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留守儿童实践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留守儿童实践报告范文第1篇
晚上好!
我是图形艺术系07级学生毕勇很荣幸能作为社会实践的代表站在这里做报告。
刚刚听了主持人说了那么多华丽的词汇,我觉得我个人承受不起,我只是做了一名当代普通大学生该去做的事,我们的实践团队只不过是把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中的一丁点再教给大山深处那些渴望知识的孩子们,我们只是一名名最普通的大学生。
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消费观念的改变,以及人多地少矛盾的日益突出,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充当新型劳动大军。他们在城市从事第二三产业,而一大批未成年人被留在农村,成为了农村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
经5.12地震之后,廻龙小学教学楼已成危房,学生不得不转移到7公里外的青松中心校读书。期间路途遥远,山路坑洼不平,一到雨雪天气,道路泥泞不堪,田间小路狭窄易滑,留守儿童本来就艰难的求学路变得更加艰辛。
谁为留守儿童撑起成长的蓝天?谁来给予他们亲情的滋养?通过对天宝寨村的调查我们认识到:
留守儿童常年生活在闭塞山村,对外界信息极其缺乏。天宝寨村2800名村民基本是老年人,这些隔代抚养的老人,由于文化程度不高,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存在着许多的问题,祖辈抚养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这些都容易造成留守儿童的判逆、自卑、孤僻、任性等性格。另外隔代抚养的老人对孩子教育能力也存在局限性,也不会教孩子做人的道理和处理同学间的人际关系。而孩子对于生活、科学和社会等一些知识的需要,根本就没有办法满足,因此这些留守儿童的家庭文化和道德教育基本处于空白。
永胜小学位于竹篙镇半边街村, 2004年由成都教育局和金堂县教育局拨款修整校舍,硬件设施得到极大地改善。目前在职教师5名,其中四名教师,年龄均在50岁以上,英语,音乐,美术老师极其匮乏,思想道德教育落后。
谁来给予留守儿童信念的支撑。他们的生存和家庭状况如何呢?我们带着种种问题对永胜小学所处的半边街村几户留守儿童家里进行访问。
永胜小学老教师较多,教龄均在30年以上,对留守儿童关爱缺乏,对思想道德教育欠缺,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大多不好,对学习缺乏热情和进取心,甚至有的学生厌学、辍学,但是随着“留守学生”队伍的日益庞大,教学任务及其繁重,老师很多时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同时在教学资源上也缺乏新的教育源泉,特别对英语,及音乐,美术等教师极其缺乏。
父母外出打工常年未归
,缺乏亲情关爱,导致性格内向孤僻,极其怕陌生人。还有个别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7,8年未归,对父母印象模糊。
留守儿童个人卫生,个人习惯极差,随年龄增长,攀比心理加剧。
留守儿童”作为社会上的一个弱势群体,在失去父母保护的情况下往往是最容易成为伤害和攻击的对象。
受当前社会等 各种因素影响,其父母思想存在较大的局限性,部分父母认为一个大学生花费高额学费,打工不仅不花钱,而且还赚钱。
有人问我是怎么了解到这些小学的,其实最初是我在青年者志愿协会的一个好朋友,是他帮我找到当地小学校长的电话,然后我就打过去了,于是我便开始一次一次的去看望留守儿童,给他们带点糖果,带点书本,带些文具,他们也都亲切的喊我大哥哥。很多人还问我为什么一直关注留守儿童,当我第三次去家访时,一个女孩叫胡贤云,她在自家屋外的(zha lan)栅栏外见到我时,瞬间绽放出笑容,那是积攒多久的笑容啊,临走时她那坚定的眼神,仿佛是在告诉我:“大哥哥,我会好好学习的”当时我告诉自己要将关爱进行到底。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可以带给他们知识,带给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带给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憧憬,同时把他们的坚强与微笑带回到我们的校园。
下面为大家简单介绍几个我的弟弟妹妹。
村头的一间土瓦房门外,两个女孩,一个是姐姐杨丽,在永胜小学读三年级,一个是妹妹杨宏在上幼儿班,奶奶整天趴在长凳子上,通过爷爷得知他们已经在土瓦房里居住了27年,爷爷今年70岁,奶奶66岁,并且奶奶患有高血压,心脏病,肺气肿等疾病,前些天因医疗费昂贵交不起住院费刚出院,现在基本上每天还要消耗20元左右的药物费。爷爷还说孩子的父母在外打工,常年不回家,家里老伴又生病,还要供养两个这么大的孩子。
