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阅览的这篇文章共有48314文字,由周金佳尽心修订之后,发布到(meiword.com)。通常是数字的名称,或者是某个物体的计量单位。一般指一个生物个体或是一个群体中的特定主体。学生品德测评系统的改革与探索_德育管理欢迎来阅览,希望能分享给用的到的朋友!
第一篇 学生品德测评系统的改革与探索_德育管理
【内容提要】德育评价是德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德育评价的科学化与规范化,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重要条件,尝试建立“生态—激励性”品德测评系统,有可能将品德测评的科学化进程推进一步。现代品德测评的特点是发展性、主体性和生态性。
【关??键??词】德育评价/品德结构/品德测评
【??正??文】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
??(二)现行学校品德测评的误区
德育评价的核心内容是学生品德测评。它是对个体德性状态的测量和评价,即用数据描述德性结构状态,并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然而,目前学校品德测评存在着诸多问题,集中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测评理念陈旧,重诊断轻发展。目前许多学校仍然把测评作为教师管学生的手段。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在测评中充分体现,测评的发展性功能未能真正实现。
第二,测评内容未能反映品德本质,集中体现为动机缺失。以道德认知代替品德,以孤立的行为代替品德。品德结构包括动机系统和行为系统,对品德结构的完整考察应当整合这两个方面。现行学校品德测评存在着将行为与动机相分离,孤立地考察行为点的现象。
第三,测评方法客观性不强,带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就测评过程来看,常常被动地等待道德行为的出现,不能主动创设有效的道德情境来引发个体进入道德状态。而一些较客观的测量方法,往往又影响到情境的真实性,带来更大的道德失真。wWW.meiword.com
??(三)品德测评的数量化与科学化
德育评价的科学性是几代评价工作者所共同追求的目标。在长期的探索过程中,人们自然想到了“科学”与“数学”之间的联系,试图借助于数学工具走进科学的理想王国,这是合理的思维方式。德育评价的数量化探索,是推进德育评价科学化进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品德测评作为德育评价的核心内容,是对个体带有社会价值倾向的稳定的行为特征加以检测和评定的过程。品德测评的量化,是以数量方式2024信息,并对特征加以表述的过程,从而更深入地揭示事物的本质。曾说过,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真正完善的地步。德育评价的数量化过程,通过对测评对象及其特征信息进行符号化、等值化与客观化,便于采用数学方法与计算机技术进行客观综合、与推断,是德育评价步入科学化与现代化轨道的重要标志。这不仅使事物有了简洁具体的表述方式,更重要的是便于人们以一种动态的眼光,发展地看待事物,有利于对事物进行细致与深入比较,有助于从大量具体形式中抽象概括出本质特征。测评的数量化,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测评工作的科学化与现代化要求。
但量化并不等于科学,错误的精确比模糊更不准确,数学作为一种形式是用来表征有着确定数量关系的物质内核的。品德是一种以情感体验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知情行整合结构,品德测评面对的是一个复杂的精神系统,很难用简单的线性数量关系来反映。科学的量化要以对事物本质把握为基础,什么时候可以用数量,如何使用数量,数量表示什么等等,都是极为重要的,脱离了科学基础的量化只会让结果偏离目标更远。要防止把复杂的精神与社会现象简单化,就要坚持德育评价的精确性与模糊性的统一,就要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本研究在梳理品德测评基本理论基础上,试图以现代德育测评理念为指导,以教育心理学2024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建构理论为依据,寻求品德测评的新思路,尝试建立“生态—激励性”品德测评系统。
??二、品德结构与测评指标
品德测评是依据一定的评价指标,运用科学可行的方法技术,系统地2024的资料信息,对学生的品德结构状况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那么,品德测评的首要问题是确立测评指标。指标是评定的基本因素,是体现学生品德各个侧面的基本内容。
完整的品德评定需要寻找多个指标,以构建合理的指标体系来反映学生品德的全貌,这是开展品德评定的基础。指标体系的科学性,是衡量品德测评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决定品德测评成败的关键因素。这就首先必须把握完整的品德结构,据此确立测评维度。
传统品德结构四元论,将品德结构划分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这是从平面视角对品德结构的构成要素所作的静态,但这样的还不足以把握品德结构的实质。从整体的系统观出发,品德作为个体社会行为内在调节机制,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中作出价值选择与规范行为(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的内在条件。品德测评就是要评定这种内部机制调节性能的高低。这种调节系统的心理基础是动机系统与行为系统。动机系统指个体对社会规范的遵从需要,包括个体对社会规范必要性的认识与相应的情感体验,决定着个体社会行为的价值取向。行为系统指个体对社会规范的执行情况,即与需要相符合的行为方式,包括社会规范执行的程序性知识、条件性知识与相应的操作性知识。
诚然,品德结构的调节水平是通过个体外在的道德行为来表现的,所以,外部行为总是测评的重要维度。但由于人的道德行为是受意识控制的,动机是意识的集中指向,动机系统在调节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对德性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因而,道德动机应当成为品德测评的重要维度。由于同样的外部行为可以受不同的内在动机驱使,行为表现只有与内在的动机状态相结合,才能构成完整意义上的德性。
依据社会规范内化序列,道德动机分依从性、认同性与信奉性三种典型类型,品德建构便有依从性道德、认同性道德与信奉性道德三种水平。
第一,所谓依从性道德,指行为主体对别人或团体提出的某种行为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甚至有抵触认识和情绪时,出于安全的需要,仍然遵照执行的一种遵从现象。它包括从众与服从,是品德建构的开始。依从性道德,是道德动机与行为相分离的一种被动状态,个体迫于外部压力作出规范行为。但依从可使主体获得2024规范行为的执行经验,确立起遵从态度结构中的行为成分,为动机内化创造了条件。依从性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工具性与情境性等特点。
第二,所谓认同性道德,指思想与行为对规范的趋同,包括偶像认同或价值认同。认同的动机不是对权威或情境的直接或间接压力的屈从,而是对规范本身的认识与情感体验。认同性道德是道德动机与行为相统一的开始,个体消除内部情感或意义障碍,取得对规范的心理趋同,并自觉作出规范行为。认同是社会规范内化的关键,是自觉遵从态度确立的开端。认同性行为具有自觉性、主动性、稳定性等特点。
第三,所谓信奉性道德,指个体随着对规范认识的概括化与系统化,以及以规范体验的逐步累积与深化,最终形成一种价值信念作为个体规范行为的驱动力。所谓规范的价值信念,是人们对规范的伦理学意义的认识与体验上升为一种价值需要。信奉性道德是道德动机与行为高度融合的产物。信奉是对社会规范的最高接受水平,是认识与情感的结晶,是稳定而自觉的规范行为产生的内因。此时,作为社会行为的内在调节机
制的品德结构已经建构完备,标志着外在于主体的规范要求已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需要。信奉性行为具有高度自觉性、主动性与坚定性,尤其是面临困难时,也能始终如一。上述三种品德建构水平在行为方式上都符合规范要求,但在行为的稳定性、持久性与自觉性上有差别,这是由动机水平的差异引起的。依从性道德是缺乏内在需要,迫于外部压力而作出的不自觉遵从行为;认同性道德是以初步的规范认同为基础而作出的自觉行为;而信奉性道德是以个体内在的道德信念为依据建立的自觉行为体系。这种以考察内在动机水平为重点的品德测评新视角,有可能将品德测评的科学化进程推进一步。据此,品德测评的具体内容应当涉及动机与行为两大系统,并涵盖三个方面:一是对社会规范必要性的认识;二是与社会规范相联系的情感体验;三是社会规范执行情况。前两项反映品德结构的动机系统状态,第三项反映品德结构的行为系统状态。
