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物技术分析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物技术分析报告范文第1篇
根据国家有关规划和有关部门的科技项目安排,结合粮食行业实际情况,我局现开始组织申报*6年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项目申报主要范围
(一)生物能源。开展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生物质成型燃料、工业化沼气等在内的生物能源产品的产业化项目。主要包括以木薯、甜高粱、秸秆等非粮食原料生产的燃料乙醇,以棉籽、油菜籽、废弃油及其他木本油料植物为原料生产的生物柴油,以秸秆、农林业废弃物等为原料压缩成型生产的生物质成型燃料,以及利用有机废弃物开展大型工业化沼气生产和利用。
(二)生物材料。开展以生物质为原料生产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和替代石油基产品的基础化工材料的产业化。主要包括可生物降解的生物质塑料,淀粉与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共混得到的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单体及聚合物,生物合成高分子材料,新型炭吸附材料等。
(三)生物质原料的高效生产。重点支持边际性土地(如沙荒地、盐碱地、山坡地等)高产作物、植物的育种及新品种产业化,基因工程高产淀粉质、纤维质、油料作物等的品种改造与新品种产业化等。
二、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的实施原则
为确保高技术产业化项目能够取得应有的效果,在项目实施过程要把握好以下几项原则:
(一)注重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技术开发和技术引进相结合,以提高产品的经济性和形成成套工业化生产技术为核心,促进重点技术和产品的新突破。
(二)促进产学研联合,重点扶持合作关系清晰、合作实体明确、合作任务落实的产学研合作重大项目的实施。
(三)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发挥国家投资引导的作用,促进企业和社会投资发展高技术产业,培育具有较强开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企业。
(四)重视项目的产业化基础和申报单位的建设条件。申报单位应具备较强的经营、管理筹资等方面的能力。
三、项目进度安排和相关要求
请各省粮食局积极推荐符合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申报条件的企业,我局将结合粮食行业实际情况,积极组织推荐申报工作,并组织指导有关企业编写资金申请报告。
各企业请于3月5日前,将资金申请报告和有关附件等材料一式五份报送我局,同时提供电子文本。
特此通知。
附件:
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编制要点
一、项目意义和必要性。国内外现状和技术发展趋势,对产业发展的作用与影响,产业关联度分析,市场分析,与国家高技术产业化专项总体思路、原则、目标等关联情况。
二、项目技术基础。成果来源及知识产权情况,已完成的研究开发工作及中试情况和鉴定年限,技术或工艺特点以及与现有技术或工艺比较所具有的优势,该重大关键技术的突破对行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三、项目建设方案。项目的产能规模、建设的主要内容、采用的工艺技术路线与技术特点、设备选型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建设地点、建设工期和进度安排、建设期管理等。
四、项目投资。项目总投资规模,投资使用方案、资金筹措方案以及贷款偿还计划。
五、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节能与原材料供应及外部配套条件落实情况等。
六、项目法人基本情况。项目法人的所有制性质,主营业务,近三年来的销售收入、利润、税金、固定资产、资产负债率、银行信用等级,项目负责人基本情况及主要股东的概况等。
七、项目财务分析、经济分析及主要指标。内部收益率、投资利润率、投资回收期、贷款偿还期等指标的计算和评估,项目风险分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
八、资金申请报告报告附件:
1、银行承贷证明(省分行以上)文件;
2、项目法人近三年的经营状况(包括损益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和项目法人自筹资金保证落实文件;
3、地方、部门配套资金及其它资金来源证明文件;
4、前期科研成果证明材料(需经权威机构认证或出具技术检测报告、专利证书等);前期科研成果的成熟度,应能够满足产业化试验或产业化示范的要求;
5、相应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意见;
6、有关部门出具的产品生产、经营许可文件(医药、生物、农药、信息安全产品等);
生物技术分析报告范文第2篇
来自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分析检测仪器及耗材试剂厂商、食品生产企业等单位的多位嘉宾在论坛上发表了精彩的主题演讲,在此将“食品安全管理与国际技术合作”及“食品安全研究与最新进展”两个主题论坛上有关分析检测方面的专业内容分享给大家。
首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刘秀梅研究员以《食品微生物安全的科学认知和挑战》为题,总结了食品微生物方面的知识及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强调食品安全无零风险,在全球化食品安全危机中,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而在国际突发的食品安全事件中,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是问题之首。爆发食品安全事件时,政府要及时科学指导;中国食品受食源性治病菌污染较为严重,目前仍然存在很大问题;中国应避免重蹈欧美的覆辙,应在初级产品检验、原料检验、过程检验、加工环境检验、货架稳定性和终产品检验6个方面运用科学的检验技术。