男孩叫孙红富,在廻龙小学读二年级,通过和他聊天可以看出他沟通上存在很大的欠缺,并且对外面了解极其匮乏,通过与奶奶聊天得知孙红富后背有软骨瘤,现在边读书边治疗,其父亲在成都炼钢厂打工,母亲在成都饼干厂打工,他的外公67岁,外婆64岁,他们已经在这破旧的泥瓦房里居住了27年(地震后已成危房)。她的姐姐孙海琼,一直躲在奶奶后面,比弟弟还要腼腆,怕生,后来我们谈及到孩子的教育问题,奶奶的眼神里透漏出点点酸楚。她说:“我年纪大了,也不知道怎么管教孩子,再说我每天上山干活对他们也照顾不过来,只要孩子别出事,在学校里好好学习我就放心了”。我们有一位队员问:“奶奶,到了暑假,孩子怎么办?”奶奶深陷的眼框里又多了一丝忧伤,看得出她很无奈,说:“要不就在家里,要不就跟我一起上山干活。”
左边照片是姐姐王斯斯,在廻龙小学读四年级,她推得新自行车是今年爸妈从广州带回来的。她抱住的是她的弟弟,右边是妹妹王思玉,在廻龙小学读二年级,在她们天真的面容,灿烂的微笑背后却是艰苦的物质生活,匮乏的精神关爱。奶奶说她们的爸爸妈妈在广州打工,且患有乙肝,怕给孩子传染常年不回家,就算回来一次也是偷偷的看下孩子,不敢相认,怕孩子不让他们再走。
留守儿童的衣食饱暖、幸福忧伤影响着整个中国的脉搏,关系着整个华夏民族的发展。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具有一份社会责任感,希望在不久的将来留守儿童问题能在国家政策及全社会的关注下得到圆满的解决,使农村留守儿童也
能和所有的孩子一样,享有一个欢乐、读书的童年。
2008年8月份,图形艺术系学生会精心选拔了一批志愿参加暑期实践且在语文、数学、英语、美术、音乐、手工等科目表现较突出的同学为本次暑期社会实践的任课老师。希望此次暑期实践能为大山深处的留守儿童带来更多的知识和快乐。
我们按天宝寨村的大小,确定三户间距较大,辐射较广的人家为我们的义教点,依次为罗义波家、胡艳梅家、罗雪梅家,每个点都会聚集附近的学生来听课。
针对家庭式义教,为确保教师资源合理配置,我们实行教师轮流制。每俩队员一组,轮流的对三个点进行义教,每天分为4课时,上下午各两课时。第一课时上主科,副科老师协助;第二课时上副科,主科老师协助。
通过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我们所有的队员肩上多了一份重重的社会责任感,我们彼此告诉对方,一定要努力学习,将来回报社会,把我们的爱撒向更多需要帮助的地方。
在08年暑期社会实践中,我仅仅是一名组织者,没有队员的付出就没有这次暑期社会实践的成功,借此机会,我谨代表个人向本次筹备参与08暑期社会实践的成员,由衷的表示感谢。
留守儿童实践报告范文第2篇
大学生关爱留守儿童社会实践报告【精选】
实践之力始于足下,参与就是力量。
这个盛夏青春点燃了梦想,实践照亮了前行的脚步。我们已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x月中旬我们来到桐城派的故里,人文气息浓厚的xx桐城。这里如同印象中的江南水乡一样,小桥流水 ,绿树红花。但也如同太多的江南一般,这里有着丘陵,山丘,世代阻挡着人们交流的步伐。一村一世界,大概就是这里真实的写照。随着时代的发展,城乡不断在相互逼近,为了生存,为了更好的生活,越来越多人搬离了这里,留在这里的只有贫穷,困顿。如今,我们集结在这里,尽我们最大的力量去了解在这里的孩子,这里的学校,这里的教育。
行动的力量是伟大的。之所以我们选择这个项目,是因为新闻媒体越来越多的在报道“乡村教育空巢化”,乡村学校教师少,待遇差,教学设施陈旧,乡村学校的不断合并,学校在减少,老师在减少。导致了整个乡村教育呈现一种“空”,无人来管,任其自生自灭。但这一切似乎只是媒体的表象,如今我们想通过自己的走访,切实做到了解,初步的概念。
我们来到了桐城市下辖的一个小乡村,叫做小关村。这里只有一条主干道通往桐城市,大山环绕。仲夏,我们来到这里的时候学校有着几分寂寥,又因为学校已经放假,少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更显得这里的格外凄凉。在学校里眺望,不远处就是大山。整个学习学校,只有两栋简单的教学楼孤单的矗立在这里,教学楼前面那一块不大的空地就是学生们的操场,说是操场,也只是放着一个篮球框。但这已是学生们的全部娱乐活动的来源。学校的地面已经有些破损,少了人气的校园,有些杂草已然冒出头来。这里的一切似乎都静止了,只余下时间在静静的走着。
沿着大道不断向前走着,道路两旁种植的都是一些应季蔬菜,很多农田已然荒废。走在这一路突然有些觉得城镇化的脚步确实有些快了。路边的房子大都是大门紧闭,偶尔只有零星的几个老人坐在门口,路上碰到的不是拄着拐的老人就是蹒跚学步的幼儿。他们或许是这个村子最后的坚守者。令我们感到惊讶的是这个学校周边不应该是孩子比较集中的地方吗?但事实上一路走来,孩子真的没有几个。而且据我们了解,这已经是比较大的村子了。
