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1:基层干部管理创新范文多篇??(1)??
一、案例背景
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深刻调整,大量农村人员外出创业、务工,农村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致使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农村乡土人才断档,影响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为造就一支懂经营、会管理、有技术、能带富的高素质农村基层干部队伍,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牢牢抓住农村干部队伍建设这一关键,围绕深入推进村级干部素质升级和强化村级后备力量培养,在全省率先创办了以专门培训农村干部为主体的“双鸭山市农村干部学校”。配套制定实施了乡镇干部培养5年规划和村级后备干部培养5年规划。计划利用5年时间,集中培养1000名农村实用人才,每个行政村培养储备2—3名后备干部。
二、主要做法
双鸭山市探索创建“基层干部成长进步培训基地”,为乡村党员干部素质提升搭建平台,增强村级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一)着眼长远,集中办学,突出培养长效性
为从根本上解决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存在的突出问题,走出“年年整顿、年年瘫痪”的怪圈,市委针对农村“两委”干部队伍结构老化、素质偏低、后继乏人等问题,先后2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决定从创新选育方式入手,依托市、县两级党校创办“双鸭山市农村干部学校”,整合全市教育培训资源,探索建立农村基层干部培养长效机制,推动农村干部选拔、培养、考核、使用一条龙“无缝对接”。学校由市委书记亲自担任校长,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担任常务副校长,市委党校、市农委、市民政局主要领导担任副校长,在集贤、宝清、饶河三个县同步设立分校。
(二)整合资源,联动办学,突出培训系统性
为推动市、县两级农村干部学校一体化和均衡发展,市委进一步统筹全市教育教学资源,整合市县党校、农广校、职业技术学校等师资力量,优先保障农村干部学校教学需求。在培训经费方面,统一由各级财政承担,市级财政承担四个区培训经费,县级财政分别承担各自培训经费。在教学场地保障方面,利用市党校、职业技术学院教学资源作为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活动场所。在教材编印方面,结合我市农村实际需求,由市委组织部统筹全市涉农专家资源,负责课程设计及教材把关,确保贴近实际、有针对性。在师资力量方面,还聘请了农委、民政局、司法局等相关部门业务骨干担任兼职教师。选取了县、区农村支部书记代表,现身说法,谈农村工作。抽调了市委选派第一书记优秀代表,从不同的层面分析探讨农村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由市县组织部门牵头,指派市县党校、职教中心等部门一线教师担任班主任。同时,由公安干警负责学生安保工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人员每天对学生饮食情况进行一次食品安全检查,多渠道保障农村干部学校的正常运转。
(三)紧扣需求,灵活办学,突出培训针对性
坚持“按需培训、人性化办学”的原则,根据农村干部的岗位职责和工作需要,科学设计教学内容,选定了《理想信念教育及农村党的建设》、《新农村建设与环境保护》、《涉农政策与法律法规》、《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实务》等12门课程,着重增强农村干部依法办事、发展农村经济、管理农村事务的能力。同时,根据农村干部文化程度偏低、坐不住板凳、季节性繁忙的实际,进一步转变办学方式,综合运用教师授课、学员讨论、现场观摩等喜闻乐见的方法进行教学,实现由“灌输式”、“讲座式”授课向“案例式”、“研讨式”转变。在课程安排上灵活设计学习班次,每期学制为18个月,采取集中培训与分散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利用农闲时间集中授课6次,每次集中授课15个工作日,确保入学的农村干部学习、生产两不误。为提升培训成效,学校到村进行回访了解需求,有针对性的设置课程。2015年7月农村干部学校牵头组织136名新任职农村党组织书记,到甘南县兴十四村进行外埠培训,进一步拓宽了基层党组织书记的眼界和视野、学习了先进理念。
(四)创新机制,规范管理,突出培训实效性
农民富不富,关键看干部,村干部的素质高低往往决定着村民的富裕程度。市委坚持从制度建设入手,严把农村干部教育的每道关口,探索建立了一整套选拔、教育、管理、考核机制。在选拔方式上,采取村干部自愿报名,党员群众代表投票推荐,村“两委”审查,乡镇党委公开考察,县(区)组织部门审核备案五个步骤,层层把关择优录用。在教育方式上,强化学生自主选学力度,每次集中学习安排一次研讨、一次文体活动、一次专题讲座,并要求学生认真记录笔记,自己撰写发言材料。在管理方式上,建立了组织部门派员、乡镇干部跟班工作制度,实行在校期间封闭式管理,对学习秩序、奖惩措施等逐一作出规定。在考核方式上,坚持“育、用”结合,实行优胜劣汰,定期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跟踪考核,将学生每科的学业成绩同日常表现按一定比例换算打分,力求学习培养中发现一批优秀农村人才。同时,与黑龙江煤炭职业技术学院采取联合办学的方式,同步开展中专学历教育,毕业后发放毕业证书,并作为村“两委”班子成员后备人选重点培养。今年3月份,为了适应国家粮食收储政策变化带来的新挑战,农村干部学校适时举办了全市“转思路、调结构、促增收”农业专题培训班,充分发挥学员在推进农业转型发展中的传、帮、带作用。
三、工作成效