??三、建构品德测评新体系
??(一)现代品德测评新特点
品德测评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个体发展的需要。前者常常强调测评的诊断、管理功能;而后者则更多地强调测评的教育、发展功能。这也是传统测评与现代测评的分界线。现代品德测评具有下列特征。
1.发展性。
现代品德测评遵循“以发展性为主,诊断性为辅”的原则。学生正处在发展之中,品德测评的根本目的不是对学生的德性进行终极性的诊断、甄别与分类,而是为了使学生的德性向目标逼近。测评本身是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测评要有利于个体品德发展和社会道德提高。注重个体在测评过程中的积极体验,强化自我意识,以调动测评对象的积极性,是实现品德测评的最高目标。
2.主体性。
现代品德测评不同于以往的教育考核、检查,把分类、选拔、管理作为测评的主要目的。品德测评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学生更好的发展,学生应当成为测评的主人。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品德测评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评价自己,评定别人,既可以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又可增强其自我教育能力。
3.生态性。
现代品德测评追求测评过程的生态性,以生动的德育现实为基础,追求在一种生动自然的生活情境中捕捉真实的德性信息,进行发展性的评价。这种测评活动与教育活动之间的界线是模糊的,让学生能够在自然状态中真实地再现自我,并追求测评活动本身的教育发展功能。
??(二)现代品德测评新理念
品德测评“生态—激励性”系统的构建,以两大测评理念为支柱,试图给传统德育评价注入新的活力。第一,回归测评的真实感。品德结构的核心是动机,没有对动机的探测和监控,测评就失去了灵魂。没有让被评者进入一种自然状态,测评就不可能达到真实的境界。为此,应采取测评指标内隐化技术,模糊或淡化测评活动与教育活动之间的界线。第二,追求测评的激励性。品德测评强调以客观性为科学基础,同时更要强调其激励性。对于学生来说,测评的最终目的是教育。实现学生的德性培育,是高于一切的教育原则。品德测评的过程应当成为不断激励学生品德发展的历程。
??(三)品德测评的生态环境构建
从个体社会行为的发生系统来,道德行为是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中发生的以品德结构为内在调节机制的适应性行为。一定的品德水平,表明了道德情境与道德行为以及道德动机之间的确定关系。这使道德预测成为可能,也是品德测评可行性的客观基础。因而,对品德的考察需要结合一定的情境。道德行为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道德动机也是被一定的情境所触发。品德测评离不开道德情境的创设。通过创设情境,主动引发道德动机与道德行为,真实、完整地展示一个人的德性状态。营造测评的生态环境具有如下重要的现实意义。
1.将道德动机纳入测评系统。
品德是个体内在的心理结构,具有内隐性。但内在的品质总是要通过外在的行为得以表现的,这或许也是测评中人们特别关注行为表现的根本原因。抓住行为表现探测德性水平,一直是人们组织品德测评工作的基本思路。然而,由于人本身的复杂性,对行为考察的价值往往取决于对行为背后的动机把握的准确性。只有了解一个人的动机,才能比较准确地解释他的行为。脱离背景的孤立行为是没有科学的道德意义可言的。因而,考察行为特征时,必须结合行为的背景、具体情境来探测行为动因。然而,动机是内隐最深的心理成分,难以捉摸。这使得品德测评具有很大的难度。行为主义只重视外界对行为的制约作用,忽视或否定研究人的动机,这就无确解释、预测和评价人的行为。
在心理学上,动机指发动、指引和维持躯体和心理活动的内部过程。在具有特定目标的活动中,动机涉及活动的全部内在机制,包括能量的激活、使活动指向一定的目标以及维持有组织的反应模式。动机是联结和反应(行为)的中介变量,因而必须从可见的外部变量入手来确认动机这一内在变量,即从可测量的外显行为指标和可控制操纵的外部条件这两个客观指标的联系中来考察动机的确定效应。只有这样,才能探明动机状态与条件以及行为变化间的因果关系,从而较科学地评定个体的道德水平。
对动机测量的操作,首先需要向被试呈现各种道德情境,如移情性情境、道德两难情境以及各种诱因刺境等作为引发动机的外部条件。在此基础上进行行为观测或问卷测查。如原苏联学者苏保茨基设计的挪球游戏情境,是测评学生在缺乏社会监督的情况下,能否依靠内部精神力量支持,抗拒来自外界的各种诱惑。测验是这样安排的:发给学生一把小铲、一个罐子和一个装有若干小球的塑料桶。告诉学生如果能用小铲而不是用手把小球从桶中捞到罐子里去,就可获得糖果的奖励,然后主试就离开被试活动的场所。事实上发给被试的是一把无法捞球的小铲,所以倘若学生报告说用小铲把球从桶中捞到了罐子里,则表示被试有欺骗行为(即用手挪球而伪称是小铲挪球),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抵御不住糖果奖励的诱因。
对动机的测量常常需要构建一定的情境,笔者称这种测评为“生态化”测评。常用的生态测评方法有情境观察、情境问卷、情境判断等。
(1)情境观察法。
情境观察法是指创设一种道德情境,让被试置身其中,引发种种道德行为,进而对其进行道德评判的过程。
(2)情境问卷法。
首先假设一种道德情境,让被试想像如果自己处在其中会如何想、如何做,并以被试自陈方式加以表述,区别于情境观察中以行为作为直接的测量指标。
(3)情境判断法。
这类方法首先由主试陈述道德故事,让被试对其中的人物行为表明态度。最典型的是皮亚杰设计的道德两难问题。我国学者李伯黍教授等编制了上海地区青少年道德判断能力测验。
2.回归品德测评的真实状态。
品德测评的真实性是品德测评中最为重要的问题。由于测评的真实与否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通过情境控制来实现的,因而真实性是与生态性相关的另一问题。品德测评的真实性是科学性的基础,是反映品德测评效度的最为重要的指标,离开了真实性就无从谈科学性。这就需要探讨品德测评的仿真系统。
品德测评仿真系统的营造,实际上是通过生态环境的建构,模糊或淡化测评活动与现实活动之间的界
线来实现的。对此可以有三种处理方式。(1)测量指标隐性化。
采用测量动机内隐策略,将真实的测评指标掩盖起来,让被试处于不自觉的状态之中,以排除动机干扰,达到自然状态。如设计一项团体体育竞赛,看起来是测量体育竞技,实际上是测量团体的凝聚力。哈次霍恩和梅(hartshone??&??may)设计的诚实测验,测验情境与儿童日常生活情境很相似,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品德调查。测试是这样安排的:首先在课堂里实施词汇、算术推理、句子完成等测验,将试卷收回后,复印一份;然后在下次上课时,将未批改的试卷连同标准答案一起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批改并打上分数;最后再将试卷收回,与复印的试卷对照,就可以看出学生是否修改答案以提高分数。
(2)以情绪作为背景指标。
在一定的道德情境中,个体情绪情感体验的变化最真实地反映个体内心的触动程度,应当作为测量的重要参考信息。由于情绪情感常常伴有情不自禁地鼓掌、心跳加快、脸发红发热等躯体表现,因而其测量指标常以“躯体表现观察”与“心理感受报告”两项来反映。
(3)捕捉生态信息。
利用现实情境,选好行为的观测点,真实地反映生活中个体的德性状态。以下是几种可资借鉴的观测点。
第一,从“小节”上搜寻关键点行为。
人的行为在细节上最少雕凿,常常带有无意识性,是内心世界的真实流露,是长期“修炼”而成的素养,也是无法伪装的。因而,通过观察细节可以比较准确地掌握品德。比如,日本某企业选拔品德良好的员工是通过观察“说话声音大小”“吃饭快慢”“打扫厕所”三个指标来完成的。他们认为声音大的人往往自信,吃饭快的人办事效率高,打扫厕所干净的人一般能吃苦。这虽然是通过长期观察积累的经验,但体现了“于细微处见真情”的道理。
第二,在矛盾抉择中评判人。
品德结构作为个体社会行为调节系统,其品德水平是在情境抉择中表现的,尤其是在利益冲突中表现更为鲜明。正如皮亚杰道德认知学派以道德两难题,推测道德判断能力一样。观察矛盾情境中的个体价值选择是确立一个人品性的有效方式。
第三,寻找“灵敏度”指标。
经济学中用“恩格尔系统”来反映人们的生活水平。它指个体用于日常生活消费支出占总收入的比重,70%以上表示生活水平在贫困线上,60%表示脱贫,50%表示达到小康。品德测评中寻找灵敏度指标,即寻找反映品德本质或核心的特征指标。