为了进一步了解情况,我们找到一些正在闲聊的人,问询了一下关于这个学校的事情,其实说到这个学校,他们大多还是颇有感慨。其实从前这里的人口还是很多,孩子们也多,学校周围很是热闹。放学时都是成群结队的离开,但随着人口不断外出打工,留下都是些老弱,或是不愿意出去的人。整个村子就空了。孩子的父母出去了,自然会带走孩子,不论是考虑到就近照顾还是教育的先进化,父母走了,孩子走了,整个村子最精壮的人口走了,自然村子空了,或许这就是正在中国上演的乡村的消亡。村民还说只要有点条件的家庭都把孩子送到了城镇上学,为的就是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还有现在乡村教师的素质太差了,到现在学校里大都都还是教学生们父辈的那些老师。
谈及乡村教师的质量和收入,老师苦笑着说,确实,教师收入低,导致很多人不愿意选择教师这一行业,更别说到我们这里的小乡村来当老师了。以她的学校为例,老师已经属于大龄教师,而且没有了原来的教师分配制度,教师的更新制度极慢。新老师的更新慢,这也导致了很多音乐,体育这类的发展课没有人带孩子们上,现在他们只能最多放放音乐让他们听听,体育课就是玩玩。不过说起教育资源,方老师却说,其实国家的很多扶持制度都很不错,尤其是对农村地区,不仅有图书资源,还有远程教育资源。不过很多这些资源都在闲置着,没有真正实际投入使用。一方面是大多数老师年龄偏大,对这些资源不懂的利用,另一方面当地政府由于农村人口的不断减少,也对教育的重视力度逐年下降。目前的乡村教育真的似乎已经陷入“空巢化”。
乡村的教育似乎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魔障,人口减少,学生减少,政府投入减少,老师减少,更多有条件的父母把孩子送到更好的城镇上学,乡村的孩子更少。这也许意味着更多的孩子可以享受城镇教育,但我们忘了还有一批孩子驻守乡村,他们没有优越的家庭条件,只能继续在没落的乡村小学读书,这或许是时展的悲剧。
实践在桐城,感知在乡村。通过一系列的走访,我们对现在的乡村教育是一种担忧,逐渐空巢化的农村教育谁来拯救,继续坚守在农村的孩子有谁来撑起他们的明天,更多的乡村教育者又从哪里寻得。这一列问题亟待更多有识之士来寻求答案,为乡村教育的发展提供有效建议。
大学生关爱留守儿童社会实践报告
七月的开封高温渐有愈演愈烈之势,偶尔一丝的风也是毫不客气的干燥,十二号的早晨,我们与朝霞齐上,踏上这未知而美妙的“征程”。对于兰考这座城市,我并非全然陌生,参加党课培训之时曾经与它有过一次短暂的接触,但这次,虽然今天只是去简单的考察实地,可是携着另一个愿望,怀揣迥然不同的心境再次与它相遇,仍旧令我悸动不已。七月十三日,再一次的行程颠簸,我们正式开始了活动的第一个环节,遣发关于留守儿童的宣传手册和调查问卷。此举旨在究明除了我们之外,其他的小朋友们,父母们,其他长辈们以及社会中各个阶层的广大群众们对于留守儿童的认知和关心程度是一个什么样的现状。有多少人了解他们,有多少人关注他们,有多少人愿意聆听他们,又有多少人想要帮助他们。在汽车站门口,我们建立起第一个站点,做宣传手册和活动的定点咨询。
简单的午饭过后,我们决定留下两名志愿者守岗做定点咨询,其余的队员们都深入到兰考市中心的大街小巷。我们顶着烈日沿柏油路的边缘行走,手拿纸笔,面带微笑,做好了迎接各种回应的准备。无论是笑脸,冷漠抑或是拒绝,我都会以最大的真诚尊重每一个路人的选择,人事经历渐多,便懂得不强求,我想这也正是一次对自己进行磨练的机会。
街头匆忙行走的人群,因为我们的出现而短暂驻足。我用最真诚的态度向每一个我所面对的人认真地讲解着我们的活动和我们的期望,递过问答卷的那一刻我接收到了许多理解与善意的目光,感受到了人们深藏在心底却从不曾遗忘的纯朴与善良,原来每一个人心中都有本善,每一个人在关心自我生活之余,对于其他同伴也有着臻贵的恻隐之心。当他们了解到原来在自己的认知与接触之外,还有这么一群可爱的孩子无法感受到正常的关心与爱护,他们的心自然而然地柔软起来,大家愿意集结力量去温暖更多人。许多人询问我们来自哪个学校,为什么要做这种活动,在了解缘由之后对我们表示了由衷的肯定和祝福,说实话心里除了温暖更多的是感动,这个活动没白做!穿梭在这个久负盛名,以人民公仆焦裕禄为城市形象的小城里,寻找着著名前辈遗留下的精神财富,在日光中在清风中我似乎感受到那些遥远的美好品德跨越时间的洪流传递到了每一个人的身上。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第三天,真正的活动就要拉开帷幕。早上我们一行人集结在会议室,仔细地统计了前一天调查问卷的答卷数据,对每一个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问题答案都做了尽可能准确的分析。我们发现,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安全感缺失的问题尤其需要重视,同时许多人也感觉到了这个问题的急迫性,很多善良单纯的孩子由于长期感受不到应有的照顾与重视,从而觉得自己与周围的环境、人群产生了遥远的距离,由此产生了被抛弃的感觉,更有甚者转念妄图报复社会以此来表达内心的愤怒与不满。我们决定在下午的近距离接触留守儿童的活动中,在这方面给予他们足够的鼓励与支持,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社会其他同胞的真心爱护。