2015年3月23日农村干部学校成立以来,已集中开展4期培训,累计80天,有160名村级后备干部入校学习,并利用农村干部学校培训村级干部1080人次。通过组织培训学习,全市基层农村干部思念观念及时转变、能力素质全面提高,为双鸭山市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一)思想观念转变,发展经济能力不断提高。经过农村干部学校培训的农村干部回到村里后,发挥所学优势,不断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他们能够带头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打开山门走出去、打开脑门谋出路,克服等靠要思想,能够从本村的具体实际出发,制定本村的发展规划,用市场的眼光、因地制宜地发展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带领群众艰苦创业。同时着力调动群众谋发展的积极性,激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帮助农民解决好良种引进、技术培训和产品销售等问题,为群众提供了稳定增收的渠道。
(二)政策观念强化,执行政策能力不断提高。学校在课程设置上,突出惠农、强农政策的教育,教导农村干部善于用政策凝聚人心,善于用政策推动工作,善于用政策解决问题。现在很多农村干部都能够认真学习、理解和领悟中央和省、市、县委的政策精神,切实提高了自身政策水平。在提升自身能力的同时,众多受训村级党员干部和后备干部主动走访农户宣传政策法规,让所在村的广大群众了解中央和上级党委、政府的政策规定,了解新农村的主要内涵和建设目标任务,明白新农村建设是造福农民的重大决策,继而发挥政策的最大效益。
(三)服务意识增强,群众工作能力不断提高。通过培训,农村干部组织群众、发动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和服务群众的本领不断提高。回到农村后,这些基层党员干部经常深入群众,加强与群众的沟通交流,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真正当好群众的贴心人,真正做到了遇到责任不推诿、碰到困难不退缩、见到难事不躲避,公道正派,干净干事。
四、启示思考
第一,加强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是提高党员干部政治素质的根本途径。认真做好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坚持不懈地向广大农村党员干部灌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促进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心系人民群众,始终保持党员干部队伍先进性的必然要求。双鸭山市农村干部学校在乡村两级干部培训中,面对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提升农村干部政治素质,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准确把握新常态下,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主线、主要目标和主要任务,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市、县委的部署要求上来,充分激发内生动力,为推进双鸭山全面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政治、思想和组织保证。
第二,加强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是育强农村人才能力素质的迫切需要。只有坚持不懈地抓好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才能增强党员干部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富裕的本领。双鸭山市农村干部学校以培养新型农民为己任,从培养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较高思想道德素质、较高勤劳致富能力出发,突出创业精神、创业意识的培养,突出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能力的培养,突出富而思进、进而文明素质的培养,突出农业技术、生产技能的培养,收效明显。与此同时,积极整合有效资源,聘请农业、科技、教育等部门专家学者讲课授学,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突出特色化、专业化,使培训具有较强的指导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受到广大基层党员干部的欢迎和好评。
第三,加强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需要。“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能不能实现既定目标,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党员干部。广大农村党员干部是党的基层组织的主体,是党和国家事业的基础力量,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不能在农村得到贯彻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目标任务能不能得到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广大农村党组织是否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大力加强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和执行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能力、正确处理社会矛盾的执政能力,努力把农村党员干部培养成为带领人民群众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领头雁”、“掌舵人”。
篇1:基层干部管理创新范文多篇??(1)??