安捷伦生命科学与化学分析应用支持部经理张之旭介绍了《食品中污染物的检测—安捷伦公司最新全面解决问题》。报告中首先指出了农药残留检测方面的瓶颈主要是样品制备方面。面对复杂繁琐的农残检测标准,在样品制备中经常遇到以下几个问题:耗时、机制复杂、国标多、国际化纠纷,以及对未知样品的处理方法。针对未知样品的处理方法,张经理介绍了安捷伦公司的优质检测方案,在2h左右即可出报告,并且可以针对288种农残同时检测,提高了仪器灵敏度和耐用度。之后,又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了安捷伦公司针对食品中不同有毒有害物质的检测方法及应用仪器,包括针对未知物检测采用的液质检测,以及针对食品添加剂检测采用的毛细管电泳检测技术等内容。
珀金埃尔默仪器(上海)有限公司郭伟博士针对食品中重金属含量的快速检测方面进行了讲述,包括重金属检测的基本情况、检测必要性及检测方法,并总结了检测过程中的几个常见问题:样品前处理时间过长;检测痕量元素时大量元素的影响;复杂机体导致的检测不准确等。针对以上问题,郭博士也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并结合这些方案介绍了珀金埃尔默仪器(上海)有限公司提供的检测方案及设备,例如单元素石墨炉原子吸收直接进样分析奶粉、食用油,以及采用ICP光谱测定饮用水中重金属含量。并以大米(粉)中镉的分析为例,通过方法、步骤及结果的简述介绍了石墨炉的工作原理,通过食用油中砷、铅检测的影响因素、结果及谱图,介绍了直接进样分析方法。报告最后,还介绍了珀金埃尔默公司在多元素分析方面所提供的方案。
北京勤邦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何方洋博士的报告主题为《食品安全风险控制》。何博士在报告中列举了引发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污染物,强调了食品检测的意义。在全球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大环境下,世界各国纷纷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保障本国食品安全,如欧盟食品法典、欧盟食品中农兽药残留限量标准、日本肯定列表制度、美国食品安全现代化法案等。并且,我国也已出台多部食品安全相关法规和标准。报告中对比了国内外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现状,归纳了中国食品安全监控体系框架及检验检测体系框架。何博士表示,在食品安全风险控制上要认清:企业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政府要有把未来用于治疗的投入提前到预防上来的理念,负责底线规则制定、执行及资源的调配;消费者要意识到安全食品是有成本的。
报告中建议:在我国食品安全风险控制过程中要走终产品标准控制和溯源路径控制两个路径;要建立食品安全风险数据库,不断充实不同的检测方法。
中国农药大学动物医学院曹兴元副教授以《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检测研究与发展趋势》为题,做了报告。曹教授指出,中国是动物源食品生产和消费大国,外源化合物(兽药、药物添加剂、违禁药物等)残留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比较突出。兽医临床使用的抗菌药物、抗寄生虫药物和违禁药物种类繁多,相关检测手段和检测仪器也不断涌现。中国从1999年开始残留监控工作,先后多部法律法规及兽药残留检测方法标准。曹教授在报告中也列举了多种实验室检测兽药残留使用的方法,指出在现阶段液谱—串联质谱法由于其高灵敏度的特点,已经成为痕量检测的优选方法;对于兽残的快速检测方法,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和金标试纸条大量使用;量子点标记荧光检测法和化学发光免疫检测法已有相关产品问世。另外,检测新材料及新型检测技术也不断涌现,如新型抗体、新型标记物、改进膜及多残留检测卡等。最后,曹教授总结了未来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检测的发展趋势:一是高通量、高速度、多残留、高灵敏、低成本的快速检测技术;二是微型化、自动化、数字化、现场化、简便化的检测仪器设备;三是高通量、高精度、多残留的仪器检测技术。
北京维德维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技术副总经理江海洋博士针对食品安全检测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对食品安全主要观察物、常规检测技术、检测新品种及其应用3方面进行了阐述。重点介绍了(1)添加剂方面,并非所有食品添加剂都是对人体有害的,很多食品添加剂只要在国家标准下合理适当添加,对人体是没有危害的。有危害性的是在种植、养殖过程或加工生产过程中,不法商贩为达到个人利益最大化目的而添加到食品中的禁用、未获得批准添加的添加剂,或者在国外允许添加而在国内还没有安全评价的添加剂。或为了延长食品保存期而故意大量添加抗氧化剂、防腐剂等。(2)一些有毒有害物质的残留过程,如兽药残留、金属残留及农药残留等。(3)通过例举黄曲霉毒素的积淀过程及危害来说明了菌类毒素对食品安全的重要影响。(4)包装盒中所含有的有毒有害化合物。(5)微生物危害,在发达国家,远远超过了兽药残留的危害,微生物检测的相关技术与产品会越来越受到大家重视。(6)环境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影响等。最后介绍了维德维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最新检测技术及应用情况。