下午我们抵达了xx的一所小学,这个小学里有许多的孩子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平时跟随家中的爷爷奶奶或者较大的兄长一同生活。两名队员首先在主席台上分别做了两场演讲,一个阐明了我们此行的目的以及活动的期望成果,另一个讲述了作为法律人我们能够给予这些孩子以及他的家人怎样的帮助,当普通人面临儿童的抚养教育或其他问题时,我们可以用哪些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合法的权益。孩子们对这些新鲜的议题显得很是好奇,听得认真异常,他们的眼神里透漏出对我们的琢磨和打量,似乎是在判断我们到底“是敌是友”。
留守儿童实践报告范文第3篇
从江县地处山区,郁郁葱葱的群山给这片天空不仅带来了如诗如画的美景,也带来了艰难的交通和随之而来的贫穷。为了孩子的未来,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村子里的大多数中、青年都选择了外出打工,这就不可避免导致了留守儿童问题。
尽管留守儿童已经成为社会热点话题,但没有切身了解过这个群体的人不会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支教过程中,我们接触到很多当地的孩子,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山区孩子的朴实和真诚,还有处于“放养”状态下所导致的一系列不良习惯:打耳钉,刺青,随意骂人,抽烟喝酒,不服管教……这些在我们眼中只有处于叛逆期才会出现的行为在这些孩子的身上过早地体现出来了。难道是这里的孩子真的天性如此吗?可是当我们看到孩子们成功画出一副图画或学会一首歌曲时那种纯真的笑容,又觉得他们与我们没什么不同。支教队员们深入探讨,联系当地实际情况,得出了一些结论。
当地孩子由于没有父母管教,从小就没有学习和教育的概念,大多数孩子学习成绩很差,在小学或者是初一初二就辍学。同时,由于缺少父母引导,一些小孩子缺少梦想,从小就只知道长大后像父母一样外出打工。此外,当地一些辍学少年又影响了更多小孩子,当一些看起来很“炫酷”的恶习袭来时,他们又会无可避免得沉溺其中。
留守儿童实践报告范文第4篇
调查对象:
广东省XX县中小学学校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儿童以及关联对象
调查方式:
问卷调查、访谈以及当地参考数据
社会实践调查经过
一、留守儿童现状
2、留守儿童普遍学习环境差,学习成绩偏低。
3、留守儿童心理现状。
普遍欠良好。当问及是否愿意和老师说心里话吗?这类问题时,据统计回答是否的留守儿童占38.45%,还有很多小孩心理成熟缓慢,在问到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时,被问及到为什么不想当科学家、老师诸类问题时,都回答家里不好不现实,相当部分对自己缺乏自信,觉得自己将会一事无成,没有拥有值得别人称道的地方,甚至少数同学在被调查问到被人欺负时怎么办?时回答忍气吞声,另外还有65.23%都以为生活现状很苦恼。
4、留守儿童自我约束力较弱。
由于缺乏监护,以及孩子自我约束力不强,心理意识和行为作风得不到及时的、有效的纠正,导致在学习、纪律、意识形态上都存在着偏差,通过对其监护人以及邻居的访谈中了解到,很多留守儿童都不喜欢听监护人教导,在学校也经常纪律违规,经常发生打架斗殴现象,甚至还出现了偷盗等一系列问题。
二、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当然,也有少数留守儿童有着许多同龄孩子较少具有的优秀品质。比如:独立性、自理能力强,意志品质坚定,更懂事和体贴别人。这些孩子能够把对父母的思念变成一种学习动力,有较强烈的学习欲望,成绩优异,各方面表现良好。但是这种情况毕竟是少数的,却也提示我们,对留守儿童来说,成长和生活环境需要辩证的。
留守儿童实践报告范文第5篇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7-229-03
当前,正处于认识人生关键阶段的留守儿童,由于常年与父母分离,在其成长过程中缺少父母的亲情呵护和教育引导,使得他们失去了很多接受感恩教育的机会,从而弱化了孩子的感恩意识,造成留守儿童对父母的养育、对老师的教导、对社会的培育、对别人的帮扶等方面都不懂得感激、珍惜和回报,更不能以善意的眼光看待周围的环境,缺乏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极易产生认识、价值观念上的偏离和行为上的偏差,有些甚至还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与成才。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已达数千万之多,且还有不断扩大趋势,当前留守儿童感恩意识缺失现象已成为中国社会转型期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那么,如何让留守儿童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呢? 