品德结构是一种以情感为核心的社会行为抉择系统。同情是个体亲和社会行为产生的心理基础。移情能力表示个体的同情心易被唤醒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个体助人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抗诱惑能力是个体道德意志的反应,是用理智把握自我,战胜不合理欲望,遵守道德规范的自律性程度。因而,我们有理由将移情性与抗诱惑性作为德性评定的灵敏度指标。
??(四)品德测评的激励机制的营造
学校德育评价的功能是多方面的,集中表现为管理功能和教育功能。这两种功能取向必然导致评价体系建构的不同侧重点。以管理功能为取向的德育评价,评价的科学性以预测力的高低为标准,测评系统的核心是寻找有预测性的灵敏度指标。以教育功能为取向的德育评价,评价的科学性以发展性为标准,评价体系的建构应以营造激励机制为核心。笔者认为,围绕新基础教育的教育生命观,现代品德测评的发展趋势必然是逐步淡化管理功能,日益强化发展功能。这需要在测评的内容与方法上进行一系列改革,同伴激励法和自我反省法便是一种有效尝试。
1.激励性他评。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儿童不仅仅知道,而且体会到教师和集体对他的优点既注意到了,又很赞赏的话,那么,他就会尽一切努力变得更好。事实上,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努力提高道德水平的积极性。品德作为个体内在的自我调节机制,其培育源于个体道德自尊感的唤醒与激发。
苏霍姆林斯基还说过,要通往儿童的心灵,并不是经过一条洁净平坦的小路,教师只要在路上经常用心做拔除野草(根除恶习)的事;而是要经过一片道德品质幼苗的肥沃田野,教师要在路上像播种耕耘的庄稼人那样,十分小心地保护那些尚未茁壮的幼苗的柔弱根部和向着太阳生长的新叶。孩子身上美好的品质得到发展,恶习就会受到排挤,并在儿童不知不觉中消失。教育者如果仅仅将注意力集中于“根除恶习”,那是培养不出坚定的道德信念的。每一个成长中的儿童都是向往进步、渴望为他人所接纳的,只有善于发现并不断巩固和发展儿童身上所有好的因素,才能培养出良好的德性。
维果斯基曾说过,一个人是从别人那里看到自己的,个性是通过别人的反馈而成为现在的样子的。集体的认同是个体产生内在道德力量的最强大动力,这说明德育评价本身蕴藏着巨大的教育能量。要使德育评价具有激励、扶植良好的德育幼苗的内在机制,就应强调道德他评以评他人的优点为主。这不仅能激起被评者的道德自尊感,更重要的是使评价者学会欣赏、接纳,体验敬佩、分享,孕育宽厚、豁达的心底。
2.反省性自评。
品德结构本质上是一种自律机制,德性的成长伴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品性的锤炼常常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监控的过程。孟子云:“知不足,才能知反也。”对于儿童道德发展中的不足与缺陷,最重要的是让其本人有“自知之明”,而并非要让别人明白,甚至在必要时,为保护儿童的道德自尊感,可以设法不让别人知道。故在道德评价上,应当建立自我反省机制来认识自己的不足。实践表明,让学生写“心理日记”,进行自我对话、自我剖析,可以强化自我意识,不失为一种反省性自评的实践形式。
【参考文献】
[1]??周明星.学校德育与美育工作[m].:中国人事出版社,1999.
[2]??肖鸣政.品德测评的理论与方法[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3]??胡卫.学生品德测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第二篇 善待每一位学生_德育管理
1.善待学习困难的学生:十个指头都不会一般齐,何况是人呢?同一班级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倾向一般不会在同一水平线上,他们的"发展期"也是不同的,而同一学生个体本身也存在学科之间的不平衡。任何老师教授一个班的学生,学习上肯定存在着上、中、下。其实学习不好的学生比其他学生更渴望得到家长、老师、同学的尊重与爱护,因为他们比学习好的学生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作为班主任,一定要善待他们,真诚地向他们倾注情感,用真心、善意去打动他们、启发他们、诱导他们,逐步增强他们的信心、勇气,并耐心细致的培养他们,以便他们在学习上早日赶上其他同学。www.meiword.COm班主任只有尊重和爱护"学困生",才能引起师生情感"共鸣",使他们恢复理智和自尊,对学习和生活充满信心和勇气,从而转变为人们期待的好学生。对于"学困生",班主任一定要深入了解,既要了解自身原因,又要了解家庭原因;既了解生理原因,又了解心理特征,以便对症下药,因此,教育的关键是疏导、迁移,促使他们把旺盛的精力、智力和情感用到学习上。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表明,人的聪明是多元的,不同的人其聪明表现不尽相同。著名的历史学家吴晗,在历史研究方面是个天才,但在数学学习上却差点儿为此上不了大学。"学困生"也肯定有他们的长处和"闪光点"等积极因素,这就需要我们班主任去发现、去捕促"闪光点",及时的给予真诚的表扬,使他们体验到尊重、信任和支持的,要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一番爱心、诚心,从而迸发出奋发向上的决心和力量。与此同时,班主任还要适时地给他们制订出适当的高而可攀的目标,使他们看到努力的方向。由于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好一般都是因为长期的学习习惯不好、不会科学的安排时间而引起的,所以不能指望一、两次谈心或辅导就能奏效的,而是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正确对待学生的反复,深入调查和了解反复的原因,不急噪、不嫌弃,要坚持不懈地作工作,并争取与家长取得联系,争取他们的支持和配合,"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为了配合上述工作,考试的试题难度要适中,使学生始终有一种成功感。对于考试受挫的学生,要及时地帮他们失利的原因,以解除不必要的顾虑。如有一名姓区的男同学学习较差,进入高二(5)是最后一名。因为成绩差,较自卑,只跟几个同学来往。沉迷于电子游戏中,无心学习,一到晚修就说话。几次谈话都没有效果,后来跟他的家长取得联系,在家长的配合下,并及时肯定他的成绩,逐渐有了好转:晚修不再说话,积极参加学校、班里的各项集体活动,成绩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2.善待个性特别的学生:人是有个性的,这种个性表现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和心理倾向。就性格特征而言,有的活拨好动,有的沉静稳重、还有的倔强固执、有的坚强、有的软弱……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可见,性格特征方面的东西一般来说很难改变。试想一下,如果人没有了个性,岂不就没有了丰富多彩的世界吗?因为个性与创新总是相伴而生,没有个性的人总是墨守成规,没有个性的群体就像一潭死水。所以,教师必须持宽容态度,并努力优化其个性优势,不断地帮助他们克服不好的一面,把劣势转化为优势。就心理倾向来说,学生的爱好各式各样,有的喜欢文科,有的喜欢理科,有的喜欢朗诵,有的喜欢运动,有的喜欢书法,有的喜欢写作……俗话说得好,"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作为班主任,对于学生正当的爱好,都应给予肯定、鼓励,并加以重视和培养,实施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发展特长,开发学生潜能,因为爱好是一切发明创造的最直接的动力。在这一方面,我主要作了以下一些工作:(1)创造条件,给学生多一片发展的空间。对于喜欢动手的学生,上课时可让他上台作实验;喜欢思考的学生,可在课外多提一些思考性强的问题;喜欢运动的学生,可以多组织一些体育比赛,让他们经历失败的磨练和成功的喜悦……(2)精心培育,让学生多一份创造。学生的创造力的培养需要教师抓早、抓细、抓实,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鼓励他们多读课外书、鼓励早日见识历年高考题,鼓励自学选修教材,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上学期,我们班的学生在校、级举行的各项比赛中都取得了可喜成绩。如冯炳辉同学特别喜欢体育运动,我就一方面鼓励他参加比赛,另一方面,要求他安排好时间,不要影响学习。