一、案例背景
随着国家农业产业布局的调整,近两年农民收入下滑,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经营观念,这成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重要课题。同时,双鸭山作为以煤为主的资源型城市,因煤炭价格下降,部分涉煤企业限产停产,下岗失业职工急需再就业,也为街道社区基层组织带来了挑战。为进一步推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推进“幸福社区”建设,市委采取市县两级上下联动、同步选派的方式,在2015年选派415名优秀干部到村任职第一书记的基础上,于2016年5月又选派151名干部到街道社区任职第一书记,实现了全市415个行政村、28个街道123个社区第一书记全覆盖。
二、主要做法
通过选派第一书记,在基层一线培养历练干部、打造服务转型发展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同时,有效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为扶贫攻坚和转型发展积蓄了新动能。
(一)整合资源,优中选优,确保第一书记选得准
把下派第一书记工作作为“书记工程”和党建品牌来抓,立足发展所需和干部队伍实际,坚持用人导向,集中优势力量,精准识人、选人、派人,为基层组织事业发展输送“造血人才”。一是严格把关,优化力量。市委结合基层一线工作实际,综合考虑拟选派干部的德才表现、工作经历、组织评价等方面因素,对比遴选、优中选优,把好第一书记人选质量关。二是注重培训,提升素质。市委从解决第一书记对一线工作经历有限、与基层群众接触较少、对具体情况缺乏了解等现实问题入手,分级举办专题培训班,聘请各行业的专家学者和基层工作经历丰富的市直部门相关负责人结合基层工作实际,对第一书记开展系统学习、集中辅导,增强第一书记研究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三是明确任务,校准责任。市委坚持落实落靠责任,结合农村和街道社区不同岗位的工作实际,分类明确选派职责任务,帮助第一书记明确方向、找准定位、校对坐标,有效发挥作用。
(二)规范管理,强化问责确保第一书记下得去
市委明确提出要求,第一书记要坚持吃住在村,每季度休7天探亲假。第一书记能否真正驻村,成为检验第一书记工作成效的关键。一是用写实明确责任。全体第一书记每季度开展一次工作写实,分别由第一书记所在乡镇、街道党(工)委和原工作单位主要领导审定。建立了第一书记QQ群、微信群,要求第一书记开通工作微博,写好民情日记。实行季度写实制度,通过网络平台反映第一书记工作动态,展示第一书记工作成果,进一步推动了第一书记全身投入工作。二是用督导规范行为。市委成立了工作督导组,以明察暗访的形式不定期开展第一书记督导检查。各县(区)委建立了第一书记工作台账,按月记录第一书记工作情况。严格执行考勤、汇报、通报等制度。全市第一书记入村以来,市委组织部先后开展第一书记暗访4次,各县(区)累计实地检查第一书记工作情况136次,提出整改意见52条。三是用考核保障实绩。在日常管理、不定期督导的基础上,市委每年组织一次第一书记集中考核。今年5月份,采取市、县(区)同步考核的方式,统一抽调市、县两级考核人员,组成了19个考核组,深入到第一书记驻村开展实地考核。同时围绕第一书记驻村情况和履职情况,建立第一书记述职评议制度,由各乡(镇)组织,年末进行一次第一书记述职,请村民进行评议。对不遵守工作纪律、群众反映差的第一书记,及时提醒、诫勉谈话、督促整改、调整撤换,推动第一书记工作切实取得实效。
(三)创新发展,关怀激励,确保第一书记上得来
在选好用好第一书记的同时,时刻关心第一书记的工作、生活和发展问题,助推第一书记在基层快速成长,使之成为未来干部队伍的中坚力量。一是政治上有奔头,让第一书记安心。市委在给第一书记压担子的同时,加强了对第一书记任职情况进行跟踪考核,建立了典型选树示范机制,选树一批管理好、带动强、可复制、能推广的“第一书记”工作典型重点培养或优先选拔,增强在基层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决心。二是待遇上有甜头,让第一书记安身。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在各方面对第一书记给予帮助,让他们在任职期间能够沉下心来开展工作。在工资福利方面,原人事关系、工资和福利待遇不变,且不影响正常的职务晋升和调资。在日常生活方面,各级党委积极为第一书记解决冬季取暖、办公条件差等问题,使第一书记能够尽快适应基层环境。在工作内容上,第一书记到村任职后,与原岗位脱钩,不接受派出单位工作任务,一心一意在下派农村、社区开展工作。三是工作上有干头,让第一书记安业。为解决机关下派第一书记对基层工作不熟悉等问题,市委以农村工作常识、农业现代化发展、幸福社区建设等为基本内容进行了集中培训,所在乡镇、街道还安排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县、乡干部结对帮带,帮助第一书记能够尽快进入角色。全市各单位、各部门也都积极帮助第一书记想办法、出主意,对第一书记申请的项目采取绿色通道,给与优惠政策,真正使第一书记干的顺心,工作的顺利。
三、工作成效