对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就明确指出:“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因此,农村中小学应将感恩教育作为农村留守儿童德育教育的切入点,因地制宜地开展感恩教育,让留守儿童学会感恩、懂得感恩和践行感恩。这对于提高留守儿童自身的道德修养,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校风建设,提升农村地区未来人口的素质和促进农村下一代的健康成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农村中小学开展留守儿童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虽得到越来越多农村中小学的关注和重视,探索了一些可取的方法,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重视程度不够、采取的教育措施不当、未建立长效机制等原因,使得留守儿童感恩教育仍处在探索阶段,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已成为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对感恩教育重视不够
由于受升学率的影响,当前部分农村中小学将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没有真正从思想和实际行动上重视德育工作,对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和感恩意识的培养重视不够,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对感恩教育的支持力度不够,使得感恩教育过程中存在经费不足、师资匮乏、场地缺乏、课时不够、德育课程设置不合理等问题。甚至有些学校开展感恩教育多半是为了应付上级教育管理部门检查而做的表面工作,热衷开展流于形式的活动,无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此外,有些农村中小学教师在教学中,责任意识较为淡薄,对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重视不够,存在只“教”不“育”的现象,对他们的思想、心理需求漠不关心,对他们的关心爱护、尊重理解不够,忽视了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的引导。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校感恩教育的有效开展,也使得德育功能弱化的同时也弱化了留守儿童感恩意识的培养,导致了学生很难系统地接受感恩教育,无法有效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观。
(二)感恩教育措施不当
从调查中发现,当前农村中小学对感恩教育采取的针对性不够,在感恩教育的内容、途径、形式、主体等方面都较为单一,教育效果不够理想。例如,在教学内容选择上,有些农村中小学老师往往习惯于从传统文化中寻找一些有关孝敬的案例,选取的案例不具有时代性,无法激发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在教育方法上基本采取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较多采取传统“老师说,学生听”为主的教学方式,这种枯燥单调的说服教育使得留守儿童感受到的是教学的枯燥乏味,而体会不到感恩传统文化的学习意义和价值所在;在活动形式上较为单一,偏重感恩理论知识的灌输和感恩经验的传授,忽略了感恩教育的社会实践环节,提供给留守儿童亲身体验机会较少;在留守儿童感恩主体上较为单一,开展感恩活动时将感恩对象局限在父母、老师、党和国家,对于监护人、学校、社会、朋友、同学、邻居、大自然、生活、生命等其他对象基本没有涉及。
(三)感恩教育缺乏长效机制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是农村中小学有效开展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的重要保障。但从调查中发现,当前农村中小学并未把感恩教育纳入学校德育的整体规划,普遍缺乏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例如,对感恩教育的目标没有明确定位,对感恩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等方面都没有明确规划,未将感恩教育列入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计划,设置的德育课程缺少感恩教育等内容;现行的感恩教育评价标准多种多样,未建立统一的感恩教育科学评价机制,以至于采用不同的标准评价每名学生的结果往往相差很大,很难衡量感恩教育的效果;没有建立健全感恩教育的保障机制,在感恩教育开展过程中,组织机构、课程管理制度、师资队伍、教学经费、政策支持、舆论宣传等方面都无法保障,这些都导致感恩教育无法正常开展,使得感恩教育时有时无、时弱时强,甚至在某些时段还处于空白状态,无法充分保证感恩教育的可持续开展。