生物技术分析报告范文第3篇
19世纪以来,工业快速发展,伴随大量的污染物质产生和排放,严重污染环境。并逐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及可持续发展。于是,清洁生产作为一种新的、创造性的思维方式,于20世纪80年代由欧美发达国家逐步提出并完善。清洁生产的核心是“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体现“污染预防”的思路和要求。
清洁生产是要引起研究者、开发者、生产者、消费者也就是全社会对于工业产品生产及使用全过程对环境影响的关注,使污染物产生量、流失量和治理量达到最小,资源充分利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它强调的是从污染物产生的8条途径:原辅材料和能源、技术工艺、设备过程控制、管理、员工、产品、废弃物的分析、采取相应措施以减少污染物质的产生。
二、清洁生产分析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清洁生产方面工作,并将其纳入到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编制过程中,作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不可缺少的内容。但由于各种原因造成在环评报告中清洁生产论述存在许多问题。
1.概念不清
部分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人员对什么是清洁生产、清洁生产的目的、清洁生产的出发点、清洁生产的好处等概念不清,在环评报告中只简单列出清洁生产的有关术语,对建设项目的清洁生产分析缺少有利的技术支持,对如何进行清洁生产分析缺少清晰的思路,只能对建设项目进行清洁生产的系统论述。
2.方法不同
仍运用末端治理的思维方法进行清洁生产论述,对建设项目采用的生产工艺和装备水平缺少横向和纵向对比分析,就事论事,不能体现整体效果,或者采用的参照目标不具有代表性,造成结论偏颇。
3.数据不足
由于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依据可行性研究报告,受编制深度的限制,不能提供满足清洁生产评价要求的能耗、物耗数据和污染物排放量的指标,既缺少有利的技术支持。
由于各行业、企业对本身生产数据不愿公布,某些产品的生产数据属商业机密,因此在收集数据方面存在一定困难。
某些产品在国内,甚至国外没有同类产品,清洁生产的论述就存在无法定量比较,只能定性分析。
4.信息不准
在某些行业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实施的有关技术已明显处于技术落后,能耗、物耗水平已处于中下水平。由于信息收集、技术更新方面存在问题,设计人员没能将先进技术落实到初步设计报告中,或环境影响评价人员也对实际生产、设计技术缺少必要的了解,提出的技术改进措施没有先进性或不具备可操作性,因而对项目建设无指导意义。
5.审批不严
在审批过程中,没有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等硬性指标作为依据。对清洁生产内容和深度没明确要求。缺少清洁生产评价方法的严格规定。因此,对清洁生产论述的评审缺乏法定的尺度。
清洁生产已被证明是优于末端治理传统观念的一种环境战略,必将在环境影响评价中日益实现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迫切需要用新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予以规范和强化,从而大大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质量。
三、环境影响评价中清洁生产分析方法
1.从产品生命周期的全过程认识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追求对环境污染的预防,以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为其考察和评价的对象,以产品生产为核心,向上追溯到原料制备。向下延伸到产品销售、服务点的最终处置。这就涉及到原辅材料的来源、生产方法、数量、成份毒性及可利用程度;生产工艺过程,能源资源消耗程度,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污染物产生指标及污染治理水平;产品销售及使用中的环境问题;产品最终及报废后可能造成的污染要素。通过对这些要素的综合分析来评价建设项目的清洁生产程度。这样的评价更具有整体性和准确性。以清洁生产为基础提出的污染防治对策就不仅局限于末端治理,从而有利于减轻末端治理的负担,降低企业成本,提高市场竞争能力,采取多方面有针对性的措施提高了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的可靠程度;有利于减轻建设项目的环境风险,增强企业的生存能力。
2.做好清洁生产分析,必须强化工程分析
工程分析是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之一,工程分析要对生产工艺过程的各个环节、资源、能源利用、储运、开停车、检修、事故排放等状态下污染物治理及排放进行全面的介绍,找出排污节点,列出污染源参数和排放清单。清洁生产则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减少污染物产生和排放的办法。寻找更好的替代方案。对于技术改造建设项目,则需对原有和新建部分的工艺路线和污染物排放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根据国家产业政策、总量控制、达标排放和增产不增污等原则予以全面衡量,评价改造项目的可行性。显然,工程分析是清洁生产的基础,清洁生产在更深层次上来说,也是一种环保措施。
3.以相对发展的理念进行清洁生产分析