3.善待犯错误的学生:犯错误大致有两种,一种是无意的即失误,一种是有意的即明知故犯,我们的学生一般属于失误。要说谁失误最多,恐怕要数科学家了。试问:哪一项科研成果不是经过了几百次,甚至上千次的失败才取得?"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生是人,而且是未成年人,不是圣人,在成长过程中有待于我们教师去培养造就,难免会有失误、会犯错误,作为班主任一定要善待学生的失误、要善待犯错误的学生,给他们改正的机会,因为我们是教师,而不是警察。全国优秀班主任魏书生说过:"学生不管多么难教育,毕竟是青少年,其内心深处一定有一个广阔的世界,而世界必然是假恶丑与并存的。教育学生时,要力争不站在学生的对面,让学生怎样,不让学生怎样。而要力争站在学生的心理,站在其那部分思想的角度提出:我们需要怎样,我们怎样做才能更好。这样,学生会感到你不是在训斥他,而是在帮助他。"可见,在成长的过程中,学生难免有失误、难免会犯错误,关键是学生犯了错误以后,老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帮助学生认识到错误的危害,并和学生一起,怎样做才能少犯错误,甚至不犯错误。如有一个女同学。该生由于从小跟随祖父母生活,祖父母较宠她,在待人接物方面,有时作得不好。开始,我和她谈话,她认为我不喜欢她,有意给她难堪,根本不接受,以至于学习成绩大副下降。期末写自我鉴定(装档案)把自己写得很不好。我找到她说:"这份鉴定要装档案,应尽量写优点,如果你要写检查的话,就要深刻一点,好好写一份交给我。"从此以后,学习的兴趣很浓,担任卫生委员对班上的工作非常热心。
实践证明:只要教育、教学得法,没有一个中学生是不可救药的。教育的艺术就在于善于拨开学生眼前的迷雾,点燃学生心中的希望之火,帮助学生体味到上进及学习取得时的欢乐,诱发学生的责任心和荣誉感。在学校领导和级长的指导下,在全体老师的配合下,经过全班同学的共同努力,高二(5)班在学习、纪律、及各项校、级活动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被评为番禺市先进团支部、番禺市先进班集体。高三(5)班将
继续努力,发扬我们班"团结、勤奋、守纪、进取"的优良班风,争取在高考中取得更大的成就,为社会输送更高层次的人才。第三篇 从一元到多元 重建高教评价标准_德育管理
目前,我国的高等学校正面临着三大挑战:规模的扩张、形式的多样化和发展的大众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主管部门如何管理高等教育?如何通过制度来实现高等教育健康、持续的发展就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
??????目前,我国的高等学校正面临着三大挑战:规模的扩张、形式的多样化和发展的大众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主管部门如何管理高等教育?如何通过制度来实现高等教育健康、持续的发展就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
?对于高等教育而言,如何缩小不同高等学校政策之间的差别,如何加大高等学校之间的多样化,实行差别化发展战略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高等教育的发展存在一些普遍性问题。??
?首先,高等学校发展趋同现象严重、分类发展不足。一是“大学同一论”,认为只要是高等学校,就可以培养高级人才,而不管层次和质量的差别,盲目追求高层次、高规格,忽视内在的差别与特色,缺乏合理定位。wwW.meiword.CoM二是“规模大小论”,把规模大小作为评价一所高等学校的重要指标,甚至是唯一指标。众所周知,加州理工学院是一所只有2000多名学生的学校,生师比也很低,但是,在1999年全美大学排行榜中却名列榜首。这说明规模大小并不代表水平的高低,质量的优劣。三是“学科优势论”,过分强调某些学科在发展中的固有优势,如原有的研究基础,力量的强弱,但是往往忽略这一学科在当前乃至今后的发展走向和实用价值,而盲目发展。四是“重点直属论”,把计划经济时代行政指令上的是否重点、是否直属管辖作为一所高等学校水平高低的标准。但在市场经济时代,这样做就会阻碍高等学校的发展。
?其次,今年国家学位授予单位第九次申报和评审,致使全国高校在行动——追求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这说明精英教育的理念还在引导着我国大学。目前的评审标准仅是研究型大学的学术标准。由此产生的效应是:高等学校不断在名称、层次上做文章,民办高等学校争取进入国家认可的行列,公立高等学校,专科想升本科,本科想办成综合性大学,综合性大学想办成研究型大学,研究型大学想办成一流大学。高等学校在一种无序状态中竞争。
?最后,用人单位呼唤大量应用型人才,而高校却无以应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日前发布的全国89个城市劳动力市场2003年二季度职业供求状况信息表明:私营、个体、股份制企业用人占主体;专科以上文化程度供求人数均下降;职业资格证书获得者仍受宠。
?问题诊断
?之所以会出现上述情况,笔者认为必须从制度层面找原因。美国新制度经济学家诺斯认为,制度是社会的博弈规则,或更严格地说,是人类设计的制约人们相互行为的约束条件(north???1990)。这些约束条件可以是非正式的(如社会规范、惯例、道德准则),也可以是有意识设计或规定的正式约束(包括规则、经济规则和合同)。作为社会组织,其主要功能之一在于制定政策——“博弈规则”,引导大众的行为。重新认识高等教育评价问题,这里主要从三个角度来考虑:
?1.高等教育发展观与高等教育质量观
?质量是人们对事物的内在属性的量度的判断。高等教育质量是人们对于高等教育达到其预定目标程度的衡量。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核心是:由谁来确定高等教育发展目标,由什么样的标准来检验目标的实现程度和该目标实现对社会各方面的意义。一般而言,有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质量观,反之亦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不管高等学校认为学生的质量有多么高,但最终检验的是用人单位,即只有满足消费者需要的高等教育才是“真正”的高等教育。
?英国高等教育界的观点值得我们借鉴,其发展观大致有以下四种:市场观认为高等教育是一个特殊的生产过程,“生产”的是合格的劳动力,学生是“产品”或“产出”,其实用价值(utility??value)将在劳动力市场上得到体现,学生在劳动力市场的能力如何是高等教育质量高低的一个标志;研究观认为高等教育是未来研究工作生涯的训练,因此,高校教育质量的高低不是表现在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而是表现在学校教学人员的研究水平上;管理观认为高等教育是一种对教学工作进行有效管理的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管理的效率应该是高等教育的特点之一,要用管理的效率(学校为社会输送合格毕业生的数量)来衡量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生涯观认为高等教育是拓展生活机遇(extending??life??change)的教育,高等教育的价值在于为学生提供进入主流社会和成为现代社会受益者的机会。
?与之相应,在高等教育质量观的讨论中,英国出现了以下几种观点:一是质量应与产品的说明和标准一致,要建立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学校办学目标和标准,可以为所有的院校提供“追求质量”的机会;二是质量应与目的或目标相适应,质量是对产品(服务)达到目的或目标程度的裁定;三是质量与高等院校达标
过程中的效率一致,一所高质量的院校应当能够清楚地阐明自己的使命或办学目标,并且能够在达标的过程中取得效益和效率;最后一种观点认为,质量在于满足消费者明确表达的和隐含的需要,评价高等学校的质量不仅要看产品(服务)是否符合规定的标准(即学校的目标),还要看其满足消费者需要的程度。?2.制度类型与高等教育评价
?正如英国高等教育学家阿什比所说,任何大学都是遗传的产物。那么,高等教育评价也是社会制度的产物。从制度类型来说,不同的制度就会产生不同的高等教育评价方式。
?一般而言,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对高等教育的管理大多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的干预十分突出,在对高等学校的评价上往往只承认评价,而对其它评价原则上不予认可。我国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国家只承认自己组织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而不承认民间的网大评估和广东科学院武书连进行的大学评估。
?相反,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特别是市场经济发育十分完善的国家,对高等教育的管理大多实行和地方分权的管理体制,对高等学校的评价多是多元的评价体系,既有评价,又有民间评价。如英国和美国对高等学校的评价就呈现多元化的局面。
?因此,高等教育评价可概括出两种模式:
?模式一:计划经济——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评价(不承认其他组织的评价)
?模式二:市场经济——地方分权管理体制——多元评价主体(、社会中介机构)
?3.高等教育发展阶段与高等教育评价
?综观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评价与高等教育的发展阶段呈现出极为密切的关系。即不同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高等教育评价所采取的标准和方式也极为不同。
?根据美国高等教育学家马丁·特罗的观点,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精英教育、大众教育和普及化教育。据2024资料显示,到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总规模已达到160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国际通行的大众化的标准,即15%,这说明,我国正处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初始阶段。
?一般来说,精英教育阶段的高等教育评价多是一元化的评价,对高等教育的评价主要集中于对教学质量的评价,往往以传授知识的多少为评价标准。比如,组织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就是例证,评价指标主要集中在教学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教学条件与利用、教学建设与改革、教学管理、学风、教学效果,以及特色项目。
?相反,大众化教育阶段,世界各国对高等教育的评价多是多元化的评价标准,不仅关注教学的质量,更关注学生的能力,以及高等学校自身的“外化”能力,如科研成果转化率,社会服务功能等。即更加关注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因此,高等教育的评价模式可概括如下:
?模式一:精英教育:一元的评估标准——高等教育质量=教学质量=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评价
?模式二:大众教育:多元的评价标准——高等教育质量=知识+“外化”能力
?国际做法
?高等教育的发达程度是反映一个国家实力的重要表现,也是折射国家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体现。不同的国家,在高等教育评价方面所采取的方式也各有特色,因此,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高等教育评价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美国:非官方评价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分权制国家,其高等教育的评价
主要采取质量认证制度,即社会参与的非官方的联合机构,主要有三类,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官方认可的认证机构:发挥“引导”作用
?美国高等院校的认可机构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地区性的认可机构,这类机构由已得到认可的学校组成,负责从整体上对一所学校进行全面鉴定,即所谓一般认可,以保证学校必须具备合格的办学条件和教学标准。目前全美6个最大的地区性认可机构是新英格兰学院和中学联合会、中部各州学院和中学联合会、南部学院和中学联合会、中北部学院和中学联合会、西北部大学和中学联合会及西部大学和中学联合会。
?另一类是专业认可机构,这类机构由同一专业的成员组成,对大学的专业院系和的专业学院进行鉴定认可。属于此类的全国性认可机构有工程学专业的工程师专业发展理事会、工商管理专业的全美大学工商学院联合会和牙科学专业的美国牙科协会下属的牙科教育理事会等。美国高等院校资格鉴定委员会是对各种认可机构的协调性组织,其下有7个理事会和1200多所成员院校。其主要目的是制定适当的认可标准和公平的认可程序,鼓励各院校诚实达标并纠正鉴定认可过程中的不正之风。
?非官方自愿性联合团体:发挥“自保”作用
?美国没有对各级教育的集中控制和管理,但教育发展的方向却受到一系列非官方自愿性联合团体的影响。在高等教育领域,最主要的联合团体是美国高等教育理事会,其团体成员有1200多所高等院校和200多个高校组织。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的全国协调中心,理事会通过下属的学术事务委员会、行政事务委员会、联邦关系委员会、国际教育委员会和计划与目标委员会开展工作。
?另外一些重要的联合团体则为在某些方面有共同利益的院校提供服务,实行分类管理。这些团体包括美国学院联合会,旨在促进公立和私立文理学院的发展;美国大学联合会,代表一批主要的综合性大学,谋求维持这些大学高水准的研究生和专业教育;全国州立大学和土地赠予学院联合会和州立大专院校联合会,主要目的在于加强公立院校间的协调与合作;美国初级学院联合会,其宗旨为促进二年制学院的发展并提高其水准。此外还有代表高等院校教员和科研人员利益的各种联合团体,如旨在保障学术自由和教师权益的美国大学教授联合会。
?院校排名:发挥“监督”作用
?与认可制度一样,对美国大学的排名评级也是社会对高校控制和约束机制的一种体现,愈演愈烈的名次之争激励着各院校努力追求教学的高质量与科研的高水平。非常有趣的现象是,80年代初,美国国家科学院曾出面召集美国学术团体理事会、美国教育理事会、国家研究理事会和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四大机构共同筹划、组织评鉴工作。经过两年的资料2024整理和电脑,终于完成这项评鉴,并于1982年分作五巨册发表。此五册分别包含人文学、社会和行为学科、生物学科、工程学科及数学和物理学科五大学科共32个系别,为此后美国高校系科的评鉴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新闻媒体也介入对大学的评鉴。其中,《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每年公布全美大学排行榜。这家杂志每年年初将一份详尽的问卷寄给全美1400多所四年制大学和文理学院的2000余位校长、院长和招生办主任,要求他们就学术声望给与本校同类的院校打分,并结合录取难度、师资力量、财务状况、毕业率、校友满意程度等方面具体的数据和名次,得出各院校的总分,从而列出美国大学分类排行榜。美国大学的排名在短期内是比较稳定的,很少有大起大落的现象。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已连续3年蝉联排行榜的前3名。《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每年还公布全美最好的法学院、医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工程学院、艺术学院等专业学院及研究生院各学科的排行榜。
?从上可以看出,美国的高等学校排名社会认可度较高,其原因是:一是标准较为科学,二是按照类别进行评价,是一种分类发展的质量观,符合高等教育的规律,也适应大众的需求。
?英国:与民间合作评价
?英国在高等教育评价方面,官方和民间共同抓高等学校教育质量。在英国,质量控制是大学自身的事,不加干涉,但质量审核和质量评价则由严加管理。
?官方:发挥“指挥棒”作用
?大学基金委员会对高等教育实施基金分配和质量监督。它根据每四年一次的评估结果制订大学基金分配方案,并与大学签订合同监督经费的使用效益,从而保证高等教育的方
向和经费的合理配置。?国家学位委员会对高等教育实施水平评估。它主要对大学以外的高等院校,如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进行质量监督,统一颁发学位、文凭和证书。
?民间:发挥“中介和监督”作用
?高等教育质量协会和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是受高等学校资助的、的、非盈利的有限公司,承担质量保障、公众信息、标准确认、证书框架的管理,以及为各高等教育机构申请拨款的条件制定可操作的规范。
?同时,在英国,《》自1992年后每年一度公布英国大学排行榜,由于指标设计合理(包括教学、科研、学生录取水平、师生比例、优秀本科毕业生、毕业生就业等)、数据来源可靠,具有较高科学性和社会公信度,成为英国和大众评价英国高等学校质量的重要依据之一。
?几点建议
?评价作为宏观调控的手段,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无疑要根据社会的需求进行变革。当前,要保持高等教育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笔者在高等教育评价上有如下建议。