二、农村中小学开展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的对策探析
培养感恩意识是德育的一个主题,要使留守儿童感恩教育取得明显实效,就需要采用内部积累与外部获取相互整合的方式,通过多渠道、多方位、潜移默化来开展感恩教育,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感恩氛围和感恩环境。
(一)在宣传中激发留守儿童的感恩情怀
在开展感恩教育过程中,农村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必须要转变观念,重视留守儿童的感恩教育,切实加强感恩教育的宣传,摈弃“出现问题,消极应对”的工作模式,可以围绕感恩的相关主题组织内容,在校内外媒体上大力宣传一些感恩图报、施恩不图报的先进人物及事迹,对学生实行正面引导,提高学生对感恩的理解和认识。第一,加强校内媒体的宣传力度。在学校橱窗、宣传栏、黑板报宣传感恩的知识、先进人物和事迹、图片展;在校园广播上播放一些助人为乐的先进事迹,或播放相关的感恩歌曲、诗歌、散文等内容;印发公益广告、宣传手册、展板、宣传画等形式多样的感恩宣传品。第二,加强校外媒体的宣传力度。在校外的主流媒体网站上对留守儿童感恩意识进行宣传报道,引起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和重视,呼吁更多的爱心人士和慈善机构参与到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群体当中,开展帮扶留守儿童“献爱心、送温暖”活动,为留守儿童送去关爱和呵护。第三,开辟感恩教育的新阵地。在校园网站上开辟感恩教育的专栏,或利用校内网、论坛、qq 群、微博等网络工具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感恩教育活动,挖掘学生身边和社会的感恩案例,刊登一些感恩的理论知识、典型案例和视频,树立典型形象,用鲜活的事例和事实说话,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在网上学习感恩教育知识,增强学生的感恩自觉性。
学校只有采用多形式、全方位的“感恩教育”宣传方式,大力宣扬和引导感恩教育,倡导友爱,广泛宣传感恩的意义,营造出良好的感恩校园文化氛围,将感恩的种子撒播到校园的每个角落,让爱的旋律在心中唱响,使留守儿童在爱的感恩环境中受到感染、熏陶、启发和教育,做到知恩于心、报恩于行,传递爱的温暖。
(二)在教学活动中渗透感恩教育
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农村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应做到多途径自觉主动渗透感恩教育,才能提高留守儿童的感恩认知水平。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学校应将感恩教育纳入德育课程体系,将感恩教育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对我国传统感恩文化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用实际案例来引导家庭经济困难的留守儿童建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学会自立自强;还可以将感恩教育融入其他学科教学当中,挖掘各门课程教材中蕴涵着的感恩教育内容,例如,通过让留守儿童收集和整理有关感恩的古今中外的诗歌、故事、散文、格言等资料,阅读感恩励志类刊物,写感恩教育心得体会等形式,使留守儿童切身体会感恩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
其次,开展感恩教育的主题班会。在班会上,有机会的话老师可以邀请留守儿童的家长或监护人参加以“怎样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怎样感谢老师的教导之恩”、“怎样感谢社会的关爱之恩”,以及“父母为什么外出务工”、“父母外出务工,我该怎么做”等为主题的班会;还可以组织开展“感恩箴言”征集、制作感恩卡片、感恩演讲比赛、感恩征文比赛、观看有关感恩教育的电影以及先进个人或先进集体的评选活动。这样可以激发留守儿童对生活的感激之情,教会孩子如何做人,怎样学会感恩,怎样以一颗感恩的心去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和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最后,组织开展感恩教育的辅导报告。学校可以组织留守儿童参加一些当地教育局、关工委或妇联举办的感恩励志教育报告会、劳动模范先进事迹报告会、道德模范先进事迹报告会等专题报告会;有条件的话还可以邀请相关教育专家、学者或成功人士现身宣讲感恩事迹或进行互动式的活动。这些鲜活的素材比任何教科书上讲的故事更有说服力、感染力,也更能激发留守学生孝敬父母、感恩老师、回报社会、服务他人的感恩情感。