清洁生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衡量清洁生产的指标必然不断提高。比如五六十年代,我国铝工业比较落后,相对于容量为12-24KA的砖砌或混凝土制电解槽,配备机械排烟系统的60KA钢制电解槽就是“洋设备”,属于清洁生产工艺。而今电解铝的清洁生产工艺则属于大容量中心加工预熔槽。从国家经贸委颁布的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目录来看,一批小炼钢、小焦炉、小水泥已经被淘汰,曾在钢铁工业发展中作出贡献的平炉炼钢也将被大型转炉和电炉取代。显然,清洁生产有明显的时效性,其评价结果是相对的,清洁生产必须根据建设项目所属行业及其特征,与国内外当时最好水平进行对比,使项目建设处于高起点,在相对长时间内不会落后。
4.清洁生产分析方法以定性为主
一般用定量的方法评价清洁生产,但对采用不同生产工艺,使用不同原材料,处理水平不同的条件下,一个建设项目,资源、能源消耗指标和污染物产生及排放量不可能相同,如果用打分的方法量化,在流程比较复杂,统计样本数量不大的情况下,很难准备或基本准备,而对于原辅材料及产品的物性指标,量化几乎是不可能的,在量化过程中对权重指数的分配,则难免带有主观性。
目前,比较适用的办法是类比法,将建设项目和国内外同类企业的资源消耗指标和产污指标进行对比,判别本项目在本行业所处的位置,评价达到较高水平的可行性,同时要对比生产该产品可能采取不同生产工艺和装备的情况下,资源指标和产污指标的差异,以确定本项目采用技术方案的正确必性和先进性。
四、结论
清洁生产是一项利国利民的经济发展战略,环境影响评价中清洁生产的分析内容,应就项目的工艺装备、物耗、能耗、管理等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有指导意义清洁生产指标及措施,对项目的建设提出可操作的清洁生产目标,为企业未来可持续发展指出方向。
参考文献
生物技术分析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环境监测;问题 ;对策措施
Abstract: th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for a regional environment quality fit and unfit quality has important function,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various defects and problems exist, to find solutions to problems and disadvantages of measures and measures to resolve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 environment monitoring, environment monitoring personnel for reference.
Keywords: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Problem;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N945.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环境监测体系已经初步成立了环境监测的分析方法体系构架。然而,由于监测工作进行的不断深入、监测领域不断扩展和监测形式的日渐变化,环境监测分析方法体系还要进一步加大完善,建立以及完善各环境因子及监测对象的分析标准体系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关于有机污染物以及生物监测分析方法标准。同时,要构建中国化、标准化的环境监测分析方法体系。
一、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
根据环境监测部门如今现有的实验室分析检测能力和国内外环境监测分析技术的发展水平,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
1检测参数存在缺口
现今社会对行业的排放标准的要求不断升高,对各个行业特征污染因子的检测要求和标准也不断提高,如今现有的分析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其日益发展的趋势要求,有些污染因子分析手段甚至还采用80年代的国标法,现在看来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其环境监测的要求了。
在这些标准中,监测参数不能够涵盖其中,或者参数的检出限不能够符合其标准及要求,而要进行新项目和新方法的开发。污染源的监测仍然以常规因子为主要监测依据,通常不会涉及特征因子。现如今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市场上诞生了很多新兴的行业,对这些行业的监测方法通常采用常规因子的监测而不能够反映有关废水的排放情况。对这些可能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影响的新兴行业编制了对应的行业污染物的排放标准,然而对于排放标准中的各种指标,还存在有一些检测盲点。
国家现有的国家标准的涵盖面还不广、不新、不及时,所以日常工农业生产生活容易造成环境污染的部分项目参数没有受监控,尤其在发生紧急事故时,比如有机氯农药及有机磷农药。实验室中所检测的目标化合物和市场中的产品发生脱节,要尽快及时的懂得了解实际情况来补充。
微量有机和无机污染物可以称为是环境中使人体健康遭受重大影响和危害的一类污染物,微量有机污染物的监测正越来越受到国内环境监测人员的重视,可是目前国内对于微量有机污染物还不是很了解,监测技术不完整和不配套,监测人员整体技术能力低下,未有足够的监测经验。
2水环境监测分析方法需进一步完善
国内现有的水环境的质量水平和污水的排放标准和现有的标准分析方法不搭配,也未形成系列水质的分析方法,尚未达到一个项目有一个标准分析方法的最低要求,使已经颁布的要求没有严肃性,为实施带来困难。发达国家的水环境监测分析方法已经系列化、体系化了。现代的遥感技术不断进步和发展中,遥感的监测在水环境领域中应用引起了环境保护广泛的应用和重视。遥感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水环境监测的大范围性、动态性、连续性、高效性的技术问题,但作为一种新类型的先进技术手段,遥感技术要和其它领域的技术相结合才能达到预期效果,这意味着影响的原因比较多,对于监测人员,要求也更高了。