自第一书记工作启动以来,全市第一书记履职尽责,务实为民,帮助所驻村(街道社区)理思路、聚民心、谋实事、解难题,以“输血”促“造血”,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效。
一是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第一书记率先开展与干部群众沟通交流、取得信任的“破冰之旅”,抛开原有工作习惯,说农家话、进农家门、办农家事,主动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和村民交上朋友、处成亲戚,用行动让大家信任、让大家记住。据不完全统计,第一书记先后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党员大会、村“两委”会和座谈会1700多次,走访村干部2100余人、党员6000余人、贫困户和信访户7400多户,深入了解民情村情,以实际行动转换身份角色,与广大村民打成一片,赢得了干部群众的赞誉。第一书记身体力行的“引领示范效应”,也带动普通干部深入基层向群众学习、体验群众疾苦,与基层干部联手共事,与基层群众换位思考,进一步增强了密切联系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的观念,牢固树立了求真务实、艰苦奋斗、恪尽职守、严格自律的工作作风。
二是理顺了基层发展思路。在融入群众的基础上,第一书记针对如何服务基层,如何开展群众工作,如何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主动开展调研,深入一线考察,掌握一手资料,开展有益实践,与村“两委”班子、基层党员群众一起啃“硬骨头”、攻“难关”,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根据当地特点、区位优势找准党建、扶贫、改革工作的切入点,对症下药,探索为民谋利的好途径。据不完全统计,第一书记们先后开展实地调查2130多次、问卷调查近6500余人次,征求意见建议1900多条,撰写调研报告260多篇,编制发展规划及方案300多个,让基层群众得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成效,较之以往的帮扶慰问有很大区别,服务基层的效能得到大幅度提升。
三是解决了难点热点问题。在建强基层组织、促进农村发展的同时,第一书记结合本单位工作职能开展党建工作,推进了各基层党组织党内制度规划化,村务制度经常化,大部分软弱涣散党组织实现了提档升级。同时,充分发挥中坚主导和带头引领作用,以实实在在的行动举措,推动解决基层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难点问题。饶河县小南河村第一书记冷菊贞,依托“大顶子”和赫哲民族文化,创建农家摄影旅游基地,组织农民成立了农家旅游协会,举办秧歌拜年、小村百盏灯笼亮起来等活动。三个月内接待了杭州、宁波、大庆及周边游客2000余人。
四、启示思考
第一书记是党中央、省委高度重视、统一部署、全面推进的,有关加强基层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但一直以来,各地在开展过程中存在第一书记落不下,留不住,发挥不了作用的问题。从双鸭山市委选派第一书记工作的主要做法和取得成效来看,有这么几点思考可供借鉴。
一是上下同心凝聚合力。要建立健全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乡镇(街道)党委要随时关注第一书记工作情况,及时摸清需要县委协调解决的问题,列出清单逐级上报,由县委或市委统一研究进行集中解决;县级组织部门要经常性地深入实地开展专题调研,重点访谈一般党员群众,客观公正地审视第一书记的工作情况,作为衡量评价检验第一书记工作成效的重要参考;市委、县委要定期召开第一书记联席会议,听取乡镇(街道)党委、村(社区)党支部和第一书记关于开展工作情况汇报,查找存在问题,研究解决办法,上下联动共同攻克难题;市委要时刻关注第一书记动态,在有政策性项目和资金时,多考虑第一书记的想法,多向乡镇(街道)农村(社区)倾斜。
二是宣传引导营造氛围。要加大对农村党员群众的普遍性教育培训,引导他们把思想统一到市委的统一部署上来,统一到经济发展上来,统一到配合第一书记开展工作上来。要利用市、县、乡党校资源,定期对农村(社区)干部、党员、致富能手开展培训,教育引导他们把心思放到村屯(社区)发展上来,主动帮助和支持第一书记工作;要充分发挥远程教育平台作用,经常性组织党员群众观看先进发达地区农村(社区)生活现状,农民(居民)致富增收项目介绍,让他们打心底想发展、想致富;要在电视、电台、报刊等媒体上经常发布中央和省、市委关于农村的惠民利民政策和第一书记开展工作的相关信息,特别要挖掘第一书记典型事例,让党员群众理解和支持第一书记工作,进一步激发第一书记工作热情。
三是因地制宜狠抓落实。要定期回头审视已形成的规划、计划,广泛征求乡镇(街道)党委、村(社区)党支部和党员群众的意见建议,及时进行完善修改,使之更符合实际、便于操作。每推进一项工作时,要及时提请党支部启动“四议两公开”程序,对规划、计划进行专题研究,形成记录,作为今后村屯(社区)发展的工作重点。会后,要细化规划,形成方案,按步骤稳步推进,确保工作取得成效,赢得群众信任和支持。
基层干部管理创新范文相关文章:
篇1:基层干部管理创新范文多篇??(1)??