?首先,评价主体实现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所谓从一元到多元就是实现从单一的评价到多维的评价主体,如社会中介机构、院校自身、学生等。鉴于我国高等学校的实际,要提倡院校自评和社会中介机构的评价。院校自评就是要强调院校经常性的评价,增强院校自我质量控制意识。社会中介机构评价在于增加社会对高校的认可,增加社会参与的广泛性和透明性。建议成立大学基金委员会和大学评价委员会,以扩大社会对高等学校的认可度。
?其次,评价内容应该从统一向分类转变。目前,我们的评价比较重视标准的统一性,而对差异性或特色注意不够。尤其是以一个标准来评价所有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容易造成高等学校的雷同和功能的缺失。因此,建议成立类似美国的各层次委员会,以突出不同类型和层次高等学校之间的评价。例如,成立综合大学委员会、地方大学委员会等。
?最后,评价标准从预成性向生成性转变。有的学者指出,所谓预成性是指高等教育达到了某一预先设定的标准而被认为是质量合格的。所谓生成性标准是取决于高等教育需求主体的需要,越是满足主体需要的就越是高质量的。即高等教育的评价不仅仅在于高等学校自己,还在于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评价。
?我们已习惯于精英教育的评价标准,但是,对于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还很陌生,甚至有抵触情绪,因此,评价观念的变革是前提,评价标准的改变是关键,社会市场经济的发育程度和劳动力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层次和规格是基础,三者可以说是缺一不可。
第四篇 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 的探索_德育管理
一、概念的界定??
班级中往往存在着非正式群体。所谓非正式群体,也称自然群体,是相对于班委会、团小组等一类正式群体而言的,是无正式规定下学生自发自然而形成的群体。这种群体的成员间带有明显的情绪色彩,完全是以个人间的好感、喜爱的基矗群体的成员也有比较固定的相互关系结构及协调性较强的行为规范,会自然产生“领头人”。据调查显示,绝大多数中学班级中都存着一定量的非正式群体,最典型最明显的莫过于三五个学生组成的伙……
二、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1、这种群体成员的共同活动比较协调。成员间的行动常常整齐划一的令师生们吃惊,成员们往往本着“有难同当,有福同享”的指导思想来对待与处理问题,如面对老师的查询,他们的口径常常如出一辙。
2、这种群体的成员结构相对稳定。这种非正式群体一旦形成,其成员就相对地固定下来,并且有排行及对外名称,像什么“四大金刚”等等。这种群体中的成员之间的交往是以义气、兴趣的相投为主,群体的内在凝聚力来自成员的心理而非条文,他们内部的规范行为准则也是心理上的一种默契,而非条款。
3、非正式群体的核心人物是自然产生的。这种非正式群体的“领袖”在成员中的威望较高,有着较强的威慑力与协调群体成员关系的能力。
4、这种非正式群体的破坏活动具有集体性,一般不表现为单个成员与教师、班级的对抗,而是以群体形式与班级、教师乃至学校进行对抗,故而破坏力特别强,后果特别严重。WwW.meiword.COM
三、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的危害与分布
很显然,这种群体的危害表现为对班级建设与个人的影响两方面。这种群体的存在是不利于班级建设的,他们的情感与班级集体的情感处于尖锐的对立状态,他们的行动对班级的荣誉、利益有着极大的破坏力;它们的存在还会影响一批有着消极情绪的学生蜕化,影响中间型的非正式群体向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转化。这种群体的成员如果不能做到幡然醒悟,那么,他们将会朝着极不利于健康成长的方向发展。许多资料表明:许多中小学生犯罪团伙的形成,其萌芽状态便是非正式群体的形成。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这种群体在学校中分布较广。从宏观上看,几乎每所学校都有不同程度的这种群体存在,有的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甚至发展成为跨班级、跨年级乃至跨校级的非正式组织;从微观上看,一般的学校中很少有学生不受到非正式群体的影响。
四、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的成因
求木固本,欲流浚源。研究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的成因有助于教育转化时对症下药。一般说来,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的成因涉及到如下这些方面。
1、教师的误解、歧视
科学研究表明:挫伤学生自尊心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是教师的误解、歧视。因为偶发事件而使得教师对当事的学生误解,因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效果不佳而产生的教师对学生歧视,都会使这些学生消沉、颓废而走上与教师、班级对抗的道路。
2、同学的歧视
如果说教师的误解、歧视是促使那些学生消沉的主要原因的话,那么有优越感的或者受老师影响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的学生的一些带有歧视意味的责难往往在客观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同学如果说出:“某某,就你丢了我们班的脸。”一类的话语及孤立这类学生的行动,客观上把有自卑感、有反抗情绪的后进生向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的方向推进了一步。有的学生往往是遭周围大部分同学的鄙视,得不到来自集体的温暖而形成反抗的群体。
3、来自家庭的不良因素的影响
家长的不良行为、不正确的意识会对子女产生极不好的影响。缺少家庭温暖的学生会三三两两地抱成一团,单亲家庭以及受家人“特别”对待的孩子也会因相同的不幸而互相寻求慰籍,继而攒成一个难以攻破的小圈子。
4、来自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
因在社会上交友不善而误入歧途的学生也不乏其人。社会上一些不健康的现象长期的潜移默化,如赌博风以及不健康的书报、录像及音像制品也会使学生的心态扭曲。
五、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的教育与转化
1、加强管理
加强对反班级型非式群体成员的管理,是促使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转化的前提条件。教师对其成员的漠不关心及家长对有劣迹孩子的放任自流,不闻不问,使得这些学生(孩子)有了充分的活动时间。故而对他们进行时间上的严格管理与控制,才能打破他们行动的协调性。为此,教师(尤其是班主任)需要与家长配合好,才能不至让他们有充裕的时间用来聚会。
2、充分调动成员的积极性
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我们“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事实也是如此。任何一个调皮捣蛋的学生都有其可爱的一面,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的成员也是如此。对于这些有着强烈对抗情绪的孩子来说,发现并肯定他们的闪光点是打消他们对立情绪的第一步。也只有肯定他们的一些甚至一点长处,才能引起他们内心的震动,才有教育转化的契机。事实表明,一些表扬往往能满足这群十分缺少表扬的学生的心理需要。肯定这些成员的长处还不只能停留于口头表扬,而应当把他们推到为班级争光的大舞台上,让他们在众目睽睽下获得成功与众人的尊重,也有利于改变其他学生对他们的成见,让他们体验班级主人的自豪感。这些成员往往具有那些“学习尖子”们所不具有的一技之长,只要我们巧妙地利用他们的一技之长,那么改变他们的自我认识与处境并不困难。笔者所教班级的教室门锁坏了,早读课前师生都束手无策,结果一位后进生将门锁捣开并修好,同学们也因此对他刮目相看。我抓住机会做了那位同学的思想工作,后来他有了长足的进步,与之为伍成群的几位学生也有了明显的变化。当然,我们发现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成员的特长的时候,要加以正确引导才能肯定。千万不可以嗤之以鼻,认为这些“雕虫小技”无益学习而讥讽乃至叱骂,而要将这些学生的兴趣引到积极、健康的方向上来,发挥其积极作用。
3、做好核心人物的转化工作
非正式群体的核心人物具有强大的心理影响力,他的一举一动都会得到其他成员的响应。如果做好了他的教育转化工作,其他成员的工作往往也就迎刃而解了。教育转化核心人物的工作要细致而有条理,不可急躁。转化时要找准契机,消除其对立情绪,然后再委以重任,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其完成任务,使他在成功的的鼓励
