卫星组成空间星座)导航定位系统,则需要大量投资,当时我国尚无此财力。
1986年底我国研发单位就提出了总体技术方案和试验方案,预计只要3年时间,利用在轨的2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就可以完成整体演练、导航定位原理验证和系统实用性检验,最终探寻出实现双星导航定位的技术途径。就在我国筹备双星定位系统期间,一些专家发现1982年美国已有3名科学家开始发展一个利用3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进行定位的系统,名为GEOSTAR,还获得了多项专利。但是后来因为性能、精度和稳定性更好的GPS全球定位系统发展迅速,使得GEOSTAR系统的研发资金被撤走,并于1991年宣告失败。由于GEOSTAR系统在最后也将三星定位改为双星定位,因此使用双星定位的概念是我国最早提出并实现的。
1989年9月5日凌晨5点,我国科研人员在库尔勒、南宁等地用4个用户机进行第一次定位演练,结果证明,利用双星定位可实现定位、定时和简短通信三大功能,而且比当时GPS的民用码精度高好几倍。1994年1月,双星快速定位通信系统正式命名为“北斗一号双星定位系统”(现更名为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并列为我国“九五计划”要项,这表明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建设工程正式启动。双星快速定位通信系统演练试验的成功,为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的建设奠定了技术基础。接下来的6年多里,北京跟踪与通信技术研究所又完成地面控制中心等应用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建构了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的完整架构。2000年相继发射2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初步建成了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成为世界上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2003年发射第3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进一步增强了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的性能。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水平不断提升,按照“先区域、后全球”的总体思路,我国在第一代的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基础上,于2004年正式启动新一代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从2007年开始发射第1颗中园地球轨道卫星,到2012年10月25日已完成6颗地球静止轨道(GEO)卫星、5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IGSO)卫星(其中2颗在轨备用)和5颗中园地球轨道(MEO)卫星的发射,除去1颗GEO卫星在轨维护和1颗MEO卫星在轨试验外,其余14颗卫星均为正常工作卫星,预计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即具备在我国及周边地区的区域服务能力。要完全具有全球服务能力需等到2024年32颗卫星全部发射组网之后才能实现。
2. 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
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由空间星座、地面控制和用户终端三大部分组成。空间星座包括3颗地球静止轨道(GEO)卫星(其中1颗为在轨备用卫星),分别定点于东经80°、110.5°和140°赤道上空。地面控制部分由地面控制中心和若干标校站组成,地面控制中心主要承担卫星轨道确定、电离层校正、用户位置计算以及用户短报文信息交换等任务,而标校站则主要对导航卫星进行连续监测,并将所获得的距离观测量和校正参数发送给地面控制中心。用户终端部分由手持型、车载型和指挥型等不同类型的终端组成,具有发射定位申请及接收位置坐标和短报文信息等功能。
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的工作原理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不同,其工作过程是地面控制中心不间断地向2颗工作卫星发送询问信号,卫星接收到询问信号并经卫星转发器向服务区用户播发,用户响应其中1颗工作卫星的询问信号,同时向2颗工作卫星发送应答信号,当卫星收到用户响应信号后,经卫星转发器发送回地面控制中心,地面控制中心在收到用户响应信号后,解调出用户申请的服务内容并作出相应处理,如果是定位申请,需要利用数字地图(用以确定高程)计算出用户的三维坐标,再将相关的位置信息或短报文内容发送到工作卫星,工作卫星在收到地面控制中心发来的坐标资料或通信内容后,经卫星转发器发送给用户。从用户终端应答测距信号到接收到定位结果,整个定位时间需要大约1秒钟。
目前,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已有3颗卫星超过设计寿命,其中2颗已完全退役,1颗仍在轨运行,现在在轨运行的卫星数为2颗,主要为我国及周边地区提供定位、单双向授时和短报文通信服务,定位精度优于20m,授时精度为单向100ns、双向20ns,短报文通信每次120个汉字。
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具有以下其他卫星导航系统所不具备的优势:① 导航与通信的集成可实现多用户信息共享和信息交换,增强了导航和搜索救援的能力;② 可提供单双向授时服务;③ 采用码分多址技术,抗干扰能力大大优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然而,由于该系统的用户终端需要与卫星之间频繁通信,容易暴露用户的位置,所以不利于在军事上使用。其次,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采用的是主动式双向测距二维导航,从用户终端应答测距信号到接收到定位结果,整个定位时间大约需要1秒,这样的时间延迟势必导致高速移动平台的定位误差相应增大,所以在高速移动的平台上也不适合使用。另外,由于该系统是主动双向测距的询问――应答系统,用户终端除了要接收由地面控制中心发给卫星的询问信号,还要向卫星发送应答信号,所以整个系统在同一时间服务用户的数量会受到用户允许的信道阻塞率、询问信号速率和用户的响应频率等条件的限制,也就是说,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的用户设备容量是有限的,每秒钟只能容纳150个用户,因此北斗试验系统也不适合大规模的应用。