一、实施背景
敦化市位于吉林省东部山区,长白山腹地,是长吉图开发开放的重要节点城市之一,所辖303个行政村、302个农村基层党组织、6876名党员。农村常驻人口216503人,从业人员数 113584人,建档立卡贫困村24个,贫困人口5230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60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这是习总书记对“三农”问题重要性的准确判断。此次如“约”到延边考察,习近平再提到“三农”问题,表示在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同时,新农村建设也要不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要更多向农村倾斜。为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面临着如下难题:一是由于自然资源匮乏的原因,村集体经济发展没有思路,导致发展缓慢,主要靠国家项目扶持、党委政府部门帮扶、机动地发包、高速高铁占地补偿等,一些高校毕业生、有志青年、朝鲜族居民等选择北上广或者劳务输出,导致少数民族村“空巢化”、“空心化”现象严重。二是由于村干部后备人才匮乏等原因,导致换届选举出的村干部能力不强,无领富带富意识,或多或少存在厚此薄彼现象。三是由于农村基层党组织存在班子内耗严重等原因,导致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向心力不齐,党组织先锋模范作用不能发挥作用。四是由于个别党员党性观念意识淡漠,时常不能认真践行“三会一课”制度,不参加组织生活,严重削弱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政治意识。
二、主要做法
面对这些严峻的问题挑战,敦化市委以中央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以省委提出充分发挥“五个优势”、推进“五项举措”、加快“五大发展”理念为支撑,以“五个延边”建设为基础,吸引更多优秀的敦化籍人才返乡发展,为敦化市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注入新鲜活力,激发农村党组织的内生动力,更好地服务“美丽乡村”发展,抓好农村“带头人”队伍建设,率先在全省实施“村级烽火计划”,为“领头羊”队伍增添活力。此做法得到《党建研究》、《中国组织人事报》和《吉林日报》、《吉林组工信息》刊发。
一是实施“三项支书”工程。在往届村级换届选举工作中,注重考虑民族性、高学历、年轻化相关条件等因素基础上,逐步实施“三项支书”工程(即“绿色支书、项目支书、创业支书”),优先选拔到村级“领头羊”岗位上。在市级领导联系点挂派帮扶市直部门中,针对农作物高产低收和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优先选派科技局和环保局等相关部门“攀亲联姻”,为农业生产提供12项技术扶持和15个村庄建设、换届治理、治污排污等方案。截止目前,共选拔培养例如江南镇下石村党支部书记何文义建立“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户户富裕”的“美丽新下石”“绿色支书”共计20人;针对今年39个省级专项扶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省级财政按照每个项目划拨5万元,市级配套列支5万元的标准配套推进,重点向村集体经济发展无思路、自然资源匮乏的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倾斜,发展木耳产业、林下产业等39个项目,激活农村党组织的造血功能。截至目前,共选拔例如“项目支书”雁鸣湖镇小山村的史学良利用“网箱养鱼”建立的众友专业合作社共计230人;针对自然资源不可再生,探索转型新发展,村级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的情况下,有发展潜力的村党支部书记,把眼光投向了手工艺技术制作上,诸如江源镇二河村党支部书记陈淑丽在2011年成立的土特产收购站的基础上,在外出考察学习看到柳编工艺品的兴盛,能够带领致富有发展前景,遂申请创办敦化市渤海部落柳编工艺品专业合作社,带动就业人数160余人,年产值达到80余万元,每户年纯收入增加1万余元,像这样的村级“领头羊”共计30人。
二是实施支书红色教育工程。结合全市开展的“两学一做”专题教育,依托敦化市委党校、敦化市陈翰章烈士陵园、哈尔巴岭处理日遗化学武器现场、江源镇寒葱沟伏击日军松本小队战役旧址、沙河沿镇原日本军用机场遗址等开展重温入党誓词、重忆习总讲话、重读红色经典、重学党章条例、重走抗联道路等多单式(即菜单式选学、订单式送学、现场式观学、互动式教学、考问式促学)专题教育模式。并以乡镇为单位,开展乡镇党委书记讲党课和组织所辖党支部书记开展党章知识竞赛,不仅筑牢共产党员先进性,而且激发共产党员的爱国热情。截止目前,每年开展两期,每期4天,共计32学时。
三是实施支书严管厚用工程。探索建立《敦化市村党支部书记能上能下试行规定》,对于在年终党建工作述职评议中,党员和群众支持率达不到80%的,市委组织部分管党建部长将进行约谈,约谈不见成效的责令乡镇党委免除职务;对于竞职演讲成诺践诺履行不到位者,将启动村党组织书记底线管理办法,畅通“下”的渠道。年初,制定下发《关于敦化市农村工作目标实行千分制考核的通知》、《敦化市村党组织书记激励办法(试行)》等相关规定,对村党支部书记按照工资总额40%的绩效管理实施细化考评,明晰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工作、美丽乡村建设四大项61小项的严格管理条目,对于在全市综合排名前10名且被评为优秀的村党组织书记,每年按照全市303个行政村3%的比例,连续评定3年,评定30名优秀的村党组织书记享受员额制待遇,即享受事业编制工资,在即将开展的乡镇换届选举中确定的“三类人员”村干部优先推荐为乡镇政府副职人选,并在国家、省、州组织各项培训中优先推荐参加,结合庆祝建党95周年省、州、市级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表彰中首选作为推荐对象,切实激发自身从事的党务工作能力和综合业务工作潜力。