下顺利转变。4、营造良好的氛围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氛围之中,班级的就是班上学生学校生活的主要氛围。一种良好的氛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反之则会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前面已经说过,教师与同学对部分学生的“歧视”性的议论是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形成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对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进行教育帮助时,要师生协调起来建立一种利于他们转变的良好氛围,要让他们时刻感受到老师的关心与班级的温暖。
5、融入情感,反复教育
整个教育转化的过程是充满爱而又漫长的过程。从一开始观察这个群体起,我们的教师与同学都要对他们充满期待,对他们的一举一动充满关注,让他们把感情的归宿落实在班级中。当然,整个转化工作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每一个成员在转变过程中都可能出现反复犯错误的现象。对于此,我们施教者一定要有耐心,千万不可因他们的一两次反复而感到灰心,否则就会功亏一篑、前功尽弃了。我们坚信,只要始终不放弃,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转化工作一定能取得成效。
六、教育转化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的意义
教育转化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除了消除成员们的对抗情绪,保障班集体建设的顺利进行和促使他们转变并向着健康的方向成长而外,还可以为引导中间型非正式群体提供经验。在预防学生犯罪方面更是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第五篇 学生呕吐后引发的教育_德育管理
摘要:对于学生王静在课堂上呕吐事件,根据同学们的不同表现,针对此事对学生进行了道德教育,让学生们联系自己的实际,互相交流,来谈谈对此事的看法及应对措施,使学生将心比心,主动认识,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道德 教育
案例的发生:一天早上,我正在教师里进行早读辅导,突然,“哇、哇”两声,坐在教室中间的王静同学呕吐了,秽物满地。顿时,一股难闻的味道在教室里迅速弥漫开来。有的同学连忙挪开了桌子绕到了一边,有的捂着嘴说:“臭,真臭!”而躲开了。这时,只见刘红同学连忙放下手中的书本,到教室后边拿起扫帚就迅速扫了起来,还掏出餐巾纸擦拭地板,直到地板上“一尘不染”,她又提起撮箕走出教室,把扫进的赃物倒在了垃圾坑里,然后回到了教室继续学习。
案例的剖析:面对王静呕吐在地上的赃物,有的同学做出了不同的选择:躲、绕、帮。由于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小太阳”,部分孩子从小就显得倔强、自私。心中只有一个“我”,眼睛看不到生活在自己身边的其他人,也看不到别人是否有困难,对于和自己无关紧要的事情,大多数是漠不关心。他们遇事不是想不出办法,而是缺乏、甚至没有“在别人遇到困难时,我应该伸出援助之手”的意识。
案例的处理:事情发生后,我没有马上表扬刘红,批评其他的同学,而是对全班同学说:“老师非常感谢小刘同学帮助老师把刚才的事情处理好了。”然后,继续进行辅导。中午休息时,我把同学们组织起来,召开了一个小班会。wwW.meiword.cOM我先问学生:“你在遇到困难,特别是一些突如其来的困难或麻烦事时,你是怎么想的?”学生们回答的都是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并且越快越好,越得力越好。紧接着,我把刘红助人为乐的行为又详实地讲了一遍。然后,请刘红站在全班同学面前,让听了介绍后有所感悟的同学对她说一句心里话,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但必须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话。同学们逐渐从感谢她,到佩服她,最后一致表示要向她学习,和她比赛,争做乐于助人的好孩子。
听着孩子们的真情表白,我心里简直乐开了花。接着,我在黑板上画了三个阶梯,在每个阶梯上自下而上依次写上“躲、绕、帮”三个字,并对孩子们说:“这就好比我们一个人在道德品质上的三个层次,同学们虽然年龄还小,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莫以善小而不为,应以善小而为之。要从身边的一件件平凡的小事中给他人以帮助、关爱。”最后,我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你想成为哪种境界的人?怎么做才能实现为他人排忧解难?”学生们热烈地讨论着,人人脸上荡漾着一种助人为乐的决心。我也又一次品味到了育人成功的快乐
论文网在线
第六篇 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研究教育方式_德育管理
摘 要:本文简介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 关键词:思想道德教育、尊、善、爱、信、谦、尊重学生、减少伤害、拇指赞赏、寻找闪光
关键词:思想道德 教育
我们的社会提倡精神文明,我们的学校也一直在抓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应该说取得了一定成效,社会风气明显好转,但也不容忽视一些问题,问题的存在告诉我们: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不能放松,必须加强!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要阵地,首先要搞清楚:学校在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应该培养学生什么素质?重点加强哪些方面的教育?教师怎样与学生和谐相处?怎样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优秀品德?这都是我们必须研究的课题。
一个最理想、最全面的人应该具备下列素质:对生命的认知、对个人和社会的认知、对主观和客观的认知。可以把这三种素质比作三棵树:生命树、人文树、哲学树。学校教育要从小就在学生的心灵上种上这三棵素质树,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施肥、浇灌、丰富,使其不断长粗、长高,最终成为参天大树。教育者就是要播撒种子,播种希望。
本文着重谈谈在学生心灵上种上一棵人文树,即谈谈学校应从那些方面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怎样进行教育,只是谈谈个人在工作和学习中的体会,敬请指正。
一、培养学生几种素质
人总要在社会中生存,与人与社会交往,我们要引导学生教给学生社会的伦理准则,和一些自然规律:个体和集体相互依存,既要考虑个体的生存和利益,又要考虑集体的生存和利益,只有如此才能在大自然中生存。WWw.meiword.Com怎样教给学生社会责任感?我认为我们可以从动物中得到启迪:大雁在飞行的时候往往排成一字形,这是为什么?飞行一段时间后,后面的大雁会与领头的大雁调换位置,这又是为什么?如此教育学生总比空洞的说教有力:每个人都应该为集体作出贡献,同时也享受集体给予的力量和恩惠,任何人都不可能存在,都是社会的一分子,狼孩的事实说明离开了集体,智力损失不可弥补。我们要教育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协作。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多渗透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讲清道理,让同学们相互感染,形成优秀品德。通过学习和思考,我认为我们教育学生的德行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尊、善、爱、信、谦。
尊即要尊敬他人,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我们有好多同学尊敬人是有条件的,他尊敬领导、尊敬有钱人、尊敬对他有用的人,这就要正确加以引导。作为一个老师,如果发现某个学生在回避你,你就应该主动迎上去,跟他打招呼,我想那个学生一定会满脸通红,一定会体验到一种滋味,他今后在这方面一定会做得最好。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在和谐友爱的气氛中,这种气氛要靠大家去创造。老师教育学生如何做人,不能靠空洞的说教,应该为人师表,从我做起,先尊重学生,然后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