3环境监测监管不严
环境监测工作应该公正、严肃的依照相关规定,由相关部门进行监管,再对环境质量给出客观和真实的评价,对环境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事实根据。一些环境监测站由于当地政府的乏力投入和不足资金,服务性监测都是来自于自己经费的筹备,才能维持监测站的继续运营。监测站本应是公益性质的,但是现在掺杂了利益的取向,使得数据发生了不真实和准确性的弊端。由于国内现有的环境监测监督体系不是很完善,没有对数据质量的衡量标准及评价,对于监测工作没有相应的制约能力,从而给环境的管理工作带来一些麻烦和困难。
二、解决环境监测问题的对策措施
(一)加强监测机构间的沟通
环境监测大型仪器的高投入和高闲置是一对非常矛盾的问题,尽管大型仪器的购置成本较高,但在监测样本的分析和处理上的专业性和标准性,一直是监测数据精准的可靠保证。大型仪器的使用和维护也对监测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些监测站或其他科研院所拥有大型仪器但却缺乏有效的使用,造成了资源上的浪费。因此,加强各监测机构、科研院所甚至是各检验、检疫部门之间的合作与仪器使用共享,一方面提高了仪器唰用率,另一方面也节约了人力与财力,通过相互协调提高环境监测的总体水平。
(二)加强环境监测人员的培养
环境监测工作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人员的技术能力。环境变化的迅速,监测工作难度的提高等都对监测人员的个人技术能力和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注重高素质的技术人才的培养,是环境监测工作长期发展的重要保障。改革监测机构的人员体制,实行竟聘上岗,提高现有的从业人员的竞争意识,并定期组织新技术或新方法的培训,时刻保持监测人员知识的先进性,通过优胜劣汰的选拔方式,保证环境监测团队的能力水平。
(三)完善监测报告的全面性
所有的监测工作最终将通过监测报告的形式表现出来,形成有代表性的数据,供环境管理机构参考。现有的监测报告形式单一,通常都仅仅是上报繁杂的监测数据,而缺乏分析性。一份全面的监测报告应该在涵盖了相关数据的基础上,给出客观的分析评价结果,或比较分析结果,这样才能使监测报告更具说服力。还应该根据监测的结果显示的污染程度和污染原因等本质性问题,出具污染变化的动态说明,提醒环境管理机构及时把握污染现状和预测将来的恶化趋势。将所有监测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力求用报告的形式尽可能全面的表现出来形成有依据、有分析、有建议的综合性分析报告。
三、结束语
本文通过分析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包括检测参数存在缺口、水环境监测分析方法需进一步完善、环境监测监管不严,进而对对策措施进行总结和概括。如今,公民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日渐加强了,所以环境监测的工作要至始至终确保根本的公益性质,环境保护部门要从环境监督保护的视角来看问题,为了人类的生存环境负责,对环境监测纪律工作严肃把握,来提高环境监测的水平,以确保监测的数据精准、公正、权威和有代表性。从相关环境监测部门的软件和硬件配备着手,为环境管理的工作提供相应可靠的根据和保障,从而为社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社会价值和贡献。
参考文献:
[1]黄埏.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J].污染防治技术,2009,21
[2]柏仇勇.审时度势创新发展全方位推进环境监测现代化建设[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9,18
[3]杨丽霞,刘英男.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的有效开展[J].中国科技博览,2010,2
生物技术分析报告范文第5篇
(1.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江苏 南京 210024;2.南京师范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3)
摘 要:本文着眼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情况,尝试将2013年、2014年两年江苏针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调查报告以及公共就业市场供求状况报告中相关数据进行了交叉比较。通过这种比较,再结合宏观经济形势,从而对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在数量、待遇以及要求等方面进行了情况分析和趋势预测。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数据比较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10-0222-04
收稿日期:2015-03-18
作者简介:王华(1982-),男,江苏海安人,招聘服务部主管,经济师,公共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冷开振(1977-),男,江苏徐州人,就业指导中心主任,讲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教育管理。