三、取得成效
通过实施“村级烽火计划”选优配强了农村党组织书记,不仅拓宽了村级发展思路,而且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在市委、乡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取得了如下实效:
一是逐步拓宽了村级发展思路。实施村级村级烽火计划以来,按照不低于10%的比例,每年从全市采取倒排的措施确定30个农村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并按照“双方供求需要”、“征求部门意见”、“组织部门审核”的方式连续三年选派116名“第一书记”,以“挂点市级领导、乡镇政府副职及第一书记”组成驻村工作队,秉持“不转化不撤队”原则指导新当选的村党组织开展工作,每名第一书记要结合村情发展和岗位职责围绕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新农村建设、践行组织生活制度等方面为本村制定发展规划。结合三年来117个省级重点扶持项目倾斜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和建档立卡贫困村,以“党支部+驻村工作队+农场”的发展模式,注册1982个家庭农场和222个专业农场,带动本村劳动力100多户,实现年收入4万余元;以“驻村工作队+帮扶部门+贫困户”的脱贫模式,以“富口袋先富脑袋”的形式,开展脱贫攻坚培训3000余人次,实现贫困户年收入5万元左右,计划2017年底可以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全部脱贫。
二是建立村级后备人才库和返乡创业人才库。在年初完成了村“两委”和村务监督委员会换届选举基础上,选出高中以上学历的人数190人,村书记和村主任“一肩挑123人,292个村“三委”成员有女干部,项目支书230人。乡镇党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采取笔试、面试、实地走访考察等方式,优中选优储备村级后备人才,实现村党支部书记储备后备人才2名,村干部后备人才不低于5名,全市共计2100名。制定敦化市招才引智方案,主要从985和211高校引进全日制本科以上高材生7人,其中硕士研究生6人;利用贷款贴息、简化审批等措施,引进回乡创业人员185人,目前建立拥有各行各业的人才库2.8万人,为村级组织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三是进一步夯实了农村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在村“两委”和村务监督委员会换届选举期间,建立了村级换届领导小组,每名乡镇党委成员包保一个重点难点村,全程指导跟踪指导换届选举工作,及时帮助解决在换届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按照市委党代表领导干部、基层一线等比例要求,选举本级乡镇党代表1518人,为乡镇本级民生发展、参政议政等提供了组织保障。
四是逐步筑牢了农村党员的党性意识。建立了“第一书记”讲党课制度,原则上第一书记每半年要为村党支部全体党员讲一堂党课,每年指导至少召开一次组织生活和民主生活会,树立了“三重一大”、“六部工作法”等民主法制工作意识,并结合建党95周年“两优一先”评选工作,推荐了日常表现良好的第一书记8人,形成了向先进党员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四、思考启示
在农村经济发展新常态情况下,东北地方经济正处在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重要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如何发挥政治功能和引领服务功能成为带动广大农村发展的重要主题。敦化市实施村级烽火计划,给我带来了三点启示:
一是选优配强“领头羊”是农村致富的关键。村党支部书记的选配关乎着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群众的幸福安宁。群众幸福不幸福是评价村级党组织政治引领所在,要拓宽选人用人视野,广泛从优秀青年、返乡创业人员、厂矿企业负责人、机关年轻干部等群体中选取。
二是注重培养“领头羊”是提升能力的关键。各级党委、政府每年要安排一定的专项培训经费,安排不少于5个工作的培训时间,广泛运用理论培训和实践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基础,以丰富多彩的红色主题教育为载体,运用“两微一端”(即微信微博客户端)开展学习党章、党规、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等,通过重走抗联路、重温入党誓词等筑牢共产党员先进性。组织开展去先进地区发展农业经济,实施“党支部+合作社+村民”致富计划,引进先进技术带动本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是加强管理“领头羊”是固本强基的关键。固本强基重在农村,农村发展重在“带头人”,如何使“带头人”真正发挥自身优势,为群众谋福是乡镇党委应该考虑的,要建立“奖优罚劣”机制,要以“干好干坏不一样”为标尺,要一把尺子衡量好村干部,对于干得好的村干部要在招录公务员、选拔员额制、进入乡镇党委、评先选优等中优先推荐。敦化实践证明通过实施千分制考核,不仅划定了村干部工作红线,而且激发了村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
篇1:基层干部管理创新范文多篇??(1)??