3.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段 (空间星座)、地面段 (地面控制)和用户段 (用户终端)三大部分组成。空间段包括5颗地球静止轨道(GEO)卫星和30颗非地球静止轨道(Non-GEO)卫星。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分别位于东经58.75°、80°、110.5°、140°和160°赤道上空。非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由24颗中圆轨道(MEO)卫星和3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IGSO)卫星组成,其中,中圆轨道高度21,500 km,轨道倾角55°,24颗卫星均匀分布在3个轨道面上,倾斜地球同步轨道高度36,000 km,轨道倾角55°,3颗卫星分别分布在3个倾斜同步轨道面上, 3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星下点轨迹重合,交叉点经度为东经118°,相位差120°(北斗工作卫星星座如图1所示)。地面段由主控站、注入站和监测站组成。主控站是导航卫星系统在地面信息处理和运行控制的中心,其主要任务是收集各个监测站采集的卫星信号、观测数据及环境数据,进行时间同步与卫星时钟偏差预报、卫星精密轨道确定与星历参数生成、广域差分改正值计算、电离层模型参数计算以及系统完好性计算等处理,并实现导航卫星系统的任务规划与调度、全系统运行管理与控制等。主控站的主要功能包括建立系统的时间和空间基准,生成导航电文,监测卫星钟等有效载荷,实现对其调整和控制;分析卫星星座性能,支持卫星的轨道维持。卫星导航系统一般有一个主控站即可满足要求,但基于安全等方面的考虑,也可有备份的主控站。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主控站位于北京。监测站是对空间段卫星实施监测和采集数据的卫星信号接收站。根据任务的不同,可分为时间同步与轨道确定监测站和完好性监测站。监测站的主要任务是跟踪监测导航卫星信号,接收导航卫星电文,测量监测站相对导航卫星的伪距、载波相位和多普勒等观测数据以及监测站周围的气象数据,经预处理后发送给主控站,作为卫星定轨、时间同步、广域差分和完好性监测的依据。为实现高精度和强实时性,要求监测站尽可能全球均匀分布,以实现对导航卫星的全弧段跟踪。目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监测站均位于国内,到2024年将扩展到全球。注入站是指向在轨运行的导航卫星注入导航电文和控制指令的地面无线电发射站,是卫星导航系统地面运行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注入站接收主控站送来的导航电文和卫星控制指令,在主控站的控制下,经射频链路上行发送给进入注入站视野的导航卫星。导航电文通常包括预报的卫星轨道参数(即卫星星历表)、卫星时钟偏差参数以及轨道和钟差的改正参数等。卫星控制指令通常包括有效载荷控制指令和卫星平台控制指令。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有3个注入站,分别位于北京、喀什和三亚,其中北京站与主控站并址。用户段包括各类北斗系统用户终端以及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的终端,主要为用户提供实时导航、定位、测速和授时信息,同时又兼具有位置报告和短报文通信功能。今后,用户终端产品必然由单一定位模式向双模式、三模式和四模式集成的方向发展,因为多模式相对单一定位模式而言,可利用的卫星数更多(四星系统共有120多颗卫星,可同步观测到20―30颗卫星),其定位的精度更好,可靠性更高。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具有以下优势:① 北斗导航卫星轨道采用混合轨道,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保证有更多的可见卫星,而且还有更长的可跟踪时间,所以,导航定位就可以得到更高的精度;② 与美国的GPS、俄罗斯的GLONASS相比,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增加了短报文通信功能,一次可传送多达120个汉字的信息,可实现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信息交换和共享,在搜索救援、灾害应急管理及部队指挥调度等方面,应用潜力巨大;③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具备与GPS、GLONASS和GALILEO的兼容和互操作能力,北斗多模用户机可以接收北斗、GPS、GLONASS和GALILEO的信号,并能实现多系统下的定位,精度和可靠性更高。
4. 应用前景
作为我国第一代的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虽然以试验研究为目的,但在南方冰冻灾害、四川汶川和青海玉树抗震救灾、北京奥运会及上海世博会等许多场合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目前仍在建设中的新一代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各级政府主导、相关部门积极参与下,必将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其应用领域将会扩展到社会生产和百姓生活的许多方面。
(1)为农业、林业、旅游、气象、石油、海洋、国土资源、交通运输、灾害监测预报、抗灾救灾和公共安全等提供高效的导航定位服务。
(2)为金融、通信和电力调度等提供高精度的授时服务。
(3)为邮政、旅游和探险等提供短报文通信服务。
(4)为人员、车辆和船舶等遇险报警及救援提供短报文通信和位置报告服务。
(5)为物流网提供定位、跟踪和监控服务。
(6)为航运船舶进出港口和民航飞机进场导引等米级精度要求的用户提供更高精度的广域差分和完好。
(7)利用两台以上精密测量型接收机同时观测北斗卫星发射的B1、B2和B3信号进行相对定位和RTK测量,为基础测绘、工程勘察、城市建设、国土规划及精密工程等提供厘米级甚至毫米级精度的控制点,测绘大比例尺地形图和地籍图,建立大地控制网和地壳形变监测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