善即要善待他人,善待社会。我们所有的人,都在相互依赖,无时无刻不在享受他人给自己带来的便宜及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文明的社会要靠大家一起去创造,有一些家长可能在教育子女为自己谋利益方面多一些,那我们学校教育主阵地就更应该要强化教育青少年在为自己谋利益的同时不能损害别人和社会的利益。
爱即关心集体,关爱他人,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祖国。马斯洛的理论告诉我们:爱和被爱都是人情感的基本需求。教师应该关心爱护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深深体会到老师的关爱和期望。有这样一个学生跟我说过,有时他也想玩,可一想到老师为他们操碎了心,又真的不好意思去玩了,他深深感受到了老师的期望,最终他以优异的成绩回报了老师,回报了学校和社会。我们在教学中不能进行简单说教,有句话说得好,道德需要道德的教化,情感需要情感的浇灌,一个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乐于奉献的老师,他的学生一定会热爱生活,关心集体,热爱祖国,他一定是祖国的希望。
信即诚实守信。为人处世应该诚信为本、一诺千金,人人之间要相互信任,互守信用,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自己要说话算数,我们很多时候发现同学所定的目标、制订的计划不去努力实现,所作的保证也难以坚决执行到底,这也是不守信用的表现,同学之间如果不能相互信任哪谈得上真诚友爱?学校、社会和家长应该一起努力植“信”于孩子心中,让孩子从小就讲信用、守诺言,这对孩子个人的学习、将来的事业、前途大有好处。
谦有两层含义谦虚和谦让。我认为谦虚是
一种美德,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古人云: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有很多同学在成绩落后时能一鼓作气,奋起直追,而一旦取得成绩则沾沾自喜,再也发现不了自己的问题,以为自己就是最好的,不肯向他人学习。这些同学在以后的学习中往往进步不大,甚至会出现大的倒退,即使自己是出众的,我们也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追求更高更强。同学之间谦虚相处还会创造一种团结和谐的气氛,有利于在班级形成优良的班风和学风,友爱互助,整体提高。而谦让则是同学之间化解矛盾的最好的武器。在班集体中要教育学生大事讲原则,小事讲谦让,大家团结一致,目标一致,携手共进。以上五种品德是做人、做事的根本,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强化。但是,我们不能忘记:中小学生无论在生理还是在心理上都是不太成熟的,一旦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受到某些伤害,可能会影响他们一生的发展,所以在选择教育方式时要十分慎重。我们要选择、研究教育方式,尽量减少对学生的伤害,并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二、选择、研究教育方式
1、尊重学生,减少伤害
任何人都有被尊重的需求,孩子虽小,他们也具备了做人的尊严,有句名言就表达了人的尊严:士可杀,不可辱。少儿的自尊意识早在4~6岁便已形成,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分辨是非的能力也日益提高,教育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教育学生再不能频繁罗嗦,居高临下地训斥,更不能体罚学生,这样做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且会适得其反,甚至导致严重的后果。好多学校有一些告示牌,时见上面贴有检讨书、悔过书之类;也有些学校为了杀一儆百,在学校大会上点名批评一些所谓的问题学生。这样做可能对其他学生能起到教育作用,但对其本人若不正确引导,或许他们真的会变成问题学生,今后同学们如何看他们?他们会不会滑向破罐子破摔的泥潭?这都值得教育者去思考。更可怕的是他们在校内刚受到,回到家,如果家长再一阵暴风骤雨,想想学生幼小的心灵如何能承受?如此这般,我们的教育完全失败了。要知道:每一个孩子对老师来讲可能只是一个,可对家长却是百分之百的希望!那我们的教育真是来不得一点儿简单粗暴。
日常教学中,我们还会听到一些语言伤害学生,个别老师一时激动,口不择言,甚至对学生人格侮辱,诸如:“笨蛋、傻瓜、无用的东西、猪”等等,这些话对学生的伤害比用刀割肉还严重,学生会终身难忘,不当的教育方式可能真会影响他们的一生。虽然老师的初衷可能是好的,恨铁不成钢也可以理解,可我们不能有意无意地去伤害学生自尊。所以,凡事我们应该三思而后行。尊重学生的人格其意义还在于孩子终会长大,但愿这种方式不会代代相传。试想:从来得不到别人尊重的人又如何去尊重别人?那我们的民族不就变成了一个野蛮的民族?我们的文明又如何代代相传?
所以,我们在教育中要多体谅、多期待、多鼓励、多沟通,当然也不是只表扬不批评,只不过要注意方式,可以启发学生自责、反省,留给违纪学生时间去认识自我、改正自我,等等。
2、拇指赞赏,寻找闪光
每一个孩子都有闪光的地方,老师往往因为不太细心发现不了,从而影响学生的积极性。适当的表扬会唤起学生的自信,让他们奋发向上。老师应该是学生的知心朋友,有意无意中暗示给他们老师的较高期望,多给学生一些肯定,往往真的就会取得好的效果。相反,如果不能原谅学生的小问题,老是抓住某些事跟学生算帐,班级管理可能就会出麻烦了。我见到这样一个案例:一个表现还不错的班长,一次犯了一个小小的过失,班主任一时气愤撤了他的职,从此不见了那个积极向上的男孩,他情绪低落,处处逆反,不求上进,让班主任伤透脑筋。看来,作为老师有时可以故意不看学生那些不太重要的毛病和缺点,多发现学生的长处,多跟他们交流,甚至可以多让问题学生为班级做事,给他们机会去展示自己的才华。这些学生从小事中往往会体验到成功,增强了自信,最终可能会出现全面成功。优秀教育者为我们提供了好多批评学生的方法,避一避、缓一缓、冷一冷、笑一笑,这些都是冷静处理问题的方式。不同的教育方式、不同的处理问题的方式,不仅直接关系到教育效果,而且久而久之,会影响学生的性格和品德。如果学生过多的生活在批评中,那他同时学会了谴责;如果他生活在过多的敌意之中,他同时就学会了斗争;相反如果他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耐心、和善待他人;如果他生活在表扬、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自爱。可见,这些优秀的品德,就靠我们教育者提供环境去培养。
过去,我们往往是用命令
的式进行品德教育,显然这种方式,不适应现代教育,效果不会很明显。怎样才能打动学生心灵,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这是值得教育者思考的课题。《中学生守则》要求学生爱祖国、爱劳动、爱集体,为什么要爱呢?我们如何去实施呢?这不是靠老师简单的说教就能解决的问题。我们可以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去感受祖国名山大川美,从而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这样爱国、爱集体的思想就会在学生头脑中生根发芽,这种身临其境的教育其效果会十分明显。三、认真学习、播撒希望
总之,作为教育者,我们要牢记自己的使命:教书育人。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他们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如何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这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兴衰。教育者有责任有义务肩负这一历史重任,我们更加要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先进的教育思想,探索出有效的方法去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思想道德教育应正面教育为主,要像春风化雨,春雨滋润。孩子是种子、是禾苗,我们的育就是在播种,播撒希望的种子。但愿我们的种子长大后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民族的希望
论文网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