【背景与起因】
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分别做出了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依法治国、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大部署,这些无一例外的都与农村基层党组织息息相关,对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特别是村党组织书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2015年,绥化市委三届七次全委(扩大)做出了推进农区现代化建设等一系列的重大发展目标,不但需要县乡党委全面推进,也更加需要村党组织书记身体力行抓好贯彻落实。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迫切需要建设一支政治素质高、工作作风硬、统带作用好、致富本领强的村党组织书记队伍。
近年来,我市在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上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创新,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实际问题。一些村党支部书记年龄偏大,干事创业动力不足;部分村党组织书记发展集体经济、带民致富能力不强,村级局面多少年江山依旧;个别地方选人渠道不宽,一些村人难选,党组织书记矬子堆里拔大个,等等。这些问题难以适应农区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必须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和创新,建立科学配套、规范适用的村党组织书记管理机制,以期收到更好的效果。为此,绥化市委研究制定出台《关于加强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的意见》,抓住选、培、管、退等关键环节,完善机制,创新举措,强力推进高素质农村基层带头人队伍建设。
【做法与经过】
1、放开视野“选”。坚持“政治过硬、德才兼备、群众公认、注重实绩”原则,采取换届优选、机关下派、跨村任职和公开选拔等方式,打破地域、身份、职业界限,注重从致富能手、农民合作社负责人、专业大户、返乡创业人员、退伍军人、村医村教、大学生村官、域外能人等不同群体中择优选拔村党组织书记。绥棱县大力加强“能人型”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鼓励和支持素质好、能力强、思路活的各类能人竞选村党组织书记,善上河精洁米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新华当选诺敏河村党总支书记后,带领村民探索出“支部+合作社+电商+农户”发展模式,2015年与省邮乐网合作,线上线下销售合作社大米、大蒜等地域特色产品到上海、广州等地,使水稻每亩增收400元、大蒜每亩增收7000元,有力推动了种得好向销得好转变。截至目前,全市1336个村全部选优配强了村党组织书记,其中高中以上文化1006名,占总数的75.53%;各类致富带头人807名,占总数的60.59%;35至45岁的441名,占总数的33.12%,平均年龄48岁。在严把政治标准关的前提下,通过拓宽选任渠道,大胆选用能人,使我市村党组织书记队伍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战斗力凝聚力明显增强。
2、面向未来“育”。立足推进市委农区现代化战略实施和村党组织书记实际需求,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实行市级示范培训、县级集中轮训、乡(镇)基础培训制度,注重按需培训、学以致用,通过集中办班、外埠考察、远程教育、挂职锻炼和实施大专学历教育工程等途径,保证了每名村党组织书记每年至少参加1次县级以上集中培训。2015年以来,市委先后选调729名村党组织书记到山东省潍坊市、陕西省延安市和甘南县兴十四村进行农业产业化专题培训、党性党风学习教育和任职培训,并与国家开放大学绥化分校联合举办了214名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参加的农村经济管理大专(本科)学历班。建立村级后备人才库,在每个村至少确定了2名年龄在40岁以下、文化程度在高中(中专)以上的优秀党员作为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强化跟踪培养、实践锻炼和动态管理。目前,全市共培养村级后备干部4176名,村均3名,储备了数量足、素质高、反响好的后续力量。