一、引言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14]15号)中明确指出,要“加强毕业生就业创业与职业发展状况跟踪调查,完善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跟踪调查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以质量评估促进就创业指导服务工作完善已成为当下高校毕业生就创业工作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从2010年起,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和改革规划纲要(2010-2024年)》中“要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开展由政府、学校、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的精神指示,每年持续开展了多项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其中包括本专科毕业生就业、预警和重点产业人才供应调查,毕业研究生就业情况、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以及用人单位调查等,多角度反馈了毕业生就创业情况及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评价。
然而这些调查数据之间目前还是相对孤立,缺乏交流、比较和再利用。《大数据时代》一书中认为:“当我们将多个数据集的总和重组在一起时,重组总和本身的价值也比单个总和更大。”受此启发,本人现将2013至2014年度的江苏高校毕业生(本专科、研究生)就业情况调查、用人单位招聘情况调查以及江苏省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等多份报告中关于毕业生就业岗位的相关数据进行交叉比较分析,以期展现更为丰富的就业情况和趋势。
二、用于交叉比较分析的各调查报告规模简介
1.江苏省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调查报告。
1.2014年度报告(以下简称“2014用人单位报告”)
调查时间从2014年9月16日开始,截止2015年1月6日,共回收问卷13482份,有效问卷为10036份,有效回收率为74.4%。
2.2013年度报告(以下简称“2013用人单位报告”)
调查时间从2013年11月12日开始,截止2013年12月31日,共回收问卷3769份,有效问卷为2492份,有效回收率为66.3%。
2.江苏省高校本专科毕业生就业、预警和重点产业人才供应报告(2014年度),以下简称“2014本专科生报告”,针对毕业半年后的2013届江苏省普通高校本专科毕业生开展调查,共回收问卷214478份,总答题率为49.9%。
3.江苏省毕业研究生就业情况、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报告(2014年度),以下简称“2014研究生报告”,实际回收有效问卷9598份,答题率为31.2%。
4.江苏省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报告(2014年第3季度),以下简称“2014第3季度市场供求报告”。该报告为江苏省劳动就业管理中心对全省13个市、100个县(市、区)及部分开发区(园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信息进行了统计监测。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数量交叉比较分析
1.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数量最大岗位年度比较。
将2014与2013年度招聘毕业生最大数量的前五个岗位进行了比较,虽然两个年度使用的岗位分类不同,但初步可以将这些招聘数量比较多的岗位分为经济类和技术类两大岗位。将2014年度中的商业和服务业人员、经济业务人员归为市场类,共占比13.9%,将工程技术人员、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科学研究人员归为技术类,共占比46.6%。而将2013年度的销售/零售/客户服务类归为市场类,占比18.1%,建筑/交通/房地产/装修/物业服务类、计算机/互联网/通信类、机械制造类、医疗/卫生/制药/生物类归为技术类,共占比29.7%。由此可见市场和技术两大类岗位在毕业生占比较高。
2.用人单位招聘岗位数量与毕业生就业岗位数量分学历层次比较。
2014本专科生报告中显示,2013届本科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前十位职位中技术类岗位共占比4.7%,分别为计算机程序员(2.1%),建筑技术员(1.5%),化学技术员(1.1%);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前十位职位中技术类岗位共占比3.7%,分别为施工技术人员(2.0%),建筑技术员(1.7%)。这个调查结论与2014用人单位报告中技术类就业岗位数量的较大比重形成了供求结果的矛盾,有待地区分布比较分析后,进一步对相关情况进行推测。
3.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岗位数量与社会公共就业市场供给岗位数量分地区比较。
2014用人单位报告中显示,江苏省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数量最大的前三个岗位为工程技术人员(31.7%),商业/服务业人员(8.6%),其他专业技术人员(8.5%)。与之相吻合的是,江苏省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报告(2014年第3季度)中,需求比重排前三的岗位分为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41.48%),专业技术人员(25.17%),商业/服务业人员(20.35%)。
4.基于就业岗位数量交叉比较的情况推测。
通过各报告的交叉数据分析,我们对毕业生就业岗位供给情况可以做这样的推断:江苏针对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供给量和整个社会的招聘需求趋势总体一致,技术类、市场类岗位比重较大。但是受目前高校培养规模的限制,江苏高校毕业生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对技术类岗位的需求,江苏的用人单位可能招聘大量的外省技术类高校毕业生。