(三)在实践活动中践行感恩行为
感恩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要作为现实生活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为此,农村中小学教育工作者要以活动为载体,针对不同年龄段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开展感恩教育,在实践活动中使留守学生对感恩教育的认识从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高度。
首先,培养家庭责任感。在感恩教育活动中,老师可以专门给留守儿童布置一些感恩实践活动的家庭作业,布置他们回家帮助监护人从事洗衣、做饭、洗碗、扫地等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布置学生给父母写感恩信或打电话问候,或通过自己的勤工俭学,挣钱给父母买生日礼物;布置学生了解父母的工作性质和实际收入,并计算父母每年在自己身上的开销,让留守儿童在所布置的家庭作业中体验干活的辛苦和体会生活的艰辛,让他们学会分担、学会关怀和学会感恩,培养他们的家庭责任感。
其次,培养社会责任感。在不影响留守儿童学业的前提下,老师应组织留守学生开展新农村调查、红色文化体验、学雷锋活动、社区服务、法律宣传、环保宣传、献爱心活动、志愿者活动等主题社会实践活动。这样可以使留守儿童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体味学校的关怀、老师的关爱,在不断成长进步的实践中享受成功的喜悦、成才的自豪,从而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社会认知能力及适应能力,使留守儿童对“感恩”的理解得到实质性的提升,使感恩情感得到升华。
再次,将留守儿童的感恩对象扩大。根据不同年龄段留守儿童道德水平的高低,在教育过程中应遵循感恩对象逐级递进的教育原则,以清明节、母亲节、国庆节、教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以“感恩父母及亲人、感谢老师及同学、感激祖国及党、感怀先人、感恩自然及社会”等主题主题教育活动,促使留守儿童的感恩对象由近及远、由远及深,最终在全面感恩教育中获得成长和长才。
(四)在情感关爱中感受恩情
近年来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自卑心理、缺失安全感、自我保护的意识较强、暴力倾向较为严重等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为此,农村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应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在感恩教育过程中注重对留守儿童进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首先,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咨询和援助。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心理辅导机构,或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通过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积极开展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咨询或心理辅导、心理测查、心理活动、心理体验,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讲座等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老师还应经常深入留守儿童当中,经常与留守儿童沟通交流,及时解开他们的思想困惑,化解他们的心理障碍。
其次,引导外出务工家长、监护人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现在很多农村中小学已开通“亲情热线电话”,架起家长与老师、留守儿童的方便桥梁,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要定期与家长或监护人进行联系,及时反馈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情况;指导家长或监护人转变教育观念,了解和掌握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及时对孩子进行教育引导和心灵情感上的抚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