3、强化措施“管”。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管财,健全完善了村“两委”议事规则、“四议两公开”、“一事一议”、经济责任审计和重大事项报告等一系列管理制度,明确了村党组织书记职责清单,规范了权力运行。望奎县火箭镇正兰三村立下“铁规矩”,建立健全了集体资产资源管理、财务管理、民主理财、村务公开等10余项管理制度,集体资产从每块土地到每一棵树都有台帐,坚持重大事项全部实行“一事一议”民主决策,年均议成率达到90%以上,既有效防止了“一言堂”,又赢得了群众拥护。实施目标责任制管理,组织全市160个乡镇党委分别与所属村党组织书记签订了任期目标和年度目标《责任状》,细化量化任务指标,严格对标考核。加强日常履职监督,建立实行了履职承诺、诫勉谈话、村民代表质询、民生工作监督评议等监督机制,并大力推进党务村务公开工作,全市1336个村已全部规范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有效提高了对村党组织书记队伍的监管水平。注重激励引导,制定完善了村党组织书记补贴报酬增长、纳入事业编制等多项提升经济待遇、政治待遇的激励政策,全市村党组织书记年平均补贴由1.8万元增长到2.1万元,115人上挂乡镇副职,先后为909人办理养老保险,切实激发了其干事创业内生动力。
4、创新机制“退”。围绕建设充满活力的村党组织书记队伍,研究建立了4项退出机制,畅通了出口。实行最高任期制,连续在同一村任职满5届的,原则上不再继续留任;对特别优秀、群众呼声高、年富力强、所在村排名位居全县前20%的,由组织部门考核、县(市、区)委同意,可以继续留任。实行末位淘汰制,对年度综合考核排名连续两年处于县(市、区)后5%、年度群众满意度连续两年低于60%等情况的,均责令其引咎辞职。实行未履行承诺辞职制,对未完成述职承诺目标任务、因个人原因不能履行职责、长期打不开工作局面等情况的,责令辞职退出;实行到龄离任制,原则上年满70周岁的,由县乡两级办理离任手续。2015年以来,全市共有45名村党组织书记因工作不力、违法违纪和身体健康等原因被调整下来,有效提升了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先进性和整体战斗力。
【成效及启示】
1、村级经济发展呈现出强劲发展态势。坚持在源头上不拘一格择优选配与任职中立足需求常态培育的有效衔接,全市达到政治素质好、富群众富集体引带能力强、依法治理能力强、服务群众能力强、廉洁自律意识强“一好四强”标准的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占到了60%以上,履职能力显著增强,有力推动了村级经济社会发展。截至2015年末,全市1336个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实现4.96亿元、集体积累达到19.7亿元、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11157.6元,同比增长8.8%、32.2%和6%;全市村级新上产业项目234个,总量达到639个;新增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943个,总数达到1.3万个;贫困村由513个减少到308个,贫困人口由58.44万人减少到35.6万人;粮食总产量达到269.2亿斤,实现“十二连增”,10个县(市、区)全部跻身全国产粮大县行列,绥化被国家确定为粮食高产创建整市地整建制推进试点市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2、村级各项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坚持组织管理与群众监督相结合,建立健全了监督管理机制,进一步规范了村党组织书记权力运行,确保了村级议事决策的民主化规范化科学化,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农村党员群众投身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热情,推动村级各项社会事业呈现出了良好发展局面。2015年全市新建农家书屋61个、农民文化广场90处、文化活动室49个、标准化村卫生室39个,总数分别达到367个、399处、388个、241个;新增硬化道路125公里,村屯主街道路硬化率达95%,增长11.5 %;改造泥草房10554户,占应改造泥草房的58%;新建庭院围栏19.4万延长米,安装路灯5610盏,新增绿化面积2400亩,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18%;乡镇中心村电话普及率、有线电视普及率和宽带入户率分别达到64%、79%和38%;新铺设供水管线44.5万延长米,村屯自来水入户率达到84%。肇东市昌盛村、安达市东清村、青冈乐园村、北林永兴村、绥棱诺敏河村、海伦百兴村、庆安民族村等50个成为全市美丽乡村建设典型标杆村。
3、村级组织战斗力凝聚力显著提升。坚持正面激励引导与畅通出口退出并举,形成了能者上庸者下的村党组织书记选任导向,有效解决了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问题,不仅增强了村党组织书记想事干事的自觉性,也更加带动了整个村级党组织整体功能的充分发挥。2015年,我市有14名村党组织书记被省委命名表彰为“百名好支书”。截至2015年末,全市1213个村级便民服务站点(大厅),共受理并办结服务事项3.7万余项,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1.9万多个,服务覆盖农民群众32万人;以村级干部、党员骨干为主体,组建乡村干部助民服务队2471支,开展扶贫帮弱、农技推广、代办群众事项、政策咨询等为民利民便民服务活动3万多场次;农村信访人次、进京非访人次、进京重访人次同比分别下降22%、19%和49%;1336个村党组织中有1223个在群众满意度测评中均达到了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