四、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待遇交叉比较分析
1.毕业生就业岗位待遇年度总体比较。
2013用人单位报告中数据显示,定岗年薪最高的前五个岗位类为金融/保险类(5.9万)、计算机/互联网/通信类(4.8万)、仓储/物流/运输类(4.7万)、销售/零售/客户服务类(4.6万),建筑/交通/房地产/装修/物流服务类(4.6万)。2014用人单位报告中显示,定岗年薪最高的前五个岗位类为科学研究人员(5万)、金融业务人员(4.7万)、法律专业人员(4.6万)、体育工作人员(4.5万)、卫生专业技术人员(4.5万)。从两年报告的数据比较中,不难发现,技术类岗位收入稳定而领先,金融类有所降低,法律类提升较大(2013年为4.1元)。
2.毕业生就业岗位待遇年度分类比较。
(1)不同性质用人单位的毕业生就业岗位待遇年度比较。
2014年集体企业的定岗年薪超越国有企业,成为第一,但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收入水平继续坚挺,稳居第二、第三。各不同性质用人单位提供给毕业生的定岗年薪较2013年都普遍提升,平均增加了1.17万元。其中增幅较大的为集体企业1.8万元、非盈利组织1.6万元、个体工商户1.3万元,增幅较小为港澳台企业和事业单位,都是0.8万元。外资企业并非传言中的高薪的提供者,两年都处于平均水平,且增幅一般。
(2)不同行业毕业生就业岗位待遇年度比较。
金融和房地产业两年都名列前茅,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第4位)和住宿餐饮/旅游业(第17位)两年也都保持不变。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由第7名上升到第3名,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由第15位上升到第5位,农/林/牧/渔业由第16位上升到第10位。各行业普遍涨薪的同时,增幅却各有不同。增幅较大的是农/林/牧/渔业1.8万元、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1.7万元、金融业1.4万元、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1.2万元,而增幅较小的是交通运输/仓储/物流/邮政业0.7万元、房地产业0.6万元、建筑业0.6万元、公共管理/社会组织/国际组织0.6万元。
(3)不同学历层次毕业生就业岗位待遇年度比较。
两年中毕业生的收入水平和学历层次密切相关,学历层次越高,收入越高,且研究生与本科生之间差距远大于本科生与专科生之间的差距。2014年各学历层次毕业生的定岗年薪都较2013年有所提升,研究生增幅最大为1.2万元,其次为专科生0.8万元,最后为本科生0.7万元。
3.用人单位提供薪酬与毕业生实际获得薪酬分岗位比较。
由于调查选项的设置和统计收入的口径不同,本文将2014本专科、研究生报告中涉及的主要职业类与2014用人单位报告中年薪最高的前五个岗位进行了相近归类,并将月收入乘以12个月,换算成了年薪。具体详见表1。
由于涉及岗位众多,且分类不同,只选取以上岗位进行比较。由表1不难看出,研究生收入普遍拉高整体评价收入水平,这些收入较高的岗位都是专业性较强的技术类岗位和高端服务业。
4.基于就业岗位收入交叉比较的情况推测。
(1)行业及岗位类别因素分析。收入是就业吸引力的风向标,金融行业持续被毕业生热捧,首要因素就是收入高,且增幅大,但保险业的收入貌似拉低了金融业的整体水平。由于科技的发展和产业的提档升级,以及人们对生活水平要求的提高,科研技术服务、能源(电、水、气等)和农林牧渔业的从业毕业生收入增加明显。同时伴随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信息产业及互联网、计算机相关岗位收入稳中有升。但传统零售业正在遭遇减员降薪的过渡期。房地产、建筑等行业的收入水平也将随着国家经济整体调控和结构转型增速放缓。法律类、体育类毕业生可能因为“法治国家”和“全民健身”的推行,将迎来职业发展的春天。
(2)单位性质因素分析。不同性质单位之间的收入差距目前存于调整期,总体上呈现“高控低补”的态势。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正经历薪酬体系的重大改革,过去体制造成的“高福利”会被调整到整个社会能接受的合理水平。集体企业、非盈利组织、个体工商户等正在努力提升工资水平来吸引毕业生应聘。外资企业、港澳台企业受国际经济影响工资增幅放缓。
(3)学历层次因素分析。研究生的同类岗位收入高出本专科收入约40%—80%不等,收入水平的明显差距,是激励大学生考研热情不退的主要动力。此外,科学研究人员、法律专业人员等岗位不招收本科以下学历毕业生,立志从事这些工作的专科生必须将升学作为大学期间的首要任务。
五、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要求交叉比较分析
1.毕业生就业岗位学历要求年度比较。
2014用人单位报告数据显示,招聘高校毕业生的岗位中学历要求的比例分别为研究生3.3%,本科42.9%,专科生53.7%。其中招聘研究生比例最大的前五个岗位类分别科学研究人员(18.4%)、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4.2%)、公务员(4.9%)、体育工作人员(4.4%)、新闻出版/文化工作人员(3.8%);招聘本科生比例最大的前五个岗位类分别为体育工作人员(71.1%)、公务员(68.9%)、科学研究人员(62%)法律专业人员(60.7%)、教学人员(60.1%);招聘专科生比例最大的前五个岗位类分别为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87.1%)、商业/服务业人员(74.9%)、农林牧渔业技术人员(72.6%)、其他人员(63.9%)、其他专业技术人员(63.2%)。
通过两年数据比较,可以发现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的学历层次在提高。在招聘要求学历提升的趋势里,公务员、体育工作人员、新闻出版/文化工作人员三个岗位比较突出。
2.毕业生就业岗位学科要求年度比较。
2013用人单位报告中心数据显示,招聘高校毕业生的岗位中不限学科的占56.4%,限学科的占43.6%。不限学科的前五个岗位分别为销售/零售/客户服务类(78.8%)、金融/保险类(73.7%)、市场/公共类(70.3%)、酒店/餐饮/旅游/社会服务类(66.9%)、美术设计创意类(66.7%);限学科的前五个岗位分别为能源/化工/环保类(83.9%)、仓储/物流/运输类(60.8%)、农/林/牧/渔业类(59.5%)、生产/加工/质量管理类(58.5%)、电气/电子/电器/仪器/仪表类(58.3%)。
2014用人单位报告中心数据显示,招聘高校毕业生的岗位中不限学科的占51.5%,限学科的占48.5%。不限学科的前五个岗位分别为其他人员(73.7%)、商业/服务业人员(71.5%)、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岗位(69.1%)、金融业务人员(67.7%)、新闻出版和文化工作人员(67.1%);限学科的前五个岗位分别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62.4%)、科学研究人员(61.4%)、农林牧渔业技术人员(60.3%)、工程技术人员(59.6%)、生产和运输设备操作人员(59%)。
通过两年数据比较,可以发现市场、服务、创意类岗位对于学科的要求不高,而技术类岗位则对学科要求较高。
3.毕业生就业岗位学科人才需求年度比较。
2013用人单位报告中心数据显示,招聘高校毕业生的岗位对各学科大类需求人数的排序依次是工学(48.8%)、理学(17.8%)、管理学(12.7%)、医学(4.8%)、教育学(4.8%)、经济学(4.2%)、农学(2.7%)、艺术学(2.1%)、文学(1.7%)、法学(0.3%)。
2014用人单位报告中心数据显示,招聘高校毕业生的岗位对各学科大类需求人数的排序依次是工学(47.2%)、管理学(21.3%)、医学(7.1%)、理学(5.7%)、教育学(5.0%)、文学(4.2%)、经济学(4.1%)、艺术学(3.3%)、农学(1.6%)、法学(0.5%)。
通过两年数据比较,可以发现管理学、医学、文学、艺术学四类学科需求上升,而理学和农学需求下降。
4.基于就业岗位学历、学科年度比较的情况推测。
通过就业岗位对学历要求和学科限制的交叉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2013年不限学科但对学历有较高要求的岗位是金融/保险类(本科)、酒店/餐饮/旅游/社会服务类(专科)。对学科和学历都有较高要求的是能源/化工/环保类(研究生)、电气/电子/电器/仪器/仪表类(研究生)、农/林/牧/渔业类(专科)、仓储/物流/运输类(专科)、生产/加工/质量管理类(专科)。
2014年不限学科但对学历有较高要求的岗位是商业/服务业人员(专科)、其他人员(专科)。对学科和学历都有较高要求的是科学研究人员(研究生)、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研究生)、生产和运输设备操作人员(专科)、农林牧渔业技术人员(专科)。
由以上数据分析可以推测:一方面,市场类、服务类岗位对学历、学科的要求普遍不高,而更注重个人能力。但是其中金融/保险类和酒店/餐饮/旅游/社会服务类岗位还是需要从业人员接受一定程度的高等教育。此外,对本科学历要求较高的岗位普遍存在对学科限制不高的现象,如公务员、编辑等岗位。如果本科毕业生想选择这些岗位,须利用在校期间扩张知识面,增加社会经历,培养专项职能能力。
另一方面,研究生、专科学历要求的岗位大多对学科有较高的要求,着重体现在技术类岗位。当然这样的学科要求是不一样的,对未来从事各种技术研发和医学工作的研究生来说,对专业前沿理论的了解和掌握尤为重要。而对未来从事基层生产、操作的专科生来说,充分利用实习平台,努力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增长专业技能则是关键所在。
以上数据比较分析所进行的情况推测皆为本人个人观点,通过上述的交叉比较分析,本人认为高校毕业生已开始逐步享受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转型带来的就业红利,用人单位对江苏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供给充足,岗位层次和收入呈现逐年递增态势,但学科间不平衡依然存在,相关高校可根据社会需求适度调整学科培养规模,并引导学生理性选择职业方向,有的放矢地学习专业知识和培养职业素养,以适应社会用人需求和人才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 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14]15号).[2014-11-28].http://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265/201412/xxgk_180810.html.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和改革规划纲要(2010-2024年).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33-34.
[3] [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140.
[4] 潘漫.江苏省普通高校本专科毕业生就业、预警和重点产业人才供应报告(2014年度)[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4:138.
[5] 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2014年第3季度江苏省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报告.http://lm.jshrss.gov.cn/sy2010/main/scgqfx/201412/P020141212548748570839.doc.